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暑来临前的端午假期,我去了趟成都。这座西南名城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著名景点大多去过了,因此除了大吃几顿川菜外,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基本都放在了动物园和博物馆,可谓是一次彻底的博物之旅。如今端午假期已经过去两个月,更新完五一在南京的各类游记后犯了一阵子懒的我也该回顾一下在成都的见闻感受了,按照老规矩,我们还是先从成都动物园的游记开始吧。
成都动物园在国内的城市动物园中算颇有名气的一个,园区整体的展示效果在传统动物园里算是不错,加之占地面积也不大,因此本次游记我们就按照我自己的参观动线,相对比较“流水账”地记录一下游园见闻吧。依旧是老规矩,先从园区概览开始。
成都动物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昭觉寺南路234号,与川西名寺昭觉寺隔墙相望,园区始建于1953年,前身是更靠市中心一些的百花潭动物园,1976年才正式搬迁至现址并更名,就算按搬迁后算起迄今也有近五十年历史了。目前成动园区的占地面积约为17.7公顷,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保定动物园、杭州动物园差不多大,应该是目前为止我们去过第二小的省会动物园(最小的是杭州,仅有17.3公顷)。
和之前介绍过的济南动物园一样,成都动物园也在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及中国动物园协会评定为“全国十佳动物园”,象征其展示水准曾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目前成都动物园常年展出各种野生动物及观赏鱼类220余种、2500多只(数字来源于成动官网),单看数量的话只能算是省会动物园的平均水平,但结合其狭小的园区面积考虑,现有的动物阵容确实足够使游园流程较为紧凑丰富、特色鲜明了。
由这两张定向不同的园区地图可见,昭觉寺的存在使得成动的园区规划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园区呈“C”字型东西两侧环绕古寺分布,园区以物种和食性为依据,非常规矩地划分了物种展区。园区东侧主要是食草动物、中部则集中灵长目、食肉目动物,西边则以两爬、鸟类为主,参观动线非常明晰。在北大门入园之后,我们只需要由东向西走一条新月形路线,就能环绕整个园区,把动物看个八九不离十。
至于媒体平台建设,成动的官网UI设计和具体功能比较陈旧,但新闻公告之类的信息更新还算及时;成动的公众号要比大部分公立动物园强很多,虽然没像红山上动那样花样百出,但更新内容大多与动物相关,也有不少夏令营、游园讲解等综合服务的宣传介绍。顺带一提,可能是因为我游园当天天气比较阴沉的原因,此次游园过程中我倒是没见到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志愿服务。
走过一片不大的花园,沿主干路向东深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中型食草动物区。这里的展示物种以偶蹄目动物为主,包括此前见过多次的“老朋友”——岩羊、盘羊、黇鹿、水鹿等等,不同的动物栖地沿动线左右两侧一字排开,很方便游客观察。
这几种动物的栖地面积和种群规模都不算大,外场有一定的纵深,也有不少树木遮阴,但地面依旧是坚硬的水泥地。展区采用了下沉式和开放式设计,动物栖地比游客观察面矮一截,游客侧低矮的绿植隔断也起不到什么防投喂作用,身处高处的游客稍微抬抬手就能把蔬菜水果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扔进展区里。不过可能是因为我当天去得早,天气也不太好,因此在这几个展区还真没见到任何投喂现象。
