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记载:扬州一带盛产橘柚。我们吴地属于扬州,橘树生长得尤为繁茂美丽。汉武帝时期,交趾设有专门管理橘子的官职,任命一名长官,俸禄为三百石。越地百姓缴纳橘税,被称为“橘户”。襄阳人李衡在龙阳洲种了一千棵橘树,并告诫儿子说:“我有上千个木奴(指橘树),每年能换得一千匹绢,不用再为你的衣食担忧。”《货殖传》提到:“江陵有一千棵橘树,其收益可比得上拥有千户封邑的侯爵。” 韩彦直所著的《橘谱》记录了二十四种橘子,其中多数是嫁接而成,只有自然种植的品种味道更加纯正。洞庭山中,成片的橘林,经霜后橘柚才开始成熟。因此韦应物在《咏橘》诗中写道:“写完信后想题‘三百颗’,洞庭山要等到满林霜降才能采摘。”园丁们采收贩卖橘子时,通常以霜降时节为最佳时机。
按《吴郡志》记载:一种绿橘产自洞庭东西山,比普通橘子更大,未霜时呈深绿色,表皮有一点先变黄,味道已经完全可口,因此称为“绿橘”。还有一种平橘稍小些,全黄时可以食用,品质稍逊,但橘皮可入药。《姑苏志》提到蜜橘,是品质最高的品种。塘南的橘子颜色红如血,分为猪肝和鳝血两种,稍次的是脱花甜和早红橘,还有扁橘,吴江村落间种植较多,果实最大,形状扁平,所以叫“扁橘”。白居易在《拣贡橘》诗中写道:“洞庭贡橘挑选需精细,太守勤勉亲自前往。橘子如珠随日长大,琼浆般的滋味因霜而成就。” 由此可见唐代时洞庭橘已被选作贡品。《具区志》记载:太湖中的群山,大多以种植橘柚为主,多的地方可达上千棵,即使是贫困人家也会种植一些。
酿酒以小麦制作酒曲,用一杯辣蓼汁搭配一斗酒曲,调和井水揉成片状,或者用楮叶包裹悬挂在通风处,两个月后可用作酒药。从八月到三月都可以酿酒,但以小雪节气后下缸发酵、六十天入糟的酒为最佳,这种酒可以保存多年不变质。吴地风俗中,农家多效仿此法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靠壁清、十月白、三白酒等品种,还有一种叫榨头酒,是刚出槽的新酒,俗称“杜茅柴”。有人用木樨花与糯米一同酿制,香味浓烈但味道较杂,名为“桂香”;还有人用淡竹叶煎汤代替水,酒色最为清澈,名为“竹叶清”。市面上还有福珍、天香、玉露等名酒,这些酒醇厚浓郁,盛在杯中满而不溢,甘甜顺滑,是上等佳酿。而未煮过的酒称为“生泔酒”,品质最差。吴地习俗中,秋收后用新米酿制白酒,称为“十月白”,过了此时节酒色和味道便不再清冽。这些酒的风味独特,其他地方难以见到,详见许青浮《诗序》。
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十月上辛日,命人清理酒曲,酿造冬酒,以备腊月祭祀之用。郡志提到:唐代有五酸酒,宋代有木兰堂酒,还有洞庭春、白云泉等名酒,但如今其酿造方法已失传。只有腊月酿成并经过煮制和泥封的酒,存放两三年后最为醇厚,若加入木香、砂仁、金橘、女贞子、梅兰等配料,香味更加浓烈,以十月酿成的酒为最佳。
蔡云在《吴饮》诗中写道:冬酿酒中最有名的是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在屋檐下。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粘稠只爱尖锐口感。
种了三十亩高粱,腊月里酿新酒。共同祭祀杜康神,希望酒味浓厚。压入糟床中,声音如枪雨般响起。隔壁躺着醉翁,夜晚听得流涎已久。草堂外绿野开阔,梅花在春初绽放。烹羊又烤羔羊,举杯祝寿。
