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做杂谈类文章了,这期还是我最爱的食物类杂谈。本期如标题所示————“格瓦斯”这玩意,在几年前的互联网上还是小火过一把,毕竟哇哈哈那会拍的宣传片,非常符合国人对异域印象,宣传片里全是性感大洋马。
但是,其中里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广告语“非一般的液体面包”,小时候并没有关注广告中的性感大洋马,而是幻想着以后不吃饭,整天喝“液体面包”不得爽死。但是,由于小时候没钱,这个梦想就不了了之。
这次回老家,这款饮料再次进入我的视野。主要是,这段时间和同学聚餐经常去夜市,他现在和扎啤一个地位,如影随形,仿佛相伴相生。但是我家后面夜市则是格瓦斯的罐子里装着扎啤,这可能也是某种特殊的ntr吧。
但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国内现在商店里能买到的格瓦斯,是一种经过中国本地化的饮料。和最初那个俄罗斯版本已经大相径庭,因为这个事,秋林和哇哈哈还有过一场特别的商业竞争案例,还被不少企业致富经收录。
当然,我们这一次还是将目光专注于传统格瓦斯,作为一款地地道道的俄罗斯饮料,已经渗入了俄罗斯的方方面面。光是在俄罗斯各位名家回忆录的中,这款饮料频繁出现,让我有比较深刻印象的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中的一小段描述“旷略带一点忧伤的草原;草原上的小茅舍;矗立着洋葱头形屋顶建筑的小城镇;留着长胡须、一半像农民一半像先知的男人,用善良憨厚的笑声向我们致意;戴着花头巾、穿着白色短裙的妇女向我们出售格瓦斯、鸡蛋和黄瓜。我怎么会早知道这一切呢?那是因为我读过俄国文学大师,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克萨科夫、高尔基的作品,他们用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民间”生活” 格瓦斯在俄罗斯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民众生活中诞生出不少相关的谚语。我从中挑选了几句比较有意思的
“Кабы хлеб да квас, так всё у нас. 要是有面包和格瓦斯,那我们就有了一切。”
“Квас, как хлеб, никогда не надоедает. 格瓦斯就像面包,永远喝不厌。”
这就足以展现出来格瓦斯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而其的起源早已不可追溯,但是其文字记录早在公元988年时期就有记载,其内容为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接受基督教时,向民众分发食物、蜂蜜和格瓦斯,这是格瓦斯的首次书面记载。
而对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伏特加则是在16世纪才逐步取代了格瓦斯的地位,更让我感兴趣的则是关于格瓦斯的酿造过程及其工艺。现在大多数人能搜索到的都是秋林制作格瓦斯的方式。如将烤好的面包切片,烘干碾碎浸泡,提取面包溶液,然后与其他材料一同发酵,后再进行过筛,消毒,罐装等等。
早在没有工业化的俄罗斯,怎么可能使用如此奢侈的方式?要知道,在农业社会中酿造是相当耗费粮食的行动。所以那个时期人们手搓格瓦斯的过程应该非常简单,不然家庭作坊里也不可能做出来,而且酿造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副产品。不新鲜的黑麦面包被制成格瓦斯,一种既营养又清爽的饮料。制作格瓦斯剩下的麦芽浆则被当作发酵剂,用来生产更多黑面包,由此就完成了整个循环。B站上也有不少博主教大家自酿格瓦斯(感觉非常简单,有机会也要尝试一下)
格瓦斯早在19世纪就传入了中国,主要地区为黑龙江与新疆,在传播过程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逐渐被地区人民所接受。直到在13年,哇哈哈推广才被全国人民所知,直到今天,又一次变得不温不火,又回归到了地方的特色饮料。格瓦斯经历过起起伏伏,可能他最终的归宿就是在夜市上跟在啤酒身后为不喝酒的人提供一种选择。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