沿着主干路继续深入,就能见到豚鹿和毛冠鹿的栖地,这两个物种在国内动物园都不太容易见到,算是成动食草区的主要看点。成动的豚鹿栖地待遇要比前面几种动物好一些,场内有湿漉漉的土壤、充足的树木和遮阴处、木质围挡的躲避以及便于饲养员工作的部分水泥地面,整体面积也比前几个栖地都要大一些。据园区展牌介绍,成动目前的豚鹿数量是全国动物园中最多的,可惜此次前去豚鹿们都躲在远处的房舍里和树木阴影下,不太方便拍摄和观察。
豚鹿展区隔壁的毛冠鹿我这是第一次见,它们是偶蹄目鹿科毛冠鹿属的动物,因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褐色毛冠而得名,雄鹿有1cm左右、微向后弯的角,雌鹿则无角。毛冠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北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的竹丛、草丛、灌丛地带或是河谷丛林、山间林地中,在缅甸北部也有分布,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IUCN近危(NT)物种。自从杭州动物园不再展出该物种后,目前全国展示毛冠鹿的动物园似乎只剩下西南的成都、重庆两园了,算是非常有特色的大咖物种。
成动的毛冠鹿展区面积还可以,地面也铺设了土壤,此外也没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现代化设计了,基本还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动物园水平。因为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我在这里蹲守了快20分钟,拍了不少照片。也就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成都当天的天气彻底阴暗下来,大家从后面的照片上也能明显感知到亮度的变化。
除了这两个明星物种,成动的羚牛展区也很值得一看,园区在这里为四川本土的独特物种——四川羚牛划出了一片宽阔的空间,栖地内树木茂密、环境自然,还有一个非常显眼的巨大木质爬架。栖地内的羚牛种群规模不小,还能看到幼年个体,种群繁衍似乎比较健康,虽然个人感觉攀爬和坡度还可以再多一点,但观感确实比北动鹿苑那个水泥监狱是好上不少。
让我没想到的是,成动羚牛展区的喂食点居然设置在了游客观察面的反方向,超远的纵深距离加上树木、爬架的遮挡,反倒使喂食变成了难以观察动物的场景。虽然有动物性格凶悍、栖地范围比较大等客观因素,但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譬如饲养员可以在每天外放前提前设置饲料位置等等,只能说目前呈现的喂食观感多少是和现代展示理念有些背道而驰了。
羚牛展区的对面是岩羊、印度黑羚混养区,同样是下沉式设计、面积也不小,土壤、树木以及供岩羊攀爬的假山等丰容设施同样有提供。不过说是混养,目前场内其实是岩羊占据绝大多数,我看遍全场也只找到了两只雌性印度黑羚,这个物种在成动的繁育状况似乎已经不太好了。
此外,成动的中型食草区还有大羚羊、弯角剑羚等非洲动物和比较常见的双峰驼、矮马、羊驼等家畜,就不再一一介绍啦。整体上看,成动这个中型食草区的物种阵容在国内城市动物园里算是不错的,常见的几种偶蹄目动物大多有展示,也有毛冠鹿、豚鹿这样独特的明星物种。展示效果就只能说“不上不下”了,以传统动物园的视角来可能还不错,要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去打量,还是有点不太够看。
紧接着中型食草动物区的,就是国内动物园展示中比较常见的食草动物“三巨头”——犀牛、河马、大象的地盘。前文我们提到过,成动是一个面积较小、规划局限性很大的城市动物园,因此即使园区尽可能给了这些“大家伙”较大的空间,但我个人觉得这三种动物目前的栖地面积还是不太够用。
