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子整理】 No.2【人文】哲学入门第二讲—唯物or唯心?2017.12.14
视频标题:【人文】哲学入门第二讲—唯物or唯心?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W411a7se
文章内容基于未明子内容,由孔维涛整理创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文后附有笔记与整理后的原文内容。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哲学似乎总是以一个经典问题开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紧接着,我们被迅速领入一个非黑即白的战场,两方阵营壁垒分明:一边是“唯物主义”,宣称物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意识;另一边是“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物质。
然而,这场看似清晰的辩论,却可能从一开始就误导了我们。它让我们陷入了“谁决定谁”的权力游戏中,而忽略了哲学最核心的魅力——对问题本身的审视。本文将带你跳出这个预设的战场,去探索一场更深刻的对话。读完本文,你将发现:
我们通常理解的“物质”和“意识”概念是多么狭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真正关切,远比教科书的描述要复杂和智慧得多。
真正的哲学思维,并非急于站队,而是敢于质疑划分队伍的那条界线本身。
让我们一起,从批判教科书开始,踏上这场愉快的深度学习之旅。
教科书告诉我们,本体论(Ontology)研究世界的本源。然后,它将问题简化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但这套说法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它从未真正说清楚,到底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教科书里稍微深入一点的定义是:物质是那些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比如,你面前有一堵墙,你用拳头去砸,想让它消失,但它纹丝不动,你的手反而会疼。这种“坚硬”的、不服从你意志的特性,就是“物质性”。
这个定义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挑战它:
我们惊讶地发现,大量存在于我们“意识”内部的结构,同样具有这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坚硬”特性。比如:
感知图式:你看到红色就是红色,闻到臭味就是臭味,这种感知模式是固定的。
时空框架:你永远活在“当下”,拥有对未来的前瞻和对过去的告别,你无法改变这种时间体验。你的空间感总有一个中心,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区分,这些维度关系也无法随意更改。
深层结构:你的情感模式、欲望模式、乃至语言的语法结构,都不是你想变就能变的。
如果“物质”的定义是“意志不可改变的坚硬之物”,那么我们内在的意识结构、感知框架、时空体验,显然都具备强大的“物质性”。它们非常“硬”(hard),构成了我们存在的基础。
如此看来,“物质”的范围远超我们想象。那么,在马克思这样深刻的唯物主义者眼中,他所说的“物”究竟是什么? 答案可能让你震惊:马克思所说的“物质”,核心并非指山川、宇宙这些静态的自然物,而是指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本身及其成果。
这怎么理解?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人类的意识去探索、去测量、去攀登,那座“山”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天文学家的观测、计算和理论构建(这些都是艰辛的智力劳动),那片“星空”对我们来说又是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山川、星辰、宇宙,这些我们通常认为的“客观物质”,恰恰是我们意识劳动的成果,是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去定义、去创造出来的认识对象。它们之所以成为“物质”,是因为它们是我们付出了时间、精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所获得的成果。
因此,教科书体系将唯物主义理解为“世界由一堆永恒不变的客观物体构成”,其实是对其极大的肤浅化。这种理解,更像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背后有永恒不变的“理念”实体。而马克思恰恰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被生成和改变。
第二章:“唯心”是什么?一场被严重污名化的哲学探索
如果说教科书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是“肤浅的”,那么它对唯心主义的描绘则近乎“荒谬”。
在教科书的叙事里,唯心主义者似乎是一群异想天开的人。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好像他认为只要自己不看,月亮就不存在了。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说世界是“绝对精神”的演化产物,听起来就像一个不切实际的神话。
这种描绘让我们觉得,唯心主义就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源,然后妄想从“假的”里面能生出“真的”东西来——比如,我脑中一个“想吃梨”的观念,就能变出一个真梨。
但我们不妨反问一句:你当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是傻瓜吗?他们难道不知道现实世界是“坚硬”的吗?
2.2 观念论的真正议题:探究世界运作的“硬”规则
唯心主义,更准确的翻译或许是“观念论”(Idealism),它研究的恰恰是那些我们前面提到的、同样“坚硬”的观念结构。它并不会天真地宣称“世界是我想象出来的”,而是去追问:我们感知和理解这个坚硬世界的那些基本框架(图式),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
观念论者会承认,太阳升起这个变量,显然不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但他们会接着问:我们用以理解“太阳升起”这个现象的“时间”、“空间”、“因果律”等观念,它们自身的性质和来源又是什么?
因此,观念论并非否定客观世界,而是在探索我们与客观世界得以连接的那些“硬”的认知结构。
2.3 一元论的视角:是谁划出了物质与精神的鸿沟?
