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是客观意义上的“好故事”?
故事的优与劣,从来都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读者的个人情感偏好、所处的时代背景,乃至创作者的表达诉求都会影响其评价。有太多渴望成功的作者,穷其一生都在探寻一个万能的公式去俘获更多读者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己的故事买单。
随着叙事载体的进化,尤其是当“视觉小说”这一品类在电子游戏领域崭露头角,文字的生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
笔者想在这里先介绍一下自己针对故事体验的主观定义:
一类,是要求读者深度投入,有着巨大的文本量,最终指向宏大而深刻主题的严肃作品——我们暂且称之为“深体验”。比如描述一位少女,她的青春尚未展开,却要在绝症中思考何为生命,去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的故事。它们追求的,一般是深刻观点和思想内核的表达。
另一类,则是允许读者随时中断,文本量偏少,情节构成相对简单,核心目标是提供轻松体验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浅体验”。比如精心构建一个便于理解的世界观,依靠一个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去讲述那些本质上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它们追求的,一般是即时的情绪满足,同时,因其叙事上的留白,也为后续的二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综上所诉,当故事的门槛和载体都被极大拓宽之后,我们对“投入时间长短”与“作品意义深度”的传统关联该如何思考? 到了今天“好故事”的定义是否也该被重新衡量?
现今的玩家群体,包括许多经历过前一个世代的玩家,正普遍倾向于“浅体验”的模式。在现代社会高压、工作繁忙的背景下,要求一个精疲力尽、加班数小时后到家的玩家,去硬撑着深入思考一部数十万字的视觉小说,如《樱花、萌放》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一种过分的苛求。
因此,在这个时代,“浅体验”模式的流行有着坚实的逻辑基础:
“轻负担”性让其剧情轻松,可以随时中断,不设需要深入思考的门槛。同时有着“情绪保障”的不成文约定,投入时间和感情的角色具有“安全保险”,这类作品不会塑造引发过度心理负担的情感冲突甚至于生离死别桥段。角色的挫折与迷茫是暂时的,他们不会永远退场。这种稳定的承诺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可靠性,也成为了玩家可以随时重新拾起的动力。
同时,对于正处于人际关系迷茫期的年轻玩家而言,“浅体验”的故事提供了快速、正向的反馈,以及安全的情绪价值。能够快速共情但不同过度思考的“快餐式”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游戏体验。
相比于通过沉重代价和不稳定发展来展现张力的“深体验”叙事,“浅体验”无疑更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
这种多以移动端手机游戏为载体的“浅体验”剧情,在拥有天然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固有的困境。随着版本更新,剧情文本量的增加,角色数量的日益庞大,使得后入坑玩家的故事理解成本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中,这种本应轻快的体验也开始“变重”,当“阅读”本身再度成为一种负担时,新玩家的入坑兴趣和体验完整性都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那么有没有办法综合文字游戏的一次性体验和轻量化的优点,同时体验到两种乐趣呢?
笔者认为,《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通过一套“精明的减法”策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该作成功地融合了多个成熟作品的设计经验与世界观设定:例如对《弹丸论破》中日常/非日常篇和庭审讨论模式的借鉴,以及对《魔法少女小圆》中魔法少女与魔女同源转化设定的应用。
这种对已通过市场检验的成熟框架的参考,使得作品从一开始就极易被接受和理解,达到了“一眼望穿”级别的程度。 作品在设定上极力也回避了深度设定的复杂性,奉行“功能至上”原则。
例如,“这是一把能召唤大魔女的剑”,读者只需知晓其功能即可;“这是一瓶能杀死魔女的药”,制作原理和来源均被略去。 这种设计将所有信息都以“功能性”的方式快速掠过读者的大脑,无需过度思考背后的复杂逻辑和世界观构成,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认知负担。
通过主题色和服装元素快速区分并认识角色,并应用经过检验的人设模板(如“圣母系”、“恶口系”、“粗神经”)。创作者用简单、不会引发过度解读的背景故事对其进行完善,再辅以出色的配音与自然、无过分冲突的互动,来聚焦展现少女们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高效且无需投入过多脑力的高明设计。
您也许会指出,这毕竟是一部涉及到审判和自相残杀的作品,这又何谈“轻”体验?
