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考证我族自称“司人”时,其核心词素“司”之本义。本研究以《渊海古卷》残卷为核心依据,佐以民间记载,最终论证:‘司’之古义实为‘祭祀’。因此,‘司人’之本义,即是‘执掌祭祀之人’。文章初步探讨了《渊海古卷》的性质、以祭香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以及“司幽”“司烛”等祭祀群体的存在。同时,更明确指出,本研究自开始便面临着根本性的方法困境。
机要符:司人;祭祀;渊海古卷;词源考辨;荧祠时代;方法论困境
“司人”乃我族自我指称之根本,亦为一种近乎本能的身份认同。然此称谓虽人尽皆知,其深层含义——尤以“司”字之具体指涉——却始终未得彻解。从字面结构看,“人”指双足行走、具理性与知觉之生命体,其义尚明;而‘司’之含义,则始终模糊难辨。此字虽居文明核心,却至今缺乏确证。
为探究此问题,本文必须暂置近二百年来形成的新认知,回到那个烛日未曾升起的时代。那些长期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其中所蕴含之历史真实,或远超我等想象。值此回溯之际,新近发现之《渊海古卷》恰逢其时,为此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之契机。
据此,笔者提出一基本论断:司人之历史或远比既有认知更为悠久。于现存民间所谓“荧祠时代”之前,应尚存一段漫长却未被正式记录之过往。本研究即藉此新文献,对“司人”之本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然需指出,本研究受限于两方面困境:其一,文献散佚严重,所见多为残篇断简,难窥全豹;其二,“四祀”制度岁代渺远,其语境观念与今差异巨大,纵使笔者竭力考证,解读仍难免带有以今推古的色彩。故本文所提多为初步假说,恳请后世同仁能发现新证,予以补正。
《渊海古卷》是两岁前由一位渔民于我族祖地“渊海”中偶然打捞所得之一批文献。此后,更多同类文献陆续自渊海中发现。
首应明确其性质:它并非如主流所称,仅为“溟华王朝之正式史书”——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所谓“荧祠时代”,在正式记载中对应的王朝名为“溟华王朝”。我等并未发现一座完整、系统保存该时代纪录之档案馆。“渊海古卷”恰如其名,乃一部残缺、零散而内容深奥的文献总汇。
此类文献长短不一,因残缺而显得内容分散、不成系统,然其用词、编码方式及对事件关联之严谨记录,令研究者普遍认为:此批残卷很可能源自某一大型档案机构。
此批书卷之材质亦令人称奇:它们由一种与我族所知任何材料都不同的特殊物质制成,虽长期浸水,却不腐不溃,亦能容水分渗透,而自身结构始终稳定。
更令人惊异的是,所有已发现的古卷,字迹完全一致,纵使后续新发现的残卷也一模一样。这带来新的难题:古卷显然已是抄录本,难视作一手史料。进而引出一个更深的疑问——它们果真出自同一人之手吗?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我等岂能仍以寻常抄本视之?仅是目前所见的数量,就已绝非一人一世所能完成。
渊海广阔无比,延伸达四千余淼。(按王朝制:一淼为渊海水脉一日延伸之长度,约合五百步。)。于此广袤水域,无人能断言所有书卷皆已被寻获或登记。我等至今未能定位那座假想的档案库,唯有不时被海浪推上岸边或由渔民捞起的新残卷,证实仍有无数历史碎片,沉眠于渊海深处。
《渊海古卷》对本考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出早在“溟华王廷”建立初期,司人社会便已发展出一套即便按当下标准亦堪称完善的制度体系(参见《太始岁政务院工作汇总》)。此等文明成就,绝非一个缺乏历史积淀的新生种族所能做到的。据此,笔者推断:于现存民间广载之‘荧祠时代’之前,或尚存一段漫长却未获正式记录之历史阶段。
正因如此,《渊海古卷》不仅为填补这段历史空白提供了可能,更为了解“司”字本义,提供了迄今最坚实、最接近源头的文献依据。它堪称本研究所能依托的最可靠基础。
关于“司人”中“司”之本义,综合《渊海古卷》与大量民间遗存记载,我等可初步推断:“司”之古义非以往所解,而应更近“祭祀”。故“司人”之实指应为“主持祭祀之人”或“执掌祭祀仪轨者”。