江南秋田早收获,粒粒红米饱含霜香。茅屋灯光下促夜舂,酒泉新封移檄。大缸小缸春意盎然,家家酿成十月白。白酒比乳汁更白,开缸泼面香气扑鼻。定州花瓷倒映明亮,秋水无痕清澈见底。东家银瓶琥珀红,西家玉碗珍珠浓。何如此酒别有趣味,糟印直通温柔乡。雪花早晨压林梢重,地炉不煨黄梅冻。若有骑驴寻诗句的人,不惜殷勤再开酒瓮。
蟹,意思是“解”,因为它每年都要蜕一次壳。因它横着行走,被称为“螃蟹”;因其爬行时发出的声音,称为“郭索”;因其外壳如甲胄,称为“甲士”;因其体内空腔,称为“无肠”。通过蟹螯的圆尖可以区分雌雄,雄蟹叫“虾鍕”,雌蟹叫“博带”。雄蟹膏多,雌蟹黄满,是水族中的佳品。稻谷成熟时,用芦苇编成屏障拦住水流捕捉蟹,这叫“蟹簖”。在水边挂一盏灯,蟹便会纷纷前来,便可随手拾取,这是因为蟹喜欢朝向光明处走。渔民趁着秋天捕蟹,挑进城里,居民买来互相赠送,或用来宴请宾客佐酒。有“九雌十雄”的说法,意思是九月雌蟹的蟹黄饱满最为美味,十月雄蟹的蟹膏丰盈更佳。将蟹放入热水中煮熟食用,这种做法叫“煤蟹”。
按郡志记载:蟹有多种,产自太湖的蟹个头大、颜色黄、壳软,称为“湖蟹”,冬月时更加肥美,叫“十月雄”。产自吴江汾湖的蟹叫“紫须蟹”。莫旦《苏州赋》注释提到:有的蟹非常肥大,一只可达一斤,产自昆山蔚洲村的蟹叫“蔚迟蟹”,产自常熟潭塘的蟹叫“潭塘蟹”,壳软爪蜷缩,俗称“金爪蟹”。至于江蟹和黄蟹,则品质稍逊。吴地稻谷秋收时,蟹腹中会有芒刺,它们会叼着稻穗朝拜首领,霜降后将芒刺吐入江中,之后才可以食用,否则有毒。先儒曾说:“雾气蒸腾时蟹脚干枯,月亮亏缺时鱼脑减少。”霜前的蟹虽然吃得多但仍然瘦弱,霜降后蟹螯充满膏黄,味道尤其鲜美。宋代吕亢在台州临海任职时,命工匠绘制蟹图,共记录了十二种蟹:蝤蛑、拨棹子、摊剑、彭蜞、竭朴、沙狗、望潮、倚望、石蝦、蚱江、芦虎、彭蜞。此外,海商还提到海中有一种虎头蟹,有翅膀能飞的蟹,还有能捕鱼的蟹,壳大的甚至超过一尺长,而所谓的黄甲、白蟹、虾蛾、虎狮、涂蜥等名目,都不在吕亢的蟹图中。由此可见,蟹的种类繁多,难以尽数。陆龟蒙《蟹志》写道:蟹的两只螯起初藏身于潮湿的地方,秋冬之际必定大量出现。江东人说:稻谷成熟时,蟹会叼着一根稻穗朝拜首领,然后随首领行动,早晚都涌向江边奔去。渔民用芦苇编成屏障顺着水流拦截蟹,这叫“蟹簖”,切断它们进入江中的路径。《尔雅》中提到,“簖”就是“滬”,指在海边排列竹子做成的捕鱼工具,吴地人称之为“簖”。
荒凉的水边风声萧瑟,菊花盛开的夜晚清霜浓重。远处一点灯火映照秋水,几只蟹匆匆爬行而来。用芦苇编成屏障拦住水流,在潮水上溯时捕捞两三回。虾蟆蟹和博带蟹名字各异,都被捡拾装进竹篮。蟹膏浓稠,螯如戈戟般有力,清晨上市时渔夫挑担而来。论重量买卖,人们争相购买,对尖团蟹各有喜好。蟹黄通透,内里鲜美,双螯滑润如玉脂。站在酒杯旁垂涎欲滴,老饕们真是贪馋无比。剥开蟹壳分食,捋起袖子吃得津津有味。蟹的模样虽然丑陋令人惊骇,但《尔雅》中有解释,应详细了解。若以外貌评判事物,就会错过蟹这种美味,岂知它的鲜美滋味如此醇厚。“九雌十雄”的说法可作参考,监州之地无人不分享这美味。手持蟹螯仿效毕卓,即便酒船拍浪我也能胜任。只担心空江寒雾弥漫,那十二种蟹无法逐一探寻。
