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导演的动画电影《铃芽之旅》2022年在日本上映后风靡全球,讲述了少女铃芽通过一场横跨日本的奇幻冒险,直面灾难创伤并谋求自我救赎,最后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改变隔膜...... ♪
主角铃芽是一名日本高中生,和众多ACG作品中的高中生主角一样,看起来平平无奇,本以为就这样过完平凡的一生。某一天突然出现了转机,她无意中遇到了一位神秘青年草太。我们在他俩交谈中得知,这位青年是祖传的“闭门师”,职责就是辗转于世界各地、关闭散布于废墟中的“往门”,防止邪祟涌出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来到现实世界并带来灾难。
而在关闭“往门”拯救世界时,通常需要插入钥匙并吟唱一段古老的咒语。
思而复思,恐呼尊名,日久不见之神啊,祖祖代代之土地神啊。 此山此河,承恩甚久,谨遵神旨,予以奉还!
可别小看这么几句咒语,在动画演出中可以看到,当草太喊出这段咒语,周遭的空气开始迅速流动,紧接着天地为之变色、自然为之动容。虽然不排除这是出于视觉效果上的考量,但总之这段咒语可以说是故事中拯救世界的关键道具。
古代日本人认为语言中存在“言灵”,这种相信语言中存在非自然的神秘力量的观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思维形式,在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观念。
最先想到的是古埃及的“死者之书”, 死者之书教导人们死后面临怎样的考验,以及审判时如何应答42位神明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奥西里斯神的法庭上成功幸存下来的指南。在古埃及的信仰体系中,死者需要向代表42个诺姆(州)的守护神逐一进行“否定告白”,如“我未曾行不义”、“我未曾偷窃”、“我未曾杀人”、“我未曾欺骗他人”、“我未曾说谎”等,以此通过奥西里斯法庭的审判。这一仪式体现了“言灵信仰”,即相信语言本身具有超自然力量。
在完全依赖自然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一切行为都受巫术支配。人们通过学习、施行巫术来与自然沟通,试图借此改善自身的生活和周遭的环境。
语言的发声行为往往寄托于一种“希望达成某种状态”的愿望,即认为念诵完咒语之后,所说的内容必将如实显现。这种相信语言具有“可以实现所述愿望”灵力的信仰,就被称作为“言灵信仰”。
吉卜力动画作品《千与千寻》中,同样有许多让人感受到言灵力量的桥段。例如主公千寻在去汤婆婆家之前,被告知绝对不能报上自己的“真名”。
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名(True name)意味着什么?
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被对方支配。换句话说,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一切。在流行文化中类似的桥段层出不穷。比较为大家所知的可能是孙悟空戏耍金角银角那段。
此外,在日本漫画作品《你的冥字》中,高中生夜神月偶然捡到一本死神的笔记“死亡笔记”,只要在上面写上某人的真名,那人就会死亡。月打算使用这本笔记消灭世上的罪犯,让自己成为“新世界的神”。正义的伙伴们发现这个机制后纷纷使用L、M等代号来保护自己。
无独有偶,英国科幻剧《Doctor Who》(中文译名为神秘博士或)中也有类似的桥段,故事的主人公通常自称Doctor,有时候也使用类似“张三”这样随处可见的化名“约翰·史密斯”。在剧中,博士会用各种方式来回避或岔开话题,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于是神秘博士中每当有人问起博士是谁,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对话:
A: Who are you?
D: Told you the doctor.
A: Yeah, but doctor who?
在《Doctor Who》的设定中,主人公博士在死亡后通常可以重生,但重生是恩赐也是诅咒——虽然重生后保留着之前的记忆,但无论是样貌还是性格,甚至品味和爱好等都会改变。同时博士还拥有一台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机器“塔迪斯”,所以有时会出现同一时空存在两个博士的情况。这时候,通常时间线靠前的博士并不认识新的博士——即几百年后重生过不知道多少次的他自己,于是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滑稽对话:
1st doctor: Who is that?
12th doctor: I'm the doctor.
1st doctor: Oh,I don't think so. No, dear me, no. You may be A dockor, but I'm THE doctor. The original, you might say.
12th doctor: You!