许多伟大的观念论哲学家其实是“一元论者”。他们不认为世界被割裂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中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因为“划出鸿沟”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活动。我们是通过我们的思想,在世界上划出了一条线,一边命名为“物质”,另一边命名为“精神”。这条鸿沟的呈现,必须以意识为中介。既然这个区分源于意识的“黑箱操作”,里面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猫腻”,我们又怎能简单地宣称,其中一边是绝对的本源,而另一边只是附属品呢?
这种“成王败寇”式的想法,更像是一种社会竞争逻辑的隐喻,而非严谨的哲学思考。
经过这番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教科书中那个“唯物 vs 唯心”的战场,从一开始就设立得太草率了。
我们发现,“物质”与“精神”的二分法本身就极具争议。即便要划分,其边界和关系也远非“一把手决定二把手”这种权力关系所能概括。真正的“物质”概念可以扩展到一切具有客观“硬度”的结构,包括我们内在的意识框架,其最高形态是人类的劳动实践。而“唯心主义”(观念论)也并非否定现实,而是对我们赖以构建现实的那些“硬”观念的深刻探究。
哲学的真正思维方式,不是在一个给定的问题下匆忙选择答案,而是退后一步,审视问题本身。它会问:这个“物质/精神”的边界为什么会出现?它如何主导了我们的思维? 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宇宙这栋大厦是用“物质”砖块还是“精神”砖块砌成的,而是开始研究建筑蓝图本身是如何被绘制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真正踏入了哲学思考的大门。
世界的“实在性”离不开我们的“体验”来赋予其意义,而我们的“体验”也必须在克服“实在性”的阻力中才显得真实。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而非主仆关系。
当我们挣脱了“谁是世界本源”这个问题的束缚之后,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浮现出来:这个世界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这就引出了哲学史上另一对重要的概念: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我们将在下一期内容中进行讲解。
教科书的进阶定义:“物质”是意志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如一堵墙)。
定义的困境:这个定义无法解释人类意识内部同样“坚硬”、不受主观意志改变的部分,例如:
感知结构:我们无法用意志改变眼睛看到的颜色或鼻子闻到的气味。
时空体验:我们被锁定在“当下”,无法改变“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感和“内-外/上-下”的空间感。
深层模式:情感、欲望、语言等内在模式同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客观性。
马克思的深刻洞见:“物质”不是静态的物体,而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产物。山川、星辰之所以成为我们认识的“物质”,是因为它们是人类意识劳动和实践探索的成果。没有人的劳动,它们对我们而言毫无意义。
教科书的漫画式丑化:将唯心主义描绘成认为“想法能变出梨子”的荒谬学说,这是对哲学家的极大误解。
唯心主义的真正关切:观念论(Idealism)并非否认现实的“坚硬”,而是研究那些“坚硬”的观念结构是如何生成与运作的。它关心的是我们感知和构建现实的基本框架(如时空、逻辑、语言模式)。
一元论倾向:真正的观念论者通常是“一元论者”,他们不认为物质和精神之间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划分这道鸿沟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意识)活动。
警惕权力隐喻:“谁决定谁”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将社会竞争中的“成王败寇”逻辑强加于哲学问题的拟人化谬误。
哲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在“唯物”和“唯心”之间站队,而是首先去反思和探问这个二元对立的边界本身是如何被划定的?我们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提问?
实在性与体验的共生:世界的“实在性”(硬度)需要通过我们的“体验”来生成意义;而我们的“体验”也需要克服“实在性”的阻力才不至沦为虚无的幻梦。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构建的,而非简单的谁决定谁。
既然我已经说了,那我们先从批判教科书系统开始吧。我们教科书系统先说什么?
哲学的第一步呢,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叫本体论,对不对?本体论就是研究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然后世界是从哪来的,什么是主要的因素,什么是次要的因素啊,本体论。但是我告诉你,教科书这句话都是胡扯,放屁,都是骗人的。
那么真正本体论是研究什么的呢?真正本体论不会首先就下几个断言说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因为你说了这么多“这个世界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是什么”,你讨论的不过是一个“A是B”的框架,对不对?那么A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个符号,是个概念,需要定义;那么B也是个符号,是概念,需要定义的。你说这个概念是另外一个概念,你不揭示其中关系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的本体论,揭露它的关系是什么?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是唯物主义;那么说“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那你又不告诉我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哪些东西算是物质,哪些东西算是意识,然后为什么你要把这个世界上分成这两种东西,然后你要为什么说这些东西是物质,这些东西是意识?都没告诉我。
教科书系统,它可能会,如果是大学里面的教科书,它会教到说,物质的就是……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并不是那个物质。简单来说,就是意志不可改变的东西就是物质。不服从你的意志、不服从你的主观意愿的东西都是物质。就是比如说这个墙,你用拳头去捣一下,你想把它捣烂,捣不烂,啊,这个就是物质。它的规律,这个捣不烂的规律就叫物质规律,客观规律。
物质是客观的,所谓意识是主观的。主观的就是说我可以自由去改变,自由去变化。但是反过来说,那我电脑里面一张图片显现在那边,我编那个程序,这个程序让这个图片变颜色,那么这个颜色、这个图片,那是不是物质呢?我可以自由变换它,对吧?那是不是物质呢?