周伯仁曾说,秋末的晚菘最是美味。菘就是白菜。九月分株栽种,十月长成,肥沃土地上一棵能重达数斤,口感甘甜柔软,味道蕴含泥土的精华,饱含风露滋养。苏东坡所说的“白菘如羔豚般鲜美”正是此意。白菜耐寒,四季常青,有松树般的节操,所以它的字形也由此会意而成。立冬以后,吴地农家争相挖掘这种菜,用盐腌制后储存在缸瓮中,作为冬季的储备食物。有时去掉菜心,称为“藏菜”,也叫“盐菜”。经过水浸泡而味道较淡的,叫做“水菜”。还可以切断菜心,或将萝卜条切丝,撒盐后紧紧压入瓶中,倒埋在灰窖里,整个冬天都不会坏,称为“春不老”。先儒曾说:“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确实意味深长。
按《南史·江泌传》记载:“吃菜时不食菜心,因为菜心有生机,只吃老叶即可。” 地方志多有记载:“藏菜即箭秤菜,经霜后煮食非常美味,秋天种植时肥嫩洁白且长得长,冬天腌制储存,以备全年所需。”莫旦《苏州赋》注释提到:“吴地家家户户腌制咸菜,作为冬季的储备食物。”《荆楚岁时记》写道:“仲冬时节,采摘霜芜、菁葵等杂菜晒干,制成咸菜。如果调和得好,颜色如金钗般鲜亮,汁液酸美,适合醒酒。”《礼记·内则》提到:“将桂皮和姜磨碎洒在菜上并加盐腌制。”吴语中称腌制食品为“盐”。《春秋繁露》说:“齐地冬季的美味,冬属水气,齐地味甘,甘味乘水气而更显美味,是因为甘能胜寒。”
均匀撒上吴地的盐并密封,瓮底仿佛回春,菜叶松软。剪碎冰条喂给残齿咀嚼,贫苦人家也能像富人一样过个肥冬。
三冬的美味历历在目,园丁供应是否可能?推荐辛辣盘中的佳品,雨中抽芽的菜苗也曾被珍视。菜汁顺着沟渠流淌,肥力由土气蒸腾而来。青虫贪食菜叶,黄瘦的婢女穿行田埂。浓霜压顶正好,夕阳映照下全然丰收。情谊深厚的人送来的菜,足斤足两令人满意。择地摊开千车菜,迎风挂起一根绳。瓮材随处可寻,盐价随季节上涨。倒埋在尘窖中,清寒时取出伴着酒灯食用。咬菜根适合我们这些平凡人,素食比山僧的饮食更清淡。美味胜过肉食,脆声如冰般悦耳。茅檐下逢岁末,这颜色正值得珍惜。
清晨霜降时卖菜船停在家门口,人们买菜准备度过残年。一串串菜在斜阳下晾晒,留待小雪天佐餐。笙歌四起,宴席上却未曾数到菜羹。我分得百瓮腌菜,不必再讨论鲻蟹之类的美食。霜雪摧残下菜依偎在颓墙旁,拆开叶片带着泥土的芬芳。即使花费万钱买醉吃饱,又有谁知道菜羹的滋味最长存?
晶盐透彻浸渍霜打的白菜,装满瓶瓮足以御冬。寒泉滴落形成隽永的味道,留待酒后享用。
鸭脚树变黄,乌桕醉染西风,寒风吹过雁背。商量如何储备御冬的食物,吴地人家家腌制藏菜。菜心松软甜美,片片叶子甘甜,满盘白雪般的盐覆盖其上。溪流中新汲的水,器具中新制的浆,殷勤地用十指搓揉。烹羊烤羔记录时节,拍手欢笑双耳发热。醉倒在柴门前无法呼喊,大儿子扶背,小儿子搀扶。阿翁口渴诗肠枯竭,醉乡天地一片模糊。忽然想起瓮中的冬菜绿意盎然,一寸霜茎如寒玉般珍贵。
长江以南,遍地种植稻谷作为主粮,因此五谷中尤其重视稻。稻有糯米、籼米和粳米三种,山田适合种籼稻,圩田适合种糯稻和粳稻。籼稻早熟但产量少,粳稻晚熟却收成丰厚。糯米用来酿酒或制作糍粑等食物,所以农家大多种植籼稻和粳稻两种。山田用石灰施肥,圩田多用粪便和杂物,但都不如稻秆灰好,因为它与稻性相合,能自然促进秧苗生长。《说文》说:“稻,缓慢也。”早熟的谷物,顺应火的变化;而晚熟的谷物,则顺应金的成就。因此晚熟的稻谷被认为是嘉谷,粳稻就是如此。吴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百姓勤于耕种,在秋末冬初时,稻田翻腾,黄云般的稻穗覆盖田野,黍稻高低错落,先后成熟。当清霜降下时,农民们都赶忙收割。于是用镰刀割稻,肩挑担子运回家,堆得高过屋顶的叫“露积”,打谷脱粒的地方叫“铲板”,碾米用的是“轝”,筛米糠则用“筛”。月光下捣米声回响,厨房里蒸出香喷喷的米饭。从此饮酒作乐,含哺鼓腹,农家的乐趣,莫过于此。
