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还真有点难想象小红书说的“2.5次元痛岛”到底会长什么样。
所以,当这个周末我来到复兴岛——这个位于上海近郊的、本地人都未必熟悉“人造岛”时,与其说是怀着期待的心情,倒不如说是好奇。
好奇的一方面是,在这个“RED LAND”之前,此处几乎没有什么举办大型活动的“案例”,和上海一些经验丰富的室内场地相比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则是小红书,在不少人的理解当中,它肯定不能算是一个“二次元和游戏”的平台。
但逛了一天之后,我发现这两点好奇都得到了不错的解答:比如,闲聊时候小红书人告诉我说,他们第一次考察的时候还有些担心和犹豫,但后来就越想越合适;再比如,有点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数据是,“二次元”和“游戏”已经是小红书过去一年发布规模第三、第四的垂类,仅次于“时尚”和“美食”——过去一年,这两个垂类的发布同比增长,分别是175%和168%,都不止于翻倍。
带着这样的理解踏入RED LAND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有点时间、地点、人群等所有要素“全都刚刚好”的感觉——几年前研究小红书的时候,它的中高层常做的一个比喻是“社区即城市”,将抽象的社区概念,“具象化”成了一个真实可感的赛博空间,而这一次,小红书则更进一步,将本来就依托在“虚拟世界”的概念和品类“实景化”,尝试去构筑一个更加真实可感的“兴趣社区空间”。
天气真的很热。这是踏上复兴岛后,身体传来的第一个,也是最不容置疑的信号。在这样一个几乎能将人晒化的午后,投身于一场露天的大型活动,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热爱。
不过上海也不愧是如今国内的“二次元”之都,即便已经如此酷暑难耐,空气中弥漫的热度,似乎也无法与人群中涌动的精神热度相抗衡:无数精心装扮的Coser,仿佛将虚拟世界的角色直接拉入现实,他们对高温的耐受力令人敬佩,脸上的笑容和投入的姿态,本身就是对这场“痛岛”之行最好的注脚。
小红书显然对这场盛夏的聚会做好了万全准备。随处可见身着不同分类的“NPC”(工作人员)作为这座岛屿的“原住民”,进行引导、解答,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移动的“补给点”。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他们手持清凉喷雾,为往来的“岛民”们驱散暑气。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和对体验细节的极致关怀,让身体上的不适稍作消解,精神上的愉悦则被放大。
从入口的“翻身时空港”开始,我就从视觉冲击开始了本次体验。巨大的、带着浓厚工业时代锈迹的船厂塔吊,沉默地矗立在黄浦江畔,而在它的下方,是《王者荣耀》、《蛋仔派对》这些国民级IP搭建起的色彩斑斓、充满奇趣的展台。
米哈游的《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绝区零》同台参展可谓相当难得,《金铲铲之战》《太吾绘卷》《猛兽派对》《三伏》等截然不同的IP,也在这个区域形成了某种共建:现代与历史,虚拟与现实,轻盈的娱乐与厚重的工业,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反差美学。人们穿梭在这个老旧的“造船厂”,仿佛真的在一座可以连接不同时空的港口。
穿过喧闹的港口,我走进了由破败仓库改造而成的“重生试炼场”。这里的氛围陡然一变,光线变得昏暗,空气中多了一丝神秘和硬核的味道。
在以主机单机游戏和独立游戏为主的这一区域内,在斑驳的墙壁和裸露的钢筋之间,有相当多沉浸式的体验:很多人冲着《影之刃零》的试玩而来,而它的展台的红线布阵,已经能让感受到了武侠美学的凌厉;在《赛博朋克2077》的“丽姿酒吧”吧台前,我可以与无数同好一起,用镜头向V和强尼·银手致敬。
这块大区域里,《光与影:33号远征队》《苏丹的游戏》等都是我最近很容易刷到的“小红书的热门游戏IP”,像育碧这样的厂商,则是有《刺客信条:影》《纪元117》和《舞力全开:派对》等多个展台,最近正在和刺客信条联动的《重返未来:1999》也在这里搭建了舞台。此外我还注意到如很少参加国内展会的《锈湖》,曾拿过TGA年度游戏的《博德之门3》都纷纷前来参展,如此丰富的阵容,似乎都在传达小红书社区当中不同类型游戏的“可能性”。