成动将南白犀展区分隔为两个部分,修得比较漂亮,满地的紫色花瓣带来的视觉效果甚至有点“落英缤纷”的美,可惜的是犀牛们没出外场,不能与此美景同框。河马的展示效果就很普通了,狭小的地面面积、浑浊的水池、配上动物肥硕的身躯和慵懒的姿态,实在是没什么吸引力,希望有一天能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河马展区。
至于大象,成动目前只展示有亚洲象。象馆外场面积虽然不大,但沙坑、蹭痒柱、遮蔽、水池、训练墙都有配备,外场观察面摒弃了钢筋水泥围栏的视觉干扰,游客和栖地之间通过一大片热带植物进行视觉遮挡,呈现出相当不错的开放式展区观感。我来到大象栖地时,刚好赶上雌象莫嘉从室内款款走出,这庞然巨物的登场带来的自然之美,瞬间就引来周围游客的一片欢呼和关注。
目前成动一共展示有两只亚洲象:今次在外场看到的这只雌性“莫嘉”于2012年出生在昆明动物园,是昆明动物园雌象“莫坡”的后代。它是在2021年来到的成都,因为青少年时期就远离母亲,如今它在外场活动仍显得有些小心翼翼,看起来稍显孤独。
比“莫嘉”更出名的生活在她隔壁的雄象“继生”,继生1978年生于北京动物园,1981年7月来到成都,体长(含鼻长)约为5.8米,肩高约3.1米,重约5.5吨,现牙长约1米左右(因磨损变短),是国内动物园雄性亚洲象中数一数二的“巨兽”。因为继生不是很喜欢出外场,所以它的内舍如今也开放了观察侧,虽然条件还是比较逼仄单调,但采光和卫生条件还不算是特别糟糕,游客们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在这里透过围栏一窥它的雄壮身躯。
亚洲象展区的对面还有一列一字排开的动物栖地,应该是近期新建的。这里主要展示的是鹤鸵、鸸鹋、鸵鸟等大型鸟类。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相当难得一见的单垂鹤鸵,我参观时它们正躲在屋檐下吃饲料,因为年初在新加坡动物园见过这个物种,因此我就没再继续蹲守。比较值得称道的是,在鹤鸵的展区旁园区用一块醒目的展示牌介绍了这种鸟类的危险性,并用木质栏杆将游客和笼舍隔开了一段距离,这是目前不少动物园都忽视了的问题。
除了上述介绍的物种外,食草区当然还少不了斑马和长颈鹿两位常客,这两种动物的栖地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长颈鹿展区的面积倒是挺大的,但除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也没什么独特的丰容装置。为了还原长颈鹿的野外习性,饲养员在内舍二楼的平台通过悬挂树枝的方式给这些“高个子”们喂食。说来也巧,这次我似乎正好赶上了食草区的喂食时间,参观途中绝大部分动物都在我眼前享用美餐,整体观感还是挺不错的。
有关食草区部分的展示就介绍到这里吧,就实际位置来看,园区东侧动线并非只有食草动物。在主干道的尽头,园方布置了小熊猫、赤狐、鬣狗等食肉目小兽或中型猛兽的栖地,有关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合并到下个部分再聊吧。
东侧主干道的几个食肉目动物展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熊猫栖地。参观时我们正遇上园方开展充满端午特色的“喂食活动”——饲养员们先是在外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架,又在其上悬挂了成串的苹果块和粽叶,竹笋、水果等其他各类饲料则装盘放在旁边。一切布置完成后,内场的小门开启,数个棕红色的明艳毛团一个接一个地翻滚出现,它们争先恐后地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取食打闹,展现各种自然行为,真的是非常憨态可掬、灵动可爱,也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驻足观看。