按左思《吴都赋》记载:“国家税收来自两季成熟的稻谷。”郡志提到:“稻的品种有红莲、穊稏、小籼、香珠、紫芒、金钗、百日、中秋、鹅脂、羊须等名目。”《田家五行》写道:“九月是收割的忙碌时节。”俗谚说:“这是畚金取宝的月份。”
农具功成,锄头事毕。牛卧垄间悠闲,雁急谋食。沟塍之间成双劳作的人数以千计,种植稑稻的利益收获倍增。三农更添喜庆,无须担心禽鸟侵占草场;九谷丰登,沿袭击鼓吹豳的传统习俗。展平畴野仿佛羿射九日,稻谷绽开如鹦鹉含珠;秋稼堆积如云,孩童拾取遗穗。回想嘉谷初生时,泥土膏泽涌动,青苗破甲而出,翠绿抽发。鹤鹧鸣晓,烟雾晴朗;秧马催耕,雨歇天晴。听到元凤啼鸣,春旗巡视村庄;乌犍驻足,牧笛吹响林间。观察杏花菖叶,按时耕种不误三季农时。景色增添青畎冷风,举趾歌唱七月之诗。而后白露迎秋,黄花报收,蛤伏寒烟,蟋蟀鸣霜,牵碌碡到新场,熟黍稻于野外。连村蝗虫稀少,传颂区种良方;临水闻香,人们谈论农家乐趣。谷实饱满,皆望西成丰收。不莠不稂,回报东作辛劳。于是郊外儿童、江乡父老,旧圃才平,闾门初扫,欲加餐白米饭,竞割红莲稻。清晨腰挂镰刀,麋鹿虽多却无忧患;夕阳下肩挑担子,四时调和无旱涝之灾。上熟、中熟、下熟,皆欣然储藏于千箱;高田、闲田、庸田,众人欢庆万宝告成。于是从绮陌收割,载入茅屋,地称不易,秉亦时遗。既有挟五挟三的区别,也有树肥树瘠皆宜的便利。岁足十千,完成火耕水耨,廛分三百,年占木穗金饥。一时摆卷黄云,篝车共满;百室匙翻白雪,糜粥争为。于是积累仓储,如京如坻。雀鼠何偷,囷廪可指。残英供鸠妇含食,嫩叶待稻孙再起。物老在西,正值菊树麦初荣;粮不呼庚,记剥枣烹葵之始。风俗少带牛佩犊,康乐可登;民喧饮蜡迎猫,升平如此。唯有这粒食,养育了生民。收获之声不断,陈陈相因。捆载之人功不可缓,敛蓄之时令应当遵守。家家杵臼冬春,声传月夜;处处豚蹄宴会,赛到田神。莫贻狼戾之讥,谨纳总于方贡。各遂秋收之计,勉力谋划来春。黄叶一林,寒烟十亩。禾献嘉祥,年书大有。陈无逸于朝端,绘豳风于座右。时雨顺时阳顺,气候常和;其墉如其栉如,民财早阜。从此江淮万瓮,炊香稻共咏康田;由来吴越千艘,贡明粢常供缩酒。
《西域诸国志》记载:天竺将十一月十六日作为冬至。本地人非常重视冬至节,亲友之间会互赠食品,提着篮子、挑着盒子,仆人和妇女络绎不绝于途中,俗称“冬至盘”。冬至前一天晚上称为“冬至夜”,家家户户设宴饮酒,这叫做“节酒”。人们磨粉做成团子,用豆沙、肉菜等做馅,用来祭祀祖先和灶神,这种食物叫“冬至团”。每户人家都会购买食物祭祖,礼仪比平常节日更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
按《豹隐纪谈》记载:吴门风俗特别看重冬至节,称“日肥冬瘦年”。人们互相赠送节日礼物。《乾淳岁时记》提到:冬至三天之内,店铺都停止营业,放下帘子饮酒赌博,这叫“做节”。此外,祭祖时常用馄饨,有“冬馄饨,年馄饨”的谚语。富贵人家一器中盛放十余种颜色的馄饨,称为“百味馄饨”。
冬至时节家家讲究礼仪,迎来送往费尽心思。脚钱花光了也不过是闲事,原物送回时却多了一番周折。
日子在忙碌中悄然过去,阳气从子时开始生长。饥饿中仍能听到亲戚邻里喧闹,赌博被禁止后城中恢复平静。腊鼓催促春草萌发,寒炉旁酒兴正浓。裹着被子睡在纸阁中,听着雪打窗棂的声音。
