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算是非常潦草地罗列和比较了中西方语境当中“爱情”的概念的变迁。是以历史中一些广为流传的文章进行总结写成的东西,因此完全是我个人的理解(叠甲:哥们属于是现代汉语60分的选手,讲错了多担待哈。)
还是要重复一遍。这个系列旨在探索一个 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自由观和爱情观 ,以及 半脱离西方意识形态 的影响。为什么说半脱离呢?因为一切文本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作者本身的局限性。哥们属于受西学影响比较深的人,而且也是最近才开始选择转向,对于儒道两家的一些理念,仍然带着一种蛮夷摸象的笨拙感。这就需要在这些领域出彩的同道来补充了。哥们相信厚积薄发,更相信华夏大地千万里,能人志士镇四方。
能看到皇帝新衣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这为啥标题是“情爱史”而不是“爱情史”?你小子是不是想搞黄色?让我抓到你的小鸡脚了!
且听哥们狡辩。先说结论: 前现代中国语境下的爱和西方语境下的爱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当代(或者说Z时代) 耳熟能详的、众所周知的“爱情”概念(或者说爱情Routine)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但这并不是说咱们中华民族前三千多年历史里全是礼教,压根没有爱的容身之地,只能说咱们的文化更侧重在“情”字上。若是这么算起来,“中”对应“情”,“西”对应“爱”,是不是也让哥们圆回来了。
以往的研究,纯粹从思想和文化来谈,很多问题是谈不清楚的,因为实际上观念的转变,不光是学术师承的问题,而是受到 社会变革 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思想史(the history of thought/intellectual history)和观念史(the history of ideas)是不能分开的(哥们的话:现在这两个词互通有无,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将观念的演变和社会的演变称为“世道与心路”。“世道”的变化,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变化,“心路”的变化也就是观念的变化,这两者是紧密相扣的。——秦晖《中国思想史》2016
就如“思想”和“观念”两个名词互通有无,“观念”和“概念”也是同样如此。咬文嚼字的细活属实枯燥无味,但姑且还是提一嘴,方便大伙理解。回到开头,在古希腊思想史中爱的类型被划分为了三种: 爱欲 、 友爱・家族爱 、 圣爱 。因为当前我们论述的重点是情爱,就不把 孝顺父母 和 君子之交 这类概念放在一块讲了,讲多了也容易混淆。
且就当代的社会发展(或者说“世道的变化”),友爱和家族爱(孝顺)大概率是会让人觉得无聊的。这点不置可否,原子化家庭的普遍 间接导致了家族观念的薄弱,而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促成了这一局面。或许未来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新制度模式,同我之前提到的死生教育一样成为公共服务,能够使老幼有所依。
综上所述,3.1将根据大致相同时间线的中西方历史中具有特征的、单元化的爱情概念作为抓手,一步步推进。
上层人物所体验的感情,民众通过模仿也能体验到,这便是文学创作;准确地讲,用某种修辞手段便可以将这些感情表现出来,使人领悟这些感情。如没有修辞手段,毫无疑问,这些感情也可以存在,但却是偶然的,不被人感知的,就像是一些无法言明的希奇古怪的感受……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简洁,为了接受某种忧郁,甚至为了自杀,我们都需要能够向自己和他人‘解释’一下自己的感受。一个人,感情越细腻,就有可能言辞越丰富、文雅。同样,一个人越充满了激情,就越有可能创造出生动的修辞形象,并发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自发地按照这些形象所能够提供的不可磨灭的崇高榜样塑造自己。——鲁热蒙《爱情与西方世界》(1939 中译2019)
题外话1:在本篇其一当中哥们提出一个暴论: 文学作品当中的爱情都是作家本人的爱情,衍射到普通人身上就成了乏味的模仿。 鲁热蒙提到的范式恰好驳斥了哥们。当然这个范式在过去确实情有可原,早期不识字的人是大多数,市井人民更多是以沙龙、戏曲或说书人等文艺形式来弥补精神层面的匮乏。因此哥们也要修正言论: 哥们不喜好的“文学”,是指那些 自怜自艾的、矫情的、缺乏多义性和情感力量的陈词滥调。
