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不是激发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工具,而是重新激活我们理解、塑造与改变现实能力的催化剂。"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家庭教育的今天,游戏——这一人类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具活力的文化表达形式,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重塑着代际关系与教育范式。游戏不再是简单的"玩物丧志"或"数字鸦片",而是一种足以承载文化记忆、激发创造思维、培养批判能力的复杂文化载体。然而,这种认知转变在中国家庭教育语境中仍处于艰难的过渡期,亟需专业引导与系统支持。
2025年4月25日,游戏的人档案馆馆长刘梦霏应邀参加了由中国家庭教育协会与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共同打造的"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云端家长会"直播节目。在这场跨界对话中,刘梦霏老师与腾讯客服未保营地教育专家宋翰林老师、未保营地志愿者秦高峰老师一同探讨了游戏如何从家庭冲突的源头转变为教育赋能的工具。
三位嘉宾从游戏文化研究、教育心理学和家庭沟通实践等多维度切入,共同解构了现代家庭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核心挑战:
自控力困境:当孩子难以控制玩手机的冲动时,家长如何避免简单禁止而采取更具建设性的引导方式?
学习与游戏平衡:为何某些孩子能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保持优秀学业,其中蕴含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家庭游戏规则:科学合理的游戏边界应当如何制定才能既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又不损害亲子信任关系?
这场跨界对话不仅信息密度高,更因其直击当代家庭痛点而引发了线上观众的热烈互动。据主办方统计,本期节目人均观看时长创下该栏目新高,评论区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由此可以看出游戏素养议题已成为家庭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关键命题。
观看回放: 视频号搜索 “幸福家-家庭教育园地” 最新一期云端家长会。
值得关注的是,直播过程中呈现出的鲜明家长认知转变轨迹,恰如其分地映射了中国家庭游戏观念的演进历程。在直播筹备阶段,游戏公司曾对节目内容呈现方式表达顾虑,担忧直接触及游戏话题可能激化家长的防御心理。然而,实际播出效果却令人惊喜地展现了认知重构的可能性。
直播初期,部分家长确实展现出典型的防御性观点,如一位家长在评论区直言:"孩子应该把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正是当下许多家庭冲突的根源。然而,随着刘梦霏老师以及专家们基于实证研究的深入解析、生动案例的分享与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提出,这位家长的立场逐渐出现松动,在节目后半段主动表达了观念的转变:"游戏可以玩,关键在于端正态度,避免沉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另一位家长提出的"禁止往往会增加渴望"的心理洞察更是引发共鸣,获得评论区大量点赞与转发。这种从简单"堵"到理性"疏"的思维转变,恰恰是游戏素养教育的关键目标——帮助家长摆脱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建立更加辩证、更具包容性的游戏认知框架。
根据游戏的人档案馆多年的实地调研与数据追踪,我们在《游戏素养行动指南》中对中国家庭中的亲子游戏素养呈现的鲜明的"结构性失衡"做出过详细分析,这种失衡主要体现为三大错位现象:
认知与角色错位:中国式家长习惯于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全知全能"的引导者角色,期望在各个领域为孩子指点迷津。然而,在数字游戏这一全新文化领域,大多数家长却面临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他们既无法辨识游戏品质优劣,也缺乏理解游戏机制的能力,更无法在海量游戏中为孩子筛选出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作品。这种角色反转导致家长丧失了传统教育中的"权威感",进而引发对游戏的全盘否定与排斥。
经验与判断错位:由于缺乏亲身游戏经验,家长普遍难以准确识别孩子游戏行为的深度与频度,无法判断何为健康范围,何为过度使用。这种判断失准导致许多家庭要么过度放任,要么矫枉过正地全面禁止,很少能找到科学适度的平衡点。同时,家长对孩子游戏内容的陌生感也加剧了代际沟通障碍,使亲子对话失去了共同语境。
素养双重缺失:调查数据令人警醒地显示,虽然孩子在游戏操作技能上普遍优于家长,但其游戏素养同样存在显著不足——表现为游戏选择视野狭窄、游戏行为模式单一、对游戏文化价值的认知浅薄,以及缺乏将游戏转化为学习与创造工具的能力。这种"双低"状态(家长低素养与孩子低素养并存)构成了许多家庭数字教育困境的深层根源。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家长的游戏素养水平是孩子游戏素养培养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家长的游戏认知框架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游戏视野边界,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参与深度与质量,则决定性地影响着孩子对游戏的理解层次。换言之,若要真正解决"游戏难题",最为有效的切入点恰恰是提升家长的游戏素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加健康、互动、创造性的亲子游戏关系。
作为中国首个系统化研究与推广游戏素养教育的专业机构,游戏的人档案馆不仅致力于发现、诊断问题,更着力于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多年实践,我们针对家庭游戏素养建设提出以下具体行动建议:
