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固执地将其视作一个物理学问题,答案是令人绝望的……所幸,作为设计师,总归是有一个能够解决它的角度。
坐在里面的时候,我常常在想,要是能把北面干燥的空气搬进屋子里就好了。
要是过去我说屋里很闷的话,大概身边人会同我说,打开窗户就好了,让空气自己流进来。
可是在南方的话,便没有这样省事的办法了——外面的空气一样闷热。
那个过去很有用的经验(对我来说),如今因为换了环境,所以失效了。
不过倒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无论做什么事情,经验都一定依赖特定的环境,好用的设计也经常因此而失效。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把空气搬进屋子里需要几步?”
倘若我们固执地将其视作一个物理学问题,答案是令人绝望的:一步也不需要,因为空气无处不在,屋外的空气也会自己流入室内。
仔细想想,我其实并不在意,或者说,没有确切的办法辨别出空气到底来自哪里。我只是需要一种体验,身处闷热的屋子里,能教我畅快呼吸的“空气”。
对于设计师而言,“北方空气”这样的表象从来不那么重要,那只是“它看起来像什么?”的包装问题。
所以,我可以用四步,把我所希望的“空气”搬进屋子里。
首先,我们需要一种感觉,意味着某种核心体验的感觉。
忘掉“空气”这个东西,或者说,不必被某种具体的印象所束缚,那只是过往静止的幻觉。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解释“空气”。
其实都没错,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感觉,将上述对空气零散特征的描述,重新静止为一种幻觉。当然,你也可以称这种幻觉叫本质,因为它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最有帮助的那种。
所以,“北方空气”的本质是流动、干燥、凉爽、带着一丝怀旧味道的气体。
感觉无法凭空产生, 需要找到承载他的载体。不过,这大概是简单到莫名其妙的一步,改造室内的空气即可。
房子是一个稳定的、降低了内外流通性的结构,当其中的内容(也就是空气)能够顺利锚定所需的体验时,我们可以说他比屋子外的空气更有意义(当然,屋外的空气承载着自由、开朗的体验,如果我在乎那些,屋外的空气就会更有意义)。
改造屋内空气的流动性、温度、湿度、气味。借助现代科技,显然是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空调、除湿器、一些能引起怀旧回忆的布置,也可以把他们叫做屋子的机制。
虽说具备了创造所需体验的条件,但直观看来,那些只是现实中稀疏平常的事情。是啊,空调、除湿器有什么稀罕的。
所以,我们需要为其添加包装,能够让我在心理上认同这种体验的包装。我想成本可以接受的方案,大概是,将房间的布置改成我在北方的那样。
一间通风性不太好,关紧门窗就会格外闷热的房间,佐以适当我所怀念的物件。
所有的布置工作已经结束,最后一步发生在我的思维中。
也可以换个说法,我要作为玩家,去玩一玩这个我设计的简单的游戏。
待在闷热的房间里,书桌前,静静的写着这篇文章,一直到因为闷热而心情些微烦躁。抬头眼前是我喜欢的几本书,起身时躲开脚下的收纳架,一切像是过去那样。
“房间里好热...这样闷着要生病的,该把门打开了。”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