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了上代文学的定义、范围以及特征,作为“上代篇”的第二期,我们接着具体地讨论一下日本的各路神话,以及记录这些神话的载体——《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神话、传说和说话是日本文学中的三种文学形式,这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主要叙事对象“的不同。从神话、传说再到说话,叙事对象逐渐从“神”到“英雄”,再到“一般人”转变。
“神话”讲述的主要是”神“的故事,古人通过自己的想象,以神为中心,讲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且往往和王权的起源和各种祭祀仪式密切相关。
“传说”主要记录了“英雄”的故事,和神话相比更有世俗性和历史意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英雄的史记,还包括万事万物的起源,比如《风土记》中就记载了大量城市和地名的起源。
“说话”的叙事对象则是“一般人”,失去了神话色彩,着眼于故事的趣味性和劝善惩恶的教训性。在后世发展中,长篇的说话又被称作“物语”,比如讲述辉夜姬奔月的《竹取物语》,“日本的红楼梦”《源氏物语》。当然最早的物语《竹取物语》要到平安时代初期,也就是中古以后才会产生,接下来我们讨论的对象仅仅是狭义范围上的、最“本格”的说话。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记载文学”产生之前,日本曾经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口承文学”的岁月,而神话、传说和说话就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在专门设置的传承者“语部”中流传下来。汉字传入日本后,这些口承文学终于可以通过汉字来留于纸上。再后来,经过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等一系列改革后,随着律令国家形成,国家意识逐渐高涨,这些代代相处的神话和传说以《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为代表,得到官方层面的修订和编纂。
日本的神话主要记录在《古事记》的上卷和《日本书纪》的神代卷,所以普遍把这两本书里的神话叫作“记纪神话”。当然,本格的日本神话可供研究的原始文献数量相当有限,您在别的文献里面也瞧不见,一般语境里,可以把“记纪神话”和“日本神话”划等号。
记纪神话是一种成体系的国家神话,由大和朝廷于七世纪后半到八世纪初主持整理、编纂而成。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线上的先后顺序,把记纪神话大致分为天地开辟神话、国土诞生神话、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以及天孙降临神话五个部分,下面主要依据《古事记》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五个部分的神话。
古代日本人认为天上是有神明存在的,而这些神就居住在天界——“高天原”,我们人类则生活在地上的“芦原中国”,而地下还有“根之国”和“黄泉”。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高天原中说起。
在天地初开之时,高天原上最先诞生了“天之御中主神”,代表世界万物的中心。紧接着登场的是“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这两位神明拥有繁殖万物的灵力,支配着世界万物的生命力。 这三位神明合称为“造化三神”。这时候,陆地还尚未形成,大地的雏形像水母一样在海面上飘来飘去~飘来飘去,一些浮于半空、状若苇芽之物化成了“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迟神”和“天之常立神”,分别象征着原初之海中出现生命,以及大地的雏形产生。这五位神明合称为“别天津神”,意思是“特殊的神”,他们隐去身形,不以人类的面目出现。
