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艺术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艺术逐渐疏远,乃至有些陌生。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为亲切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这些珍贵遗产呈现给大众。与此同时,现代流行文化如动漫、游戏等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兴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课程实践中不仅教授技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将这些流行元素融入到美术教育中,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
在炫梦动漫社,社团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将自己的兴趣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在创造作品,更在探索自我身份。
“让传统碰撞现代”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叠加,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历今溯古,物华弥新”。请放慢脚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独特表达吧。
整一系列的课程设计来源于人美版美术教材的系列课——《手绘线条图像》,这一系列课要求学生们掌握对于『线条』的掌控能力,能用『线条』表达和创作生活当中的景物,比如:自行车、文具、校园一景……
【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本是非常正确的培养方向,但我在实际上课时感受到的更多是学生对于这节课【无聊】的评价。因为学习兴趣的缺乏,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很低,作品质量更是……
而且,就算是学生『用心画』的作品,成年人们对于这些『儿童画』的评价也往往逃不开那么几个词:稚拙、可爱、童趣……这些词有多少是在真心夸赞、有多少是在违心恭维、有多少是在敷衍了事,成年人们其实心里有数。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作品『既具备足够的观赏性、同时又保留少年天马行空的幻想』呢?如何让成年人们也能真正体会到孩子们画中的精妙之处呢?
刚成为老师的我一筹莫展——直到我看到机核上小五发布的这篇新闻:
——用教师经过专业训练的技术,辅助学生完善ta的作品,最后将师生作品一起呈现出来,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展示方式么?
再更改创作题材——由『生活景物』换成『武器设计』,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由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诞生了很多精彩的作品。
这一届作品,是我成为美术老师后和第一届学生的共同尝试——主要以线条训练为主:折现、曲线、排线……孩子们的作品中存在着对各种游戏、动画、漫画作品的参考,但其中的灵光一现我努力将其保存了下来。
这一届作品更进一步,要求每个孩子在创作时加入自己喜欢(或我安利)的亚文化要素,如:奇幻小说、bl同人、克苏鲁小说、高达模型、游戏二创、民俗传说……
这一届因为不是我带的,和他们相见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周一节的社团课。所以在完善作品时,推荐她们参考了很多比较便利的同类游戏元素。
这一届作品中,有三把来自社团课同学——当时给她们的命题创作是三个关键词:唐朝、女性、黑白【古风类】;另外三把则来自非社团课/普通班级中的征集,更具她们个人的表达【幻想类】。
下期为您带来孩子们:《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拟人》的相关作品。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