此一推论之核心依据,正来自《渊海古卷》本身。该文献揭示了一种以祭祀为核心、推动整个社会运行之庞大体系。须注意,此非止于观想诵念之仪,而是一种实际的社会组织与运行方式。
例如,笔者曾在多个普通家庭中见到与“司荧”相关之记载,如《灵药侍者札记》《绿岩匠造秘录》等。这些文献,皆反映出信仰与实践交融之鲜明特点。
尽管此发现挑战了既有认知,但只要吾等无法否定《渊海古卷》的历史真实性,同时又无法重构关于“烛日”来源的现有叙述,那么,就必须正视这段可能存在的历史,而非简单视其为无据臆测。
因为在目前可得之各类材料中,此乃对我等历史来源最合乎逻辑的解释。
在明确了‘司’的祭祀本义后,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便是:这套祭祀体系是如何具体运作的?《渊海古卷》揭示了一个以‘祭香’为核心的‘神饗经济’体系。
直至约百岁前,一种名为“香券”之凭证仍作为货币广泛流通。其影响深远,至今民间仍存留相当数量。笔者曾于多地亲眼见到过此荧祠时代遗物。那么,“香券”究竟所指为何?《渊海古卷》中的一篇文献《制香台鼎新二十一岁汇总》给出了一种解释:香券最初并非货币,而是可于“牧烛院”下辖各“制香台”兑换“祭香”之凭证。
若此说成立,则此发现足以颠覆我等对溟华王朝经济体系之旧有认知。按文献所述,王朝之主要流通物并非玉石或其他俗世之宝,而是祭香本身。后大抵因祭香实体流通不便,香券方逐渐取代其地位,成为一种通行之凭,然其根本价值始终维系于可兑换之祭香。如此一个以祭香为核心的财货体系,其社会运行的原理与方式,我等至今无从想象。
祭香于溟华王朝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注定其生产规模绝非寻常。《制香台鼎新二十一岁岁度汇总》详录了当时王朝各制香台之产出与分配,其数额之巨,也从侧面佐证了“神饗经济”的猜想。此例绝非孤证,笔者于民间所获之荧祠时代的往来票契中,亦屡见其痕。如某票契记载:“今欠皮六祛秽香券八十七张,吕三响于元煌十六岁”。
上述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表明祭香之生产绝非寻常匠作,而是一种与特定仪轨深度融合、具有非凡效用之“神饗经济”。祭香能有如此惊人的产出与核心的地位,可推见其背后必然存在一套将物产与祭祀彻底糅合的复杂体系。此体系运作之玄奥,已非我辈所能复现与穷究。
前述“香券”与“祭香”体系,已然揭示了祭祀在经济层面的核心地位。然而,祭祀在荧祠时代的社会组织层面,同样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具体体现为一个职能分明的祭祀体系。
荧祠时代之祭祀体系,与我辈所处之世截然不同。存在明确职能区分,即“香祀”与“食祀”。此两大体系并非凭空推测,其存在与规模于《渊海古卷》中均得实录支持。
“今岁藤川府各部调香师共生产各类型祭香一千二百鼎,各部掌食匠共消耗作物十万八千六十二鼎,依此例,物用之功陡增数倍。倘技艺续有革新,所获势必更为可观,诚可推及各府仿效。”
调香师与掌食匠——至今耳熟能详的称谓,如今许多家族仍自称祖上为调香师或掌食匠世家,历史可追溯数百岁。然因现存香谱与食谱皆以失效,许多世家也逐渐衰落。但该文献证实,于荧祠时代,此两大行业都呈显赫之势,绝非微末之业。
此外,古卷中“司幽”、“司烛”、“司虺”、“司荧”四称频现。他们不仅执掌着各不相同的祭祀权能,其传承亦源于独特的仪轨。更重要的是,其职能本身便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整条证据体系令笔者更加确信,“司人”之“司”的本义正是“祭祀”。溟华王朝所呈现之祭祀体系,已深入社会基本层面,构成了一种今人难以想象且高度发达的神权政治形态。
民间长期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司人”实为“司烛人”之简化,全称应作“司烛人”,意为“执掌烛日之人”,并由此衍生出“我等乃世界之长子,烛日升起预兆我族天命”等族群想象。
然须辨明,此说虽流传广泛且契合群体心理,却既缺乏文献实证,亦无实物佐证。究其本质,乃一种基于近代身份诉求的人为叙事,其目的论色彩远重于历史考据之严谨性。故于学术上,应将其视为近代形成之族群身份想象,而非可靠之历史事实。
