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的自驾出发。为了出发前的一系列不顺,这次先去了东海观音寺拜拜,看看上海的海。
去蒋介石的故居路上遇到了这座建在山脚下的中学,校门口的商铺大量关门,连新华书店都从大门面房换到了小小的门面房。学校对面的墙上已然成为了布告栏,好多学生房的招租信息。
之后到了蒋氏祠堂,门票¥120,结果进去就一个大厅,两旁罗列了一些小蒋的生平年表。出来之后直呼遇到了门票欺诈。
出来后左转走了一阵,看到了小别墅,再扫码进去,发现是一票多馆的设定。小别墅大很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蒋介石回老家时,与宋美龄住的。
还有一栋是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被关在老家反省写报告时候住的。(小蒋也是做过质子的人了)这栋设施齐全一些,是后建的,有地面两层,地下一层。
从小别墅出来往外走,能看到旧的武陵中学的礼堂,里面介绍了校史,这所学校能发展起来,蒋介石也是花了大力气。吐槽一句蒋校长还真是爱做校长,这个中学他是校董名誉主席,宋美龄、宋子文是校董。
出来能看到一个美玲咖啡馆,充满了小资情调,按照上海人的刻板印象,我应该在这里面呆到晚上,也不至于后面被雨淋透了。
晚上在住宿的旁边吃的阿彩蛋炒饭。本来是本着好奇,一个老板能自信到把蛋炒饭作为店面,那一定很好吃了。可惜,吃完觉得一般。用的公鸡碗还挺好看的。
第二天早上去吃了当地的大华大饼,梅干菜烧饼很好吃,多买了一些,当作午饭了。
配搭着卖的小馄饨,浮在碗里像一个个小灯泡一样,我愿称之为灯泡馄饨。
恰巧碰到了一个学校老师的团来体验木活字印刷,蹭着玩了一下。
下午去厦门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广东老哥开着smart,就很反差。
下午到了厦门,就是大暴雨,体验了一下在城里“开船”
晚上去了八市里面吃吃吃。感觉住在里面的老居民好无奈,日常买菜体验直线下降。
厦门第二天去了鼓浪屿。船票一定要买最便宜的那档,如果售罄了,可以当天去的时候再看看官方小程序。我是前一天买高价票,早上堵车临时改签,发现有平价的,又省¥40。
从鼓浪屿出来就开车到“一国两制沙滩”,这一段的沿海公路景色好极了。一方面是下午下过雨后天放晴了,另一方面这段路都是桥架起来的,离海滩很近。
从厦门出来目标惠州。中间路过潮州,去吃了官塘兄弟牛肉火锅。明白了为什么之前美食博主会说牛肉煮出来是脆的了。总店这家适合开车来,高速下来就是店。价格也很实惠无论部位都是¥29。比上海吃的左庭右院之类的潮汕牛肉火锅店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一个人吃五盘和门店直播小哥谈笑风生。
下午在去惠阳的路上遇到了重装转运。厦门沿线也算是前线吗?
