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子整理】 No.3【人文】形而上学or辩证法? 2017.12.14
视频标题:【人文】形而上学or辩证法?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W411a7Mo
文章内容基于未明子内容,由孔维涛整理创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文后附有笔记与整理后的原文内容。
你真的懂“辩证法”吗?为什么说教科书的定义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几乎都接触过这样一对“老冤家”: 形而上学 与 辩证法 。教科书用清晰的笔触为它们画像:前者是僵化的、静止的、孤立的;后者则是发展的、动态的、全面联系的。我们被告知要用辩证法去反对形而上学,仿佛这是两种水火不容的世界观。
但你是否曾停下来想过,这个非黑即白的划分真的站得住脚吗?这场被教科书定义的“对决”,是否恰恰掩盖了两个概念背后更深邃、更迷人的思想图景?
本文将带你跳出这个熟悉的框架,完成一次思想的“越狱”。读完这篇文章,你将不仅会明白教科书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怎样的误读,更将洞悉一个惊人的事实: 那种被批判的、僵化的思维方式,恰恰就隐藏在教科书对“辩证法”的阐述之中。 让我们一起,重访这场被误解的世纪对话,还原哲学概念本来的魅力。
一、“形而上学”的冤案:它不是僵化,而是“物理学之后”的追问
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负面印象,几乎全部来自于“僵化、静止、孤立”这几个标签。然而,这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要理解其真意,我们必须回到它的源头——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的英文是 Metaphysics ,源自希腊文 meta ta physika 。 Meta 的意思是“在…之后”,而 physika 指的是“物理学”或“自然哲学”。这个词的诞生颇具偶然性:它最初并非一个理论标签,而是一个图书分类标签。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将探讨世界本源、存在、实体等无法被具体物理研究所涵盖的“第一哲学”手稿,放在了研究具体自然问题的《物理学》之后,于是便有了这个名字—— “物理学之后的学问” 。
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并非是要构建一个超越物理世界、绝对正确的“终极答案库”。恰恰相反,这部分内容是他认为在研究完具体事物(物理学)之后,仍然悬而未决、不得其解的根本性问题。比如:幸福到底是什么?世界的本源由哪些范畴构成?这些问题超越了具体的经验观察,需要更深层的思辨。
然而,到了后来的古罗马时期,一些神学家误解了 meta 这个词,将其从一个表示顺序的“之后”,理解成了一个表示层级的“超越”。于是,“形而上学”的意义被扭曲了。它从“物理学尚未解决的难题”,变成了一个“超越物理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决定着现实世界的超验存在”。正是这种被神学固化后的观念,才产生了“僵化”的特性。
所以,我们必须澄清: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代表的是一种不断追问根本问题的探索精神,而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 哲学,本质上就是形而上学。 它处理的不是框架内部的具体事物,而是框架本身。
二、揭开“辩证法”的伪装:教科书式的主次之分,不过是“独断论”
平反了“形而上学”,我们再来看教科书引以为傲的“辩证法”。它被描述为观察世界的“高级”方法:动态的、统一的、多视角的。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审视,就会发现这套话语的内核并非那么“辩证”。
教科书式辩证法的核心操作,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模型: 主次二分法 。
矛盾? 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一个矛盾内部? 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联系? 分为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这个模型看似清晰,却回避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区分“主”与“次”的标准是什么?
教科书从未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它只是直接告诉你:“A是主要的,B是次要的”。这种不容置疑、直接下结论的方式,在哲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 独断论 (Dogmatism) 。它跳过了最需要论证的环节,直接给出了一个武断的判断。
更有趣的是,为了弥补这个模型的僵化,教科书引入了一个“补丁”:“在特定情况下,主次矛盾(或方面)会发生转化。”
“特定情况”是什么? 它由谁来定义?
这个能主导“主次转化”的“特定情况”或“背景”,难道不应该才是整个矛盾体系中真正的“主要”决定力量吗?