而这些IP的到来,虽然惊喜,但却并不令我意外——如《苏丹的游戏》、《百日战纪》、《锈湖》等作品,早已经和小红书游戏内容渊源颇深。比如不少人都知道的小高和刚“你是谁,请支持《百日战纪》”的热梗,其实主要发酵就是在小红书,这款游戏也从少有人问津到爆火;制作《苏丹的游戏》的双头龙工作室,则从项目未上线就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游戏制作过程,并和用户一起创造角色和剧情,其独特的画风吸引了大批种子用户,在上线后更是和玩家在小红书上碰撞出了很多出圈热梗,创造了上亿阅读。
在来到RED LAND之前,它们就已经和小红书玩家们建立了太多的连接。
我这次路线的终点,是“发呆小森林”,这是一块截然不同的区域,当我绕道小森林门口时,穿着树精衣服的NPC突然充满元气地又来了一句“欢迎回家,永远的主角”,瞬间消除了我的疲惫和燥热。
这片区域的设计也相当具有巧思,《永劫无间》《剑网3》《逆水寒》这类古风IP的展台,几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竹林、小桥、古风装饰,你甚至也不知道哪里是有意为之的布景——有了沉浸的外在,复刻的名场面与游戏玩法也自然十分还原,比如永劫无间的射箭、竞擂,就让很多玩家大呼过瘾。
在小森林里,玩家们席地而坐,或是在林间小憩,或是在精心设计的场景里拍照留念。整个区域安静而惬意,仿佛是这座喧嚣城市中的一片绿洲,让人们在冒险之余,可以真正地“发呆”,享受片刻的宁静。
从“时空港”的喧嚣,到“试炼场”的深邃,再到“小森林”的静谧,这一路走来,我仿佛遍历了一座完整而多元的赛博都市。它有主流的商业街区,有先锋的艺术角落,也有可供休憩的中央公园。
而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除了“永远的主角”,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类ACG文化的“彩蛋”,前者或独自前来、或三两成群,在发现芙莉莲宝箱怪这样的彩蛋时或微笑记录,或合影留念: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某种共鸣与归宿。
坦白说,作为一个游戏经验以主机单机游戏的玩家,我个人对小红书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存在着某种“偏见”。
和不少人一样,我对小红书的早期理解,是“一个由美妆、穿搭、探店和精致生活构筑的平行世界”,不敢说它离我的日常生活有多远,但即便我是很早就开始使用小红书的那类直男,最早的用法还是在“旅游”、“生活”、“产品导购”等等“我所理解的生活场景”。
这种偏见,是在我慢慢发现“最好的塞尔达(包括旷野之息和王国之泪)攻略在小红书”时慢慢打破的。最开始,我还只是随手搜了一些简洁、准确甚至有些机械的“攻略”,这些小红书自然也有,但随后几天,我的小红书时常会出现一些关于这两代塞尔达的种种分享,它们有些是我从来没发现过的神庙解法,有些则是一些脑洞打开的玩法。
这不是一份冷冰冰的说明书,而是一个玩家在游戏世界里获得乐趣、并将其“标记”下来的生活切片。它兼具了实用性、审美性和浓厚的情感共鸣。
从那一刻起我才意识到,小红书上的游戏内容,与传统游戏社区的逻辑截然不同。后者更像是“主题公园”,人们为了同一个明确的目的(游戏)聚集;而小红书则确实更开头提到的“城市”,游戏只是这座城市里万千生活方式的一种。市民们(用户)不会只谈论游戏,他们会谈论游戏如何融入了他们的周末、他们的家装、他们的社交,甚至他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二次元”和“游戏”能在小红书这座城市里,以如此惊人的速度“野蛮生长”。它并不只是平台自上而下的“产业规划”,而是无数用户自下而上“生活选择”的必然结果。
当新一代年轻人本就是枕着动漫、玩着游戏长大的一代时,他们的生活分享,天然就会包含这些元素。小红书这面忠实反映生活的镜子,自然而然地就折射出了游戏与二次元文化崛起的时代光晕。这些内容,不是被“制造”出来的,而是从社区的土壤里,有机地“长”出来的。
带着这种全新的理解再去看RED LAND现场,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比如这次展会中分量极重的主机单机游戏区,更是这种“有机生长”的集中体现。
CDPR将《赛博朋克2077》的丽姿酒吧几乎一比一地搬到了现场,人们排着队,不仅仅是为了试玩,而是为了在那个充满故事的吧台前拍一张照片,发一篇笔记,配文或许是“敬V,敬强尼·银手”;《影之刃零》的展台极具中式美学,红线缠绕,光影交错,与其说是一个试玩区,不如说是一个艺术装置,吸引着人们用镜头去解构和二次创作。
而在单主机聚合区,各种社区里被讨论的游戏名场面和用户热梗,更是被直接复刻到了现场。你不仅能在《百日战纪》的教室考试,也能在《锈湖》的办公室场景里,完成一张独属于玩家自己的十周年合影。比起单一的打卡体验,让玩家们瞬间穿越回游戏世界里,更加难得。