当然,进入现代就完全不是鲁热蒙想的那一回事了,民众识字(全面扫盲跟你闹呢,tm教育的力量!!),也有大语言模型(我自己也在用DS,检索文献的效果拔群!!)。可当前的中文互联网环境依旧是每况愈下的,我们缺乏真正能够传承的诗篇。
ギリシャ最古の文献はホメロスの作品である。ここにはギリシャ人の愛の観念が神話の世界とともに一般的に表現されている......恋愛は神々の間でも、神と人との間でも、人間同士におけるのと同じように生じ、死すべき人間においては愛と死の物語が美しく語り継がれている。....... エロース が問題なのであるが、ギリシャ世界ではプラトンが「饗宴」でその由来を様々に語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ことから知られるように エロース はそれまで特に注目されていたわけではなかったようである。 ——金子晴勇《愛の思想史》2003
荷马史诗(约前9世纪—前8世纪)是最古老的古希腊文献之一,也是古希腊 前十一世纪到前九世纪 的唯一文字史料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荷马史诗通过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古希腊人对于爱情的观念,可实际上并没有太多 厄洛斯 的踪迹(エロース Eros ,后文全部表记为 「爱欲」 ),几乎可以说早期的古希腊神话体系对「爱欲」的描述是吉光片羽。
比如说,赫西俄德(约前8世纪至前7世纪)撰写的《神统记》当中将「爱欲」描述成为宇宙创成之初的第四个孩子; 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年—前430年)在四根说当中提出「爱欲」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 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6年)则将「爱欲」描述为“黑暗的浑沌中与深渊交合,因而诞生了第一个见到光明的吾族” 。
乍一看好像辈分很大,但实际上都是一笔带过,很少有像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那样系统性的去论证「爱欲」为何的。这也是为什么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用大量的篇幅去释经 「爱欲」 由来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会饮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柏拉图虚构的,很可能并未在历史上真实发生。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柏拉图是为了凸显苏格拉底的道德高尚,才整了群贤毕至这么一出。话虽如此,柏拉图所理解的「爱欲」还是能够在众多释经家中口口流传、久经不衰,势必是有他的优越性在里面。
题外话2:赫西俄德在《神统记》当中关于阿弗洛狄忒诞生的描述可谓是下流至极,什么剁Dio血溅三尺啊,什么白沫啊,很逆天。有兴趣自己去z-library查阅,坐标27页。顺道一提,从赫西俄德的文本出发进行分析,阿弗洛狄忒严格来讲是性欲之神。(爱欲和性欲还是两回事。古希腊佬到底在搞些什么鬼东西.jpg)
咱们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夏商周时期),最早的文献资料都是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的,荷马史诗肯定没法碰瓷。只好退而求其次,选诗经这个成型比荷马史诗稍晚一个世纪的文献切磋切磋了。
与荷马史诗相比,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中国社会形态 ,是由孔子编撰完成的,当然也有史学家认为诗经早在孔子之前就以初步成型。内容上分为 《风》 160篇 、 《雅》 105篇,其中《小雅》74篇,《大雅》31篇、 《颂》 40篇,共305篇。
《风》 收录的是各个时期各地的歌谣,而 《雅》、《颂》 就如同字面意思,收录的是西周时期的雅乐颂歌。《大雅》、《颂》放今天讲就是宏大叙事,规范贵族豪绅(或者说周天子的宗族兄弟们)的行为用的。至于《小雅》么,我举个例子。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这段诗引自《小雅・谷风》, 哥们简单给兄弟们翻译翻译:这大风挂大雨下的,凄凄惨惨戚戚。你个老小子忘恩负义,老娘这么帮你 转头就跟小三跑了。我苦啊,我好苦。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这段诗引自《国风・ 召南 野有死麕》。我直接引用网上的翻译了,大伙细品:打死獐子在荒郊,我用白茅将它包。遇到少女春心动,走上前来把话挑。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请你慢慢来别着忙,别碰围裙莫慌张,别惹狗儿叫汪汪!”