如果这个“背景”本身就是决定性的,那么它就是一个不被审视、不被质疑的最高权力。这恰恰是“独断论”最典型的特征。
因此,我们所学到的那种“辩证法”,本质上是用一种武断的、独断论的方式,去给复杂的世界贴上“主要”和“次要”的标签。它看似动态,实则内置了一个僵硬的、不容置疑的权力结构。
三、最大的讽刺:最“形而上学”的,恰恰是教科书本身
现在,让我们把前两部分的结论放在一起,一个巨大的讽刺便浮现了出来。
教科书是如何批判“形而上学”的?它指责后者用一种僵化、孤立的思维,认为“形而上”的抽象原则决定了“形而下”的具体事物。这是一种简单的“A决定B”的线性逻辑。
那么,教科书自己是如何做的呢?它在解释世界时,同样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这种“A决定B”的模式。它用一个被奉为圭臬的“主次关系”,像推土机一样,简单粗暴地解决了所有复杂问题。
教科书用一种它自己所定义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批判一个被它所曲解的“形而上学”。 这就是整个话语体系的吊诡之处。它声称自己是辩证的,但其思维底层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独断论,这比古典哲学中的任何一种独断论都要简单粗暴,甚至没有达到康德哲学所克服的层次。
那么,抛开教科书的扭曲,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真实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一个好的形而上学家,必然热衷于运用辩证法来审视他所研究的普遍性范畴,因为普遍性不代表僵死,其内部恰恰充满了矛盾运动。同样,一个好的辩证法学者,也必然要将他的思考推向形而上学的高度,否则他对内在观念的分析和反省将是浅薄的。
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大师,从未轻视过形而上学。对他而言,辩证法正是让形而上学真正“活”起来的动力。
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粗暴地对立起来,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带有其深刻的思想局限性。它用一种“独断论”的伪辩证法,取代了真正深刻的哲学思辨。
作为新一代的学习者,我们的任务不是继承这种局限,而是要超越它。通过理解概念的真实源流和深刻内涵,我们才能获得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去解剖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陈词滥调。
真正的学习,始于质疑。当我们不再满足于被告知“是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以及“凭什么”时,思想的进步才真正开始。今天我们厘清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关系,但更重要的问题是:
在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日常生活中,还潜藏着多少这样被伪装起来的“独断论”?
教科书将“形而上学”(Metaphysics)曲解为“僵化、孤立、静止”的代名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会。其词源本义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物理学之后”的篇章,探讨的是物理学无法解决的、关于世界本源的、悬而未决的深层问题,而非一个僵死的答案体系。
教科书所宣扬的“辩证法”(动态、联系、全面)在本质上是一种被简化的“视角主义”和“独断论”。其核心方法论——“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划分,从未提供划分标准,而是一种强行的、武断的二分法。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教科书批判“形而上学”的方式,恰恰是它自己所定义的“形而上学”——用一个简单、绝对的“A决定B”的推土机式逻辑,来碾平复杂深刻的哲学问题。这是一种思想上的“独断论”。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终极关怀,它处理的是我们认知框架本身的普遍性问题。
辩证法则是深入这个框架内部、揭示其内在矛盾与运作机制的强大分析工具。
一个优秀的辩证法学者必然要处理形而上学问题;一个深刻的形而上学家也必然会运用辩证法的思维。
所谓的辩证法跟形而上学这对子,它们都叫做方法论的一个对立。在教科书系统里面,所谓的形而上学就是僵死的、静态的、狭隘的,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去把握世界;而所谓的那个辩证法,就是要从一个统一的、变化的,然后是一个动态的视角去把握世界。我跟你讲,这纯属扯淡。
形而上学,其实原词叫 Metaphysics。你说它是静态的,我承认它有静态化的过程,特别是希腊化时期。也就是说,古希腊之后,罗马的思想回归到希腊,特别是基督教吸收了很多柏拉图的思想之后,它有一种静态化、固态化的倾向,就是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思想看成是绝对正确的,再也不想去突破、去思考了。
那么导致一个结果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之后——他的物理学也蛮粗浅的,实际上就是一套研究世界的分类学,一种所谓的科学逻辑演绎的方法论——他又提出了一些关于世界本源是什么、世界本源我用哪些范畴去加以定义、加以规范,我可以去思考它的问题。因为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这些关于世界本源的东西,他又恰巧把这些世界本源的研究叫做“自然”(Physics),所以中国人或者传统教科书体系就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了。但实际上不是的,亚里士多德研究这些所谓本源、所谓实存、所谓事物存在的根基,他用的方法和柏拉图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也是一个语言学的方法,主流的其实也是一些范畴分类、范畴之间的关系,他去思考一下,而思考的都是比较肤浅的。