而且,此类思想的形成实有深层根源。荧祠时代缺乏确切正史记载,长期只有零散而不成体系的民间记述存世,此种历史模糊性带来了个体的普遍不安。对过去的无知导致对自身位置的迷茫与焦虑。我们迫切渴望一种宏大叙事,能为我族之存在提供确凿而富有使命感的解释——可以说,正是这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为“司烛人”学说的孕育与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烛日”作为高悬于空的终极现实,其存在似乎为《渊海古卷》所载“烛日升起”事件提供了某种物证,从而表面上支持了民间叙事。但也正因如此,吾等更应保持清醒:我们同样无法证实它,亦无法证明那套曾驱动世界运行的“祭祀-力量”体系是否真实存在,因其已在历史断裂中彻底沉寂。
因此,将族群起源与天命寄托于如此一个既无法证实、亦难以撼动的孤例之上,其根基之脆弱,可想而知。
反观“司为祭祀”之说,不仅以《渊海古卷》残卷为文献依据,更有“香券”等实物作为佐证。两相比较,“司烛人”之说更像是一种后世建构,其说缺乏实证根基,更类似一个近代身份建构与焦虑的产物。
本研究立足于《渊海古卷》,而该文献自身存在根本性的认知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对其保持高度警惕。
该古卷材质特殊,不腐不溃,字迹整一,纵有新出残卷,笔迹仍毫无二致。此等现象,远超常理可解,使人不禁质疑:这些文本究竟是否出自“人”之手?是否为某种非人意志的具象产物?其来源之神秘,已远超普通史料范畴。
正因如此,我们陷入两难:其内容(如《制香台鼎新二十一岁汇总》)编码严谨、体系清晰,显示出高度成熟的文书传统,极具价值;然其呈现方式却被动、零散、近乎“赐予”,仿佛经过无形之手的拣选。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片段,而非系统。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所倚仗的,本质上是一种诱人而危险的“记忆”。它或许无限接近真相,又或许本身即是谜面——甚或是历史‘胜出者’刻意布下的叙事。依靠它重构历史,犹如隔雾观花,终难触及全貌。
当前叙事唯一的支撑,即是“烛日”这一物理实存与文献的偶然吻合。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个“祭祀-力量”体系已彻底沉寂——纵复原仪轨,亦再无回应。这正是阻隔我们与那个时代的根本壁垒。
凡此种种,皆将研究导向一个根本性的认知困境:我们必须先相信,才能开始探索;而越是深入,就越发意识到所信根基的虚悬。民间记忆与家族秘辛,勉强拼出历史的轮廓,却无法重现其神髓。
故此,本研究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得出定论,而在于清醒揭示这一“信”与“知”的内在矛盾。我们正不可避免地,运用属于当下的认知范式,去强行解读一个根植于迥异内在逻辑的过去。坦然承认这一困境,持续审视自身方法的局限,才是我辈学者在迷茫中追寻真相所必须承担的使命。
“司人”之“司”的本义应为“祭祀”,故“司人”实指“执掌祭祀之人”。《渊海古卷》之发现为吾等重新理解司人早期历史与社会结构提供了关键依据,揭示出一个以祭祀为核心、祭香为经济基础、存在四大祭祀群体的复杂神权政治体系。由此,“司人”之称、“香券”之实、“四大祭祀群体”之制,三者共同指向一结论:荧祠时代的司人文明,是一个将祭祀行为彻底制度化、经济化,并最终升华为其存在根基的空前形态。我族之根源,尽系于此。尽管相关研究仍面临方法困境,然直面并剖析此方法局限,恰是推进司人早期历史研究的必要途径。
本文立论核心,皆出自**渊海古卷第一柜**所藏「卷三」、「卷五」及「卷七」之原始残片。残片编号、释文及对照摹本,见轩内案卷「渊海释读初编·卷一」。
所涉“香券”实物,乃笔者历岁于**藤川、花鸣**等地旧府所亲见、手拓。其图样、铭文及材质考,另见于笔者旧稿《荧祠遗物杂识·卷一》(未刊)。
文中对“司烛人”民谚之辨,部分观点源于与**宁澜府耆老口述**之对勘,访谈录存于轩档「口承部·卷二」。
《渊海古卷·制香台鼎新二十一岁事》
《渊海古卷·藤川府荧狩九岁事》
《渊海古卷·太始岁政务院略记》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