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记载:冬至这一天,用春粢制作食物来祭祀祖先。按照习俗,在冬至前一天晚上,人们磨粉做成团子,用猪肉、蔬菜水果、豆沙、萝卜丝等作为馅料,用来祭祀祖先和准备祭品,并且互相赠送,这叫做“冬至团”,其中较大的称为“稻窠团”。
《岁时通考》提到:“十月二日,吴地风俗是用糯米粉做团子,摆上酒和果品祭祀祖先,以宣告冬天的到来。”江、震两地的志书也记载:“冬至时,用春糍饼祭祀祖先,并且互相馈赠祭品。”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道:“冬至时向祖先供奉黍糕。”蔡云在《吴歈》中说:“大小团圆两番供奉,初次听到雷声时磨粉的声音已经响起。有馅且大的称为‘粉圆’,是冬至夜祭祖的供品;无馅且小的叫‘粉团’,是冬至早晨供神的物品。此后还有谢笼团、春朝、年朝的粉圆,磨粉声不绝于耳。”
腊月时,寒风凛冽,百姓趁着农闲时节,计算一年的粮食,将舂好的米储存起来,称为“冬春米”。这时农家会把秋天收获的谷子拿出来,用石磨碾碎,用筛子筛选,用簸箕扬去杂质,再用扫帚清扫干净,最后用量具升、斗、斛来称量。妇女和孩童都参与舂米、揉搓、捣碎等工作。严冬岁末,人们聚集在廊下,碓声震响场院,舂出的白米晶莹剔透。穷人用瓦龛或草囤储存,富人则存放在粮仓中,都能长久保存不生虫蛀。因为春天气候回暖,米粒会变得松散,容易碎成细屑,损耗较大;而冬天的米粒坚硬,损耗较少,所以趁冬春之际加工储存。其中舂得精细洁白的米叫“四造白”,舂得粗糙带糠的米则很快就会变黄,称为“发极黄”。天寒地冻时,穷苦亲友上门,争相泡上一碗炒米汤递到手中,配上一小碟酱姜,这是最能温暖老人、慰藉贫苦的东西。平时吃碎米饼,煮稀粥,双手捧碗缩着脖子喝,霜晨雪早时,有这一碗热食,全身都暖和了,这真是依靠田园过日子、养育子孙的景象啊。
腊月里储备百事皆利,第一件事就是计划舂冬春米。众人呼喊着踩动石碓,满庭院都是忙碌的身影,杵槌起落如风雷震动大地。筛子均匀、簸箕有力,没有碎屑和糠皮,百斛米只需三日便舂完。舂出的米粒整齐圆润、洁白修长,隔着篱笆映日如雪般发光。储存在土仓瓦龛中,不生虫不腐烂,尝起来依然新鲜香甜。去年收成不好饭都不够吃,今年顿顿都能煮白米饭。春耕有种,夏有粮,一直支撑到明年秋收。邻居老翁来看后感叹,穷人一顿饱饭都不能赊欠。官租私债纷至沓来如乱麻一般,能舂冬米的人家又有几家呢?
东家稻堆高得与屋顶齐平,西家碾场上的米粒洁白如玉。长腰米洁白如荔枝红润,明年的口粮今年就已舂好。前年收成勉强够交官府粮仓,夜夜空囤只听见饥饿老鼠啃咬的声音。去年米价高涨,官府征钱,只能半卖新谷熬过残年。雄鸡啼鸣雌鸡咕咕叫,有米舂冬春,一生也就满足了。
残腊时节适合储藏,农家忙着舂米。林间村碓声响起,丰年让农夫心中欢喜。扬去秕糠,百斛米堆积如云。月光下杵臼喧闹,人声嘈杂无尽。大家夸耀着富裕的谷仓主人,粮仓高耸可指。土灶上新米饭香气扑鼻,茅屋里炊烟袅袅升起。
我有充足的储备可以抵御寒冬,储藏工作赶在腊月中完成。天气寒冷,米粒干燥洁净,满屋石碓声如雷鸣轰隆。白杵上下翻飞混杂人声,十口之家的生计全靠粮仓保障。春天取出精米晶莹闪光,扬去糠秕如飞雨落下。唱筹量米以斛为单位,瓦瓮竹廪装得满满当当。永远不用担心腐坏,新米香气扑鼻,全家整年吃得饱足。老农的事业在于田谷,今年指望明年丰收。年年有米足够冬舂,这就是人生无量的福气啊!