成动的这块小熊猫栖地应该也是新布置的,虽然看起来还是人工要素满满,像是小区的绿化公园,但展示效果其实还凑合:外场的地面被柔软的青草覆盖;分布四处的灌木草丛提供了充分的躲避空间;场地中心硕大的爬架恰似一棵倒伏的大树;远处还有不少地方供小熊猫攀爬,一眼看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也算是个合格的生活环境。
此外,小熊猫栖地旁还设有精心设计的物种展板,介绍物种详细信息的同时,也将小熊猫与经常被游客混淆误认的浣熊、貉等物种进行了对比区分(然而还是有很多游客对着小熊猫叫小浣熊,还喊得超大声)。
除了小熊猫,园区东侧还展有狐獴、貉、豪猪、赤狐、斑鬣狗、狼等几种小兽及中型猛兽。这些展区最大的问题还是面积太小,动物的状态也很一般:貉在白天并未现身;狼趴在地上呼呼大睡;赤狐在烦躁地上蹿下跳;斑鬣狗则是非常刻板地沿着展区边缘兜兜转转,叫人看得心里不太舒服。
说完了东边食草区这几个“漏网之鱼”,在主干道的尽头回转,我们转身向园区的腹地进发。成动的中部区域主要展示了灵长目和食肉目动物,我头一个遇见的是豹展区,几个栖地应该是分别展示了豹、黑豹、美洲豹、猞猁等猫科动物。不巧的是,我到这里时恰逢正午,正是猫科动物倒头大睡的“垃圾时间”,这些大猫们大概躲在阴凉隐蔽处休憩,因此我连续路过好几个展区,除了看到两只昏昏欲睡的豹子以外别无所获。
至于成动的豹展区本身,地形和植被看起来还可以,性格敏感的大猫们有躲避的空间,游客也能体验在树叶夹缝中寻找动物的自然乐趣。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面积太小,对豹甚至美洲豹这种体型的动物,目前的面积还是太局促了。
诸多猛兽中待遇最好的,自然是游客最喜欢、也最关注的狮、虎这两位“百兽之王”了。成都动物园展示有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虎亚种,也有科普牌为游客细数两个亚种之间的微小差别。虎栖地的面积算是相当可观,植被、土壤和木质平台都有配备,甚至还有一潭由流水汇聚成的浅池,待遇还算不错。正午的老虎们同样慵懒地趴在阴凉处昏睡,有一只不安分的个体偶尔会起来活动一下,也只是非常刻板地绕着围栏走来走去,感觉狮虎想要养得不刻板,真的是件挺难的事儿。
比起老虎,狮子的栖地面积可小了不少,外场硬件倒是差不太多,木质平台、树木、水池等设施都有配备,就是少了流动的活水。栖地内的狮子们也同样昏昏欲睡,体型也大多偏胖,看起来不太健康。不过展区中的一只雄性白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爬伏在木质平台上审视路过的每一个游客,威严沉着的表情搭配阴沉昏暗的天气,竟然颇有种忧郁厌世的慵懒气质,让我连拍了几张特写。
狮虎展区的对面是成动的熊山,我这次只看到了亚洲黑熊和棕熊,马来熊并没有见到。不出所料,作为一家老牌动物园,成动的熊山目前仍是传统的“坑”式设计,栖地环境和丰容条件其实还行,假山、爬架、植被都有,水池也比较大,我参观时也恰巧遇到藏马熊在水坑里降温撒欢儿的场景,还是能看到一些生动自然的动物行为的。
但话说回来,只要是“熊坑”设计,就难以避免投喂这一不文明行为对动物的负面干扰。成动的亚洲黑熊存在比较严重的乞食行为,一见游客过来就会主动靠近,明显是平时没少被投喂。好在我参观当天游客不多,大家都不是奔着投喂来的,手头也没食物,黑熊盯着我们看了很久也没人投喂,它只得转身悻悻离去了。
继续向园区中部深入,就是灵长目动物的天下了。在道路两侧的展区中你能看到德氏长尾猴、豚尾猴、藏酋猴等不同猴类,它们的外场就是在传统水泥监狱的基础上加点爬架和植被,观感一般,但动物的种群规模都还保持得不错。
绿猴、黑叶猴、阿拉伯狒狒等动物待遇要稍好一些,它们被分配到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封闭式活动区域,场内有植被覆盖也有比较复杂的爬架,整体构造其实和之前看过的济南动物园“品种猴馆”的外场有点相似。还好成动的场馆设计没有留下什么投喂漏洞,动物们虽然被四面八方的游客环伺观察,但还没有误食塑料袋等健康威胁。
