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罗马人不需要中世纪的那种城堡。他们有堡垒,但相比于中世纪的城堡,罗马人的堡垒或营地规模要大得多。
堡垒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城堡则不能。城堡只是小型防御要塞和贵族的私人住所,不能容纳军团那样大的军队,满足罗马军队的征服战略需要。
在作战过程中,罗马人需要建造临时的营地或行军堡垒。最初,这些堡垒的设计目的是暂时容纳作战的军队,但随着罗马的边界成为永久性的并且几乎处于持续的战争状态,堡垒必须适应长期占领。
虽然营地具有基本的防御功能,但其主要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了抵御敌人的持续攻击,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住宿和补给场所,使罗马人能够在战场上维持一支休息和补给充足的军队。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军队都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几天后就必须分散。即使集结起来,他们的开放式营地也会招致攻击。
罗马人甚至可以快速建立营地。根据古代资料,建立一个罗马营地平均需要4到5个小时。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3小时内建成。这些营地每晚都会修建,以便在战斗失利或在战斗中留下辎重和伤员时为军队提供庇护。
营地的大小不一,最小的不到一公顷,较大的则超过50公顷。较小的堡垒和军营更多是临时性的,为部队在作战时提供安全的住宿。这就是夏季行军营地(castra aestiva),其它营地是为长期驻军而建造的,它们是冬季营地(castra hiberna)或永久营地(castra stativa)。
军团士兵每天行军结束后都会搭建临时营地,第二天出发前再将其拆除,这样敌人就无法利用这些堡垒。这都是由于著名的罗马将军盖乌斯·马略的军事改革。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性,马略改为要求士兵亲自携带装备和补给,而不是以前所使用的役畜和货车。结果,罗马士兵变成了“马略的骡子”,他们背上背着他们搭建营地所需的一切,其中包括两根用于建造防御工事的木桩,以及锯子、斧头、铲子和镐等工具。
在建造营地时,军团士兵可以放下盾牌和标枪,取下背上的背包和头盔,但除此之外,他还必须穿上一件盔甲、一把剑和一把匕首,这样他就可以毫不迟疑地冲向战场。发现缺少任何一件武器装备都会被处死。
他们一天之内还要行军32到40公里,然后在行军结束后挖掘壕沟、修筑工事。真是难以想象,所有这些劳作对军团士兵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但是,在罗马帝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外围地区,军团的士兵们在战役季节之外的冬季需要有更温暖、更永久的住所。于是,就有了“冬季营地”。
奥古斯都皇帝要求每个军团在其驻扎的省份建立永久冬季营地。最大的永久营地甚至可容纳两个军团!相当于一万多人。
在克劳狄乌斯时代,永久营地的墙壁是用泥土和木头砌成的,但从弗拉维时代开始,墙壁是用砖和石头砌成的,并用泥土加固。永久营地内的结构也从最初的木质结构演变为更加坚固耐用的石质结构。
但罗马人是如何决定在哪里安营扎寨的?它们是如何防御的?军团堡垒或要塞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营地采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如此。
理想情况下,营地或堡垒采用线性规划:一个正方形的营地可容纳一个军团或较小的部队,一个长方形可容纳两个军团。
但如果认为罗马帝国的每个军团营地或基地都一模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由于地形、部队规模和指挥官的喜好等原因,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是,正如波利比乌斯所暗示的那样,有一些特点始终是相同的。
第一步是为堡垒或要塞选择一个既安全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合适地点。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说法,营地是由护民官和百夫长选定的。
最好是选在山顶,靠近水道和水源,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埋伏的可能性。如果已有公路网,也要靠近公路网。通讯、补充水分和卫生设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选好地点后,部队就开始平整土地(一部分人站岗,大部分人挖坑)。一般来说,军团要塞首先要标出的是位于“元首”路(Principalis)和“总部”路(Praetoria)交叉口的总部大楼所在地。在这里用白旗做标记,堡垒的其他地方则用格罗玛(groma,这是一种带有四条铅垂线的规划工具,有助于规划笔直的道路,并以完美的直角布置堡垒的街道)标出方格。
一旦确定了堡垒的尺寸,就该建造堡垒最重要的部分:城墙。实际上,除了真正的城墙,堡垒的防御还有其他一些要素。
一个罗马要塞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壕沟,因此壕沟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壕沟最深可达3.7米,宽1米,但这些尺寸也会有所不同。有时,还在底部放置削尖的木桩,给攻击者一点额外的惊喜。
要塞的壕沟后面是土墩,上面有锋利的木桩。因此,敌人越过堡垒的壕沟后,必须爬上堤坝,然后再翻下另一条壕沟,之后就会遇到堡垒的城墙。
