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闲适的午后,我打开漫画软件,兴致勃勃地点开《夏日重现》漫画,打算瞧瞧原作中出现的方言在中文译本里是如何处理的。
首先说明一点,我在看汉译本的《夏日重现》之前是有一个心理预期的,当时朴素地认为,既然日语标准语会被翻译成汉语普通话,那相应的,原作中的日都岛方言自然也会被对应到汉语的某方言翻译出来。有关《夏日重现》请见之前的一篇文章。
然而,当我逐页检视完第一话后,事情好像有些不对劲,接着翻开第二话、第三话、第四话......全都扑了个空,似乎所有原作中的方言表达均被准确无误地翻译成了汉语普通话,并没有看到上面那样我所预想的情况。
对此,我下意识的感觉就是被骗了,“有没有搞错呀,翻译真偷懒”。
但,这事儿真的就可以简单地判断为译者的“偷懒”吗?
在各种游戏、动漫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登场角色操着一口诙谐滑稽,同时可能也十分令人费解的方言。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可以传达给观众很多信息,比如这个角色从哪儿来,是个什么性格的人,有时还可以点明故事发生的场景在什么地方。
为了塑造一个鲜明的角色形象,作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登场人物的台词中使用方言。这种带着特定地域特色的方言台词,通常能够通过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金水敏教授在2003年提出了“役割語”的概念,一般翻译为“角色语”或“角色语言”,金水给出的定义如下:
当人们听到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包括词语、语法、措辞、语调等),马上就会联想到某种特定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外貌、性格等,或者提到某种特定人物时,就会联想到某种特定的表达方式,这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就被叫作“角色语”。
比如《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中的名场面“哦卡哇伊阔多”,原文是お可愛いこと,意为“真是可爱呢”,其中的お~こと句式就是典型的“大小姐腔(お嬢様言葉)”。
此外,在《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中同样可以找到角色语的例子,当你走出最初的山洞,很快会碰到一位神秘的老爷爷,如果仔细听他的台词,你会发现他自称用的是washi(わし),结尾的判断词是ja(じゃ),这便是典型的“老人腔(老人語)”。这时候即使你不看画面,也会清楚地知道,站在你面前说话的角色是个上了年纪的老者。
此外,广大ACG作品中也有许多诸如用“张嘴闭嘴都是老人话的百岁幼女”来形成反差,制造萌点的情况,比如《夏日重现》里的神秘小女孩儿就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老人语。
而方言往往与一些特定地域相关联,所以在塑造角色形象的时候,自然地也就把角色与某些区域绑定起来。但方言并不单单可以亮明角色的居住地点或出身地,往往还能够将角色与当地居民带有的、某些刻板印象联系起来。
关于对某些特定地域,以及该地域方言使用者的刻板印象,金水敏举了关西腔和大阪话的例子,他认为作品中操着一口关西腔或大阪话的人物,通常拥有以下七点中的一条或几条特点:
爱开玩笑、爱逗乐、爱聊天
小气、守财奴、拜金主义者
爱吃东西、美食通
浮夸、讲究排场
好色、下流
有毅力(身处逆境亦砥砺奋进)
黑帮、暴力团体、恐怖的
无独有偶,在郑惠先和田中ゆかり的方言意识调查中,同样显示日本人对近畿方言和大阪方言分别有“粗鲁、豪爽”和“有趣、帅气、害怕”的印象。
关于近畿方言、关西腔和大阪方言三者的关系,“关西腔(関西弁)”通常指的是近畿地区中京阪神一带(京都、大阪、神户)通行的方言,所以关西腔是近畿方言的一部分,大阪方言又是关西腔的一部分,即近畿方言>关西腔>大阪方言。
此外,金水敏的研究还发现,用方言塑造的角色通常是戏份不多的配角,即使主角在设定里出身于乡下,但在对白里也都同样使用标准语而非方言。
金水敏对此提出了“角色语理论(役割語セリオ―)”,认为这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他先把作品中的登场人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角和接近主角地位的角色,第二类是除去主角以外,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有重要作用的人,第三类是基本上没有名字,作为故事背景板出现的角色。
角色语能发挥最大效力的时候,基本上就用在这第三类角色身上,因为属于故事的背景板,无需着墨太多,利用台词里的角色语,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角色形象。而圆环中心的主角通常是作品中台词最多的角色,如果大量出现角色语或方言,往往会由于台词难以理解、代入感降低不足等原因而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
这也就和《夏日重现》不谋而合,即使在故事登场人物近乎全员,甚至男主角网代慎平的台词都用采当地方言的时候,男主角的“内心戏”依旧大部分采用日语标准语,这也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读者带入主人公的视角。
终于到了本篇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本文最想讨论的问题——
方言与特定的地域紧密绑定,翻译之后无可避免地会损失这些联结。因为无论怎么翻译都不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原文中的方言味道,这就类似于“知识的诅咒”,当你知道一段外文的汉语意思之后,你也就随之失去了不懂这些词汇时的感受——你永远无法推开一道已经推开的门。
平子义雄认为,应当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一个与原作中方言“等价”的方言。
他提到,日本的关西方言之于关东方言,就好比是慕尼黑、维也纳的德语之于柏林、汉堡的德语,将维也纳人的台词对应翻译成大阪方言就挺好的。译者应当先估量方言所具有的语言上的“值”,然后巧妙地找到目标语言中与其等价的对应方言。
Colina就抱有与平子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找到“等价”的方言,然后通过这种其他地区的方言来再现原文中的方言基本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将某一语言中的方言翻译成另一语言中的方言,通常原本的意思会被曲解,原有的信息会丢失。
