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完冥王Pluto的动画,一直想去做一个纯粹的自己所理解的影评,因为时隔多年,这不仅仅是阿童木这个日本动画鼻祖的再次出现,还是一个真正的严肃向动画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一直苦于该从何种角度来谈这个作品,但直到之前在B站内看到了关于宏大叙事的视频,但看完那个视频,我对宏大叙事还是没看出来个所以然,哲学概念这种东西我决定还是去看定义来源。然后了解到了后现代主义,在阅读相关文献中也大概理解了当今社会出现的大多数问题的根源,以及对二战后的哲学是个什么样的学问。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能完美契合到冥王的主题上!我必须寻求更多的帮助,于是在我的好群友假鬼子哥的帮助下,向他咨询了一下相关事宜,他向我推荐了存在主义和萨特相关的思想。大致看完之后,发觉还是不能够直接嵌套入其中,但我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哲学的囫囵吞枣学习了。所以便把这个理解浅尝辄止的玩意大致的搬上来。
本文内容会包括:“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的个人理解解读,以及对类似作品的简单比较。可能会超级枯燥希望谅解一下。在前言部分我要大力感谢来自哲学专业的假鬼子哥的专业帮助!!!
《冥王Pluto》的故事主旨是一个与手冢治虫原作阿童木《地上最大机器人篇》完全不同的故事。核心内容则是选择了什么是人与机器人之间最大的差别?这是一个很严肃有深度的哲学问题,涉及到了人与创造物之间的关系,历史追溯甚至要到科幻小说开篇鼻祖《弗兰肯斯坦》。
本作精彩之处便是作者并未进行一个深入性思考的探讨选择,因为这个级别的思考,漫画并不是一个完美恰当的载体,因此浦泽直树选择将答案直接表达,即:人的特质是由负面情绪决定的,那些仇恨愤怒痛苦才能让人的本质确立。
从这个已经有了答案的提问出发,我们便看到了这整个故事结构:因为波斯国有大量的超规模武装机器人,联合国接受了合众国的请求对波斯国进行了武力镇压,而派去现场作为交战主力的,便是机器人。在这场战役中,七个最强的机器人之六,破坏了最多的波斯机器人,而阿童木则因为儿童形象作为和平大使出现在波斯首都,免受其害。浦泽直树为了冲突本作的矛盾,以及想讲述的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伦理问题,特意忽略了机器人三定律应该设定在底层代码这回事,便引出了本作主角盖希特所经历的两大重要事件:第39次中亚战争和为了给机器儿子复仇选择杀掉反机器人的人类。
作品的世界塑造极其奇特,机器人在生活模式上跟人类并无巨大差别,甚至机器人都有着参照人类打造的快乐和悲伤情感,最高端的那一批机器人甚至有着与真人无差别的身体,机器人甚至能收养人类组成家庭。像在描述乌兰在阿童木“死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校的老师会认真的考虑此事对乌兰的打击究竟有多大,并寻找可能恢复她的精神的决策,说明在日本这样的地方,人们已经下意识地接纳了机器人并且视为社会的一份子。而对七个机器人和普鲁托的身份细致刻画,则加深了整个故事的塑造印象。尤其是第一集的诺斯二号和音乐家的故事,算是点明了最后的结局和本作整体透露出的情感表达。
让我们先看看浦泽直树在本作中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机器人和人类,作为创作者与造物的关系,在机器人越来越难以与人分辨的情况下是否还会简单的视作人的所有物?
作者便添加了本作剧情中的关键角色:阿道夫。阿道夫的家庭算是被现代化牺牲的一部分,父亲的工作被机器人所替代。叛逆的哥哥出于对家破人亡一事的悔恨以及要带大阿道夫这件事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歧视虐待机器人的习惯。巧合的是因为破坏了盖希特的孩子,便受到了突破机器人三定律,开始拟人化的盖希特的复仇。阿道夫继承并放大这个仇恨,进而导致的这些事件,除了帮助盖希特恢复了他那段被删去的回忆之外,也为最后盖希特之死做出了剧情上的铺垫。
而且盖希特作为一个机器人警察,竟然有着跟人类一样的休假,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机器人也要遵守劳动法),从浦泽直树的笔下,这个未来社会,机器人已然成为了社会的重要一部分,尽管他们的感觉、情感、活动都是对人类的模仿,但并不妨碍他们应当享受只有人类才会有的一些权利。
机器人,已经不再完全是人类的拥有物。
第二个问题,也就回到了我们的故事主旨,机器人与人类的最大分别究竟是什么?