随后接连出现了“神世七代”的十二位神:国之常立神、丰云野神、宇比地迩神、须比智迩神、角杙神、活杙神、意富斗能地神、大斗乃辨神、淤母陀琉神、阿夜诃志古泥神、伊邪那岐神、伊邪那美神。其中除了前面那两位,剩下的十位五组都是一男一女成对出现的,最后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便是接下来国土诞生神话的两位主人公。
前面提到过,当时世间还是一片汪洋,国土的雏形浮在海面上十分不稳定,于是众天神把修缮国土的任务交给了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两兄妹。兄妹俩站在连接天界与人间的“天浮桥”上,把“天沼矛”刺入海中,不断搅动起了海面,随着神矛的不断刺入再提起,矛尖滴落的海水逐渐汇聚成了一个岛屿,而这个岛屿就是“淤能基吕岛”,意为“自然凝固形成的岛屿”。
二神降临到了原初之岛——淤能基吕岛之后,在岛上建立了“天御柱”和“八寻殿(意为广阔的宫殿)”,二神决定绕着天御柱举行结婚仪式并生产国土,一个朝右,另一个向左,等两神相遇的时候互相夸赞对方,第一次结合后诞生了“蛭子神”。蛭子神也称“水蛭子”或“蛭子命”,是没有骨骼、发育不良的畸形儿 ,于是祂们把这个孩子放入用芦苇编成的船,让它顺水漂流而去。后来又生了“淡岛神”,也不计入所生孩子的里面。
回到高天原向众神请教了正确的方法后,二神再次结合,先后诞生了淡道之穗之狭别岛(淡路岛)、伊豫之二名岛(四国)、隐伎之三子岛(隐伎岛)、筑紫岛(九州)、伊伎岛(壹伎岛)、津岛(对马岛)、佐度岛、大倭丰秋津岛(本州岛)八大岛,二神生下国土这事称为“国诞生”。接着祂们生育诸神,称为“神诞生”。
本来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日本诸神一个接一个地诞生出来,但就在伊邪那美在生育火神“迦具土”时,不幸被烧伤身亡。伊邪那岐悲痛欲绝,最后由悲转恨,用“天之尾羽张”斩杀火神,火神的血液与尸体化为十几位新神。
待伊邪那岐恢复理智后,他重整旗鼓,决定到黄泉国去把妻子找回来。
他闯入黄泉,却见那伊邪那美已腐化为厉鬼,伊邪那岐吓得二话没说,拔腿就跑。惊逃途中,他抛掷的发饰化作葡萄和竹笋阻滞追兵,最终用桃子击退了黄泉军。
归返人间的伊邪那岐举行“祓禊”净身顺便压压惊,濯洗的过程中又诞生了一众神明,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贵子”,濯洗左眼时化生“天照大御神”,右眼诞生“月读命”,鼻腔生出了“须佐之男命”。天照受命统御高天原,月读掌管地下的黄泉国,须佐之男则掌管世间的大海。
天照和月读分别领命前往治理国土,只有须佐之男依旧在原地恸哭,伊邪那岐问他原由,须佐之男只道思念母亲,想到母亲所在的黄泉国去,伊邪那岐听闻后勃然大怒,将须佐之男流放了出去。须佐之男决定去往母亲所在的黄泉国,但在那之前,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办......
这段神话主要围绕须佐之男和天照大神姐弟俩的冲突展开。
上文书说到,须佐之男因为哭闹被赶出家门,准备去往黄泉国踏上寻找母亲的旅程,临行前念及手足之情,前往高天原打算和姐姐天照大神告别。但天照对他仍然抱有戒心,怀疑他是为了夺权而来,全副武装,做好了充足的防守阵仗。须佐之男见到迎接他的不是姐姐的温暖的拥抱,而是冰冷的箭芒,这里他的心境我们暗下不表,但心生嫌隙是毋庸置疑的。
紧接着,须佐之男为了打消姐姐的戒心,还是和她立下了誓约。而等到须佐之男沉冤昭雪后,越想越气,借势大闹高天原。天照震惊于弟弟的粗暴行径,连夜躲进了“天石户”中。这一躲可不要紧,紧接着而来的是天昏地暗,世间的一切魑魅魍魉开始蠢蠢欲动,说是百鬼夜行也不为过。高天原的诸神好说歹说,最后用计才把天照大神从天石户中请了出来,世间终于得以重见光明。在秋后算账环节中,须佐之男作为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兼罪魁祸首,或许还沾点儿贼喊捉贼,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清算,被逐去人间,随后便开始了“须佐之男的奇妙冒险”。
