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中哥们讨论了中西方公元元年前后爱情概念发生的转变:从纯粹动物性的 性欲 转向 爱欲 、 情欲 ,再由这种人欲转向为 由统一的、不可知的天和上帝自发的产生“ 仁爱 ”、“ 圣爱 ”辐射指向人。
在所谓“仁爱”、“圣爱”的正统思想延续了数百年之后,象征着突破礼教束缚的“自由”之爱情出现了。在那以后西方迎来了文艺复兴,而我们则由各种原因渐渐走向衰落,却又因20世纪的西学东渐,全面接轨西方社会,将“爱情”之契约这一块学得七七八八。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正统礼教束缚人们思想,但仍有大量“情欲”、“爱欲”的外溢逃散,并非完全的一刀切。
3.2作为一个过度章节,将承接先前一部分 爱情概念较为薄弱、尚未成为风潮 的历史,以防万一大伙产生诸如“啊呀,你小子把历史跨度拉的这么大,不怕扯着蛋么?”的误解。对于哥们来说也是个完善史观的过程,意义重大。
倘若存在世界历史轴心的话,他就必须在经验上得以发现,也必须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那种事实。这个轴心要位于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它的特征即使在经验上不必是无可辩驳和明显确凿的,也必须是能使人领悟和信服的,以便引出一个为所有民族进行历史自我理解的共同框架...... 轴心期 的新特点是,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寻根本性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斯贝尔斯(1949 中译2019)
所谓轴心期,即无论何种文明,都在同一时间节点迸发出贯通古今的哲人、思想家。哥们觉得这想法还可以扩展:人类的历史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奇妙的共通性,各个文明当中众所周知的观念的转变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样百分之百对齐的,可若是纵观全局历史 这些观念的转变又或多或少具有一种必然性,且皆有迹可循。换句话说, 历史从不以敞开的姿态示人,他在铸成之时就已经闭合。 (这一点我之后的中篇小说会详细论述,前方的区域以后再来探索吧!)
当然,讲历史要足够客观,哥们这种稀里糊涂的妄自揣测大概率是要被史学家挂到晾衣架上暴晒三天三夜的。但讲都讲了,放一半叫哥们憋回去、、哥们肯定也收不回去了。讲得不对、有纰漏,哥们直接原地暴风吸入。
历朝历代分析历史事件时总会从兵马、朝政、边壤等等入手,却忽略了这所有围绕人的斗争都是在同一个时空间中展开的。寒冷气候持续一年两年或许无伤大雅,但若是以20年为单位持续走低呢?这么说或许没什么体感,哥们拿最近五年举例子。2020年以后一年比一年热,前阵子不还出新闻么,欧洲人都热得嗷嗷叫唤,开始 进口中国空调 。你在看今年5月河南等地区的干旱, 水库都要见底 。前两天北京洪灾。那我问你,那我问你,如果持续这么 烧10年 呢?现在科技点满了,粮食还能救一下的,但放一千多年前呢? “天灾”两字看上去简明扼要,其内里所吞噬的生命之沉重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粮食减产,颗粒无收,就要食人。自己的孩子狠不下心,就要“易子而食”。碰上几个恶霸,占着粮仓割据一方,时不时打个家劫个舍,折腾你这么一下子;看旁边几个恶霸过得好,自己心里不自在,给你手里塞个粪叉指使你去干他们......真就应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西晋末年(约公元300年),战火纷飞,我们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混乱时期。其开端非常具有代表性: 五胡乱华, 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游牧民族形成多支部族联盟,矫勇善战,冲进中原抢地盘。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修长城也是为了挡这号人。
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 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 ,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汉书・匈奴传》班固(公元32-92年)
班固就讲这个游牧民族啊,不识字,平常都是呜呜喳喳沟通的。小毛头的时候就捣蛋,骑羊、掏鸟窝。成年更不得了,能弯弓射大雕,还能全身盔甲骑马。日子滋润的时候,畜牧打猎就能糊弄;日子不好过了,就全员皆兵搞入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玩得就是一个搜打撤。
