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与亲密好友的三日旅程,在那个北方知名的“楚门的世界”——阿那亚,一片浓烈地“虚假繁荣”,充满了讽刺意味。每个剧场里都在谈论当下最迫切的,集体性的困惑,这种奇怪地割裂感并没有让我们产生厌恶,而是在返程路上的四个小时里,那个再也绷不住的疑惑将这个旅途的结尾推动到了某个情绪共振的临界点。我们辩论、我们沉默、我们灵魂审问、甚至拥抱哭泣。
“我想问的是,难道我对你们来说也只是NPC或工具人吗?我不懂、我不理解、我看不到真诚,我对这四人的友谊的真实性深深地产生怀疑”这句话,仿佛抽走了这狭小空间里最后的一点氧气。但令我欣慰的是,这位回避交流且消失了10天的人终于勇敢地撬开了自己的嘴巴。
我想,女性友谊的复杂性,更多是源于本能里的情感细腻,或是激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使得细腻的人更细腻,矛盾的人更矛盾。我们善于自我剖析,互相鼓励,基于当下发生的任何困惑,都进行深度地,有效地交流,理想化地趋近于互相理解。而“互相理解”本就是一个笑话,我们自己都无法真正地理解自己,又怎能要求他人理解自己。那么,情感的细腻带来的不是只有高共情的能力,同时也是承受更多痛苦的原因。这仿佛像艾尔登法环里切腹战灰的效果,你不自损,你也获得不了相对正向的反馈。
辩论到休息站,在给车充电的间隙,其中两位朋友拥抱哭泣,破冰和解。误会总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钻了一些空子,还好我们也有理性的部分,那是我们愿意再次共情和走向对方,尝试打开自己后的美好。我在一旁看到了这种直接、充满力量且坚定的爱,是又一次为这份难得的友谊给予了包容和勇敢,虽说这其中还掺杂着一些不平、不安、不能自已。
在这个“总归是男性做主的世界”我们用着自己的方式反叛逃离,亦或者是反思对抗,用尽所有经验呵护女性之间的友谊,手拉手击碎那些虚伪的权利。但我从不愿以“女性主义”自居,这四个字已经扭曲到无法直视,甚至会给意志不那么坚定的人带来不可名状的痛苦。小范围里的女性力量是我们唯一且只能做到的极限,不让这些痛苦将我们变得支离破碎,依靠在一起把“碎片”里最晶莹剔透的部分提炼出来,将它们融为一体。
我问这位自称“回避型人格”的朋友,为何没有对我的疑问?她说“因为你看过了我的阴暗面,但没有嫌弃”我相信包容力会消减掉他者的恐惧,恐惧会使人忽然失去表达的能力,会放大主体性的执着,直到堆砌起界限的高墙。
界限在入京之后消失了,那一刻北京下起了小雨,她说“北京下雨后变得好看了,用大自然的温柔掩盖了这个城市的冷漠”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