成动展示的猴科动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山魈。作为国内山魈种群数量最多的动物园,成动为这种最大的猴科动物划拨了好几个不同的场地,还展示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动物个体,栖地内外配套的各种硬件设施和科普展牌都还算不错。我也是在这里头一次亲眼看见了山魈在幼体、亚成体、成体等不同阶段的外形和体态变化。可以说比起大部分只有成年山魈展示的动物园,成动的山魈栖地能传递给游客的物种知识毫无疑问是更丰富、也更直观的。
继续前行,走过几个空场地后,在一处植被葱茏的栖地环境中生活的是一对黄颊长臂猿。它们的外部活动场面积同样不算大,园方为长臂猿搭建了一些爬架和绳索来满足它们攀爬和摆荡的基本需求。成动这两只长臂猿似乎习惯了游客环绕的场景,它们坐在观察面前方不远处吃着东西,略带犹豫地望向游客们,并没有像我之前在其他动物园看到的长臂猿那样,始终在高处灵活地上下翻飞。不过也得益于成动的这两只长臂猿此刻不那么好动,我今次终于拍到了不背光且比较清晰的动物照片。
长臂猿馆的对面是川金丝猴的展区,这些原生于四川本地的“国宝”物种也享受了高规格待遇,它们栖地面积远比其他灵长目动物充裕,植被也覆盖得很不错。我来到川金丝猴外场时刚过正午,阴沉了很久的天空终于开始落下一些朦胧的水雾(真的只是水雾,很难说是雨),金丝猴们都聚集在了场地的中心,离观察面有不短的一段距离,大部分游客应该都看不太到动物。这种连伞都不用打的降水当然不能影响游客们的热情,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为了吸引“国宝”前来,使劲制造各种噪音,我想金丝猴们之所以聚在一起,可能不仅是为了躲雨,更是为了远离这些游客吧。
为灵长类动物展示收尾的是黑猩猩。它们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比较差,外部活动场的面积狭小、布局单调,内场更是完全的水泥监狱,动物栖地和游客之间仅有一层玻璃隔断,实在是太近了。很多孩子和一些成年人聚在一起把玻璃拍得砰砰响。被囚禁在封闭环境中的黑猩猩不仅要受到游客们180度的无死角监视,还要全天持续忍受拍玻璃、大吵大闹甚至闪光灯的骚扰,感觉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无所适从和急躁情绪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动物,早晚非得精神疾病不可。
作为熊猫的故乡,成都动物园当然也有专门场馆展示大熊猫这一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和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
比较令我惊讶的是,不知道是熊猫基地分流了大部分想看熊猫的游客还是成都人对熊猫早已司空见惯,成动的这个大熊猫馆还真没什么人,和其他省会动物园一比反倒显得冷冷清清的。成动大熊猫馆目前应该有三只大熊猫展示,我来得不巧,只看到了正在昏睡中的金玉(日专生的我表示有点无法直视这个名字),没拍到什么照片。
大熊猫馆的几个外场设计的都不错,算是全园范围内水准较高的一批栖地。在游客动线上,园区布置了大量内容详实的科普展板,除了大熊猫本身,成动还对同样原生四川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位置和现状以及成都动物园在大熊猫野保中的成绩和做法做了详细的介绍,这在国内动物园的科普教育中还真是挺难得的。不过相对而言,成动的熊猫内场观感就比较糟糕了,和大部分的省会动物园基本是一个水平,我们就不再详细介绍啦。
介绍完成都动物园中间的这些动物展区,让我们来到园区的西侧,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是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园区最西端还有一个和“儿童动物园”性质比较类似的小动物展区,展出水豚、海狮等比较讨游客喜欢的动物。