而最早的有关游牧民族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商朝时期(公元前1000年开始算,时间跨度大不大),那时被称为“羌方”“鬼方”,也是不厌其烦地搜打撤,商朝人被他们搞烦了,就逮他们“人祭”。可以说纵观整个历史,类似的小偷小摸太多了,完全不值一提。可为什么 只有公元3世纪~7世纪这一波成了影响后世的重大事件 呢?(还有一次是成吉思汗,一代雄主)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直到三国时代曹操(公元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气候已比汉武帝时代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今之淮阴)视察演习,淮河却因严寒冻结。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每年阴历四月降霜,直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在公元366年( 哥们的话 :咸康二年是 336年 ,或为竺老笔误,见 《资治通鉴晋纪十七》 ),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冰冻,冰上可以来往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1972 可以看到格陵兰岛310年~370年气温骤降,虽然没有跌破0摄氏度,但在330年到350年这个区间却十分稳定,始终维持在0.14~0.16摄氏度(海冰的冰点为零下2摄氏度)。结合竺老的文本就会发现其中令人咋舌的关联性: 格陵兰岛的平均气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的气候变化。
题外话1:会有人问了,格陵兰岛的气温为啥能扯到咱们东亚呢,兄弟跟你聊城门楼子,你跟我扯胯骨轴子?哥们不是地理专业的,详细论证还真论不明白,你把“ 为什么格陵兰岛的平均气温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个问题塞给豆包看看的。哥们这里的理解就是:格陵兰岛常年寒冷,冰盖一层一层码上去,也不融化,从而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而研究者则可以通过测算冰层里O18和O16等同位素来推算气温。(网站也详细记录了测算方法)
不只是十六国南北朝这一个时期,中国有记录的灾荒都能够在这份折线图中体现。比如说宋朝期间1087年和1126年两次极端寒潮、明朝期间三番五次的恐怖寒潮。详见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综合卷》2008 再比如说唐朝。《新唐书・志・五行 一、二、三》就这么写:(为保证观感,重新排列并删减了重复)
有人认为贞观之治是开启盛世的钥匙,确实没错。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寒冷持续到630年才逐步回温,且当时仍有不少地方在闹饥荒。完全可以说贞观之治胜在 人为 ,是唐太宗力挽狂澜,而非老天爷给面子。而开元盛世则确确实实符合气候转暖的事实。
扯远了,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 五胡乱华 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推手?又是为什么突然沉寂,不到百年便冠名为 上帝之鞭 重新出现在欧洲大陆,促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哥们认为其中一个重大原因就是 因寒冷气候导致的草原牧区的锐减。 资源匮乏,就会产生掠夺之心。你不能指望老伯姓都快饿死了还喊“灭人欲”、“存天理”。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肚子就是天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草原人民。下到南方发现全是软柿子,那可不逮着个蛤蟆就要撺出尿么。至于为什么后半截会跑到欧洲去,或许是因为 牧区西移。 换句话说,铁骑弯刀会横扫欧洲大陆,很可能是因为牧草往西边生长所导致的。(为什么天冷了牧草往西内陆生长哥们也不知道,得靠各位能人志士去论证了,在这里只是提出 假设 )
题外话2:有一种说法认为欧洲大陆横空出世的那一批蛮族是匈奴的一支。游牧民族史这里不再展开,推论就是中华大地上的匈奴族是公元300年左右式微的,而西罗马帝国的衰落恰恰是374年左右匈人入侵,迫使西哥特人南迁开始的。匈奴残部属于是,中原混不下去了去白皮佬那找场子了。 同一时期罗马意大利那旮旯也开始由温暖期转向寒冷 。 至于为什么都说南北朝乱,出来的土皇帝一个比一个逆天?哥们认为是气候变化太剧烈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间一长,几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也对未来没信心了。变态的么就嗜杀,变着法折磨人,说的就是你!赵武帝石虎;温和点的就玩女人,什么治国兴邦,不如跟妃子纵情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说的就是你!宋废帝刘子夜!(其实也挺变态,乱伦皇帝)
宽暖丰则思淫欲,贫寒饥则人相喰。所谓的历史周期律,又何尝不是人性所致?
