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游戏作品必须兼具"游戏性"与"文化性"的双重特质。近期推出的《光与影:33号远征队》正是这样一部充满法兰西文化韵味的佳作。本文抛砖引玉,仅就游戏中较为突出的法国文化元素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
对中国人来说,法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文学与哲学书籍曾在中国风靡一时,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中就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司汤达的《红与黑》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但如今在互联网上,法国常常被简化为“爱投降”、“喜断头”的负面印象。我们决不能武断地认为这种转变是网民无知所导致的,法国对自身文化的衰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现代文学流派中,有一大半都是法国人初创,例如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与荒诞派等。虽然这些试验性的作品在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中颇受追捧,但这些先锋文学的内容极为艰涩,并且追求颠覆传统的叙事方式,导致大众很难与它们产生共鸣,法国文学最终只能与普通读者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法国电影似乎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在缺少大规模投资的商业电影的情况下,当代法国电影只能在低俗无聊的搞笑喜剧与曲高和寡的艺术电影之间摇摆,像《放牛班的春天》这样雅俗共赏的电影近年来已不见踪影。在电子游戏领域,法国也鲜有亮眼表现:一方面是“食之无味弃之亦不可惜”的罐头游戏,另一方面是剧情画面表现突出但缺乏游玩深度的小众佳作。
这个欧洲古国在流行文化面前仿佛显得无所适从,似乎就要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直至游戏《光与影:33号远征队》的出现。本文不会对游戏的系统、玩法与剧情做出评价,只给大家介绍游戏中包含的一些法国文化元素,文章的剧透部分已做处理,请放心阅读。
Clair Obscur, trouble de rature, courbera Eiffel.
Clair Obscur, guardéo peinture, trouvera sans elle.
“光与影”(Clair-Obscur)是我们理解游戏最关键的词汇。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建立的法语词汇语料库(CNRTL)中,Clair-Obscur具有如下释义:
A. 绘画领域:通过光线与暗部背景的对比来安排画面层次的技艺。B. 比喻意义:1. 遐想与柔情中特有的温馨与亲密的氛围;2. 理性无法触及的无意识与深奥莫测的灵魂层面(例如过往的记忆烙印、梦境、心灵或精神上的直觉)。
Clair-Obscur的第一层含义便是绘画中的“明暗法”,指通过在暗色背景上调节光线来表现立体感和深度的艺术。采取这种绘画技艺的知名画家有意大利的卡拉瓦乔、荷兰的伦勃朗以及法国的德·拉图尔。
绘画(peinture)一直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艺术传统。法国不仅诞生了许多本土著名画家,还吸引了众多其他欧洲国家的艺术大师前来定居创作。与文学一样,法国在绘画领域也开创了许多重要流派,例如因莫奈的《日出·印象》得名的“印象派”、由亨利·马蒂斯首创的“野兽派”、受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影响的超现实主义画派等等。在摆脱学院派的桎梏之后,法国绘画在光影与色彩的运用上愈发大胆,题材也从描绘现实转向表现梦境与幻觉,最终对整个欧洲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游戏中大量专用词汇都与绘画有关。比如"源色"(Chroma,指色彩)、"灵光"(Luminas,指光线)、"绘母"(Peintresse,指女画家),而重置角色技能时需要使用的"重绘"(Renouveau,指新生)也是如此。游戏的关键反派雷诺阿影射的正是著名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现实中雷诺阿的妻子名叫艾琳·沙里戈(Aline Charigot),恰好与游戏中绘母的名字相同。这些专用术语和人名都在暗示整个世界与绘画的紧密联系,制作组从一开始就没有掩饰世界观的意图。如今虚拟世界的概念已广为人知,但《光与影:33号远征队》并未采用美国电影或游戏中常见的科技至上设定,而是选择了充满诗意的画中世界,体现了法国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他们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
游戏中的卢明城(Lumière)显然是以法国首都巴黎为原型设计的。弯曲的埃菲尔铁塔、破碎的凯旋门——整座城市呈现出一片末世景象,而矗立在城市中间红白相间的树木似乎是即将被抹煞居民的最后一丝慰藉。
游戏主题曲《卢明城》(Lumière)中有一句歌词:“Lutèce séra dolilom séram”。其中的“鲁泰斯”(Lutèce)正是巴黎的古称。凯撒在《高卢战记》(La Guerre des Gaules)中第一次使用该称呼(拉丁语为Lutetia),意为“泥泞之城”。直至克洛维一世于公元五世纪建立法兰克王国后,才将其改称为 apud Parisios ,意思是“巴黎西人之地”(chez les Parisii)。巴黎西人原为塞纳河北部的凯尔特部族,于公元前3世纪定居于现今的西岱岛,此处也被视为巴黎的发源地。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巴黎西人成功抵御了周边敌对部族的侵袭。
在法语中Lumière一词不仅指“光明”,其复数形式还代表着法国历史上的启蒙时代(le siècle des Lumières)。这场运动倡导用理性之光启发(即照亮,éclairer)思想,以使人们从蒙昧的黑暗中解脱。游戏中33号远征队肩负着击败绘母的使命,古斯塔夫一行人象征的正是驱散卢明城阴霾的希望之光。