家长首先需要突破"游戏即娱乐"或"游戏即沉迷"的简化认知,理解游戏作为数字时代文化载体的多重价值维度:
游戏作为认知工具:优质游戏能培养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资源管理等核心认知能力
游戏作为文化媒介:从《仙剑奇侠传》到《黑神话:悟空》,游戏正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与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
游戏作为社交平台:现代游戏提供了跨地域、跨文化的社交互动空间,培养合作与协调能力
游戏作为创造力媒介:从 Minecraft到Roblox 游戏创作,游戏正成为新一代创造力表达的重要载体
为使游戏素养培育落到实处,我们开发了一系列专业工具,帮助家长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游戏素养行动指南》:这份由游戏的人档案馆基于6年研究与实践编撰的指南,提供了系统化的游戏素养培育方法论与实操步骤。您可在我们公众号后台回复"行动指南"获取完整内容。
"素养游戏库"工具:我们在官方网站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多维度分类的游戏推荐系统,家长可根据孩子年龄段、学科关联、能力培养目标等筛选条件,快速找到适合的优质游戏作品。每款入库游戏均经过专业团队的教育价值评估,确保内容健康且具备明确的素养培育功能。
"亲子游戏共创":将在未来上线,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经历游戏评估、游戏改良甚至简单游戏创作的过程,通过共同体验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的身份转换。
游戏素养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项目,而是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经历的持续性成长过程。我们鼓励家庭:
关注档案馆:关注游戏的人档案馆的各分享平台,我们将在后续发布各式活动预告、指南,提供实操性指导与经验分享。
践行"共玩"理念:将"一起玩游戏"纳入家庭活动清单,通过陪伴与对话培养孩子的游戏批判思维。
游戏的人档案馆始终致力于将游戏素养教育从理论探索转化为生动实践。2025年5月,我们将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童年一课助学发展中心以及机核玩家社群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中学南校区,深度介入并记录这一令人瞩目的教育创新实验 —— 以《黑神话:悟空》为媒介重构《西游记》教学体系的跨媒介素养培育项目。
作为曾经参与过档案馆举办的“游戏育人教师教案游戏化工作坊”的团队,东胜一中的教师们并未将数字游戏视为传统文学的对立面,而是将我们的理念推行到其教学实践中,将《黑神话:悟空》这款承载中国文化审美与叙事传统的现象级国产作品游戏,置于与四大名著《西游记》平等对话的位置,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双重文本"教学模式。
我们也与校方联合策划、设计了《西游指导手册》的六根课程,将这一复杂的文化对话系统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路径,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纸质与数字、阅读与游戏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不仅打破了文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高雅/通俗"二元对立,也为"如何让经典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六根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学科壁垒,以激发学生以多元视角重构西游世界的积极性为目的:眼观美术之精,耳闻音乐之妙,舌品文史之华,鼻察天地之变,身锻体魄之强,意达思政之远。因为作品游戏的介入,学生不再仅仅被要求背诵原著情节或分析写作手法,而是被鼓励以研究者、评论者甚至创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过程。
档案馆将于五月深入探访该校举行游戏素养进校园的活动,挖掘作品游戏中的教育创新与实践智慧。我们期待通过这一项目,让更多教育工作者看到:游戏素养教育并非大城市、重点学校的"奢侈品",而是可以根植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普适性教育创新。游戏作为一种跨越地域、年龄与文化差异的媒介,恰恰能够成为连接不同教育场域、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桥梁。
作为数字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游戏文化价值的倡导者,游戏的人档案馆深知:个体家庭的游戏素养培育无法脱离更广泛的社会生态系统。要真正推动游戏素养在社会层面的全面提升,需要教育者、家长、游戏开发者、政策制定者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
当前,游戏素养教育已成为档案馆着力推进的核心项目。来馆参观的伙伴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我们正积极与教育机构、家庭社群、游戏开发商等多方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游戏素养生态系统。然而,我们深知单一机构的力量有限,唯有汇聚更多跨界伙伴的智慧与热忱,才能开创游戏素养教育的新纪元。
我们诚挚邀请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界力量,与我们一道探索游戏作为文化载体与教育媒介的无限可能,共同致力于让游戏真正成为连接代际、激发创造力、培养批判思维的积极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帮助新一代"游戏的人"(Homo Ludens)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不仅成为技术的熟练使用者,更成为文化的主动创造者。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