葛全胜 等 提出了 “冷抑暖扬” 的假设:王朝更迭与气候呈现出强相关,气温高则王朝兴盛,气温低王朝覆灭。大体上没毛病,但小细节还是没法解释。或许是为了迎合中世纪温暖期做出的妥协。哥们也翻了一下葛老师15年前写的 重建唐朝时期的气温变化 ,总觉得有几分先射箭后画靶的味道。但归根结底还是读古籍,千人千面,论到最后也只能说是提出一种 假设 。 需要注意的是,格陵兰岛平均气温只是一个参数,并不能代表因为总体寒冷,所以导致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干旱、大风、蝗灾。只是以20年为一个单位的平均气温的变迁恰好印证了那个时间段处在气候不安定期,与大量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弱相关性。至于中世纪温暖期,或者说欧洲地域性温暖期,也许跟大西洋环流有关系?哥们不到,提出问题交给大伙反思了。
能够记录历史的从来都只有文字(或者说符号,例:结绳记事),能够承载思想同样也只有文字。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故事可以通过口述在民间传播,但复杂的、在脑内千百次锤炼后的反思的思想却没办法简简单单通过口述就能够被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的短时记忆存在上限。孔子、老子大概率也想到了,冲着手底下几个学生歪比巴卜一通结果啥也没记住,时间长了也看淡了,憋半天就三个字,你猜去吧。
现代教育还会将听说・读写划分开 并针对性的训练,放在过去可就没有这么多小巧思了,读书识字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举个例子:科目二侧方停车,一个教练一个教法,完全不重样。
汉语和印欧语系可以说井水不犯河水,但在文字被造之初都是以音声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汉字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逐渐方正,从最初的象、形转向形、意。而印欧语系则不然,更加侧重逻辑和形态变化,条条框框都给你摁死了,按它这个规则来,不说百分百吧,七七八八还是能够听个明白。但反过来讲,也正因为汉字没办法靠 听/说 就能够达意( 比如说施氏食狮史 季姬击鸡记 ),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诗句流芳百世。
' Reading and Dictating 'were ordinarily coupled together,not '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skill of writing a letter in proper form was the 'art of di-ctation',a branch of rhetoric.Writing was distinguished form compositi-on because putting a pen to parchment was an art in itself .Even w-hen an author declares that he is writing something,he may in fact be using the term metaphorically.<FROM MEMORY TO WRITTEN RECORD ENGLAND 1066-1307 THIRD EDITION> M.T.Clanchy 2013
中世纪早期在欧洲生活的人们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他们来讲,读(说)和听(写)反而是一对儿。作为工具的文字被奉为神谕,在羊皮卷上书写则升华成了一种艺术:作者写作还要配专门的抄写员,他讲一句,抄写员记一句。
在本篇其三当中哥们提到了11世纪、12世纪在 法国南部 出现的游唱诗人,他们为少奶奶和贵妇们提供了爱情代餐(宫廷爱情)。但从严格地概念范畴上来讲,游唱诗人也分为两拨人:Troubadour负责作词作曲,而演奏家Jongleur负责表演。现在被大众所认识的周游列国、穷得叮当响的游吟诗人的形象就来自于Jongleur。当然,Jongleur里会写诗作词的也不是没有,可在当时社会地位却是最低下的。
Sheepskin was the usual material for royal records,both because it was cheaper(compare to calfskin) and because it is not easy to make an erasure on sheep skin without it showing plainly......It is frequently ass-umed that parchment was rare and expensive,and that its high cost ob-structed the spread of literacy. <FROM MEMORY TO WRITTEN RECORD ENGLAND 1066-1307 THIRD EDITION> M.T.Clanchy 2013
早先文本资料都是用小牛皮制作的,因为太贵才换成的羊皮。久而久之就成了宫廷御用的玩意,是专门记录神学和皇族纪事的书写材料。中世纪的人们提到羊皮卷,大概率就会将其与圣经、律法联想到一块去。可就算是强如羊皮,其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制作工艺还是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进而导致了文字的释经权(古籍多为拉丁语) 长久地被贵族和神权垄断。
OK兄弟们,哥们要提问了: 游唱诗人是怎么进行创作的呢?又是怎么把创作出来的乐章和歌词广泛传播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唐朝。
公元751年(长安的荔枝事发四年前),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黑衣大食国(阿拔斯王朝 今阿拉伯半岛一带)在塔拉兹地区短兵相接。结果没打过,一部分汉人士兵就被捉小鸡逮回大食了,史称 但逻斯之战 。这当中的俘虏里有个人叫杜环,他把在大食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
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吕礼。又以橐驼驾车...... 从此至西海以来,大食、波斯参杂居止......又云:苫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通典·边防典 杜环经行记》
就说这批俘虏见识了异域风情,挪不动窝了。人在阿拉伯却搞起生意来了,纺织、冶金、绘画等等,好不快哉。虽然没有正面提及造纸匠的存在,但造纸工艺本身脱胎于纺织技术,就 有一种说法 认为造纸术是那个时期传入阿拉伯的。(李约瑟《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 同一时期,白衣大食(奥美亚王朝)被黑衣大食推翻,残部逃到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并于756年成立 后奥美亚王朝 割据一方,成为欧洲世界最重要的伊斯兰政权。
这俩兄弟虽同属一支、打打闹闹的没完没了,但跟我埃及人没关系呀,不影响跟我埃及人做生意。于是乎,在阿拉伯半岛如火如荼发展的造纸术通过埃及(九世纪末)也传入了伊比利亚半岛( 11世纪中叶 )。讲到这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的铺垫也就结束了,下文统称为阿拉伯兄弟,Allahu Akbar!!!