吴郡是水乡,城外湖泊沼泽连绵不绝,水面波光粼粼,水流荡漾。水深的地方养鱼,水浅的地方种莲、菱角和芡实。即使不种莲和菱角,水中也能长蒲草和芦苇,还能生茭白和葑草,这是水的本事。茭白的好处在于可以用来喂牛,而茭根丛生密集,寒冷时节鱼群会聚集在那里。经营这片水域的人家会派人看守,就像船上的鲛人一样。每到冬天,渔夫们都会聚集到这里捕鱼,但必须先向荡主谈好价格,并按比例分成,这叫“包荡”。之后大家争相下网,四周敲响梆子驱赶鱼群,这叫做“起荡”。荡主根据工具的好坏决定价值高低,而捕获的鱼数量各有不同。鱼价比平时贵了许多,这被称为“起荡鱼”。
按郡志记载:鱼苗细如针线,在池塘中按时投放,三年后就可以食用了。东乡人养殖并贩卖它们。鱼荡是小型水利工程的一种。吴中的水利工程还有更大的呢!五湖三江烟波浩渺,汇聚成泽国。五湖指的是太湖;三江则是娄江、东江和松江。五湖用来蓄水,三江用来排水,灌溉农田,每年收获无数粮食。上供给朝廷漕粮赋税,下供给百姓生活所需,东南地区的利益没有比水利更重要的了。然而一定要引水流通,分支输送,如果停滞积水就会造成灾害,疏通流动才能带来益处。从前范仲淹治理本郡时,亲自到海边,疏浚白茆、福山、黄泗等港口,直到茜泾、下张、七丫,以疏导各县的水,使其从东南流入松江,东北注入长江再入海。此后昆山的郏亶和他的儿子郏侨,直言吴郡水利有六大得失,主要以宣泄通流为要务。后来历代都有贤能之人修治水利,筑堤防洪,设置闸门启闭,围圩造田,都是为了防御水患,这种田叫“圩田”。疏通河流源头,开凿河渠,打通沟渎,以便灌溉种植,这些田地称为“坦田”。这两种方法都不希望洪水泛滥成灾。太湖汇集广德、溧阳、宜歙、常镇、杭湖等地的水,流经苏州松江一带。到了吴郡四郊,地势低洼形成湖泊的占十分之二三,放眼望去全是沼泽。虽然能够蓄水,但缺乏有效的排泄渠道,淤积问题难以解决,其中是有原因的。自从吴江长桥修建了挽路,五湖的咽喉失去了优势;自海塘南筑屏障,三江改道北折,五湖的尾闾也失去了作用。再加上豪强侵占私利,在河道港湾遍植茭白芦苇,圈地养鱼或种植茭藕,甚至用竹篱截流,设拦网簖,导致泥沙堆积,堵塞下游,逐渐淤塞。再加上都水监无人管理,营田没有专人负责,涝浅无民夫清理,开江无兵卒助力,抓沙无军士执行,对租种茭芦的人没有禁令,岁时疏浚工作废弛,五湖的输水通道更加受阻。因此吴江东岸和江尾蒲苇丛生,泥沙涨满,变成民居、桑田和鱼池,每年增加税收,却不知增加一个县的赋税反而损害了几个州的赋税。况且古代的三江如今都已失去原貌。刘河是古时的娄江,现在船只通行需待潮水涨落,昆山外的娄江正道及娄门外的江面都变得浅窄,东江旧迹已不可寻。吴淞江虽在但多干涸,其一支从常熟白茆港入海,宽阔且湍急,是太湖的主要出水口,却又被鱼荡和茭芦堵塞。所以一旦遇到连绵大雨,十县山源一并溢出,具区(即太湖)水位猛涨,下游支港狭窄,无法迅速排洪,陂塘港汊瞬间被淹没,田野一片汪洋,东风掀起潮水,四方合围,到处都是波涛,百姓害怕成为鱼鳖,即使庄稼成熟,也可能顷刻间被冲毁。水这种东西,只蓄不泄,溃决泛滥的危害必然严重。关心民生的人确实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王安石在《送人宰吴江》诗中写道:“应当知道耕牧之地,往往长满茭芦青草。三江断其二,洪水如何安宁?”这句话真是令人感慨啊!