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是快机核春节了嘛,本着响应中原夜话募集的号召,本篇文章就从一个“人变牛”的传说开始,捎带脚儿聊聊日本文学。
《哆啦A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夫有位年事已高的曾祖母,人挺和蔼可亲的,也没什么不良嗜好,唯有一点,就是她特别喜欢用神神叨叨的传说来教育孩子,比如“说谎的人会被阎王拔掉舌头”,“小孩子说父母坏话,嘴就会变形”,此举受到小夫和大雄一众小孩子的嘲笑。
大雄回家以后,把这事儿当成个笑话讲给哆啦A梦听。但哆啦A梦听完以后,觉得这样非常不妥。那张著名的“科学并不是一切!虽然科学给了人民赋予的生活,但也掏空了人们的心灵啊!”的表情包就出自这里。
我们来自22世纪的猫型育儿机器人哆啦A梦,为了让大雄明白这个道理,拿出了道具“教育糖果”给老奶奶吃,这样一来,凡是老奶奶说出的道理都会成真。然后哆啦A梦带着大雄回家,用远程监视道具偷看后续的结果。
视角转到小夫家的豪宅,小夫这时候正大快朵颐而方兴未艾、狼吞虎咽且食指大动,不知道有没有暴殄天物,但反正吃得挺香这一块。没过多久,刚吃完饭小夫就躺在床上数起了羊。小夫的曾祖母看到后,就说“吃完就睡会变成牛。”很显然,此时的小夫并不会听劝,为了故事能够顺利发展下去,小夫也必然不能听劝。可能加上中午碳水吃多了,有点儿晕碳,不一会儿小夫的意识就逐渐远去......
视角再次转到小夫卧室门前的走廊,小夫妈妈从远处缓缓走来,转动门把手,推开房门,只见一头牛赫然躺在小夫的床上。
这个故事探讨的道理,或是对于迷信的看法咱们先暂且不谈,单说“吃饱就睡会变成牛”这句话本身。故事里老奶奶的台词「ごはんのあと、すぐ横になるとウシになるのじゃ」化用自一个日本小孩子耳熟能详的谚语「食べてすぐ寝ると牛になる」,翻译过来就是“吃饱就睡会变成牛”,表面上大概是在告诫大家不要懒惰——毕竟饭后立刻躺卧确实容易发胖,而肥胖又常被视为懒散的标志。但细究起来,这条谚语其实背后有个怪谈故事。
伊能嘉矩在《远野草草》中记载了一个"化牛"的传说。他指出这可能源自奥州民间故事,与三浦净心1614年所著《名所和歌物语》有关。
话说在日本东北地区,宮城県栗原郡的筑川一带曾经有片沼泽,沼泽中有座小岛。
岛上住着一位叫缝卫门的老人,他供养着一名僧人。这僧人说来也奇怪,既不诵经也不修行,整体就披着件破旧袈裟,吃饱喝足就睡大觉。可能和就前一阵儿,咱们东窗事发的释方丈是同类型的替身使者。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某日,农田里面突然出现一头大黑牛糟蹋粮食。正所谓“粒粒皆辛苦”,糟蹋粮食的大黑牛让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那缝卫门哪里能饶过这牲畜,把黑牛捕获后控制了起来,牵着牛乐呵呵地往家走,打算回去跟僧人说说这事儿。结果回家一看,翻遍了整个家也找不到那和尚的身影,那和尚离奇失踪了。
更蹊跷的是,没过多久,缝卫门某天午睡后也变成了牛。惊骇的村民挖开沼泽将两头牛沉入水底。传说至作者伊能嘉矩生活的年代已过去一百多年,但仍有人偶尔会看见雾气蒙蒙的沼泽中看到若隐若现的牛影。
无独有偶,东北地区的岩手县远野市有座善明寺,这座寺庙中也流传着一个「真似牛の角」的传说,但其原型更接近宫城县小牛田町的 「牛飼長者伝説」 。讲述了孙右卫门收留落魄僧人,尽心照料其饮食起居,僧人却因好吃懒做遭天谴变成牛,作为孙右卫门的牲畜劳作一生,助其成为村里首富。不过从年代推断,三浦净心的记载应该更早。
说回一开始的变牛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有许多疑点。首先,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要把两头牛沉进沼泽,留下当生产工具不好吗。同样的,《远野物语》中也有将畸形河童婴孩碎尸掩埋的记载。其次就是,故事中讲到一百多后牛影再现,暗示那并非真牛而是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更但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在故事里面连行善的缝卫门也遭此厄运,这和通常劝善惩恶的故事基调并不符合。
或许,这其实暗示着某种瘟疫,僧人是因为重病缠身才终日休息,村民将感染者沉沼处理也更加合理。而百年后的牛影再现,大概就预示着瘟疫再度流行起来。