一日,一对老夫妇正在肥河上游掩面哭泣,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魁梧的身影正在朝他们缓缓走来,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刚刚被贬入凡间的须佐之男。原来这对老夫妇原本生有八个女儿,但其中前七位已经被八岐大蛇吃掉了,而现如今,这对老夫妇正为即将面临同样命运的小女儿“栉名田比卖”而悲伤。
须佐之男便以事成之后将栉名田比卖许配给他为条件,毛遂自荐收伏即将前来的八岐大蛇。为保护栉名田比卖,须佐之男将她变作一只梳子插在自己的头发上,然后叫老夫妇酿造一种烈酒“八酝酒”,意为“反复酿造了八遍的酒”,然后在围墙上凿了八个门,各自摆了装满烈酒的酒桶。
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个黑色的身影悄然靠近,只见那妖怪眼睛赤红若酸酱,长有八头八尾,身上有杉树藤蔓并生,但还好我们的须佐之男早有防备,就等这妖物自投罗网。八岐大蛇闻到酒香,八个头各自自钻进八个门中饮用烈酒,接着便酒醉倒地,就地昏迷。须佐之男趁机拿起“天之尾羽张”,就要将那八岐大蛇斩杀,而在切到尾巴的时候,“天之尾羽张”的剑刃却意外地敲出了缺口,将尾巴逐一剖开看才发现,原来其中含有一把坚硬而锋利的兵器,而这把兵器正是那“天丛云剑”。从此,须佐之男和栉名田比卖在出云国过上了幸福又安稳的日子。
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一个拖着重物的旅人正在赶路,行至因幡的海边,他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一阵痛苦的呻吟,和细微的哭泣声,他放下行李袋,循声找去,只见沙硕上赫然躺着一只血肉模糊的小动物,仅存的一些皮毛可以隐约看出,这或许曾经是一只白兔。可怜的小家伙痛苦地蜷缩着,它浑身的皮毛近乎被扒光,身上伤痕遍布。我们的旅人从白兔这里了解到,这白兔前几天利用计策,试图让鲨鱼排成一列当成桥跨海,但却因谎言被揭穿,惨遭报复。后来它又遇到八十众神,祂们教它去海里洗浴,再到高处风干,结果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反而使得它浑身更加剧痛不堪。
旅人此时瞬间明白,这八十众神不是别人,正是他那八十个欺压他许久的兄弟,这次一同寻找“八上比卖”的旅途中,甚至把所有的行李袋都丢给他背负。而我们的这位旅人,倒也不是常人,祂乃是伊邪那岐命之后,须佐之男命六世孙,深渊之水夜礼花神之孙,天之冬衣神之子,大国主神是也。大国主神教导白兔,先用河水洗浴身体,再取河边的蒲黄花粉,在花粉上滚一滚便能恢复。白兔照着指示做,果然皮肤不再剧痛,于是告诉大国主神:“八十众神不会获得八上比卖的芳心,祢虽然背负着行李袋,但只有祢能获得她的芳心。”
果不其然,八上比卖对大国主神芳心暗许,拒绝了其他求婚者。众弟兄嫉恨大国主神,两次将其杀害,虽然两次都被母亲救回,但重生往往伴随着容貌变换,最后大国主神不得已逃往往须佐之男所在的“根坚州国”。经历须佐之男的层层考验、百般刁难后,最终迎娶了须佐之男的女儿“须世理毘卖”,卷土重来,成功制服八十众神,并建立和统治苇原中国,成为了地上世界的统治者。
大国主神在地上建设国度的平静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高天原的众神并不承认他的正统性,并决定由天照大神的后代来统治苇原中国。为此,多位神明被派往出云,但谈判进展非常缓慢,因为他们要么全部倒向大国主一边,要么被倒戈的神明杀死。最终,他们派出了“建御雷”等两位武神,迫使大国主神的长子“事代主神”让出国土,并迫使果敢抵抗的弟弟“建御名方神”投降。由于两位神子答应了他的要求,大国主承诺将国家移交给天神,以换取建造自己的宫殿,也就是出云大社。
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到日向准备掌管苇原中国,史称“天孙降临”。此时,他身上正带着天照大神赐予的三件神器。后来,琼琼杵尊与“木花开耶姬”结婚,生下了一个孩子,叫作“ 火折尊”。火折尊复生鸬鹚草葺不合尊, 鸬鹚草葺不合尊又生神武天皇。随后神武天皇东征,从九州一路打到大和地区,建立大和王权,开始了天皇家在尘世间的统治。
