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是在中世纪分裂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分裂产生了许多“小国家”,这些政体的行政和军事能力普遍相当有限。而“大军队”围城战术需要大量的协调、人力和专业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安条克的围困就说明了当时军队的不足。虽然围困持续了七个月,但直到1098年3月(围困开始五个月后)一批围困物资运抵前,十字军甚至连有效封锁该城都很难。
与此同时,协调一部分军队守卫城市出口以防止守军突袭,而派另一部分军队收集粮草实际上过于困难,导致十字军的补给严重不足。即使物资送到了,十字军也只是用它们建造了一对坚固的塔楼来阻挡城市的出口,而不是那种精心设计的地道。
城市最终不是攻下来的,而是由于背叛——这是围城战中非常常见的结果!
当时,塔兰托的博希蒙德收买了城内的一名守卫,让十字军的一支小部队通过爬梯子偷偷溜了进去。
最重要的是,小规模军队的重点往往是使用梯子攀爬,这种方法称之为“仓促攻击”,它寄希望于速战速决,以少量兵力赌一把,避免长期围困,而不是“大军队”所喜欢的复杂的强攻组合——攻城塔、攻城大炮和挖地道。这些经过大量准备才发动的围攻战叫做“蓄意攻击”,这种方法在所需的人力和协调方面要求更高。
土堤和堡场式城堡正是用来应对小规模军队的,中世纪的欧洲从10世纪以来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类城堡。因为木质的城墙主要用于抵御突袭和“仓促”进攻,从而迫使协调性较差或人数较少的进攻者在城堡外挨饿或撤离。
到了12世纪中叶,人们开始采用石头城堡,尤其是全石质建筑,这是一种不同的防御方式。但石墙在时间和资源上的投入要大得多,而且还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结构稳固。
在石头城堡的设计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抵御蓄意攻击。12世纪及以后的石头城堡越来越多地设计成能抵御“小规模军队”的攻击。
当然,这绝非偶然。随着中世纪欧洲的人口和财富开始迅速增长,政治当局既有资源建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城堡,同时也有更多资源投资于攻城战的专业技术。尽管在此期间城堡的数量普遍减少,但却更加坚固。这意味着攻击者更有可能拥有攻城塔和投石机等华丽的工具,以及使用它们时更好的组织,才能应对现在的石墙。
石墙一般都很厚,可以承受攻城器械投掷的弹丸的冲击,其厚度各不相同,但平均而言,似乎是2.5米左右,有些石墙厚度甚至达到了4-5米。大多数城墙的高度是9米,有些甚至有12米之高。
挫败攀登城墙主要是高度的问题,因为更高的城墙需要更高的梯子、攻城塔或撞锤。
至于中世纪的攻城炮,如投石机、甚至是14世纪强大的抛石机,一般都是用来削弱防御能力的,如击毁塔楼、破坏城垛、损坏门楼,而不是用来突破城墙。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同样,挖地道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和松软的土地,似乎只有在少数几次重大的、旷日持久的围攻中才会采用。
因此,对大多数城堡来说,最大的威胁仍然是攀登城墙,其次是背叛或饥饿,再次是挖地道,最后才是投石机。
要想了解城堡的设计是如何有效防御的,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一些术语。
处于城墙上两个突出塔楼之间的区域的围墙叫做“幕墙”。在石头城堡中,可能会有多道幕墙,同心排列。这种设计似乎出现在近东,13世纪通过十字军东征传入欧洲。包含幕墙和塔楼的主要完整环路被称为“城廓”(enceinte)。
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石制城堡将主楼移到堡场的中心,当然还同样存在着石制的土堤和堡场设计。在一些城堡的设计体系中,由于石墙和塔楼往往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和平时期所需的功能,因此主楼本身就不存在了。在德国,往往没有主楼,但总是有一个较小但仍然很高的“战斗塔”,用于发挥主楼的战术作用,在纵深防御布置中作为最后屏障的高耸核心位置,但在和平时期没什么作用。
早期城堡的木质栅栏幕墙通常缺乏很多防御设施,除了有时会有塔楼和门楼为城门周围提供的战斗位置。而石质城堡往往会有很多突出幕墙的塔楼,这也是逐渐发展而来的,早期的城墙并没有很多突出的塔楼。突出塔楼的价值在于,站在塔楼上的士兵可以拥有顺着城墙而下的清晰射击范围,使他们能够瞄准幕墙底部的敌人。新式的圆形塔楼比起以往的方形塔楼还能更有效的防止工兵破坏墙基。
这里所设想的显然是与敌人交战的能力,例如针对那些破坏墙基或架设梯子或其他攀爬的人。
此外,在幕墙之间安插的塔楼本身还可以进一步攻击那些已经登上城墙的人。这些塔楼原本有可拆除的过道,而不是固定的地板,因此,如果敌人设法登上城墙走道,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被困在每座塔楼之间的幕墙上。
幕墙本身也是战斗阵地。无论是塔楼还是幕墙本身,顶部的战斗阵地都叫做“城垛”(battlement);城垛通常有锯齿状的“齿”形缝隙,以提供射击位置;整个系统的术语是“齿堞”(crenellation);有石块的地方是“城齿”(merlon),可以射击的缝隙是“垛口”(crenal)。城墙顶端两侧的人行道是“墙道”(allure),这里的城垛只有外侧才有。