成动的两爬馆近两年才装修升级,这里绝大部分栖地的观感都比国内两爬馆“家徒四壁”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只看布景表现的话,在省会动物园里毫无疑问能排到前列。但不知道是因为外面下小雨,还是成动两爬馆本来就人都比较多(毕竟北动、上动的两爬馆人都非常多),总之我在两爬馆内真是看见了人山人海,几乎每个动物展区前都挤满了游客,孩子的尖叫欢呼声、大人的训斥高喊声、噼噼啪啪的拍玻璃声在室内此起彼伏,几乎在半空中形成了一个回荡的噪音旋涡,整个环境又吵、又闹、又挤、又热,非常消耗我已经为数不多的耐心。
我这次带的70-200mm镜头在两爬馆的展示距离上表现得比较吃力,大部分时候总是得退开几步才能对得上焦,动物融入环境的保护色又给对焦进一步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当天汹涌的人潮也委实没给我留什么容错空间:有时候刚想退后拍两张,面前立刻就被新的一群游客挤满,有时候好不容易挤到最前面,又发现贴着玻璃压根施展不开。说实话,成动两爬馆的物种阵容还真不错,有很多此前没见过、或者没认真拍过的物种,但这次要么是找不见,要么就是人挤人根本拍不到,这种体验实在不太美好。如果下次还有机会去成动,我一定要找个人少的时间把两爬馆好好拍一遍。
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让我们回到这次看到和拍到的动物上来吧。
成动两爬馆展示的龟类不少,仅我这次见到的就有苏卡达陆龟、凹甲陆龟、豹纹陆龟、靴脚陆龟、锯缘闭壳龟、齿缘摄龟、缅甸陆龟、庙龟、马来巨龟等等,它们的生活环境尚可,大型陆龟有比较宽阔的活动场地,水龟也有相对充足的水域空间。
不过龟类所处的环境普遍比较昏暗,在阴天环境光本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几种水龟的活动场真是暗到只能看见动物的基本轮廓,外亮内暗的环境也导致玻璃反光严重。加之龟类不太喜欢动,就算它们姿势不好(比如靴脚陆龟就一直用屁股对着我)也很难等到它们自行活动调整,在又热又吵的环境下,看到最后我真的没耐心了。
蛇类方面,这次我看到了牛蛇、尖吻蝮、白唇竹叶青、缅甸蟒、玉米蛇、王锦蛇、黑眉锦蛇、美东王蛇等物种,哥伦比亚红蚺这次没有找到。蛇类因为自身体长和总是贴着地面、展区边缘活动的原因,也算是相当不好拍,人潮汹涌中我也没法蹲守太久,还是没拍到什么好照片。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成动去年才翻新的蟒蛇展区的面积和布景确实不错,远远看去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体型较小的蛇类栖地水准则稍微差一些。
蜥蜴方面,除了鬃狮蜥、黑白泰加、绿鬣蜥、犀牛鬣蜥这些国内动物园比较常见的物种外,这次我还看到了大林蜥、睫角守宫等动物。此外,成都两爬馆也有大鲵和其他两栖动物的展示,大鲵展区整体环境和全新的科普展板都还不错。
在两爬馆的对面,是成动的鹦鹉馆。除了鹦鹉,这里还展示有其他热带鸟类,譬如刚一进去你就能看到双角犀鸟、冠斑犀鸟在铁丝笼舍内上下飞舞,它们的活动场三面均被铁丝笼网包围,唯独游客观察侧是玻璃的。笼舍的面积还可以,尤其是纵向空间预留的比较大,木质栖架和自然化的岩壁布景也有配备,动物状态算是相当活跃。
鹦鹉馆中央巨大的矩形室内展区就是主角——鹦鹉们的活动空间了,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体型较大的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它们的这片场地面积堪称广阔,栖架和植被也不少。不过鹦鹉们的状态比起犀鸟来说要稍微萎靡一些,大多数都挂在顶部的栖架和金属架上不活动。
绕大活动场一周,分布着其他小型鹦鹉和热带鸟的笼舍,这些鸟儿们所处环境的整体水平就要再差一些,人工感非常明显。而且因为整个鹦鹉馆的参观比较依赖自然光,阴雨天下背光处的几个鸟类笼舍真是黑得暗无天日,头一次看到的利氏蕉鹃既拍不清楚也看不真切,只能把照片拉满后期才能勉强看个大概。