这就不得不提到,即便作品涉及“审判”和“自相残杀”的残酷元素,创作者也想方设法将其分量减轻淡化,但又保持着高度的存在感, 案件绝大部分采用了百分之一百无法复刻的“魔法杀人”,将其娱乐化、夸张化。成功消解了杀人犯罪这个沉重的概念,只在调查伊始感受到杀人的轻度猎奇,随后便很快在搜查寻找真凶的过程中快速的淡化。
同时,这种“离谱”的设定使罪行本身的沉重性被大幅度削弱,那些有些粗糙的手法设计,推理过程和背后动机,反而容易转化为社区流传的“梗”。
法庭上的互动更像是少女们的“茶话会”,严肃的“杀人”和“处刑”要素的权重被降低,甚至有很多缓解高压氛围的搞笑选项。只有在最终处刑部分才给出偏向悲伤、沉重的内容,以提供恰当的情绪触动。玩家的情绪矛头最终会指向未知的幕后黑手,而非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喜爱上的少女们自身。
为了把这个沉痛的元素轻量化,游戏选择了“平行世界”这个设定来展开后续的剧情。
一周目的少女们全部死亡后,二周目更换了另一位主角,以其“死亡回溯”的能力展开新的故事。 为彻底轻量化沉重元素,游戏引入了“平行世界”的设定。二周目的主角拥有“死亡回溯”的能力,这使得死亡成了一个极轻的概念。
观众会天然地将不同世界中偏差不大的个体视为“原来的角色”,角色获得了“叙事上的永生”。在这种设定下,极少会有人真的会在这种做减法为逻辑的故事中去思考类似“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这种机制有效实现了情绪减负,相当于其提前向玩家保证,在达成Good Ending之前,故事不会终结。这种稳定的期待,恰恰是“浅体验”模式下对玩家最大的情感保障。
为了避免周目体验的重复性,并提供更完整的角色弧光,游戏在一、二周目主角的设计上进行了高度区分和互补: 一周目主角的视觉色是“白+粉”,性格偏向“仁慈与友善”。二周目主角则转向“黑+红”,性格变为“不择手段与贯彻个人正义”。
这种直观的视觉差异,是一种不用费力理解的设计,让玩家能快速地区分并适应新的故事视角。
两个主角的成长弧线也有着不错的互补, 一周目的角色成长是“从天真到现实”的下坠;二周目的成长则是“从仇恨到赎罪”的上升。
这种差异化让玩家体验到互为镜像的旅程,整合后的体验呈整体上升趋势,最终所有情绪都有了落点,读者也会收获一个相当完整的情绪流体验。 在游戏的终局,所有矛盾都指向了本质非恶的幕后黑手,让其在释怀下选择放弃并自我惩罚。虽然在日系游戏中这种“原谅”情节过于老套,但能保证没有任何玩家真心喜爱的角色落到一个过于惨痛的结局,这种设计保证了玩家的体验是完整且令人满意的。
在这种刻意削弱沉重元素和深度思考的体验中,读者的重心几乎完全落在了角色塑造和互动之上。看似是残酷的杀人推理故事,实际上是一部聚焦于群像成长的轻松舞台剧。
不光喜欢的角色拥有完整的角色弧光。结局中因为误解而造成的仇恨终于化解,两个主角在花田中拥抱,有笑有泪的和解,剩余的全员也都得到了妥善的结局。热衷于角色互动的玩家在这个过程中便收获了充实的体验,就不会过度纠结于设定漏洞或核心议题的缺位。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是一个“内核缺位”,却“功能完备”的成功案例——看似在讨论青春期心理和校园霸凌,实际上是展现各色角色互动,能够提供充分情感体验的轻松舞台剧。
对于当前国产文字游戏普遍面临的“深体验”和“浅体验”两手都要的困境——即用个人经历构建深刻内核,又想兼顾轻松愉快的互动,导致作品不伦不类的情况,我们不如换个思路:参考这部经受住了市场检验的作品,大胆做减法,让读者看到他们最渴望看到的内容。
可以预见,未来延续这种模式的创作必然会受到欢迎。它不仅为渴望阅读故事、但又被高门槛困扰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起点,也是一种“精明”的创作策略:它为文字游戏的门槛困境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解决方案,让玩家能够从“浅体验”起步,逐步去接受更深度的作品。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