如今若有人真心为民服务,确实应该效仿汉唐时期创设堤塘的方法,修筑斗门和水濑以防洪泛滥,开通龙溪七十二渡、荆溪百渎以疏通上游,开挖松江十八港、常州十四渎、昆山常熟三十六浦以及福山白茆,以排放下游水流。大的方面有湖滩、淹荡、陂潭用于蓄水,小的方面有溪泾港、汊浦渎用于通流。于是塘用来行水,渠用来均水,堤用来防水,浽用来停水,脉络纵横交错,大小贯通,这样既能利于农田防护,又能提供灌溉,预防旱涝,排出太湖积水直达江海,这才是长远之计。然而世俗之人只贪图眼前鱼荡茭芦的小利,却忘记了治水这一关乎国家长久的大计,这怎么能行呢?这怎么能行呢!我在此附上这些见解,供那些记录河渠情况的人参考选择。
《吴郡志》记载:“牛乳产自光福等山地,农户养乳牛,在冬天取牛乳,用类似制作豆浆的方法,将其点制成乳饼。精细的部分制成酥油,或者做成泡螺、酥膏、酥花等食品。” 莫旦在《苏州赋》的注释中提到:“吴县顾搭村出产的乳饼质量最佳。” 《吴门补乘》也记载:“北街安雅堂的酿酒最为出色。寒冬时,农家养乳牛,挤取乳汁装入瓶中,每天挑到城里,卖给富户,这种乳汁被称为乳酪。”
《楚辞》注释中说:“锡,就是饴糖,也就是古代的餦餭。”吴地人称之为“锡糊”,是用麦芽熬米制成的。冬天风干后糖脆,吃起来不粘牙。寒冷的夜晚有人挑担叫卖,锣声铿锵作响,夜里工作的人买来充饥。孩子们听到声音,开门出来购买,入口甘甜,欢声笑语,这也算是西风凛冽、篝火点点中的一个生活场景了。
按府志记载:“常熟直塘出产的锡糊,称为葱管糊;昆山出产的三角粽形状的,称为麻粽糊。”
蔡云在《吴歈》中写道:连续三天晨露迷蒙,预示着强劲的西风即将入夜。深巷中传来卖锡锣的声音,寒意渐浓,那敲击声完全不像悠扬的箫声。
汪丰玉在《卖锡锣》诗中写道:挑担行走时边走边敲锣,在黄昏的街道上发出铿锵声响。寒食节的诗篇已是古韵,这声音却换成了吴地乡音。丰收年市场放松管制,贫苦人家在自家炉灶上煎制锡糊。灯光昏暗,风吹动纸窗,木屐踩在结冰的蒲草上打滑。远处传来的鸣响渐渐靠近,人们开门互相招呼。所得虽少,孩子们却争相抛出铜钱。雕花盘中锡丝缠绕,让人想起繁华都市的往事。如今只能对着炉灰清谈,好诗句却无人能写。司空曙曾写过《咏锡丝结》诗。
曾经流传过温暖的锡箫之声,如今又听到喧闹市井中的锣声。开门唤来小贩时正值长夜,明亮的灯火映照着担子,已近年关。厨房里备好了粘牙的糖果,孩童们争相拿出压岁钱。风雪中挑担来回奔波,分得这份甜蜜时,总算能安慰筵前的辛劳。
杨子幼说:一年中的伏天和腊月,烹煮羊羔,配上一壶酒自我犒劳,这真是极其悠闲的田园之乐。《本草》记载:羊肉可比人参、黄芪,人参和黄芪补气,而羊肉补形体。秦国西部边陲盛产羊,当地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但仅靠羊肉就能吃饱,可见羊肉多么耐饥。严冬风雪时,烹煮肥美的公羊招待宾客,围炉煮酒,正是合适的时候。葑门严衙前有一家姓方的熟羊肉店,世代擅长烹羊。来吃的人清晨便蜂拥而至,穿着皮衣、戴着毡帽,迎着霜雪,围坐在店里,看着肉在锅里煮,不时掀开锅盖查看,付钱给烧火的伙计后,等上许久,先会上一些羊杂碎作为开胃小菜,称为“小吃”。然后才端上羊肉汤和米饭,每人一碗,吃完后还能再添,这叫“走锅”。特别精选羊肝、羊脑、羊腰、羊脚、羊尾等部位,汇聚成一盘,尤为珍贵讲究,称为“羊名件”。
