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疯玩《丝之歌》,60小时通关100%完成度,成就86%,自认对这款游戏已经摸得比较透彻。虽然不少玩家吐槽《丝之歌》“365里路”、正反馈不足、二伤怪遍地走等问题,但在我完整通关之后,反而觉得这些被诟病的地方,其实并不影响整体体验。我依然认为,它是一款值得打出高分的优秀作品。
从小黑盒的数据截图可以看出《丝之歌》的整体好评率为84%,如果百分制让我来打分我是一定给到95以上的,但我看到了“简中占比27%”,我好想瞬间明白了一切。
果不其然,在向下翻找到“全球好评率”统计栏时,我发现:简中64%、繁中81%、俄84%、韩79%、日71%。为什么在东亚地区的玩家普遍给的评价都很低,咱们甚至给出了全球最低的评价,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国家均在89%以上。
看到这些数据,我隐约感觉到背后可能是文化差异在起作用。一番搜索后,果然发现一种普遍观点:东亚玩家确实更倾向于给游戏打出批判性评价。
这背后,其实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总体来看,中国玩家群体非常“硬核”,且高度以目标为导向——这种特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们的成长环境,尤其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文化。我们习惯于追求明确的结果与完美的达成度,也因此形成了一种“严苛”的评价习惯:我们认可你做好的部分,但对不足之处却往往不够宽容。
举个很生活的例子:点外卖时,即使餐品完好、热度也够,我们依然可能因为骑手超时10分钟而给出差评。在很多人看来,超时就是未达预期,差评是一种合理的反馈,而非苛责。
这种心态折射到游戏评价上,就形成了鲜明的表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是:“嘿,我们明白你的游戏该怎么玩了!虽然有点小问题,但没关系,整体已经很棒了。”
而在我们这里,则可能是:“这个游戏是不错,但这个地方我非常不满意,所以抱歉,我可能得给你一个差评。”
我们往往更关注那些直接影响体验的关键环节,而西方玩家则普遍更看重整体的流程与感受。像坏档、优化差、恶性BUG,或是某些严重阻碍进度的设计问题,在西方玩家眼中或许可以被包容,但在中国玩家这里,却常常直接导致沮丧甚至弃游。
我在《丝之歌》的评论区看到不少差评,正是由于“卡关”或“难度过高”无法推进而给出的。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位玩家在打出差评时,都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地列出原因,比如“我给差评的理由有三……”——这恰恰印证了我们更关注“关键点”的评论习惯。相比之下,我很少见到有人仅因“整体流程没有带来预想的感受”这类模糊理由而给出负面评价。
因此,作为独立游戏工作室,如果在发售前未能妥善处理上述几类问题,就很可能收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差评。理解这背后的文化动因,并提前做好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中国游戏市场在全球营销者眼中,一直被视为一个“高度价格敏感”的区域。Steam 国区本身就被划为低价区,定价若不合理,很容易引发负面评价。例如《杀戮尖塔》和《小丑牌》在美区定价20美元(约合人民币140元),这个价格在当地看来合理,但在国区玩家听来却可能觉得“离谱”。因此,这些游戏在国区的实际定价通常会更低,比如《杀戮尖塔》国区售价为88元。
回过头来看《丝之歌》,Team Cherry 显然认真考虑了国区发行策略,76元的定价确实良心——也正因如此,几乎没人因为价格问题而给它打差评。
总结来说,对于各位独立游戏工作室,有以下3点建议:
主讲人:attract mode GmbH资深营销经理 Olivia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