那再反过来说,我头脑里面有一个关于颜色的观念,或者说我头脑里面有关于颜色的感知内容。比如说我看到个红色,我就能感受到这个红色在我脑子里面的这个印象。那么这个红色,我想要它变成绿色,我说“你这个不要给我显现红色了,我已经看花眼了,你给我变成绿色,绿色舒服一点,绿色环保、自然嘛,看红色我心脑血管要生病了。”不行啊,你的意识结构会对你说“不可能”,你如果都能乱套了。所以说,人内在的意识框架,它也不是受你的所谓主观的意志去影响、可以改变的。所以这些东西它也具有物质性啊,它具有客观稳固性啊。你想改变它,改得了吗?
你说这个电梯里有个人放个屁,臭一车。我说我想把这个臭味变得闻得非常香,变不了。对吧?我要变的不是说我要把这个屁变得像香水啊,我要变的是我内在的感觉,就我一个人,就我一个人闻起来香,其他人闻起来还是臭的,包括放屁那个人,最好他闻起来是特别臭。改不了。你内在的意识结构,你的感知整个世界的那些图式、那些格式,它是硬的,非常硬的,非常 hard 的,你改变不了它。
不仅仅是感知,有关系的内在意识结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不仅仅是和感知有关,包括你的时间体验,你的时间理念,你总是在当下,然后你总是有前瞻性的要看到未来,并且要和过去告别,这种时间性,你的生存的这种时间样态没有办法改变。你的空间样态,你总是有个中心的,然后从这个中心出发,有一个内在和外在的区分,有一个前后的区分,上下的区分,左右的区分。这种区分,这种维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向性,你说它是客观的吗?是客观实在的吗?你的(体验)样态也是一种主观体验的模式,但是它也没有办法改变。
你的内在的情感模式,你的欲望模式,包括你的行动模式,你获得自由的模式,你想要去否定一个东西的那种模式,你的语言的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非常硬的。它们都是非常硬的,它们不是说可以随着你主观的意志就可以自由变的。那么这些东西都可以算是物质。
所以如果这样想,唯物主义,唯的那个“物”,它的范围要有多宽广。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唯的那个物,不是这一切。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的“物质”就是劳动生产活动本身。所有的劳动生产活动本身,包括体力劳动,包括智力劳动,包括你的意识活动,如果是自由的、付出代价的、付出了时间的、经受了各种痛苦并且克服的这种痛苦,那么你的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这些成果,那就是物质。并不是说那边有座山,山就是物质;这个有个宇宙,里面有星星,星星就是物质。不是的。这些东西恰恰不是物质,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被我们当成好像是被造物主——因为造物主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看成是绝对静态的一种客观的一个实存,永远在那儿的。
如果我们人为不劳动,我们的意识不劳动,我们根本不会发现有山,我们根本不会发现有星星,根本不会发现有宇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宇宙、山、星星,这些东西是我们意识劳动的成果,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是我们劳动产物。所以我们说它是物质。但是教科书系统不会这么跟我说,它不会说原来物质一定要通过一个主体或者说一群主体,一群人的努力劳动、生存活动,实打实地去发展创造出来的东西。
它会说物质就是永恒不变的客观的东西。那么所谓的永恒不变的客观东西,恰恰就是传统柏拉图——古希腊一个哲学家柏拉图——他在他的那种客观唯心主义意义上所谓的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理念。在马克思那里,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我们教科书体系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它停留在柏拉图式的那种实在论的层面。那么什么叫实在论?我们以后会讲到。实在论就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非常稳固的、作为其他东西本质的存在的一些特殊的东西。那种特殊东西,它是具有无穷的真实性、绵密的细节,以及它在时间里面是永存的。然后这些实在的东西,不仅仅它自己是实在的,它还可以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那么实在论它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我们的教科书系统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解就是这样的。那么它对于唯心主义的理解就怎么样呢?唯心主义就变得很荒谬,就好像我们认为我们内心的观念是实在的。比如说主观唯心主义,所谓的贝克莱“存在即感知”,存在的东西就是被我感知的东西。然后就说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就说有一个大的精神,宇宙精神,宇宙精神派生出了、通过辩证法运动、通过精神的辩证运动派生出了、具体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精神性的实体。这些精神性的实体,比如说国家、家庭,比如说客观的自然,所有包括人的定在,人的此在,包括你的意识,你的所有的生存内容,这些都是精神演化出来的东西。这看起来好像是很荒谬的。
至少在教科书系统里面会把它描述得很荒谬,因为它好像让你觉得这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把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看成是本源,然后从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反正就是假的东西,从假的东西里面可以派生出真的东西出来。比如说我一个想吃梨子的观念,就可以派生出一个梨。实际上这种对于唯心主义的定义也是非常的有问题的。
