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给大家介绍了日本的各路神话,以及记载这些神话的两本历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不知道读过上一篇文章的朋友还记不记得,在文章临近结尾的部分,提到了这样一点:
和故事相对连贯,基本可以自圆其说的《古事记》相比,《日本书纪》则一并收录许多“异传”,展现了当时不同版本的神话流传于世间的混乱格局。
事实上,当时中央的畿内地区流传的神话与传说,和地方诸地区流传的版本有相当大的差异。
日本学者饭泉健司在研究上代文学的时候,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无论是中央的畿内地区,还是千里之外的地方诸国,都流传着诸多相似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在情节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抛开一小部分可以依稀对应的部分,无论是文章的措辞还是人物的对话、歌谣等,在各个文献中记载的都不相同。
对此,饭泉提出了“文学循环理论(文学サイクル)”。
饭泉提到,在中央产生的故事先是流传到地方,经过地方的加工、润色之后,又重现流传回了中央,接着在中央产生新的文化。中央的人们想要知道地方的故事,地方的人们也想听些中央的传说,正是这种心有灵犀的想法,使得古代传说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不断循环,就在这种“文学循环”中,产生了新的文学。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期的标题——奔走吧!马背上的古代文学!
对,这种“文化循环”的现象就和往来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驿马有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和其背后的“驿传制”密切相关。
最近《长安的荔枝》在全网热播,带动了“影视+文旅+新消费”的新模式,我看不少朋友也在机组中发布了荔枝的图片。同时站内也有张老师主讲的同名有声书,最近这季度的核亏券正好也发下来了嘛,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兑换收听一下~
在这部作品中,讲述了唐代小吏李善德被迫运送岭南鲜荔枝至长安的荒诞任务,被任命为“荔枝使”的李善德为完成“荔枝鲜运”任务,展开了一场生死时速。
而在上代日本,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群面临着“生死时速”的“驿使”。
七世纪中叶,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了“大化改新”,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同样开始实行律令制度。为了保证中央的政令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地方,修筑了大量官道。这些官道宽6到11米,就和现在的高速公路类似,但限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大概率是做不到现在高速公路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这些传达政令的使者叫作“驿使”,他们带着朝廷发放的“驿铃”开始了一轮的生死时速。A驿站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铃铛声后,牵出驿马,带上驿使,快马加鞭,到达B驿站。等到把驿使全须全尾交给B驿站的人之后,A驿站的人骑着马回到A驿站。我们的驿使就这样接着途经C驿站、D驿站......直到最终抵达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文学循环”的模式只存在律令制的时代,可以说是律令制时代特有的文学现象。而十世纪后日本确立了摄关政治,摄关取代律令制下太政官的权力,律令制名存实亡,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官道也随着律令制的衰退而被废弃,这种“文学循环”的现象也随之消失。
兵库县朝来市加都遗迹的研究显示,中世以后当地的居民在官道上建起了房屋。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官道荒废,这事也和现在的高速公路类似,大抵是由于官道对当地居民在当地的日常生活没有那么大的用处罢。
上面提到这些官道可以大致分成“驿路”和“传路”两种,连接国与国的叫作“驿路”,而郡与郡之间的则被称作“传路”。日本有一种由多人组队参加的长距离接力赛跑活动叫作“驿传竞走”,常常简称为“驿传”。这个体育项目大概率就源于这时候律令制下的“驿传制”。
上篇文章介绍记纪神话的时候提到,之所以日本神话也被称作“记纪神话”,是因为这些神话记载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里面。而这两本除了记载了以“神”为中心的“神话”,还收录了许多“人”的故事,也就是所谓的“传说”。由于这两本书是在国都编写的,里面的传说可以看作中央记载的传说,而地方记载的传说,则收录在我们下面要介绍的《风土记》。
《风土记》 简单来说就相当于咱们的“县志”,由当地的人记录当地的历史、特产、习俗以及传说等。和铜六年(公元713年)元明天皇下诏,命令地方的各个国厅上交一份详细的报告书,内容包括当地的特产、土地的肥沃情况、山川原野各个地名的由来,以及在当地流传的各种传说。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