离开鹦鹉馆,前方就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鸟类展区——百鸟苑。这里由一个类似步入式鸟园的区域和一排涉禽展区构成,步入式鸟园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景观布置还真不错,园区内芳草萋萋、林木掩映、流水潺潺,漫步在游客栈道上,我多少产生了一点身处新加坡飞禽公园展区的既视感。
游览过程中,我在路边枝头上发现了一个被啄得只剩空壳的苹果,看来园区也试图通过这种食物引诱的方式,提高鸟儿们出现在游客面前的频率。但也许是天气原因,我参观时这个区域的鸟类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我沿着栈道走了一大圈,只看见鸳鸯和珠颈斑鸠两种鸟(共计3只)。这样一来,整个区域在动物园展示上的意义真是大打折扣,如果能在这个景致自然的地方看到更多数量和种类的鸟,想必观感一定不错,真是挺可惜的。
连成一排的涉禽栖地主要展示各种鹤和鹳,一字排开的分别有灰冕鹤、丹顶鹤、黑颈鹤、灰鹤、白枕鹤,以及黑鹳和东方白鹳。这些涉禽的活动场內都有配备水池,也多少种了一些近水环境的植被来使得展区更加自然化。但无奈的是场地实在太小,四周毫无遮挡的水泥墙和铁丝笼网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自然感。
走出百鸟苑前往水禽湖的道路沿线还有一长串鸟类展区,我首先看到的是大火烈鸟和美洲红鹮,它们的展示环境也和鹤鹳展区比较相似,也是在传统展区的基础上增加植被和丰容设施。比较有趣的是在美洲红鹮的笼舍居然混养了一只朱鹮,根据园区展牌介绍,这只朱鹮名叫“五一”,因为在学飞的时候伤到了翅膀,园方为了避免它受到族群霸凌,就将它暂时和体型小、性格温和的美洲红鹤养在一起。
这个独特的混养展区隔壁就是专门的朱鹮展区,印象里上次看到朱鹮还是在沈阳森林动物园,成动的这个朱鹮场地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没有沈动的大,自然还原程度也有差距。但和园内其他鸟类相比,这里还算是比较宽阔了,爬架、植被和水源也比较丰富,隔着笼网拍摄朱鹮比沈动要容易一些。
紧接着朱鹮展区看到的,就是此次成动之旅我最期待的鸟类——绿孔雀。它们同样生活在一个规整的矩形展区里,场地内有高度不同的栖架,地面铺设了沙土。因为游客和动物只隔了一层薄薄的铁丝笼网,所以园区在栖地前场布置了很多植被遮蔽,绿孔雀们如果想躲个清净,往深处走一走就能找到很多游客看不到的视觉死角。
和动物园比较常见的、广泛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的蓝孔雀不同。绿孔雀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南半岛和爪哇岛,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我国古代诗歌和绘画中频繁出现的“孔雀”也都是指它们,其野生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IUCN濒危(EN)物种。
绿孔雀的颜色、形体和仪态非常优雅漂亮,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种鸟类。去年去过的十个动物园中,我只在苏州上方山见到了一些疑似蓝绿混血的个体。幸运的是,今年以来国内引入绿孔雀的动物园特别多。除了成都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我家门口的北京动物园也重新展示了绿孔雀,目前这三家动物园的绿孔雀我都观赏过,综合下来还是觉得成动的这几只最漂亮。