因为你当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傻吗?他不知道哪些概念是硬的吗?他肯定会说那些硬的概念是本源,那些硬的概念是第一性的,那些硬的概念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对吧?这些硬的概念。所以说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被感知,被谁感知?被我感知,对不对?被我感知吗?那么我的存在是被谁感知呢?如果对于贝克莱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如果说要说“我存在”,那么这个“我”是被谁感知的?你也被我感知吗?只要我被我自己感知到,我就存在了。所以贝克莱说我就可以一枪把自己打死,我感觉到这一枪打死的这种痛苦。那么好像贝克莱就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朽的,因为我可以一直感知我自己,包括我的死亡也是被我感知的,这个死亡并不作为终点,而是作为我继续存在的一个凭证。
问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家会认为,或者我们不用“唯心主义”这个词吧,idealism,就是 idea(观念)这个词根,加个-lism,idealism,它又被翻译成“观念论”。它实际上就是研究那些硬的东西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它并不会说这个世界谁是本源,它并不会设立一个说“这是本源,所有其他东西都是由他决定的”。或者说,他至少在他研究之前,在他着手研究之时,他不会预先做出判断:“这些东西是本源,因为它是硬的,所以它决定了其他软的东西”。说这个墙是人造出来的,我对于他的感知都是非常的巧合的、非常的偶然的,我今天看到他是白色,明天……不是说,明天晚上天黑了,我看到他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他是我的观念所派生出来的。观念论者或者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并不会这样去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它太低估一个人的智商了,对不对?那么明天太阳又升起来了,很明显这是太阳决定了,太阳升起这个变量,这个变量不是人的内心。
所以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有科学精神的。虽然有一些主义家当然那种是走到邪门的,那种不算你哲学家。的如果你是哲学家的话,那你的方法至少是符合逻辑演绎的方法,符合一切现代学术所使用的那些假设、然后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那套方法的。但是这套方法本身在哲学内部也是被仔细地定义、规范了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更多的是……一个……所以唯心主义哲学家很多,他会是一元论者。他会是一元论者,他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需要有一个什么绝对的区分,是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东西,物质和精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这个鸿沟是谁设立出来的?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鸿沟是精神本身给予的。因为人是意识动物,人的思维本身是一种意识活动,鸿沟的呈现必须以意识为中介,要经过思想黑箱,经过黑箱那里面猫腻多了去了。既然有猫腻,你就不能够说它是简单的可以一分为二的。对,不能简单可以说是一分为二的。那你不能说,经过黑箱就有一个东西是成了的、成功了的,它叫物质,另外它就是本源;另外一个是失败了的,那它就是附属性的,它就是从属性的。这种想法本身也是,我觉得是“成王败寇”,是社会竞争系统的一种隐喻,一个分支性的隐喻。
如果我们非常仔细地去阅读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乃至非常仔细地去理解哲学思维的那种不首先划定鸿沟、划定边界、不首先把问题说死,而首先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些鸿沟、这些边界本身为什么会显现、会呈现出来,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主导我们的思维,那么你就慢慢就掌握着哲学式的思维方式。然后你再去看所谓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你就会得到和这个庸俗的社会当中所盛行的那种物质主义、那种庸常的那种实在论——就觉得这个宇宙是实在的,我只是这个宇宙当中一部分,这个车是实在的,这房是实在的——“实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对不对?如果这一切不以你的体验为中心而生成的话,那么所谓的实在,实在性本身是被你体验到的,对不对?那没有任何意义呢。或者说这个体验本身,如果它没有任何的实在性,没有任何的硬的东西作为支撑,没有任何的东西需要你去克服,那你的体验就只是非常重复无聊的一个电影,一个影片,一个无尽的一个噩梦,一个幻梦而已。
所以,物质所具有的那种性质,那种硬的性质,和精神所具有的那种和主体相亲近的、那种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性质,在一个负责任的哲学家的著作当中,它都是会被详尽而仔细地考察的。
所以首先我们就理解到,所谓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本身是非常非常有问题的,它不应该被二分。其次,就算它要被二分,它的原因也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一种权力关系,什么“决定谁”、“一把手决定二把手”,不是这样的。它更多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够用拟人化的方式去理解它。好吧。
那么下一次我们就要讲到所谓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分。今天就这样。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