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易的都市开放世界新作《无限大》公布了实机演示,10分钟的视频中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网易想要一举夺下当今开放世界二游桂冠的野心。丰富的战斗系统、电影般的流畅演出、自由又有生活气息的开放世界。
但很快,网易对我们秀出的肌肉,就被玩家们批评的浪潮所淹没了。无论是高楼摆荡的动作,还是开放世界的载具驾驶体验,敏锐的玩家总能从中瞥见《漫威蜘蛛侠》、《GTA》等前辈的影子,中间作为重头戏的追车演出更是大到流程小到运镜都像是神秘海域的一比一复刻。
我无意对《无限大》的缝合节奏落井下石,我想探讨的是在《无限大》背后,无限多的手游走过的荆棘之路:那些试图在这六英寸的屏幕上作出一些内容的游戏厂商,不知何时都陷入了一个怪圈,他们想破脑袋地要在手机上复刻端游的完整体验,卷参数,卷技术,卷画面,多端互通成了最低标准,能达到与xxx(非特指的某端游)相似的体验成了制作手游的最终目标。
结果呢?技术的高墙看似被逐一攻破,但体验的精髓却往往在笨拙的模仿中流失,“手游”这个曾经有着自己独特性的词汇如今越来越变成了“lite版端游”的代名词。而陷入抄袭缝合风波,或是落入平台鄙视链的底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也就变成了必然。
而当我把时间轴再向前转动,看到在智能手机性能远不如今日的时代,前辈们利用手机的特性精心打造的一个个交互魔法,心中只有喟叹。或许,当我们沉迷于技术参数的军备竞赛时,早已忘记了移动游戏最初的那份纯真与灵动。
每一个游戏平台都有它独特的灵魂,就如同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表达方式。油画的厚重与水彩的透明不能互换,钢琴的优雅与鼓点的激烈各有其道。游戏平台也是如此——VR的沉浸感来自于空间的无限延展,主机的精妙在于手柄的精确反馈,而手机的魅力,本应绽放在那块触手可及的灵敏屏幕上。
然而,当代的手游开发者们似乎忘记了手机最珍贵的天赋,反而拼命地在上面堆砌着各种虚拟按键,试图复制其他平台的操作体验。这就像是让米开朗基罗用水彩作画,让贝多芬用锣鼓谱曲,纵然技艺再高超,也终究是削足适履的悲剧。
与当前的主流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期的手游开发者们展现出了对平台特性的深刻理解。他们没有试图在手机上复制其他平台的成功经验,而是从手机平台特有的交互能力出发,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独特体验。
这种设计智慧的核心在于对约束的拥抱而非对抗。早期开发者认识到手机的局限性(屏幕小、没有实体按键、处理能力有限),但他们选择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寻找创新的机会,而不是试图绕过或忽视这些约束。正是这种设计哲学,造就了那个充满创意和惊喜的手游黄金时代。
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随着它一起被带到这世上的还有一块3.5寸的多点电容触摸屏。自此,手机操作的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与之一起被改变的,还有手机游戏的交互方式:触控成了手机游戏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交互方式。
随着交互方式的革新,《粘粘世界》、《愤怒的小鸟》、《割绳子》等一系列以触控操作为核心的手游轮番推出,但要在这些先行者中选出一个最能体现触控交互魅力的游戏,应该非《水果忍者》莫属。2010年,当《水果忍者》横空出世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简单到近乎crude的游戏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没有关卡设计,没有故事背景的游戏,却在发布首周就砍下了二十万下载量。
它的玩法朴素得令人发指——用手指划过屏幕切开飞来的水果,仅此而已。游戏中的每一次滑动都直接对应着忍者刀的轨迹,玩家的手指就是那把无形的利刃。这种映射关系如此直观,以至于任何人都能在三秒内掌握操作,却又如此深邃,让高手们能够在多点触控中创造出华丽的连击艺术。有时,最纯粹的直接操控,往往能带来最本真的快乐。
如果说《水果忍者》是触控游戏的启蒙之作,那么Epic Games的《无尽之剑》系列则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在那个iPhone 4刚刚问世的年代,这款游戏以其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质量和精妙绝伦的触控设计,向世人证明了手机游戏的无限可能。
作为一款动作游戏,无尽之剑省去了大多动作游戏标配的移动和跳跃,让玩家专注在一场场与敌人的对峙中。在游戏标志性的固定视角战斗场景中,玩家需要操作的地方只有三处:格挡、闪避和攻击;实现方式也颇为直观:在屏幕的两侧点击以朝对应方向闪避,在屏幕中间滑动挥刀,而挥刀动作如果与敌方攻击动作相对,则会格挡掉相应的攻击动作。
相较于传统动作游戏仅考验玩家对格挡时机的把握,《无尽之剑》滑动触控的格挡操作既提升了这一动作的交互深度又不失直观。虽然2017年育碧制作的端游《荣耀战魂》利用摇杆控制格挡方向也实现了格挡交互深度的进化,但触屏操作的直观体验是不管鼠标还是手柄都无法复现的。
2010年,苹果历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iPhone 4问世,带来了能装载到手机里的微机电陀螺仪,我们手上的手机自此有了感知空间的能力。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种充满可能性的交互方式:重力感应。
2012年由Imagi Studios开发的《神庙逃亡》让跑酷游戏与重力感应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当玩家倾斜手机时,角色在屏幕中的左右移动仿佛真的受到了重力的影响,配合滑动手势的跳跃、滑铲和转弯,创造出了流畅自然的操作体验。这种设计让跑酷的流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玩家不再是在操控一个虚拟角色,而是真的在感受重力与惯性的交互作用。
如果要用一类游戏来代表重力感应这种操控方式,那应该非竞速游戏莫属。虽然手机上很难线性地操控油门和刹车,所以手机上的赛车游戏一般会放弃拟真元素,但是对于转向操作来说,陀螺仪绝对是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手柄的摇杆由于操作余量太小,在需要精细转向的场景使用起来远非舒适;而方向盘外设又贵出天际。于是,微机电陀螺仪的诞生催生了《狂野飙车》、《真实赛车》等一系列令人耳熟能详的竞速手游。