阿拉伯兄弟很喜欢纸张,如果炸药那个时候就有了那肯定会更喜欢炸药。甚至于在 西班牙 建了座造纸厂。 1150年,阿拉伯兄弟们书写用的纸张质量就已经超越了其他文明 (出自同上:李约瑟)。但反观欧洲人对此的态度就很微妙了。
Paper did not have the same surface qualities as parchment.It was more fragile and had a rag base,reminiscent of cotton in appearance(for a long time it was thought to be made of cotton),and it tore easily.At first it was thought of as an ersatz product......because fear of its fragility and the risk of it perishing made rulers proscribe its use for the making of charters. <The Coming of the Book: The Impact of Printing, 1450-1800>Febver,el 2010
Febver就说,欧洲人觉得纸太容易破了,质量上也不如小羊皮,属于是劣质品。甚至还有王侯将相颁布法令,禁止将条例、宪法什么玩意的写在纸上。这种论断还算比较给面子,哥们往难听了讲:这批上层名流们打心眼儿里觉得纸这玩意配不上“神圣”的文字,擦屁股都嫌脏。(也跟宗教有一定的关系,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欸 👆🤓 ,你们嫌脏我不嫌啊!” 游唱诗人喜笑颜开。不是不用千八百块钱的羊皮,而是拾来的黄纸更有性价比。
The first half of the 12th century saw relatively few recorded troubadours. Only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century did troubadour activity explode. Almost half of all troubadour works that survive are from the period 1180–1220 . < The world of Eleanor of Aquitaine :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France between the eleven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2005
游唱诗人的相关记载是到了12世纪末才开始爆发式的增长的,这一阶段与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不谋而合。回到刚才的问题,哥们这里大胆 假设 : 游唱诗人作为宗教世俗化的艺术载体,是率先使用纸张记录创作灵感的第一梯队,为被神学思想束缚七百年多年的欧洲世界打开了一道新的天窗。
题外话3:关于李约瑟难题,哥们认为曾引领世界蓬勃发展的中国 后劲不足的原因 是八股文+文字狱。本来借助文本我们可以快速迭代(形意文字可引发的联想是无穷尽的),朝廷几个政策不让你瞎写了,就从根源把原本奔放的思想给锁住了。外加上满清政权一通霍霍,这才导致中道衰落。以史为鉴啊,以史为鉴。(这也是个课题,有兴趣往这个方向研究和琢磨的大可以试一试 )
通过论述气候变化和造纸术的传播,哥们把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给阐明了。极端气候变化从物理层面上驱使人类产生了 空间上的突破 ,造纸术则从精神层面上驱使人类产生了 时间上的突破 。讲这么多,其实哥们只想强调一件事:政治也好,农作也罢,都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上的。人类经验的转移(或者说传承)不仅仅是口耳相传,文字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文明的伟大从来都不是靠一两位所谓的“历史人物”带领着走出来的,而是无数人付出鲜血的代价堆砌出来的,要时刻心怀敬畏。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你自己。忘记历史,就等同背叛。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