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剪辑短视频,修图修照片、还是高强度写作,偶尔看看4K视频和玩游戏,这两年内采用了主流硬件的产品,5500元人民币以内都可以搞定。
我们确实可以在当下进行一轮消费升级。当然,笔者自己并不是什么带货博主,所以,我会建议这两年已经更新过一次电脑硬件的读者朋友们安心使用各自当前的设备即可;但如果你已经有大约7~8年没有更新过手头的设备,这篇文章或许能够给你一个较为清晰的设备换代方向,让各位对现在的硬件性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
英特尔酷睿Ultra 100系列移动处理器在2024年初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从续航到性能相比过往的11代、12代和13代酷睿移动处理器都有着显著的进步。如果你不关注也不了解2024年之前英特尔移动端处理器的性能和型号,笔者要说的是,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你只是错过了英特尔最艰难的几年,现在,只需要知道英特尔酷睿Ultra 100系列和酷睿Ultra 200系列移动处理器,以及它们能做什么,就足够了。
其中,英特尔酷睿Ultra 100H系列和酷睿Ultra 200H系列移动处理器针对商务办公方向,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些看上去很轻薄小巧的笔记本电脑,没有夸张的键盘灯效或者硕大的“屁股”。不要以为那些轻薄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也很平平无奇,在这几年里,这些设备的性能都有着相当长足的进步。
就比如英特尔酷睿Ultra 100H系列移动处理器,这个系列的处理器确实要比今年新上市的处理器性能还是弱了不少,但如果你真的想要压榨产品的性能,像是《荒野大镖客2:救赎》(Red Dead Redemption 2)《黑神话:悟空》这样的游戏也还是能在接电的前提之下做到基本运行的,但也确实会卡。从玩家群体常用的显卡阶梯排名对比来看,酷睿Ultra 100H系列移动处理器的核心显卡性能,已经差不多能够叫板7年前的英伟达GeForce GTX1650 Laptop独立显卡了。
笔者以《荒野大镖客2:救赎》和《黑神话:悟空》为例其实还想表达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比《荒野大镖客2:救赎》和《黑神话:悟空》配置要求更低的游戏,自然都能在搭载了酷睿Ultra 100H移动处理器的轻薄笔记本电脑产品上,以不错的画质和帧数地运行。比如《英雄联盟》《CS2》《坦克世界》《使命召唤:战区2》这类竞技性网游。以及,还有非常多的老游戏,和配置要求更低的新游戏,在等着我们通关呢。
由于酷睿Ultra 200H移动处理器的相关产品最近才刚刚上市,我们完全可以等到折扣季再下手。这些产品的性能要比上一代产品强一些。而如果你预算确实有限,并且玩的游戏对硬件配置要求不高,在二手平台上找一找英特尔酷睿Ultra 100H系列移动处理器的相关产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是个追求极致性价比和极致重量/性能比的省钱大王,那就必须要看一看AMD的Ryzen 7 8845H/HS移动处理器矩阵。尽管AMD在去年夏季发布的Ryzen AI系列移动处理器进一步提升了性能,但却与“性价比”相去甚远。
Ryzen 7 8845H/HS兼顾了性能和能效表现,可以在提供不错性能的前提之下保持可观的离电续航时间,部分轻薄本产品在写作、剪辑、修图、通讯、流媒体影音等一套日常应用下来,离电差不多能坚持六个小时甚至更久——当然,和搭载了Apple Silicon的Macbook相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
接电之后,Ryzen 7 8845H/HS将释放更多能量。像《赛博朋克2077》这样的游戏,搭载Ryzen 7 8845H/HS的轻薄本产品也确实能够运行的起来。所以和英特尔酷睿Ultra 200H系列移动处理器一样,《古墓丽影:暗影》《战神(2018)》《极限竞速:地平线5》,以及一部分更老的单机游戏,只要不把分辨率、画质和帧数拉得特别高,都可以跑起来。也就是说,如果你参与消费升级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生产力和工作效率,那么这些搭载新型移动处理器的轻薄笔记本电脑不仅能达到这些目标,还能够让你一只脚踏进电子游戏的奇妙世界,甚至在不少情况下还能享受它们。
之所以近几年移动SoC的核心显卡能够带来远超期待的性能,除了硅片利用率更高,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间,塞下更多晶体管之外,内存速度的进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几年新推出的笔记本电脑都采用了更新的DDR5内存,速度也从原来的4000Mhz进步到6000Mhz甚至更快。更快的内存让数据交换变得更加高效,自然核心显卡的图形性能也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CPU和GPU需要共用内存,所以内存容量越大,CPU和GPU所需要的内存就越能共同满足。如果你决定在近期进行消费升级,那么除了要关注处理器型号外,也要稍稍关注一下内存容量大小。
如果你希望在这一轮消费升级计划中持续提升游戏体验,或者你消费升级的目的就是想好好打游戏,那么一块好显卡必不可少。并且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性能严重过剩之后,一些好显卡也有着相当不错的价格。
