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抢到了一块表——不是普通货色,而是汉米尔顿与《死亡搁浅2》的联名限量款,全球2000块。
抢到它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是山姆,顶着‘服务器崩溃’的暴雪,躲过‘黄牛BT’的追击,终于把货箱送到城市边缘,系统还给我放了段史诗级BGM!
付款成功,系统显示“正在出库,待收货”,连预计送达时间都列得一清二楚。
那几天我已经开始幻想它戴在手上的模样了:黑色表盘,橙色指针,在地铁的扶手上微微反光,仿佛我不是赶去上班,而是要穿越废墟、运送希望。
两天后,一通电话把我从梦中叫醒:
“先生,您的订单因购买热度超出预期,没货了。”
“我已经付款了啊。”
“建议您取消呢~”
“我是从限量抢购活动中抢到的啊。”
那一刻,我仿佛站在BT出没的雨林,货箱在我背上凭空蒸发。京东这刀,比时间雨还狠,直接让我的订单老化成灰!
此时,我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我是感到遗憾,另一方面,我也开始认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触发了什么隐藏剧情——毕竟,《死亡搁浅》的主题是“连接”,不是“砍单”。
我开始在网上搜其他玩家的遭遇。然后,我发现了一些东西:
机核?没砍单。
淘宝?顺利发货。
只有京东,成批地“订单消失”。
只有京东的订单,像被“幽灵BT”扫荡了一样,留下一片取消通知和模糊的道歉。
而更吊诡的是——有人在抢购活动结束后反而成功下单还发货了;
某鱼上居然还有“现货可拍”,货仓拿货,但是要加价。
我不愿意相信汉米尔顿和京东搞监守自盗的事,但我也确实看不懂了
群名很朴实:《汉密尔顿死亡搁浅手表砍狗群》。
大概有100多人,群头像是一张孤独的手表图片,看起来像一张遗像。
有人在找律师、整理资料;有人说客服语气冷淡,连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要求取消;还有人写好了投诉信,标题是:《一块我抢到的表,是怎么变成你口中的“没货”的》。
一个哥们说:“我本来想拿这表求婚,订单被取消了,表没了,人还等着呢”
另一位立刻安慰:“别担心兄弟,她不可能只爱你‘有货’的那一面。”
有人在普法:“《电商法》第17条,《消保法》第55条,我们是有理有据的。”
还有人调侃:“兄弟们连接完了,接下来就要贡献开罗尔物质和陶瓷金属了。”
更有一位分享起演唱会票务和黄牛如何窜货的内幕,像个乱入的大号NPC,在透露隐藏剧情。
群里情绪浓烈,笑声与怒火并存,像个临时据点—— 有人找律师,有人写投诉,有人准备“拍视频讲故事”。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都成了现实版的“山姆”——只不过任务不是运货,而是追寻本不该断掉的那条链路。
我还没来得及打开《死亡搁浅2》,但这次事件,仿佛让我抢先体验了一部分主题。
在第一部中,小岛老师提出了“连接”的主题。在游戏里,山姆艰难行走于断裂的世界之间。他孤独地穿越荒野,一次次把物资、希望、信号带给远方的人。在现实中,我和一群陌生人也因为一块手表、一场砍单,被连接到了一起。
我们互不相识,却迅速组建了信息网络。有人白天工作,晚上整理投诉模板;有人联系律师,开始研究平台规则;有人自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说要把维权文案写得像游戏剧情一样动人。
我甚至开始觉得,这也许就是小岛老师想告诉我们的:连接,不只存在于游戏里。
在现实的碎片之中,连接才显得尤为珍贵。
哪怕起因只是一块“没了”的手表。
我开始懂了,小岛老师所说的“连接”不是虚构。它是我们的彼此倾听和互相安慰,是一场意外中的互认,是当一个平台用冰冷的流程把你推开的同时,有陌生人拍拍你肩,说:“我也一样。”
这世上最不缺的,是砍单;
这世上最稀有的,是——一群不认识的人,决定一起去把这事讲清楚。
至于京东这事,我们已联系了几位律师,准备走正式的维权流程。也许最后我们能拿到表,也许不能。
如果不是这次“砍单事故”,我不会认识这么多和我一样爱游戏、爱生活、还爱较真的人。
我们从愤怒开始,最后变成了一个互相调侃、互相理解的群体。
也许真正“限量”的,不是那块表,而是这种意外却深刻的连接。
山姆背着货箱独行荒野,而我们,拿着手机,在订单页面的“已取消”一栏里,看见了彼此。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