《33号远征队》是笔者今年目前整体最喜欢、体验最复杂、感受最深刻的游戏作品。除了一秒入耳、如闻天籁的游戏音乐以外。其用绘画元素构建的游戏世界观——油画质感的卢明城、花瓣般消散的 “抹煞”,灵墨反击、光与影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更为关键的是游戏世界观里还有一个背景板——文客。怎么能仅仅是背景板呢?要知道法国的文学成就可是丝毫不逊色于绘画成就的。刚好笔者也对19 世纪末的法国文学有所了解,因此就想着对文客与美好年代进行一番不负责任却又有迹可循的——狂想!
聊到续作,我猜不少玩家第一反应会是:“叫《33 号远征队 2》?或者干脆叫《34 号远征队》?” 但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名字真有点“跟不上剧情了”。“33号远征队”顾名思义是打败绘母,揭开世界真相以前“哄骗”玩家的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随着更大世界观的展开就显得“名不副实”了。而且前作那“画中世界套画外世界”的设定,续作也不再适合,如果还来这一套,玩家心里有预期,新鲜感会大打折扣。因此,续作更适合直接把舞台搬到“真・1900 年代的法兰西美好年代的巴黎”。
你想想这个画面:克莱雅踩着带花边的靴子走在蒙马特的石板路上,街边咖啡馆的玻璃窗里,文客们正围着一张桌子争论 “文字该不该干涉现实”;报童喊着 “《费加罗报》新刊 —— 狄桑德家族旧案新线索!”跑过;先贤祠的圆顶在夕阳下泛着光,而文客的总部就藏在地下,书架上摆着左拉刚出版的《萌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初版本。这种“能摸到的时代感”,比 “画里的虚拟世界”更能撑得起 “文客与绘师的冲突”—— 毕竟文客的 “文字造境”,本就该扎根在这个 “作家扎堆、思想碰撞” 的年代里。
所以续作的名字,该往“美好年代”上靠。不是说要彻底丢掉前作的影子,而是要让名字直接告诉玩家 “这一作的核心是啥”。比如叫《33 号远征队:美好年代秘章》,既保留了 “33 号” 的情怀,又点出“我们要去美好年代挖秘密”的冒险感。
“美好年代”大致指普法战争结束后(187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914年)。这个名字带着后来的怀旧色彩,是战后法国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催生了多元且对立的文学思潮,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颓废主义等。
续作的叙事根基,往往始于主角的精准选定 —— 一个能串联前作记忆、承接世界观脉络,又能开辟新叙事维度的角色,是维系玩家情感联结与激发探索欲的关键。而优雅、强大、又神秘的狄桑德家族的长女克莱雅是我认为的最优解(毕竟她确实是原作中最正常的人了)具体的理由有四:
其一:她自带 “前作熟人 buff”,不用费劲 “重新介绍朋友”。前作里克莱雅可不是背景板路人甲 —— 妈阿莉涅沉迷画界不管家,她大小事物皆一肩挑;爸雷诺阿要造经怪对抗绘母,她是唯一一个能搭上手的帮手;连主角阿莉西亚,面对这位大姐都有点小拘谨,那股 “家里有事我先扛” 的气场,老玩家早就有印象了。这多省事儿啊,续作不用花半集动画讲 “这是谁、她跟狄桑德家啥关系”,只要镜头一给到她握画笔的姿势,或者她皱着眉翻旧画稿的样子,老玩家立马就能接话:“哦是克莱雅!” 这种 “不用铺垫就能代入” 的熟稔感,比凭空捏个新主角强太多了。玩家早就认识她,且愿意了解她。
其二:她身上 “没填完的坑”,全是能让角色活起来的宝藏(尽管在浮空宅邸对她有一定的补完,但还是凤毛麟角)。前作对克莱雅的刻画,只让我们看到她对父母斗法的抵触,却没说她小时候是不是也跟维尔索一样,偷偷在画布上画过自己的小世界;只知道她帮爸造了经怪,却没讲她捏出那些怪物时,是觉得 “这能保护家人”,还是单纯想发泄对妈的不满;甚至连她对阿莉西亚的 “冷”,是怕自己的坏脾气伤到妹妹,还是觉得 “软弱的人留不住”?这些没说透的空白,反而是续作的 “创作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这些空白,把她的故事补全。
其三:是她能补上前作的 “情感空白”,让爱情这个主题落地。前作的情感核心是马埃尔和古斯塔夫;阿莉西亚和维尔索的兄妹情 —— 那种 “为你牺牲也甘愿” 的羁绊,赚了不少玩家的眼泪。而 “爱情” 这一永恒母题,在前作中仅处于边缘位置(你不要告诉我维尔索在营地里推好感度也算)。而克莱雅,刚好适合,她见过家族的破碎,尝过孤独的重量,甚至对 “创造与毁灭” 有自己的困惑 —— 这样的人,要是遇见一份爱情,会是怎样的模样?
最后这条,纯属个人私心,但必须说选克莱雅,就是为了她的 “绘师身份”,刚好能撑起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戏剧张力(没错就是为了这碗醋)。前作早就定下了绘师与文客相对立的世界观 —— 绘师靠颜料构建世界,文客靠文字编织现实,两边本就像隔了一条河。如果续作的男主角是文客阵营的人,那克莱雅和他的关系,天然就带着戏剧冲突,这种 “明明该对立,却偏要相爱” 的张力,比普通的爱情故事更有嚼头,真是想想都让人愉悦呢,啊不,胃疼呢。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