在惠阳的早市上看到了好多卖黄皮的,第一次见第一次吃到。
接着开到虎门,参观了一下鸦片战争博物馆。可惜当天的威远炮台没有开放。博物馆看下来也没什么特色,有些后悔,不如去刘黑仔故居了。
第二天预约了省博物馆,吐槽一句停车是真的难。然后去了黄埔军校。
去圣心教堂的停车路上偶遇了小商品批发大楼。9楼的格鲁吉亚菜想去一试,可惜一个人点不了什么菜还是算了。再次感到一人出行的不便。
从广州离开后,到了阳江·月亮湾。一般来说旁边的海陵岛更出名、商业化更好一些。知道月亮湾这个地方还是因为B站的UP主轻徙鸟,一个到处找低房租完备基础建设的UP。当时看视频里面看到便宜房租和海景房,定下了这次出行的大方向。
月亮湾本身的商业化竞争没有很发达,吃饭的话开车一刻钟去沙扒镇更好。后面两天玩,看海也都是在沙扒镇,晚上再回月亮湾睡觉。
沙扒镇不像是月亮湾一个完全后来开发商建起来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当地人生活的。遇到了村里的突然挖开来的水泥路,农村赶集一样卖衣服的棚子,各种牌子的电三轮。路边摆着锅碗瓢盆的半自助糖水摊。
离开阳江,3个多小时开到湛江,作为南海舰队的基地,这里的拥军标语好多。
第二天去了大陆最南端,有渡海战役的纪念碑,有灯塔,有旅游度假小别墅,有没建完的游客中心。上高速的时候先遇上了大暴雨,雨刮器开到最大也看不清前路,这时候应该是打开雾灯,缓慢降低车速,而不是迅速开双闪。在省道上遇到好多迷你卡车,这时候车子的动力就排上用场了,这时候总想着要是是电车的加速水平就好了。
湛江结束后到佛山面基朋友。本来因为顺德的蚊子情况,有些害怕,真到了佛山后发现防蚊措施做的很好,街头巷尾很容易能喷到花露水,有下水口的地方都铺了防蚊网。一开始只看网上的讨论和广东爱卫办的每日防蚊短信,真以为是22年的生活又要来了。
回上海前去看了心心念念的宁波·天一阁,早期数据库的一种存在了。
全程走下来有将近5000公里的里程,虽不及去年的7000公里,但依托于密集的城市,燃油费降低了许多。运气也很好,躲过了台风,山体滑坡封路,以及可能的封城。人果然是在一个个城墙封闭起来的据点当中生活的动物。(路上听到的一期机核讲自然研学的节目里面提到的)
24年暑假的青甘环线游,回程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一路的古迹印证着,其实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最怕的也许并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被世界遗忘。于是有的人选择刻在石头上,但石刻渐渐风化;有的人选择用昂贵的颜料涂抹在石窟中,但壁画腐蚀脱落;有的人选择塑像造佛,可也只能留下“相”,随着代代相传也代代失“真”。然后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著书立传,可谁能料到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信息传播介质单一的时代,你的书他的传,不会像是敦煌藏经洞内的古籍被盗呢?
于是有的帝王说“我全都要”,既五征漠北打下大片的领土,让子孙铭记疆域的辽阔,又修大典游四海,希望用一生功绩抹平自己靖难的“罪过”。看来只有“做事”才能让世界记住。世界由人组成,也就有了《大明王朝1566》里面海瑞的回答“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如今的互联网如此发达便捷,每个人真的成为了生活的导演(当年土豆网的这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现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很合适),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上传播平台不再等于是能被一定数量的人看见。人能被一时的新奇吸引,能被坚持的毅力激励,能被食色勾着,但我想能够被一生铭记并传递给下一代人的,只有“做事”,只有当你的劳动改变了这个世界一点点的时候,才有被他人铭记的机会。
回到这次的向南之旅。给我最大的体会是互联网吐槽的“沪币”。看博主“G僧东”说这体现了上海消费的张力。我倒是觉得这体现了上海汇集了高收入人群后,消费水平并没有集体性的水涨船高,使得低收入人群被拖着上了高消费的大船。钱是劳动成果的货币化表现,一边简单劳动+只能卷劳动时长使得人勉强拖着跟上了大船,不至于被拖死。但这样的“温饱”生活不应该再是这个时代所追求的了。好的是渐渐全民性的补贴渐渐出台,可能对于真“沪爷”来说有没有无所谓,对于一些人来说有点少但总比没有强,更多的可能是拿这些补贴,倒不如去生活成本低的地方过活。
如果未来能够在祖国各个地区的中心,都能够有一样的就业机会,产业不再只集中于几个超大城市;如果能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合理分配制度,使得在不同消费水平的地区,人人可以兑换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许“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句话就实现了。
最后感谢机核的播客节目再次伴随了一路。核市奇谭现在都当常规闲聊节目来听了。
PS诚信征车费分摊伙伴,过桥费还是太伤了。基本上每年暑假的七月中到八月中之间会有从上海出发的自驾游安排。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