《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文学,成书于和铜五年,也就是公元712年,由“太安万侣”编纂而成,分为上、中、下三卷。
关于撰者太安万侣,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官,值得一提的是,他氏“太”,姓“朝臣”,名“安万侣”,比如下图中他墓志铭里的蓝色部分,写的就是“太朝臣安万侣”。(那为什么要专门提一下呢,因为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把他当成太安+万侣ww)
并且上代时期,读音和汉字的绑定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读音往往是先于汉字的,比如他的父亲是“多朝臣品治”,“多”和“太”都读作おお,父子俩的氏是一样的,只是汉字的写法不一样。同样的,あそみ这个姓除了可以写作“朝臣”,同时还可以写作“阿曽美”或者“旦臣”。这就类似于士多啤梨和草莓,虽然叫法不同,但通常情况下指的都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中的某个杂交种。有道是,“士多啤梨”係由英文借詞過粵語嘅一個出名例子。
关于《古事记》的编撰背景和过程,要从乙巳年的一场大火说起, 公元654年7月10日,飞鸟板盖宫发生了著名的“苏我入鹿暗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一度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苏我家就此陨落,苏我虾夷见大势已去,便在入鹿被杀第二天放了焚火自尽,这场大火一直蔓延到了当时皇室保管历史典籍的库房,包括《天皇记》在内的史书悉数烧光。天智天皇即位后又碰上前线白江口海战的节节败退,依旧无暇顾及编纂史书,当时诸氏族所流传的历史已经变得虚实相交。等到672年壬申之乱后,天智天皇的弟弟天武天皇即位,这才开始了史书的编纂工作。
天武天皇下诏:“撰录帝纪、讨覈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主持整理和校对在诸氏族中流传的诸多史料,并令当时记忆力超群的稗田阿礼背诵下来。等到天武天皇去世后,即位的元明天皇接下来史书编撰这个担子,于和铜四年(711年)下诏,令太安万侣根据稗田阿礼口述的史料编纂史书,最终于第二年(712年)的正月完成《古事记》的编纂。
《古事记》由上、中、下三卷构成。上卷记录了从天地初开到神武天皇诞生的这段神话,主要内容就是上面神话部分介绍的那些,以天孙系神话为主轴,出云系神话以及各氏族的神话为辅,强调作为天孙后裔的天皇家在人世间统治的正统性。中卷的范围则是从神武东征到应神天皇,下卷记载了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的帝纪和传说,和中卷的神话和传说相比,下卷中描述“人”的故事特征更加显著。
显然,《古事记》的史学价值并不高,但它以皇室为中心,统一了古代传说,并且还有百十余首歌谣间杂其中,描绘出来一个十分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世界,拥有丰富的文学色彩。同时《古事记》里的描写手法也相当朴素,但是富有对句和反复的韵文要素,并且时而插入一段或几段对话,十分有戏剧性。
序文是用纯粹的汉文体书写,正文则是用变体汉文书写,而歌谣和人名等重要的语句用一字一音的方式书写。这么说可能不太明白,下面分别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序文部分,既然是纯粹的汉文,那么只要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就基本上都能看懂个八九不离十,下面是《古事记》中关于稗田阿礼的描写:
時有舍人、姓稗田、名阿禮、年是廿八、爲人聰明、度目誦口、拂耳勒心。卽、勅語阿禮、令誦習帝皇日繼及先代舊辭。然、運移世異、未行其事矣。
接着,我们加大难度,下面是正文中出现的变体汉文,选取了一段描写须佐之男斩八岐大蛇胜利结算的文段。变体汉文可以姑且简单地理解成一种更符合日语习惯的汉文,以后会再写篇介绍变体汉文的文章。