巴黎是法国的象征,它不仅承载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拥有世界各国人民熟知的法国地标——被大火烧毁又重建的巴黎圣母院、位于星形广场的凯旋门、由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埃菲尔铁塔、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然而,在当代中国游客的眼里,巴黎并不都是美好的景象:糟糕的治安、老旧的基础设施、昂贵的物价以及频繁的罢工与游行,使这个城市在人们眼里少了几分浪漫与优雅,多了几分无奈与失望。
在游戏中击败特定敌人会掉落一套叫做“法棍”的服装。多数玩家或许只注意到角色身后背着的法棍面包。实际上这幅装扮的真正名字应该叫作“法国刻板印象套装”。在刻板印象中,典型的法国人必定会头戴贝雷帽,颈围红围巾,身着海魂衫,腋下还夹着一根法棍。
这种打扮当然与真实的法国人穿着相去甚远,或许是出于好玩与自嘲,制作组选择用这套服装向全世界的玩家宣告:这款游戏是彻头彻尾的法国制造。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套装中的“贝雷帽”与“海魂衫”均与军装有着密切联系。
“贝雷”(Béret)一词源法国历史上的一个叫作贝阿恩(Béarn)地区的方言“berret”,意思是“当地农民佩戴的一种平顶无檐羊毛头饰”。贝阿恩现在位于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因此除了法国人以外,也有许多西班牙人会戴贝雷帽。在16世纪的欧洲,这种羊毛帽曾是社会底层的象征。到了19世纪,这种最初由牧羊人佩戴、用于遮风挡雨的帽子成为了一种军队装扮。
1891年,法国阿尔卑斯山地猎兵团(Chasseurs alpins)首次将“塔尔特”款贝雷帽(tarte)作为部队的帽饰。后来,这种帽子又被为了驻守马奇诺防线而新建的要塞部队采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贝雷帽正式取代大檐帽成为法国陆军制式军帽。除了法国以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与地区的部队也佩戴贝雷帽,每个国家与地区的贝雷帽样式与佩戴方法稍有不同。20世纪初,黑色贝雷帽成为了女性的时尚单品,直至今日,贝雷帽仍被视作一种标志性的时尚配件。
“La Marinière”直译为汉语是“水手衫”,“海魂”这一译名据说出自于1958年的中国电影《海魂》。网上有人将其称为“监狱风”套装,其实这并非毫无道理。中世纪时,人们认为平行线条的重复排列是一种扰乱神圣秩序的图案。条纹图案的服装仅属于社会的弃儿与边缘群体,例如罪犯、疯子、妓女、麻风病人乃至刽子手,就连动物界的条纹也遭歧视。直到文艺复兴末期,曾被视作恶魔化身的斑马才得以正名。如今我们无法知道最早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条纹针织衫成为了水手的经典装束,在17世纪时,一些英国和荷兰的绘画中已有水手穿着蓝红条纹服装的身影,但此时marinière这一称呼尚未出现。
米歇尔·帕斯图罗在《魔鬼的布料:条纹与条纹织物的历史》(L’Étoffe du Diable, une histoire des rayures et des tissus rayés)一书中指出1858年3月,法国海军正式采用这种条纹针织衫作为部队制服。当然,这种选择并非出于美学考量,而是基于实用主义。条纹衫可以清晰地区分水手等级,当有人落水时更易被发现。而从经济层面来看,靛蓝染料成本低廉且当时的织布机已经可以高效生产。直至20世纪初,这种水手制服才真正“出圈”,成为“时尚宠儿”。1913年,可可·香奈儿推出了首批女式海魂衫,旋即引发轰动。到了1950年代,海魂衫甚至成为了女性解放的象征。1960年,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戈达尔的电影《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中,女主角珍·茜宝穿的正是海魂衫。
游戏中击败一种名为“默偶”(Mime)的隐藏敌人就可以获得角色的发型与装束。因其样貌奇特,一些人将之称为“小丑”。实际上,这个敌人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法国的默剧演员形象,并在其中融入了木偶的元素。
"Mime"一词源自拉丁语"mimus",而该拉丁语又源自希腊语"μῖμος",本义指"滑稽演员"或"某种喜剧形式",这说明滑稽表演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游戏中默偶的形象借鉴了法国著名默剧大师马塞尔·马索(Marcel Marceau)创造的经典造型。马索从即兴喜剧、小丑形象和卓别林的表演中汲取灵感,塑造出"比普"(Bip)这一标志性角色——白色脸妆、破旧礼帽搭配海魂衫的造型,最终成为法国默剧的象征。默剧演员表演时不能发出声音,仅利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情感,被认为是一种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隔阂的艺术形式。
此外,在与默偶战斗时响起的背景音乐《以卢明之名》(In Lumiere's name)采用了手风琴演奏,这种乐器也是法国的文化象征之一。手风琴并非起源于法国,据史料记载,欧洲工匠可能受到中国古代乐器笙的启发制作了手风琴的原型,18世纪时才由意大利移民将其带入法国,但手风琴很快就在这片土地上流行起来。在乡村舞会上,在街头艺人的表演中,在巴黎小酒馆的即兴演奏里都能听到手风琴的声音,它渐渐地融入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手风琴已不如从前常见,但它仍是法国民俗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游戏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产品,具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互动艺术。美术风格与音乐品质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可玩性"这一核心要素,便难以成为真正优秀的游戏作品。在确保游戏性的基础上,创作者更应当深入思考如何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有机融入游戏设计。历史上伟大的文化产品无不根植于创作者的文化土壤,正如黑泽明通过极具日本特色的电影语言征服世界影坛那样,游戏创作者也应当立足本土文化,才能开辟通向世界的艺术之路。《光与影:33号远征队》是一款兼具“游戏性”和“文化性”的典范作品,它既提供了出色的互动娱乐体验,又成功展现了法国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