作者通过多个桥段来描述七个机器人的战争后遗症,尤其是诺斯二号这段,诺斯二号主动来当音乐家的管家就是因为在战场厮杀中迷失了自我,选择去主动学习音乐来缓解情绪的迷失。模仿的极致便是成为被模仿的对象并超越它,诺斯二号在即将完成这一壮举的时候遇到了前来夺走它的性命的普鲁托,至此陨落。
而天马博士为什么要拯救阿童木,以及阿童木最后与普鲁托的决战,恰好想说的是:机器人成为人类真正的重点并不是负面情绪的驱动,而是尽管背负着负面情绪,要坚信美好的一切,将这种对负面情绪的厌恶,变成推动美好未来的驱动力。从最初的蒙布朗到最后死亡的埃普西隆,所有机器人都无法忘却这场对同类屠杀的战争,正因为对这场战争的质疑与战场上的迷失,不断地驱动他们回到现实之后为社会更加的努力,去弥补自己所创造的罪孽。也正是他们死去时候散发出来的信息,让阿童木最后醒过来找回了自我。这一刻,代表和平的阿童木也成为了象征意义的人类,完成了七个机器人都没走完的最后一步。借由最后普鲁托死前释放的催化光波,浦泽直树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又借着阿童木之口问了一个现实无解的问题:仇恨会有消失的一天吗?这就是浦泽直树在看到了世间的惨剧之后的最后疑问。
个人确信,作者肯定有参考《银翼杀手》和阿西莫夫的《双百人》(The Bicentennial Man ),尤其是《机器管家》这部作品,对机器人是否能够成为人类一事进行了深入性的讨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成果中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类的自由是要明白自己的选择究竟会发生什么事,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之后,这个人才能说获得了自由。这里的责任针对的并不是做出这个选择后自身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而是做出这个选择,你会对其他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现代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一举一措,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影响他人。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再回顾罗曼·罗兰的经典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以及鲁迅的警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实际上都在说明一件事,你在经历了苦痛之后,你知道你的选择可能并不会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更美好,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帮助他人去鼓足勇气,追求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这时候你才是摆脱虚无的存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自由的人。这也是晚年萨特在思考存在主义与后现代相关的关系之后得出的结论:存在主义导向的确是让人类走向虚无的可能,但正因为最后走到了虚无,明知这个一生的追求是虚假的不可实现的,但依旧对此付诸行动选择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后人,这就是最严苛最理想的乐观主义。
而这,也是最后阿童木为什么会从全部的人格中醒来,因为他感受到了六个机器人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他们经历过战争,一度迷失在杀戮之中,甚至因为仇恨违背了最底层的定律。但他们想要弥补和拯救的心,促使了阿童木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回了自我。普鲁托最后变回一心种花的撒哈特也是如此,希望世界更加美好的愿望战胜了毁灭一切一心复仇的念头。最终时候选择牺牲自我,中和掉波拉体内的反物质炸弹和火山爆发。
本作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宏大叙事类作品,宏大叙事的定义为一个具有执政权或者有着明确的社会地位的权力机关,对历史进程、社会框架、人类文明进行一定程度的描绘和一个准确的描述解释。而本作的故事核心是一个机器人被植入了亡国之人的人格,对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机器人进行报复,从这几个机器人中抽出警探盖希特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并且期间经历了每个机器人的情绪冲击。这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微小叙事(petty narratives)视角出发,但由于本作主旨之一是在讨论未来人与机器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社会关系,所以本作在广义来看,的确是一个宏大叙事作品。
然而,本作的基调实际上是一个在看似充满科技感和先进技术的未来下,人类的社会结构、国际关系依旧保留20世纪末的状态(作者故意为之,借此讽刺当时的国际关系)。而作为人类社会尖端成果的机器人,作为战争工具肆意使用,甚至于出现了科技结果最好的七个机器人逐一被破坏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宏大叙事”的否定,代表着本作的科技未来宏大叙事体系的崩塌。作者在此处针对的其实是罪魁祸首,这里便不太详细展开说了。
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确的说,浦泽直树或许在无意识的创作情况下,借助未来科技社会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结合国际形势之间真实存在的往事,揉捏成了一个将前面的“宏大叙事”框架打破,然后试图重新建立起新的“宏大叙事”框架的作品。
它继承了手冢治虫对人类的未来的构想,并通过引入一个不同的样子创造了全新的世界,同时很好地将反战思想融入了进去。这其实也应当是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当今,应当存在的思潮作品。那么,浦泽直树试图想表达的另一个“宏大叙事”主题究竟是什么?
这一切设定,我个人观点总结为作者是想要通过一个足以影响全世界的矛盾危机,来表达本作的核心观点,以及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应当是一个美好景象表达。而这一切的行为,恰好符合了社会对未来人类所作出的理想规划状态,即“人类应当是追求美与和平,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应该冲满冲突”这一个构想。
而恰好,我们前面介绍的“宏大叙事”的作用之一便是为人们规划一个应有的人际关系理想状态,这也是为何我认为本作在做两件完全相反的事情,是因为本来要表达的问题并不相同,按照后现代主义后期的发展,本作实际上更符合元现代主义思想。感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查阅一下关于“元现代主义”(Meta modernism)相关的文献和综述,本文便不再详细阐述了。
关于《冥王pluto》的观影个人感想到此结束,鄙人深知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完全做不到完善,仅仅是个人借助一点哲学思想对其简单剖析,并未深入的运用这个工具进行全方位解读。而且很多对作者的推断仅仅为主观臆想,并没有所谓证实的机会。我也希望看完本视频的观众,可以回去再观看一下这部旧时代的遗产般作品,感谢大家阅读本篇文章。
[1]. 王成兵, 陈磊, 李绍猛, 编译. 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论题 [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
[2]. [法]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M]. 周煦良, 汤永宽,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