将城墙本身用作战斗阵地的一个问题是,很难直接攻击城墙下或沿着城墙与敌人交战,否则就会超出城墙的保护范围,使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较早的解决方法是在城墙上建造木制的棚状突起,称为“围板”(hoarding)。这些围板是临时性的,是在预计会发生围攻时建造的。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军队遇到了近东的防御工事设计,这些工事使用了石质悬挑,并留有缝隙,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缝隙直接向城墙底部射击(或直接扔东西)。这种工事称为“突堞”(machicolation),很快就取代了围板,因为突堞更安全,既不会被火烧到,也不会被投石机轻易破坏,而且还是永久性的。
城墙和塔楼上的所有这些工事都是为了让少数守军能够有效地与大量攻城者交火,从而防止攻城者在城墙下“搞破坏”。
这些防御工事的设计根本不是为了抵挡很多的火力,它们并不是为了禁止敌人接近城墙,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城堡的守备部队通常规模较小,只有几十人或几百人。电影中经常见到的场景是所有城堡的城墙上都挤满了成排的士兵,但更多时候,守城者的兵力勉强能让少数士兵昼夜不停地监视整个外围。上面提到的安条克的情况就是这样:波希蒙德只需要一个叛徒就能进入安条克,因为安条克的一座防御塔经常只有一个人在夜间防守。
当我们看到城堡上分布的众多城垛时,一定会以为这是为了增加城墙上的火力。但这本质上只是为了让城墙上的少量守军可以从各个角度攻击,防守才是它的用意所在。
这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选择:城堡设计假定敌人会到达城墙的任何位置,目的是防止他们到达城墙后攀登城墙。
与较为简单的土堤和堡场一样,石头城堡也采用纵深防御系统来提高攻击成本。通常,这种防御体系至少由护城河(或湿或干)、主幕墙及其塔楼和门楼、和中央主楼组成。
较大型的城堡,尤其是13世纪及以后的城堡,借鉴了黎凡特的城堡设计,采用了多个同心环墙。
一般来说,由于地形的原因,如城堡坐落在山上,或通过建造更高的城墙,中央环形墙要比外围环形墙高。这样做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向靠近的敌人叠加火力,而是为了确保在外环受到攻击时,内环可以控制外环。因为城墙的城齿只朝向外侧,防御者可以向被占领的外墙和进入外堡区缺乏掩护的攻击者开火。尤其是外堡区,它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区”,可能同时受到两堵围墙的夹击。
顺带一提,向下射击的关注点并不在于箭矢落下所传递的能量,而更多地在于射击位置,通过向下射击来阻止敌人获得掩护。再加上倾斜的墙基,上方的攻击就会更加有效,因为它们往往会以不可预测的角度弹开。护城河本身就是一个V形的凹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说到护城河,它也是一种常见的防御元素,在电影或其它流行文化中经常不受重视,但它却能以如此低的成本溢价完成许多事情。即使假设护城河是“干的”!对于徒步靠近城墙准备爬梯子的攻击者来说,护城河也是一个障碍物,会减慢他们的速度。更不用说城墙上的守军利用城墙的高度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他们。
对于挖地道的工兵来说,护城河的深度迫使他们挖得更深。从13世纪开始,有水的护城河变得更加普遍,塌方和淹没对工兵造成了更大的危险。这些反过来又提高了挖地道的人力和工程要求。
对于任何攻城器械来说,如攻城塔、撞锤或有盖的防护棚屋,护城河都是一个障碍,必须在这些器械前进之前填平——这反过来又会提前告知预定路线,给守军大量的准备时间。
这种建造精良的石头城堡即使驻军相对较少,几十或几百人,而不是几千人,也有惊人的抗击打能力。
几十人可以抵抗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的围攻。例如1304年的斯特灵城堡围攻战,城堡守军只有30人,在持续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才终于投降。
围攻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有时甚至超过一年。本文提到的安条克之围就持续了约7个月零13天。
因此,躲藏在城堡中的守军处于谈判条件的有利地位。也许他们可以安然无恙地撤退,作为交出城堡的交换条件,或者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他们还可以选择坚守,直到友好的救援军队到达。
这就引出了几乎所有中世纪攻城战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城与谈判通常是同时进行的。
通过提高攻城成本,如封锁或强攻,守城方可以改善他们的谈判地位,即使他们总是不得不投降。与此同时,进攻方通过非常明显地准备一次蓄意进攻,可以向防守方发出他们已无退路的信号,从而试图鼓励他们投降。实际上,投降的中世纪坚固城镇和城堡要比被攻陷的多得多,因此很多防御工事都是为了在受到攻击时改变谈判地位,而不是为了抵抗攻击。
🔶顶图:安条克城中背叛的守卫在夜间放下梯子让博希蒙德的军队登上了城墙。来自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画。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