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更新了,因为这段时间主要就一个独立完成的项目,发售之前不方便提。现在发售了,就不用保密了。所以又到了工作总结时间。
怎么画风突然就变了呢,是吧?其实我本来就是英汉汉英两边都做,之前全是汉译英,是因为刚好找到的项目都是汉译英的。这次终于换换口味啦。
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我的方法论都是一样的。Recap 一下大致就是:
- 本地化就是本地化,尽量别让它读起来太像外地引进的。
- 审视原文不是以句和段为单位,而是以整段剧情或者整个人物为单位。把住剧情脉络或者人物性格,以它为中心决定怎么铺开。
- 叙事类文本特别是对话内容,重点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的”。这句话戳中了这种语言里的哪个点、拨动了这种文化里的哪根筋。换一种语言文化环境之后首先去找对应的点和对应的筋,然后想办法模仿那个戳和那个拨,而不是原样照搬过来指望望空祭起就能自动追踪,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 本地化成功的终极标准就是游戏发售之后所有人都在评论美术音乐玩法之类的,根本没人提本地化和翻译。不光没坏话,连好话也没有,彻底达到透明的程度。
所以这篇总结就不扯什么大道理了,谈谈这个项目过程中关于一些细节问题的思考。
英语和汉语的代词不是完全对应的。称呼“你们”是跟听话方划出界限,这点两种语言是共同的。至于第一人称的就不太一样了。英语里表示“你和我”的也是 we,表示“我们这帮人不包括你”的也是 we。汉语就比较微妙了。“这是我们家车”,就很外道,显得故意把听话那方排出去——这车没你的份,别惦记了。反之,“这是咱们家车”,就亲切得很了,这车是我的也是你的,大家一起用。所以“我”和“咱”不光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更是一种身份归属感的表现。《困》里面阵营对立是大主题之一,你加入一个派系前、加入派系后,派系里的人和敌对派系的人对你的态度应该不一样。即使是敌对派系,私交层面的对话也应该有所反差。这方面我有试着通过调整代词来微操,让人不用刻意去琢磨就能读空气。要说从头到尾稳定贯彻、不掉链子,那肯定没做到。但是大体上来说我觉得还行。
严格来讲这应该是前一条的延伸,汉语和英语的人称不对等。英语有第三人称的无性别/泛性别代词“they”(搭配动词用复数态,但是可以指代单人),汉语没有。这不是什么所谓政治正确,是古已有之的用法。这一点或许很不起眼,直到你接手那种可以自己捏人的RPG游戏(比如《困》)。所谓角色扮演,第零条要素就是你得让玩家有扮演角色的感觉,也就是说有代入感。典型JRPG那种给定主角的就没问题,主角是啥性别就是啥性别。自己捏的主角既可男又可女,被NPC用第三人称称呼的时候性别倒错就非常出戏。如果非要用汉语代词去碰英语代词,此题就无解——要中性代词没有,非要论起来只有一些新发明的提法比如“TA”(看起来极不正规)或者“祂/牠”(妥不妥当且不提,游戏字库未必能正常显示生僻字/异体字)。最后解决方法就是但凡有NPC提及主角,全部重新构思措辞,用名字或者绰号之类的,以比较自然的语气带过去,彻底回避三人称代词。
《困》因为美术效果,角色没有什么神情表演可言。要表现角色的情态,英文版在对话里插入了大量 *wink*、*smile* 之类的表情词。这一点在英文版里没大毛病,虽然总量可能多了一点吧但是不会特别尬。之所以不会特别尬,主要因为英语里没有“日轻味儿”、“语C味儿”来搅局。如果 1:1 把每个表情词都照搬到中文版,有些地方尬度就过于高了。所以再三考虑之后我决定在尽量尊重原作者的基础上酌情故意删掉了一部分。只要对话部分你措辞得当,跟上下文一起读起来自然带着感情,不需要每次都加表情词。
还一个情况是中文的表情词跟英语的表情词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英文版里特别特别多的 *wink*。这东西要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照着字典来,要么是“使眼色”要么是“眨眼”。比如眨眼吧,在中文里实际表达的意思既可以是 wink 也可以是 blink。如果按 wink 理解,那就是话外有音。要是按 blink 理解,就显得像是发愣。所以究竟是暗示还是心领神会还是有心勾引,得一例一论酌情来。
“阿列克谢·费奥多洛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
经典的劝退式开篇,是吧?有史以来总有人抱怨说看外国小说不好记人名,花老长时间才分不清谁是谁。客观讲,这不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是文化习俗问题。相似的情况我记得在《沉没意志》那篇里面提过了——中文名字放弃汉字只取拉丁拼写,会产生海量的重名重姓。而且西洋玩家日常接触到的人里名(first name)重复率奇高无比,但是姓(last name)就五花八门了,所以他们看见俩人同姓第一反应就是这俩大概率是亲戚。一部作品里一票人姓 Zhang、一票人姓 Li 之类的情况马上就让人致盲了。更别说李刚和李岗都是 Li Gang,李光是 Li Guang,厉恭是 Li Gong,分分钟分不清谁是谁。
同样的情况反过来也成立。如前文所述,西洋人 first name 重复率极高,导致稍微有一两个字母不一样就很容易被注意到。原样搬到中文里就麻烦了。本来洋人名字音译就长,四个字里三个字一样就是分不清的基础上再叠分不清。
想都不想直接来的话就是安德里克、奥德里克、肯德里克和严/珍德里克,这还不如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魔礼海呢,二字名字重一个,辨识度比四字名字重三个要高多了。
Kendrick 就肯德里克了。为啥把直接音译的待遇给他?没有特别原因,纯粹因为他在开发组提供的文本里(总体来说是【倒序】的,而且非线性)第一个出现。
Andrick,额外多制造一点区分度,按东欧口音叫安德里【奇】吧,四个字重俩,算是可以接受。
Aldrik,克也克了,奇也奇了,就把重音部分换一换吧,叫奥尔德柯,四个字重一个而且不是同位置的。
到最后就是 Jendrik,到此为止四个字的音译路子基本上都已经用光了,再避嫌只能靠加字减字。加是不好加了,减一个字吧,仨字名字。就叫“延得睿”吧,区分度够了。这么干的代价就是他名字看起来比较像中国人。这已经是尽量让他“不中国”之后的结果了。你就说字怎么选吧。按姓名常用字来选,第一个字是严还是颜还是彦还是尹还是阴还是殷还是什么的,大多都是现成的中文姓。“延”已经是合理范围内最不像中国姓的了。细论起来,这个名字听起来“太中国”,根本原因不在于他具体叫什么,而是他名字是三个字。“三字”在中文姓名宇宙里是个本能层面的 bug 点,只要看见仨字名字就觉得像中国人。举几个例子,把脑子里的常识放一放,以“全新的人”的视角来看几位名人的名字。丘吉尔,姓丘叫吉尔对吧?Good fortune to you。罗斯福,姓罗,叫斯福,是吧?Such happiness。张伯伦,姓张,叫伯伦,是吧?非但很中国而且还很古意呢。
所以像中文名就像中文名吧。在【不偏离原名太远】、【跟其他角色制造相当的区分度】、【别太像中文名】这个不可能三角之间取到这个点算是比较能交差了。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