令人冷汗直流的(大概并非)的传说已经讲完了,或许大家已经忘记这是一篇介绍日本文学的文章了,现在要开始“入活”啦!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文学和这个变牛传说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的开头提到,这个变牛传说可能源自《名所和歌物语》中记载的一则奥州民间故事,“奥州民间故事”如果翻译回日语的话就是「奥州の説話」,是的,这句话里的“民间故事”对应的日语就是「説話」。这个变牛传说就属于「説話」。
《名所和歌物语》这本书相对冷门,当然这是和《平家物语》《源氏物语》一众比较“出圈”的古代日本文学相较而言。不过好在日文wiki上面有个《顺礼物语》的词条。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的是,《名所和歌物语》和《顺礼物语》可以大致看作是一本书,《顺礼物语》加上插画重新出版的时候改了个名字就摇身一变成了《名所和歌物语》。基于这个推论,可以获得《名所和歌物语》的以下信息:
《名所和歌物语》看名字的话,应该是个物语集
不过里面也收录了说话,是说话集也说不定
我去,怎么是假名草子?
换言之,虽然《名所和歌物语》的书名中带有“物语”的字样,而且收录了上面提到的奥州“说话”,但其文学形式既不是“物语”,也不是“说话”,而是“假名草子”。
文学形式为什么是“假名草子”?
为什么收录了“说话”却不是说话?
为什么书名里带“物语”却不是物语?
首先来解决“假名草子”的问题,假名草子是在日本江户时代以后产生的,江户时代在日本文学史的角度中对应“近世”。复习一下第一篇的内容,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近代及其之前的日本文学按照五分法的分类方式依次为: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近代文学。 假名草子作为近世出现的文学形式和前面的中世文学区别之一就是,出版方式的不同。
中世文学的复制主要依靠手抄本,而到了近世,假名草子这类通俗文学作品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或木版印刷出版,实现了从面向贵族的出版向以不特定多数读者(普通民众)为对象的商业出版的转变。
事实上,假名草子可以说是脱胎于“中世说话”和中世的“作物语”的。如下图所示,假名草子的前身“御伽草子”一脉相承于中世的作物语,并且受到了中世物语的影响。
关于具体什么是假名草子、御伽草子、中世说话、作物语,您暂时不用着急,我们的时间线现在还在上代文学,后面会慢慢给您一一介绍。
接着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事实上「説話」一词在日语里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说话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怪谈等,类似于汉语里的“故事”一词。狭义上的说话仅指日本的“说话文学”,也就是第二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个以“人”为主要叙事对象的“说话文学”,而《名所和歌物语》中收录的“说话”是广义上的说话,这里应该翻译成“民间故事”更好。 在日本文学史上,说话文学主要兴盛于中古文学和中世文学时期,就像上面的图所示的一样,说话文学在中世以后以后化成虚线归入了御伽草子,类似于恐龙既灭绝了也没灭绝,虽然看不到曾经的地球霸主的雄姿,但是您打开冰箱,可能会看到恐龙的后裔就静静地躺在那儿等您煲汤呢。
(此处可以做一个DND九宫格,混沌邪恶:电子游戏也是“说话”)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日本文学里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说话文学、物语文学、假名草子等等,这些各种文学作品在文艺形式上的归类其实是近现代的学者完成的,这些概念也是在近现代提出并被学界广泛接受的。至于原来的作品名称是什么,不~重要。
关立丹. (2013). 日本古典文学史.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燃尽了,上代的说话文学,以及物语和说话的具体区别下一篇再详细聊吧。祝大家中元节快乐!
或许应该说中元节安康......好像都挺怪的,话说日本有个来自佛教习俗的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十五。我们下期要聊的说话文学主要分为两大类,世俗说话和佛教说话......正好这又对上了,盂兰盆节好像也是个不错的选题。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