营地的墙壁在材料和高度上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永久性营地的墙壁最终都是用石头砌成的,高度可达3到3.7米,或最多4米。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著作,在共和时代,堡垒多为圆角正方形,但在帝国早期,人们更喜欢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是长方形。
一般来说,与中世纪的城堡相比,罗马堡垒的城墙并不高。因为罗马人并不像中世纪城堡那样设计营地来抵御持续的攻击,而是提供足够的措施来威慑敌人的临时攻击。
在共和国和帝国早期,罗马要塞的城墙上并不总是建有塔楼,但最终,城墙顶部出现了城垛,这些城垛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后来,在奥勒留(161-180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建造圆形、D形甚至V形塔楼,因为塔楼可以从城墙上向外突出,以增加射击角度。有时,塔顶还安装有大炮。
由于每个罗马要塞都有四座城门,这些城门也是要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因为它们可能是一个薄弱点。早期的城门会在其正前方或斜前方筑起一道土墙。然而,从维斯帕先时代开始,城门设置在城墙上,有时还在城墙上建有塔楼。这些城门可允许十人并排通过。
最后一道线性防御工事是墙背地带。这是城墙内侧和要塞第一批建筑之间的一块宽阔空地,约60米宽。除了作为抵御敌人炮火的缓冲地带外,它还可以存放牲畜和战利品等物资。
正如波利比乌斯所写的那样,这个地方是为了在敌人进攻时,无法用火箭射中它们。
显然,这样一座能够容纳至少5000人的军团要塞,不是中世纪的小城堡所能比拟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建筑群,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城市。
在军团堡垒的城墙内,有无数用途相同的建筑,其中大部分建筑在规模较小的堡垒中也会出现。除了大量的兵营和宿舍外,各种民用和生活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当所有这些建筑都被一个围墙所包围时,它就具备了形成城市的基础。
常见的建筑当然是营房。这是一座长方形建筑,用于安置部队。一个军团要塞最多会有64座营房。每个营房可容纳一个百人队的80名士兵,而8名士兵可共用一套营房。百夫长在每个营区的尽头有自己的房间,可能还有自己的厕所、小餐厅和储藏室。
要塞的主楼(principia)是规模较大的建筑之一,因为它包括指挥官、营地长官和分配给每个军团的六名护民官的办公室。此外,还有军械库、军团档案室和首长档案室。这些机构围绕着一个中央庭院,在这里可以举行祭祀和集会。
金库也位于主楼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房间,叫做“圣堂”,这里存放着军团的圣旗、圣像和军饷,以及罗马军团最重要的徽章——鹰。
金库和圣堂通常位于一个有顶的大殿内,该大殿是主楼的一部分。在这里,部队可以进行阅兵,军官可以向部队发表讲话。
除了要塞的主楼外,另一个重要的建筑是司令部(praetorium)。这是指挥官的私人住宅。军团要塞甚至是小型要塞的司令部都仿照罗马富人的别墅或城镇住宅,配有私人浴室、餐厅、多个小卧室、花园或柱廊等等。这些都是与元老院指挥官身份相匹配的富裕住所。
其他官员,如六位护民官也有私人住宅,这些住宅位于要塞的元首路旁。护民官的住宅虽然没有司令部那么豪华,但也是私人住宅,设施齐全,通常还有一个较小的花园或围廊。
但我们要记住,这几乎是一座必须满足五千多名官兵和其他各种工人需求的城市。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建筑就是粮仓,吃饭当然不是小事!这些粮仓经过精心建造,从地面升起,以避免潮湿。
男人们也需要放松,这就意味着要塞内需要适当的浴场。当然,洗澡对罗马人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清洁,也是为了社交和放松。这是要塞的一个重要元素,既有益健康,又能鼓舞士气。除了澡堂外,要塞中还会有为百人队成员等不同群体而设的会所,在那里,人们可以与同龄人一起聊天、喝酒、赌博等。
要塞中肯定也有马厩,无论是军官的马、驮兽,还是隶属于军团的骑兵辅助人员,安全地安置这些马匹都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一个大型的军事医院、商店、各种制造厂,即制造和修理武器和其他军备的作坊。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营地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帝国时期位于帝国边境的永久性营地开始转变为城市。
当罗马堡垒成为可靠的地标时,它们就成了文化和权威的象征。为了进一步提高军事效率,这些要塞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中心。驻扎在此的罗马士兵逐渐向往能让他们想起家乡的奢华生活。这些士兵都是拿工资的职业士兵,收入可观,他们对异国商品的渴望助长了利润丰厚的洲际贸易网络。
在这里,罗马士兵可以获得武器、盔甲、每周津贴和每日配给的谷物,但武器和盔甲必须得到保养,谷物必须烤成面包。在早期的堡垒中,士兵要自己维护装备和烤面包,但永久堡垒中的士兵可以花钱请当地人代劳。通过这种方式,堡垒鼓励了贸易,传播了文化理念,并创造了就业机会。许多堡垒发展成为强大而富裕的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些重要的现代城市都是从罗马堡垒发展起来的。约克、科隆、莱昂、斯特拉斯堡、布达佩斯等许多城市都是从罗马要塞开始的。虽然最初建造这些堡垒是为了通过军事威慑来建立和维护和平,但它们却有效地重塑了罗马世界的社会和政治网络。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