搭载英伟达GeForce RTX3050/3060/4060 Laptop显卡的游戏本应当作为你提升自己游戏体验的首选。这其中的一部分产品价格非常合理,如果你有7~8年没有更换过设备,只要不追求什么4K超高级光追画质,选择一台价格符合你预期的游戏本,直接下手都是没问题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提到了“游戏本”这个概念,这就意味着这些有独立显卡的产品,要么有着比较夸张的外观,要么重量不轻。并且,它们的离电续航能力不强,以及在运行游戏等高负载软件的时候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如果你在意这些又想要性能,得加钱。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游戏本在游戏性能上的表现依赖笔记本电脑品牌制造商的硬件功耗调度策略。笔记本电脑都会有一个总功耗上限,旨在保证发热、性能、软件运行效率和续航的平衡。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游戏本评测都会强调产品的CPU在什么功耗范围内运行,GPU会在什么功耗下运行。一般情况下,GPU能够汲取的功耗越高,单机游戏下的表现就会越好;而如果CPU也有较高的功耗汲取,那么在竞技网游下的表现就会更好。
除了笔记本电脑上的独立显卡,桌面端的显卡也非常值得提及一下。英伟达GeForce RTX4060和AMD Radeon RX 7600桌面显卡都可以很好的运行当今的大部分AAA游戏。不过桌面端的显卡偶尔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价格波动会比较大。如果你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这些显卡,就能够以相对实惠的总价完成这一次消费升级:我们完全可以购买四年前的桌面端CPU和主板、几条大容量DDR4内存、好一点的电源和SSD,就能够在游戏世界中畅行无阻了——这一套配置甚至还允许我们部署几个本地的AI小模型,体验一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说到SSD,这应该是大多数已经消费升级过的玩家们最头疼的硬件:因为它们永远不够用。近几年的游戏由于游戏引擎的更新迭代、特效的进化和材质升级,SSD几乎成为了硬性规定。而现在的游戏动辄100GB,有的甚至多达360GB的容量需求下,硬盘空间总是很容易捉襟见肘。但是,SSD市场又鱼龙混杂,如果不仔细分辨型号,很难辨认出哪些是寿命长,质量好的型号,哪些只能用来装游戏,而不是重要的个人信息或工作学习资料。而像是能兼容PS5的高速SSD产品,价格甚至还有上涨的趋势。所以如果你的手上有大容量的高质量SSD,请珍惜它们;如果你的手上只是缺少一块只用于当作游戏仓库的SSD,可选择的范围确实会宽泛一些。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搭载Windows系统或SteamOS的掌机,采用的都是AMD的SoC。原因很简单:AMD在民用级便携SoC方面的起步很早,与其他硬件厂商的关系也很密切,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先发优势。早在几年前,有很多硬件厂商推出的迷你笔记本电脑和迷你主机,多数就已经采用了AMD的SoC。这些SoC性能不俗,也有着很低的能耗需求。只要厂商愿意下功夫优化能耗和性能表现,掌机化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跟任天堂Switch游戏机的爆火有关系。任天堂Switch打破了以往“主机游戏只能在家玩”的刻板印象,让任何人能在任何地方真正享受主机级体验。你可以躺在沙发上玩《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超级马力欧:奥德赛》,更可以在火车或飞机上玩它们。
在任天堂Switch发布后的几年间,许多游戏厂商也将他们的AAA游戏移植到了Switch上,包括但不限于《孤岛危机》(Crysis)系列,《DOOM(2016)》以及大名鼎鼎的《猎魔人3》。托高性能移动SoC和任天堂Switch的福,如果你希望在掌机领域来一次消费升级,现在市面上那些名声不错的Windows掌机,以及Steam Deck,都能以更高的画质和帧数运行以上游戏,以及更多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游戏。
一些老的AAA游戏也能在这几年新发布的智能手机上以非常好的画质和帧数运行。比如《死亡搁浅》和《生化危机4重制版》。由于软硬件厂商需要在相关方向做出非常深度的合作,所以以上游戏的正式版本暂时只有iOS/iPadOS版(当然也有MacOS版)——理论上,相当一部分PS4/Xbox One世代的游戏都具备了在最新移动SoC上运行的条件,不过想要从理论变成现实,还需要游戏开发商,移动SoC供应商和手机制造商们的通力合作才行。当然,如果你会一些奇技淫巧,且不讨论云游戏和串流工具的话,确实可以在安卓设备上尝试运行一部分AAA游戏,但就目前而言,在安卓设备上运行这些游戏时,不论帧数还是画质都惨不忍睹。
在结束本文前,我想聊一个前段时间在玩家社区里比较热门的话题:游戏的画面与优化。近两年来,新发行的游戏总给人一种非常油腻的观感,画面虽然复杂、鲜艳、真实了许多,但一旦动起来,就总会有一些诡异的拖影围绕在人物和场景建模的边缘。并且这些游戏还有一些比较糟糕的通病:满足给定的配置要求后依然不能流畅运行。从社群的讨论结果来看,油腻感来自于游戏开发时强制开启TAA(时间抗锯齿)导致的。这一技术在网上有很多解析,本文不做介绍,最终呈现的结果便是在游戏发售后,玩家只能在强制开启TAA的基础之上再去叠加超分辨率缩放、帧生成以及内置的抗锯齿技术,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这种油腻感。
与之相关联的,往往是游戏开发组对于引擎应用的不成熟,或者开发资源不足而带来的优化差等一连串性能问题。所以,当你消费升级之后,看到网上有人说某些刚发售的新游戏玩起来油腻感很强,或者优化非常差等差评时,可以等一等,先玩一些老游戏,等到游戏更新了几个版本之后再去看看评价,说不定就能在相对稳定的帧数和更清晰的画面下尽情享受了。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