他的方法,集在一本小册子里,这本小册子是写在他研究具体自然问题的《物理学》后面的,所以那部分就叫做“写在物理学之后的学问”。翻译成希腊文是 Metaphysics , meta 就是“在什么什么后面”。
但是到了古罗马的希腊化时期,有一些人——他们实际上是神学家了,不应该叫做哲学家——就觉得这个“写在什么什么后面”就是比它更厉害,就是“超越”嘛。就把这个 meta 从一个“在什么什么后面”的意思给误解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我研究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我差不多可以这样解决了,但是这些具体问题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去研究它们,其实还是有点不得其解,所以他把这些东西写在物理学后面。他并不说我已经得到终极答案,然后这些终极答案可以用来去理解我前面关于物理学的方法,不是这样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神学家误解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形而上学这个定义,其实不应该叫“形而上学”,其实叫“行而后学”,或者叫“物理后学”,物理学之外我还没有弄清楚的学问。关于这个问题,那个海德格尔在一本叫《形而上学导论》里面,他讲得很清楚了。
这就使得当时或者说西方这套学术系统,有一个没办法解决问题,然后不得不装作自己好像解决了问题的宿命。他会把之前特别厉害的人物写出来的、他其实没解决问题的一个纲领性小册子、一个待解决问题的纲领性小册子,看成是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然后去解释,这样就变得僵死了。所以派生出很多观念论的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就是说这个世界本质上都是有一些超越性的属性、一些范畴,它在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存在,这些东西是永远存在的、实存的,然后这些东西具有向外流溢的那种能力,能够使得具体的事物显现出来。
这个当然就是“形而上学”了,“形而上”的东西决定“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符合《易经》里面那种想法了。实际上《易经》也被曲解了,《易经》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也被曲解了,道器关系也没有那么简单,不是那个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所以,当你的学术系统里面讲到什么决定啥,特别是两个本原性的、关键的两个东西,你说这个“A决定了B”,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像推土机一样就把这个需要精耕细作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你的方式本身就“形而上学”了。所以我说,最“形而上学”的就是你教科书本身。
那么在这套对于“形而上学”其实是曲解的话语里面,教科书话语里面,它对于辩证法也进行了曲解。什么叫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动态的。他认为辩证法就是动态的、具体的、统一地看问题,从不同视角出发。我告诉你,这个不叫什么辩证法,这叫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东西,它有不同的实质,或者是自家相对主义。但是他又说这是统一的,从不同的视角,我又把不同视角分成主要和次要的。关键你告诉我,为什么不同视角可以变成主要和次要的?然后所谓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它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次如何分开来的?如何区分的?你凭什么区分主次?你不从一个那种僵死的系统出发,你凭什么就区分主次?
对不对?所以我们学到的所谓辩证法里面的那些方法,什么一定要普遍联系,那普遍联系,对,是普遍联系没错,什么东西强行去扯都有普遍联系。那么哪些联系是值得被说的、值得被思考的?哪些联系是不值得被说的、不值得被思考的?它标准在哪里?他要告诉你的就是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主要联系就决定了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所有这些东西都仅仅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主次二分法,这个主次二分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独断论。所谓的“独断”,就是告诉你哪些东西是主要的,哪些东西是决定性的,其他东西都是派生的、无关紧要的、不用说话,甚至可以说其他东西就虚无。
但是它会多一句话:次要矛盾在特定情况下会转变成主要矛盾。那你告诉我是哪种特定情况?这种特定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对吧?既然有这种特定情况,那我们为什么不说它只是暂时的主要矛盾,它后面会变成次要矛盾?这种转化过程,当然它有一定的科学性在里面。什么叫特定情况?何为特定情况?我们在一个事态当中,在一个矛盾的事态当中,我们去如何把情况、它背后的背景和矛盾本身划隔开来?