正是在看绿孔雀的过程中,阴沉了许久的天空终于开始下雨了,我们也就逐渐加快了游园的速度。后续的鸟类展区展示的多是蓝孔雀、鹦鹉等常见物种,比较令我惊奇的是其中一个蓝孔雀展区,虽然它不是进入式展区,却也真的做到了和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近到感觉游客伸手就能把孔雀抱回家了,让人不知作何评价。
小动物乐园的水豚、土拔鼠都是开放式展区,投喂比较严重,亚洲小爪水獭也没出现。雨越下越急,到这里基本全园的精华部分都已经看完,因此后续的展区我们没太仔细看,就不做太多详细介绍啦。
回顾此前的动物园游记,这篇成动游记应该是目前为止拖得最久的一篇了,从5月31日游园结束整整过了两个月零一天。说实话隔了这么久才动笔,很多原本鲜明的记忆都已经褪色、细微的感触也默默风化了,写游记的时候我几乎连展区和动物都对不上了,还要边看其他爱好者的游记、边翻照片、边写、边回忆,真挺累人的,还好最终也算按部就班地完成了。
这次拖了这么久的主要原因还是博物馆笔记卡住了,去成都前刚给南博开了个头儿,回来就索性连着朝天宫一起写完了(写完后又偷懒歇了半个月)。说实话这两个系列的笔记其实并没有读者催更,但是我自己拖更的时候还是有某种奇怪的负罪感在追赶我,说不定这也是某种“自驱力”也说不定。
目前更新的这两个笔记系列,其实写作逻辑的差异还是挺大的:动物园这边100%的文字都是我自己产出的,写作上更依赖主观记忆,参观感触的新鲜度非常重要,所以拖不得;博物馆大多数内容都是引用或者整合自学术论文和其他公开信息,但是篇幅确实比这边长太多,行文中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并进行对照甄别,准确性最重要,所以急不得。总而言之,这次博物馆拖住了动物园多少还是对游记有点负面影响的,以后还是尽量优先动物园笔记的更新,博物馆积压一些不要紧:因为反正目前已经积压了一大堆,感觉永远写不完了.jpg
顺带也在最新的游记中回答一些读者的意见建议吧:目前关注动物园笔记的读者其实是比博物馆多的,大家的反馈也要多一些,很多读者曾经建议我把上万字的长文分几次发布,这样读者看起来更容易,账号的数据也会更好看。
但我在后台试了一下还是不太喜欢这种分好几次的形式:一是我个人本来就没什么干货,一个普普通通的游记发三四次非常打扰读者;二是多篇推送会让原本很整洁美观的后台变得混乱又难看,内容多了新读者追更起来也很麻烦。博物馆笔记目前在大部分平台已经分开发布啦,但是动物园这边目前最长也就1万字,还是会保持现在一篇到底的更新模式,大家看得也能更连贯。
说回成动本身,它在在传统动物园中算是观感不错,在省会动物园中水平是比较好的。可以看到园方这几年在不断增设新展区、翻新旧展区、引入新物种、布置比较现代化的科普展牌,换句话说,整个园区是能看到一种进步的朝气的。
同样,成动身上“旧时代的包袱”也比较沉重,局限性很大的园区面积、时代感严重的老旧硬件、依旧比较缺位的志愿服务都是它发展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曾在济南动物园游记写过:无论是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的动物园都很好写,最难写的就是夹在中间的温吞水。成都动物园目前的展示水准比济南动物园要好一档,但和上动、红山还有一定差距,还没好到那种我一结束旅程就分享欲满满,迫不及待建立文档胡乱分析一通的程度。
门票费用:成人门票20元,性价比非常高,公立动物园真是好文明。
游览时长:全程约6小时,园区面积较小,动线明晰。一天把全园都逛完基本没什么压力,如果不拍照的话3-4个小时就能结束行程了。
物种数量及特色:数量中等。物种阵容比较有特色,毛冠鹿、豚鹿、绿孔雀、朱鹮和几种两爬动物都很值得一看,个体较多的山魈、巨大的亚洲象“继生”都推荐仔细观察。
优秀的场馆:没有特别成体系的“场馆”概念,平均水平以上的动物栖地不少,川金丝猴、虎、大熊猫等动物的展区都还不错,地狱级别的栖地不说没有(比如黑猩猩),但绝对比其他传统动物园要少一些。
主观评价:一座表现不错的传统-现代过渡期动物园,希望它能更进一步,早日拥有现代化动物园的雏形吧。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