故、隨告而如此設備待之時、其八俣遠呂智、信如言來、乃毎船垂入己頭飮其酒、於是飮醉留伏寢。爾速須佐之男命、拔其所御佩之十拳劒、切散其蛇者、肥河變血而流。故、切其中尾時、御刀之刄毀、爾思怪以御刀之前、刺割而見者、在都牟刈之大刀、故取此大刀、思異物而、白上於天照大御神也。是者草那藝之大刀也。
最后是用一字一音的方式书写的上代歌谣,如果您没有专门研究过的话,估计请天照大神上身都看不懂(雾)。选了一段须佐之男打败了八岐大蛇之后,与栉名田比卖(稻田姬)一起在八重垣建筑新居时唱的歌谣,大家可以先猜猜大致是个什么氛围,这首歌谣的翻译将在文章末尾的彩蛋环节揭晓。
夜久毛多都 伊豆毛夜幣賀岐 都麻碁微爾 夜幣賀岐都久流 曾能夜幣賀岐袁
《日本书纪》于养老四年(720年)成书,舍人亲王等收到元正天皇的敕命后编撰而成。律令制不断在日本生根发芽,天皇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确立,为向外、尤其是当时的发达国家“唐”展示日本国的威信而编写完成。一共三十卷,前两卷是“神代卷”,后面各卷则是历代天皇的传记。记载的范围是从神代开始到持统天皇结束,除了歌谣部分,使用纯粹的汉文体书写,其中128首歌谣均采用汉字一字一音的形式记录。
继体、钦明两朝之前的神话虚构色彩和传说性较强,但这两朝之后的历史相对可信度比较高。此外,《日本书纪》受中国史书的影响比较显著,也采用了编年体,是官撰六国史的第一本,也是六国史里面写得最出彩、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最高的一本。
好了,枯燥的背书环节告一段落,下面聊聊《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部史书的差异,以及其中记载的神话有哪些不同点。
首先,《古事记》的神话具有一贯性,前后情节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圆其说,这也就是为什么讲述日本神话的时候,大部分人喜欢参考《古事记》,毕竟不用自己再造轮子,直接拿来就可以用;而《日本书纪》则一并收录许多“异传”,展现了当时不同版本的神话流传于世间的混乱格局。
其次,从文体的方面看,《古事记》整体采用了变体汉文,而《日本书纪》则是纯粹的汉文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古事记》是写给本国自己人看的,向当时的诸贵族展现皇室的威信,宣告天皇家的正统性,而《日本书纪》的目的则主要是对内确立国家权力,对外展示、或者说是夸示国家权力。
关立丹. (2013). 日本古典文学史.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崔香兰. (2009). 新编日本文学史 (2025年2月第2版). 大连理工出版社.
小島瓔禮. (1982). 日本の神話 : 国生み・神生みの物語. 筑摩書房.
岡田喜久男. (1995). 記紀歌謡から見た『古事記』と『日本書紀』(二). 日本文学研究, 1–12.
速水保孝. (1987). 出雲神話と酒造り. 日本釀造協會雜誌, 82(8), 562–566.
上代的传说和说话只能下期再聊了,介绍神话故事占得篇幅太大了,一不小心就写high了......
夜久毛多都 伊豆毛夜幣賀岐 都麻碁微爾 夜幣賀岐都久流 曾能夜幣賀岐袁
如果把上面这段用万叶假名一字一音的方式表记的歌谣,写成平假名加训字的汉字假名混写文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八雲立つ 出雲八重垣 妻籠みに 八重垣作る その八重垣を
即便不理解具体意思,但我们至少知道歌谣里面反复出现的“八重垣”一定是个重要场景,毕竟反复表强调嘛。翻译出来就是:
出云八重垣 迭云自此生 我筑八重垣 我妻赖栖身
八重垣神社是祭奠须佐之男及其妻子栉名田比卖的结缘神社。据说须佐之男打败了八歧大蛇之后,与栉名田比卖在这里搭建了自己的新房。神社深处的森林里有一个镜池,传说栉名田比卖曾在这里照映自己的身姿。把硬币放在占卜用的纸上沉入这个池中,硬币下沉的快慢就代表了成就姻缘的速度。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