同样的,在奇幻小说“地海系列”中,真名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设定。在地海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有真名。真名就相当于事物的本质,因此只要掌握事物的真名,就能拥有约束那个事物的力量。在巫师们的战斗中,一旦知道对手的真名,那基本上就可以宣告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本土传统的言灵信仰并不强调“真名”的概念,现在在日本流行文化中看到的真名情节可以看作是后起的、外来的。鉴于地海系列对于宫崎骏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千与千寻》中的真名桥段大概也就缘起于这里吧。
说回日本的言灵信仰,古代日本人在祭祀等仪式上向神明许愿时祈祷的语言与私人日常所用的语言相区别,专用于公共仪式与祭祀场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日本文化中的“亵与晴”。
古代日本人对寄宿在语言中言灵的信仰,催生出对语言表达的敬畏与尊崇态度。为使说出来的语言更有效力,人们刻意采用庄重的修辞手法,由此发展出独特的文学性表达形式。这般孕育而生的咒祷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祝词与宣命。
简单来说,所谓的“祝词”是在祭祀的场合人们向神明许愿时所说的话。
但这种许愿和咱们过生日时的许愿不太一样,祭祀仪式毕竟是一种公开场合,并且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上台去许愿,有专门掌管祭祀的家族派专人来祭祀。比如平安时代初期主要是中臣氏和斋部氏两家来主管祭祀仪式,后来随着中臣氏(也就是后来的藤原氏)权势一步步扩张,斋部氏眼看着自家不断衰落,赶紧编纂一本对自家有利的史书(或者说神话集更恰当)上交给朝廷,这本书就是《古语拾遗》。开头有一段话特别出名,凡是讲述日本文学的起始或者日本的口承文学,必然要引用这句,“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
除了祭祀的人有要求,祭祀时候说的话也有要求,毕竟这么严肃的场合,也不能用大白话就去向神明要这要那嘛。经过漫长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口承文学时代,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祝词,也就是“上代祝词”,其措辞和形式已经发展得非常复杂,除了特别爱用一些抽象的措辞和对句,还可以看到相同的句子和类似的句子反复出现,俗称“车轱辘话”。
下面我们看一段现代的祝词,出现下面这本《現代祝詞例文選集》。
从全部由汉字组成的标题可以知道,这是一篇为了祈祷南极科考队任务顺利完成、成员平安无恙的祝词。全文用脱胎于中古日语的文言写成,类似于咱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文”。当然其中的部分词、特别是名词还是比较新的,比如极光(オーロラ)、企鹅(ペンギン)明显是近代以后源自英语的舶来词。
前半部分主要给神明介绍了日本南极科考的历史,还详细介绍了这次动身南极科考的起因。后半部分主要是祈祷科考成员能够安全无恙,科考顺利进行。首先希望科考队的成员能够顺利到达,神明把击碎沿途阻挡的冰山,让可爱的企鹅列队相迎。等到了基地以后,也希望神明能够给成员们带来加护,使之没有暴风雪的侵扰。科考队成员的家人们正在家里等着他们平安回家,如果什么事情发生,神明大人您可一定要引导他们顺利解决啊。
皇帝向臣民下达命令和公布公告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种诏令文书,俗称叫作“圣旨”。日本的天皇也不例外,而在古代天皇下达的诏令文书中,汉文体的叫作“诏敕”,与之相对,和文体的就叫作“宣命”。
宣命和祝词密切相关,宣命的文章中有许多和祝词共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在内容上,宣命和祝词区别较大。和向神明祈祷、文学性比较高的祝词相比,宣命的内容更具现实性,多为即位、立后、改元、恩赏等和朝廷的政治相关的内容。
宣命和上面提到的祝词都使用宣命体书写。那具体什么是宣命体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来看一段《出师表》中的句子。
如果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而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这句对应的日语「賢臣に親しみ、小人を遠ざくるは、此れ先漢の興隆せし所以なり。小人に親しみ、賢臣を遠ざくるは、此れ後漢の傾頽せし所以なり。」采用宣命体形式书写的话,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简单来说,宣命体的表记法中把一些不表示实际意义的语法成分(如动词的活用词尾、助词、助动词)采用一字一音的万叶假名写成小字。
此处的万叶假名不表示意义,只表示读音,类似我们初学英语的时候会被English表记为“英格力士”,后来在实际的书写中逐渐简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类似于草书的平假名和形似偏旁部首的片假名。比如上图先漢乃興隆和后面後漢乃傾頽中的小字“乃”,后来就演化成了の,于是在现代日语的表记法中上面两个词组就分别变成了先漢の興隆和後漢の傾頽。
而除了那些不表示实际的语法成分,表示实际意义的实词该怎么办呢?
这里还要分类讨论,这些实词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类是来自汉语的汉语词,一类是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其中来自汉语的舶来词比较好处理,原来是什么汉字这里就写成什么汉字,比如上面的先漢、後漢。
而对日语中固有词的处理方式则和在之前提到的《古事记》中采用一字一音的表记方式不同,宣命体中给这些固有词“训”上了汉字。
就拿表示“亲近”的动词sitasimu(親しむ)举例,日语通过变换活用词尾来改变含义,比如sitasimu的词尾是-simu,在现代日语的环境中如果变换成-simanai表示否定,变换成-sinda表示过去,变换成-simi则表示句中顿。
而这个-simi如果用一字一音的万叶假名来书写的话就是上面开头“親志美”中的“志美”,前面的词干sita则训上了表示含义的汉字“親”,于是sitasimi(sitasimu的中顿形式)就写成了“親志美”。如果把万叶假名换成平假名,就和现行的汉字假名混写文的写法几乎没有差别了,“親志美”即为“親しみ”。上代文学里的宣命体正是后世汉字假名混写文的源流。
市古 貞次. (1990). 新編日本文学史. 明治書院.
关立丹. (2013). 日本古典文学史.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下一篇大概是佛教传入和日本的说话文学,大概......
突然意识到,“科考”是“科学考察”的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略称,我说咋读起来恁怪ww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