除了这些硬件催生出的交互方式之外,还有一类游戏利用手机的独特属性开辟了全新的体验维度——让虚拟与现实产生交叉、互文与共鸣。
由3 Minute Games开发的《生命线》系列,将手机最本质的功能:通讯,融入到了游戏的核心体验之中。游戏开始时,玩家收到一个在外太空遇难的宇航员泰勒的求救信息,并通过回复消息一步步指引泰勒,帮助他在生死边缘做出关键决策。
游戏最巧妙的设计在于将体验延伸到现实时间中——当泰勒在执行任务时,玩家真的需要等待;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手机会在深夜响起求救的推送;如果在紧急事件时处理不及时,也会将剧情导入截然不同的方向。这种设计带给玩家一个美好的错觉:手机似乎真的变成了和泰勒联络的通讯器,而泰勒这个虚拟的宇航员也变得似乎真的存在于浩瀚宇宙当中等着我们去拯救。使得这个仅仅以文字作为载体的小体量的游戏,可以带给玩家前所未有的代入感和情感牵挂。
自2007年智能手机问世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手机游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但在其背后却有一股邪恶的浊流涌动。Gameloft,这一脱胎于育碧,从1999年开始就专职制作手游的公司,从智能机的问世时便嗅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开始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将PC和主机平台的成功游戏"软移植"(抄袭)到手机上。
于是,在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能在App Store中发现很多“熟悉”的游戏:手机版的《使命召唤》(《现代战争》)、手机版的《GTA》(《孤胆车神》)、手机版的《神秘海域》(《孤侠魅影》)、手机版的《光环》(《近地轨道先遣队》)。
这些早期的"软移植"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触控屏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虚拟按键。左下角是移动摇杆,右侧是射击、跳跃、换弹等功能按钮,屏幕边缘还散布着各种快捷键。整个屏幕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真正用于显示游戏内容的区域少得可怜。
更糟糕的是,这些虚拟按键既没有实体按键的触觉反馈,又占据了宝贵的屏幕空间。玩家需要通过视觉确认来判断是否准确按下了按键,这种"盲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产生误触。整个游戏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狭小的窗口中操作一台性能羸弱的电脑,让人倍感别扭。
讽刺的是,这种粗暴的移植策略在商业上却取得了不小的成功。Gameloft凭借着"山寨大厂"的模式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成功也给后来的开发者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原来手游可以这么做!
于是,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效仿这种模式。既然原创需要冒风险,既然触控交互的探索费时费力,那为什么不直接照搬现成的成功经验呢?这种思维方式如病毒般在整个行业中蔓延,最终导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千篇一律的手游生态。
如今,当我们打开任何一款主流手游时,映入眼帘的都是那熟悉得令人绝望的景象——虚拟按键的海洋。从《王者荣耀》的复杂技能按钮,到《和平精英》的射击操作界面,从各种MMO的繁琐快捷栏,到卡牌游戏的功能按钮,整个手游世界仿佛被虚拟按键的幽灵所统治。
这些按键如同寄生虫般吞噬着宝贵的屏幕空间,将原本应该用于展示精美画面的区域分割得支离破碎。更可怕的是,开发者们似乎已经将这种设计视为理所当然,仿佛不在屏幕上放满按键就不是一款"专业"的手游。
当代手游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端游思维的全面胜利。无论是复杂的升级系统、繁琐的装备搭配,还是冗长的副本设计、深度的数值养成,现在的手游都在拼命地向端游靠拢,生怕自己显得不够"硬核"。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它完全忽视了移动设备的使用场景和交互特性。手机游戏的价值本应体现在便携性和即时性上——在等车的几分钟里获得快乐,在工作间隙得到放松。但当一款手游需要连续操作几小时才能获得progress时,它还算是移动游戏吗?
最令人痛心的是,在这股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手游行业几乎完全失去了创新的勇气和激情。开发者们宁愿制作第一千款三消游戏,也不愿意尝试全新的交互模式;投资者们宁愿投资已经验证过的成功模式,也不愿意支持富有创意的实验项目。
整个行业仿佛陷入了一种集体的创新恐惧症。大家都在等待别人先去冒险,然后自己再进行"安全"的跟风。这种心态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产品,而真正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却凤毛麟角。
要想重新找回手游的灵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移动平台的独特价值。真正优秀的手机游戏,应该让操作变得如呼吸般自然,如音乐般流畅。它们不需要复杂的教程来解释操作方法,因为一切都符合人类最本能的直觉;它们不需要密集的按键来实现功能,因为简洁的手势就能传达丰富的含义。
如今,当手游变得越来越像"端游lite"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游戏体验,更失去的是那种敢于创新、勇于实验的精神品质。我们变得过于"成熟",过于"理性",过于"商业化",却忘记了游戏最初的意义——为人们带来纯粹的快乐。
怀念早期的手游,其实是在怀念那个充满可能性的年代,怀念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纯真岁月。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重新拿起手机,打开一款游戏时,会再次感受到那种久违的惊喜——不是因为华丽的特效或复杂的系统,而是因为那种直击心灵的纯粹体验,那种只有在触控时代才能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那一天,我们就真正找回了移动游戏失落的诗意与远方。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