诸如此类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郑风·溱洧》、 《郑风·子衿》 、《郑风·野有蔓草》、《邶风·终风》、《召南·小星》。可以说正是这些民风淳朴的叙事诗才勾勒出西周时期中国人对于爱情概念的风貌:当中既有少女怀春,也有牛头人。
诗经时代的生活,还没有脱尽原始的蛾躯壳。现在我还要肯定的一句,真正诗经时代的人只知道杀、淫。......诗经是一部淫诗,我们才能看到春秋时代的真面目。......原始时代本来就是那一会事。也不要讲原始时代了,咱们这开化的二十世纪还不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惊讶,倒是诗经怎么没有更淫一点。 《诗经的性欲观》闻一多 1927 在闻一多先生的基础上,哥们要添加自己对于情欲和性欲的理解:性欲是纯粹的动物性的欲求,比如说你看到个裸体,身体情不自禁地启动。而情欲是能够引发性欲的触动,它的生理学机制要比性欲复杂很多。比如说你看到女主播搔首弄姿,绷不住刷礼物,可实际上你并没有看到裸体,但你幻想了。这一想不要紧,就把你肚子里的小淫虫给勾出来了。这叫情欲。
换句话说,诗经背后恰恰是咱们中国人通过文字媒介含蓄流露出的情欲,咱们只是没有出一个类似于柏拉图的“淫才”释经罢了。(他们点了野性天赋,咱们点了方术天赋)
正统思想对爱情持怀疑的态度 ,史学将历史人物分为纯粹的正派和反派;而文学却使爱情理想化,并重新赋予历史人物生命。——《中华帝国之爱情:文学作品中爱情问题的研究》史华罗
尽管在前现代社会(一言蔽之就是封建社会,唐宋元明清跨代长远,细细追查起来是无止尽的)所谓的“正统”仍然会将男女情爱骂作“淫奔”,不合乎周礼的瞎搞就得浸猪笼(这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亦有体现)。但这些狠活啊,都是早期儒家释经之后的事情了。就如上面哥们引述的几首诗歌,在儒家之前谈及的男女情爱,那写的可是个率真豁达,哪来那么多礼仪?漂亮妹妹就是“君子好逑”,谁管你“发乎情,止于礼”?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商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说文解字》提出,“仁”由「人」、「二」二字構成,「人」表義,「二」,表音兼表義。表示二人之間相互親愛。上述两句分别引自《诗经》和《尚书》,能够看出商周时期的“仁” 侧重形容的是人的徳性,到了《国语》《左传》时期提出的“仁”才开始具备伦理判断的衍生意。
《 国语·周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 ......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 仁 。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 仁 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
《左传・邵公二十年》......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 仁 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对于“仁爱”的认识,直到老孔( 前551年—前479年 )才真正地盖棺定论:樊迟问 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之后又出了 孟子 ( 前372年—前289年 )、 荀子 (前313年–前238年)这类正反手儒者,分别为“仁”的概念添砖加瓦。比如说孟子在《公孙丑上》提出“仁义礼智”,认为"仁"乃是恻隐之心;荀子则认为“仁”必须与礼法相辅相成,所谓“王者先仁而后礼”。
但真正将“仁爱”这个概念推上圣坛的,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汉儒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哥们记得放十年前董仲舒还是被狂批的对象,是个为了舔皇上ass不择手段的小楞,书生们见到他就要啐一口、踩一脚。但最近风向变了,认为董仲舒没这么不堪,是个大好人,想从道德层面抑制君权的无休止地膨胀,让皇上自律。(毕竟在此之前是暴政之秦,有前车之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而道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春秋繁露・玉杯》
肯定会有人说了,欸,系统性的提出”兼爱“思想的墨家你不去讲 跑去讲孔孟的仁爱,搞“君君臣臣子子”那套温情脉脉的父权制的东西!你小子肯定没安好心,你是想开历史倒车!
