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早了,到的也早,然而还没有到午休时间,只能放在那里可望而不可即,掐分踱秒地等着午休到来,等吃到嘴,菜可能已经冰冰凉,饭也可能已经和塑料饭盒中的水汽紧密结合,要么变得生硬,让黑色塑料软勺难以插入,要么变得黏糊湿哒,吃着、舀着软趴趴的感觉不甚愉悦。
如果点的是面,如果面汤分离倒还好,顶多面略微发干、生硬,用汤冲泡过后也还问题不大;但要放一起送过来,面坨就是板上钉钉了。
要是点晚了,不长不短的午休时间,可能在吃完午餐后就已所剩无几。要是途中再出现一点意外延时,到午休结束都还没送到,免不得一肚子怨气,腹中却依然空空,好在这边的午休时间比较宽松,即便超过了午休时间,紧赶慢赶地把午餐吃完,倒也无人责怪。但想到有不少人或许会因为公司的严格时间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中却不得不空着肚子干活,甚至可能成为生活重担下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情绪爆炸和崩溃,不由得难以高兴起来。
话又说回来,面这种东西总归是得和汤或者料浸在一起才更有味,面汤分离的吃法,得临时把汤倒进面里,吃起来总感觉面是面,汤是汤。但仔细想想,实际自己煮面吃的时候,大多也是面汤分离——先把臊子什么的准备好,再把单独煮好的面条挑进面汤里,但偏偏这样吃起来,就不会像外卖那样味道分离。而这其中的差别,估计就在于面是不是刚刚出锅——刚出锅的面条从滚烫的热水中捞出,面身正在最为软化的状态,放入碗中让汤汁轻柔地包裹着着每一根面条,同时慢慢浸润深处,让原本或白或偏黄的面们浸上面汤的颜色,如此一来才造就“汤面合一”的醇香滋味。但外卖里“汤面分离”里面,原本刚出锅热乎软和的面身,经过单独放置的一段外送时间后免不得冷却,外壳略微硬化,即便泡入汤汁,汤面融合的效率也远不如刚出锅的面条。这时若把面条放进汤里浸泡,想着让面更加入味,却只会适得其反,等久了,汤已冷却,温湿却无热感的面条进口就让人食欲大降,只得匆匆把面条嗦完,应付一顿了事。这大抵就是外卖的面条永远不如自己做的好吃的缘故吧,在汤体调味上或许出来做饭馆的商家更有经验,但面条总归是刚出锅的更能浸透味蕾。
不过我通常相信凡事必有例外,刚出锅也不代表着面条就一定会更加有味——意大利面便是典型代表。无论是煮前煮后,意面的表面都相对光滑,通常是拌上各类半干半湿的黏糊拌料,一起吃,但始终让人觉得味道分离:料是料,面是面。类似的“拌面”吃法在挂面或者碱水面一类里也并不少见,诸如拌有芽菜、麻油、芝麻花生口感丰富的燃面、浓郁芝麻酱黏糊包裹的热干面、抑或是最为简单的却最能浸味的葱油拌面……但相比意面来说,即便是经过外卖派送时间“摧残”后的这些拌面,也往往比意面要更加容易入味。想来倒也符合常识:意面的质感像是“塑料”,而挂面的质感更像“粉笔”——粉笔当然比塑料更能吸水,根据小学二年级就学过的渗透压原理,煮好吸饱水分的挂面等面条在各种带有咸味的拌汁或汤料中比意面更容易置换吸收其中的香味与咸味物质,自然也就更加入味。或许这就是煮意面需要先加盐的原因之一:要是不用盐水长时间泡煮,内芯与拌料的味道恐怕会更加割裂。不过会有这种想法,十有八九会是外卖商家的锅,毕竟按照正常做法,意面也通常是需要在煮完之后,跟料汁一起进锅拌煮烹调的,外卖却往往在那小方盒里抛入一坨甚至可能没有加盐煮的意面,舀上一坨临时加热甚至完全预制的各种半干拌料,等到手,拌匀,进食,感叹:不好吃。总归还是得找个机会,试试正宗做法的意面,而非通过外卖就对于一种食物判下死刑。
不过,这倒让我有点想试试,以汤面的做法去做意面,会不会更加“有味”呢。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