他还提到,“阅读”这一行为本来就是需要读者使用其现实世界的知识来进行的。在某一特定方言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这一点上,原著读者所拥有的知识和世界观与目标语言的读者有所不同。
既然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方言,那干脆自己制造一门专门在翻译方言文本时用的人造语言。
比如德文版的《名侦探柯南》的漫画中同样出现了大量非正式表达,但这些措辞并不是依据德国某地的方言,而是一种和标准语略有差异的人造语言。这些差异主要由省略来体现,例如省略词尾的辅音/t/,省略不定冠词ei等。
这种人工方言并不总是可以替代日文原文中的关西腔,基本上只使用在主要角色的翻译上。比如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服部平次”和“远山和叶”的关西话台词就被翻译成了人造语言,而服部平次的父亲,服部平藏在原作中同样操着一口关西话,但在德语版的翻译中则是被翻译成了标准语。
因此,这种人工方言并不是将特定地域与角色联系起来,而是更强烈地表现出作为重要角色的特征。所以功能上的定位也和“角色语(役割語)”有所不同, 这种不是为了把角色和地域带有的刻板印象绑定起来,而是表现角色的个性的角色语言称作“角色语言(キャラクター言語)”。
キャラクター言語是金水敏在2015年,随着对役割語研究的进展提出的概念。中文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把役割語翻译为“角色语言”或“角色语”。但就定义和文字组成来说,キャラクター言語似乎更符合角色语或者角色语言的说法,但学界对此的研究依旧是片蓝海,并没有公认的对应翻译,这里您知道他俩在日语中是写法不同、定义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就行,下文中也不会再有キャラクター言語出现,凡是提及“角色语”都是指“通过给角色贴上刻板印象的各种标签来发挥作用”的那个役割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名侦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刚昌出身于日本中部的鸟取县,并不在关西腔通行的京阪神一代,所以他笔下的平次经常被大阪读者吐槽说的是塑料大阪话。
无论是方言翻译成方言,还是方言翻译成人造语言,都属于将一种语言的非标准变体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非标准变体,下面简称为“翻译派”。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不翻派”,他们支持直接一步到位地将原作中的方言翻译成大家都能看懂的标准语、普通话,然后通过添加一些注释,或是干脆填上一句类似“他用关西话说”等方式,来给读者传达“目标角色在讲方言”的这一信息。
也就是,“虽然我把方言翻成普通话了,但你知道他说的是方言就行”,或者“虽然我没翻成方言,但是咱俩假装此处是方言”,颇有一种好莱坞大片里面全宇宙都说英语的并感,而我们这里的“加笔”也就类似《哆啦A梦》里的翻译魔芋,《神秘博士》里的塔迪斯翻译矩阵。
看了那么多为了保留方言意味的补救措施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夏日重现》各语言版本中的处理方式。有意思的是,在《夏日重现》不同语言的译本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首先是日文原版,小舟潮说方言这事儿是毋庸置疑的,带有十分浓厚的关西风味。
中文版和韩文版都是直接按照原文本的意思翻译出来,并没有再披上本语言中某方言的外衣。
但英文版则类似于上面平子的处理方式,将作品中的方言投射到了英语某方言上。下图中出现的人称代词ya显然不是英语的标准变体。
我们前面提到,如果一部作品里面大量出现方言,可能会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降低阅读意愿。碰巧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看到有外国网友吐槽,他提到漫画中大量出现的yer、ya等非标准变体,这些表达十分令他分心,无法专注于故事本身。
他的观点和上面提到的Colina不谋而合,认为无需把方言翻译成方言,通过其他地区的方言来再现原文中的方言基本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是只有日语母语者才会感受到的。
同样的,该帖子下面不少网友抱有同样的看法,这些非正式的方言表达似乎并不讨喜。
但同时,该帖子下还有一些网友抱有与之相对的看法,他们指出原作漫画中本身就大量出现方言,将方言翻译成方言是个不错的小巧思。
还有人指出,作品中的方言能够增添生活气息,这种翻译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
总结下来就是,“翻译派”和“不翻派”的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千秋。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觉得出自小人物之口的那种“角色语”类型的方言完全可以采用“方言翻译方言”的形式,毕竟出场次数不多,翻译成本也不高,也不会太大地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意愿。而像《夏日重现》这种铺天盖地的方言席卷而来的情况,还是建议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标准变体。
当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我们移步到评论区,期待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看法~
山木戸浩子. (2020). 村上春樹作品における<関西弁>の英語翻訳について. 通訳翻訳研究への招待, 22, 25–45.
信國萌. (2023). 役割語としての<関西弁>とドイツ語翻訳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 『名探偵コナン』を例として. 都市文化研究, 25, 41–51.
二子石雅. (2024). 漫画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方言の翻訳について.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