活动的最后一天,《百日战纪》游戏制作人小高和刚还来到了现场,像社区里的老朋友一样,在人群中与玩家们互动合影。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在小红书的语境下,游戏IP的价值,正在从单纯的“可玩性”,延展到更广阔的“可生活性”与“可分享性”,也延伸到了游戏产业的全链条。
它鼓励的不是你“通关”,而是你如何把通关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变成了一段可以与创作者分享的、值得“标记”的生活记忆。所以,当小红书决定为这座城市里日益壮大的“游戏居民”们举办一场盛大的线下派对时,选择主机单机游戏作为主角之一,便是一种对社区原生内容最真诚的回应。
就在RED LAND举办前不久,小红书悄然更新了自己的Slogan——从“标记我的生活”和“你的生活指南”再到最新的“你的生活兴趣社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轨迹。
如果说过去的Slogan更侧重于“记录”和“工具”的属性,那么“生活兴趣社区”的提出,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核心价值回归与确认。它明确地告诉外界:小红书这座“城市”的繁荣,根基在于“人”,以及由“人”所生发出的、千姿百态的“兴趣”。“生活”是土壤,“兴趣”是在这片土壤上盛开的花朵,而“社区”则是将这一切联结起来的生态系统。
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RED LAND,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它的独特性。
它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城市管理者”(小红书)对“市民”(用户)兴趣的一次集中回馈。当管理者发现,城中关于游戏与二次元的讨论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街区,那么为这个街区修建一座广场、举办一场庆典,让虚拟世界的同好们能在现实中相聚,便是对社区生态最有效的滋养。
这也正是我作为一个玩家,在逛展时最强烈的感受。很多时候,参加线下展会最重要的,并非试玩到多少款游戏,或是领到多少份周边,而是在人潮人海中,找到那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归属感。RED LAND将这种感觉放大到了极致。
它将场地选在复兴岛这座仿佛与世隔绝的“乌托邦”,用“欢迎回家,永远的主角”作为情感号召,让每一位踏上小岛的参与者都感受到一种逃离现实、奔赴热爱的仪式感。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活动,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只会属于小红书的赛博聚会。因为只有在小红书这样以“真实分享”为地基的社区,才能催生出如此纯粹、如此充满“人味”的线下连接。
上升到行业视角,小红书Slogan的这一字之差,对于游戏产业,尤其是我们所关注的主机单机领域,或许意味着一片全新的蓝海。
“生活兴趣社区”这个定位,向游戏开发者们揭示了一个新的价值维度。过去,一款游戏想要“破圈”,往往需要依赖铺天盖地的营销轰炸或是现象级的口碑发酵。但在小红书,路径可以变得更加细腻和人性化。一款游戏的世界观、美术风格、角色魅力,甚至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篇笔记、一个话题、一种潮流。
想想《苏丹的游戏》为何能在小红书群体中爆火?除了游戏本身的美术和文本足够优秀,更在于它提供的“宫廷生存”体验,与许多用户日常追剧、看小说的兴趣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再想想《百日战纪》,制作人小高和刚本人在小红书的“整活”,让他从一个遥远的开发者,变成了一个可以互动、可以调侃的“社区创作者”,这种亲近感极大地拉近了核心游戏与泛用户的距离。也正因这种UGC讨论的社区氛围,和足够广泛的生活触点,越来越多的游戏作品才从小红书的用户之中长了出来。
换句话说,小红书为游戏行业提供了一个将“产品”转化为“文化”的独特场域。未来,它与游戏行业的结合,或许会越来越紧密。但这并非是谁在背后强行“推动”,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因为生活就在那里,鲜活、具体、包罗万象。 而游戏,也早就在那里,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两者相遇,故事便正在发生——RED LAND,或许只是这座城市为这些精彩故事写下的、一个热情洋溢的开篇而已。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