墨子是鼓吹“兼爱”的,也就是“爱无差等”,主张爱别人和爱自己是一样的,爱陌生人和爱亲人是无差别的,我爱一个路边的人,和爱我的父亲应该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墨子强调一种普世性的利他、利公主义,一种我们今天听起来好像非常高尚、非常理想主义的那种天下团结的理念。......孟子认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杨墨两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对任何一个陌生人的爱都可以和对父亲相提并论,那就是无父了......《秦汉史讲义》秦晖 2024
从单纯的概念上来看,”兼爱“也只是跟基督教中的圣爱稍微沾点亲带点故,终归是差点意思。之所以将仁爱和圣爱放在一块对比,一是因为这两种思想在历史当中延绵了足够久,左右了许多思想家;二是因为仁爱和圣爱作为意识形态的宣讲工具,都具备自上而下的叙事结构、悬置了一个供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一个是皇上,一个是上帝。
アガペーという語はキリスト教以前では極めて稀に(七十人訳聖書に二十回、ユダヤ教文献に数回)用いられず、「名詞のアガペーは聖書以前のギリシャ語にはほとんど全くといってよいほど見当たらない」ばかりでなく、動詞のアガペーも「むしろ好む」といった特徴のない意味しかもっていない。——金子晴勇《愛の思想史》2003
哥们在上一节当中提到古希腊思想史中爱被分为了: 爱欲 、 友爱 、 圣爱 。但实际上在基督教以前记载圣爱这个概念的文献非常之少,就算出现也是用作动词,表意为“倒也喜欢”(古希腊语Agape,哥们这里表记为名词形式 圣爱 )。
因此,基督徒们认为这个介乎于爱欲和友爱,甚至于超越的 暧昧的词汇应当具有更多的含义。在之后编写的新约圣经中大量阐述和论证关于“圣爱”的理念:比如说"上帝就是爱"(引自约翰一书),又或者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引自《哥林多前书13节・爱的颂歌》)。
但这还没完,在历史地位上同 汉儒董仲舒 不分伯仲的重磅炸弹、西方教父哲学中博采众长的人物: 奥古斯丁 (354年—430年) : 異議あり!!!
アウグスティヌスは、彼のカリタスの教理の中で、非常に異質的な要素の融合、古代の幸福論とキリスト教の愛との融合、エロースの欲求とアカペーの愛着との融合を成し遂げようと企てた。この総合の意義は、簡単に言えば、キリスト教の愛の戒めは「最高善」に関する古代哲学の問いに対して、究極の解答を与えることである。——《アガペーとエロース》ニーグレン
奥古斯丁的切入点在语言上。他保留古希腊语境中Agape和Eros的对立性的同时,将Eros无休止地追求价值之物的愿望 视作 人欲 ,而Agape的自我牺牲和无偿之爱也同样寄宿在人身上,是一种由Eros演化而来的高级的 人欲 ;并开创性的使用拉丁语将古希腊语的< Caritas ・Agape>和< cupititas ・Eros>同义替换,作为基督教哲学中圣爱理念的展开:Caritas( 仍译作圣爱,延申义为慈、善charity )
讲人话就是奥古斯丁提纯了圣爱的内涵和外延,让神学再次伟大了。
题外话3:圣经其实分两拨,旧约圣经还包含犹太教的著作,而新约圣经则揭示了耶稣和早期教会的生活和教义。为什么圣经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这当中缘由非常值得推敲,但碍于篇幅,就此省略。完全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人对符号理解的偏差 堆砌而成的,哪怕到了现代,谁能保证面对面快传过程中不会出现语义理解的误差?
撇去”爱“这个概念不谈,唐宋两代咱们文明度确确实实拉爆了西方。唐诗宋词都桃花流水三千尺了,那是何其波澜壮阔、豪气冲天。反观西方文学,同时期还搁那禁欲文学呢。 下一期讲14世纪到20世纪的爱情概念之变迁,相信百花齐放的爱情概念会让大伙耳目一新。(半个月一更属实没办法保证,确实忙。大伙多担待。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