对不对?你这样说的话,特定情况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转化,所以一个特定情况下,重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你告诉我,那特定情况是不是矛盾的一部分?这个情境是不是这个矛盾整个事态的一部分?那么这个情境在这个事态当中,它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既然可以主导这整个主次关系的转化,那这个所谓的情境、所谓的大环境,实际上它是一个政治性的隐喻了。这个政治性隐喻实际上就是你知道的,Power,权力。这个政治性隐喻,这个背景,就实际上就是所有一切矛盾的主要核心。那么核心的确立,所谓背景的确立,最宏大的背景的确立,就是独断。
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科书系统对于辩证法的理解是停留在独断论的层面上。那么独断论,实际上在哲学谱系上,它是连康德都克服了的。在康德之前的斯宾诺莎就已经克服了独断论了。否则他们的哲学不会那么保守或者是激进。那么连康德的层次都没有达到了一个独断论者,他居然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继承了康德又极大程度上发展了康德的黑格尔的辩证法那个水平。辩证法远远不是这些独断论可以去冒充的,这是非常非常侮辱的,这对于思想本身是非常侮辱性的一种作为。
包括你去看,(电视剧)里面会夸那个高书记会讲辩证法,其实他就是会诡辩嘛,会偷换概念嘛,会把概念在特殊情境下的使用和普遍情境下的使用,会把概念的形容词性的使用和一个实体化的名词的使用混淆起来嘛。这不是辩证法,这实际上是诡辩术了。辩证法比这复杂得多。
辩证法实际上它能够……某种意义上,辩 new 法没有过时。当然法国的一些结构主义哲学家认为辩证法过时,并且猛烈地去批判辩证法。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包括分析哲学,当代的分析哲学会回归到辩证法当中去,吸收一些……整个符号系统本身的运行,我们的整个思维系统、意识系统、精神系统本身的运行,它会发生一些固有矛盾。那么辩证法就是利用这些固有矛盾,它在这些固有矛盾中看到了这些系统它的运行的机制,并且用一种范式去把这种机制表达出来,这叫辩证法。那么我们之后会比较仔细的去探讨何为辩证法(What is dialectics)。
当你了解了什么叫辩证法,掌握了辩证法的内容之后,辩证法的那种思维方式之后,我觉得你才有资格去思考什么叫形而上学。黑格尔并不觉得形而上学是一个和辩证法对立的、是一个低贱的、是一个低等的词汇。形而上学是一个非常高的词汇。形而上学本身它研究的不是僵死的、孤立的东西,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一般方法没办法研究的东西。你在形而上学当中可以运用辩证法的方式,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的方式,可以运用存在主义的,可以运用现象学的方式。在形而上学内部,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哲学的代名词,哲学即形而上学。就是我们在处理完了具体的这个框架内部的问题之后,我现在要去分析框架本身的问题了。处理完这个世界具体的事物之后,我要去处理这个世界普遍都具有的问题了,这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追求的普遍性不代表它就是追求僵死,普遍性不代表僵死,因为普遍性具有内在的矛盾,那么内在的矛盾是由辩证法揭露出来的。一个好的形而上学家应该是很喜欢去学习辩证法的,一个好的辩证法家应该是非常热衷于去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因为如果你的思维不能够达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你的内心分析,就是你对于心灵内在一些观念、一些概念系统的反省,就不会是深刻的。
所以哲学本身并不存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这么一种对立的矛盾,它唯一存在的就是对这两个概念的同时的误解,以及对于概念本身的误解。我觉得编这个教科书的人,他肯定连概念本身是什么他都没有去思考过。他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独断论的层面,考虑到当时的这个时代背景,他的独断论,他认为这个背景可以使得主次矛盾转化,他没有意识到背景本身就是这个矛盾当中的一个环节。
所以说,有时代的局限。那么我们这代人不能够停留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思想要继续往前走,我们就必须通过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时代会把你抛弃,就这么简单。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