葑门人因此有了“赵野鸭”“方羊肉”的美称。因为当地还有一家赵姓野鸭店,也因世代擅长烹鸭而出名。不过方家羊肉出锅时间较早,不能与那些睡懒觉的人一起享用。一旦错过时间,冷掉的残羹剩肉便会失去风味。
《魏台访议》记载:汉代以戌日为腊日,魏国则以丑日为腊日。古天竺国以十二月十六日为腊日。《唐书·历志》中规定十二月为腊月,因此初八被称为腊八。寺庙僧人用乳菇、核桃、百合等食材制作五味粥,这种粥又叫七宝粥,也称佛粥,民间俗称腊八粥。僧人们将粥分送给门徒,以显示节日的氛围。普通百姓有时会用蔬菜和水果混合煮粥,加入莲子、枣和栗子,以丰富多样为佳,香气从翠绿的锅中飘出,白色粥汤盛满瓮瓯。陆放翁诗中所说的“今朝佛粥更相饶,反觉江村节物新”正是指此。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初八是腊日。《风俗通》解释说:腊日是为了迎接刑罚、送走德行的日子。大寒时节到来,人们常担心阴气过盛,所以选择在戌日进行祭祀,因为戌象征温暖之气。腊日这天,杀鸡祭祀以感谢刑德。雄鸡挂于门上,雌鸡置于户下,以此调和阴阳,平衡寒冷与水气,调节风雨。《礼传》中提到:夏代称为嘉平,殷商称为清祀,周代称为大蜡。汉代改为腊。腊的意思是打猎,指通过田猎获取野兽用于祭祀;也有说法认为腊是交接的意思,新旧交替,因此举行大祭以报答天地功德。
学得僧厨双弓法,瓦钵分盛和着蔗糖。莫笑今年榛子栗子少,还记得曾因断齑画粥而读书的时光。
岁月何其峥嵘,星纪忽已绕完一圈。林间粥鼓喧闹,江乡祠堂祭祀腊八。东京旧俗遗留,供奉遵循西竺佛法。洗净锅灶精心熬粥,燃烧柴薪无需腊肉。调和七宝珍馐,计算浙米升合。馈赠亲朋邻里,僧厨散发盘餐。香气扑鼻令人赞叹,比肩占卜噬嗑卦象。甘甜芳香顺滑流匙,净馔欣然入口。满碗泛着糊状,儿女围坐绳榻。清味点缀酱盐,饱食裹紧棉衣。可怜穷巷百姓,风雪中柴扉紧闭。箪瓢无以赠与,僵卧气息衰弱。男女聚集官府施粥,拥挤嘈杂。中午时分人群推挤,老弱病残遭践踏。颗粒未沾唇边,归途哭泣呜咽。啄食得悠闲自在,反而羡慕经台上的仙鹤。君子贵在急人所难,儒释道本为一体。只需煮双弓米,不必添加杂果。菜色起于闾阎,论功胜过建塔。冥冥之中自有回报,应有千金之答。
用糯米粉揉合加入蔗糖霜制成的年糕,有黄白两色之分。大的直径达一尺且形状方正,或者做成元宝样式,都是用来准备年夜祭祀神明、新年早晨供奉祖先,以及馈赠亲友所需。赏赐给仆人婢女的,则形状狭长。富裕人家自己磨粉蒸制,贫苦人家则在市场上购买。腊月里年糕店铺生意兴隆,顾客如云。
按《周礼》记载:“笾人负责羞笾中的食物,包括糗饵粉餐。”注释中说:“《方言》称饵为馓,或称为餐。馓是用捣碎的黍米制作的。”《楚辞》中有“粔黍”。注释说:“环饼,吴地人称馓为膏环。”《方言》也称之为馓。杨循吉在《除夜》诗中写道:“邻里之间互相赠送馓子。”刘侗在《帝城景物略》中提到:“元旦吃黍馓,称为年年馓。”
世人都喜爱实在的东西,名字也与食物相关。口腹之欲如此奢侈,又怎会知道金银财宝?老饕们争抢炙热美食,一顿饱餐已耗尽资财。转而嘲笑堆积如山的食物,何时才能真正解决饥饿?
腊月里舂米声喧闹,小户人家囤米,大户人家储粮。施舍完寺院的七宝粥后,又听说过年需要准备年糕和馓子。
郑重写下“饌”字,风光又是一年。为了储备春日的糗饵,提前听闻磨盘旋转声。细筛如檐雪堆积,蒸笼升起袅袅轻烟。吉祥如同粽子煮熟,质地胜过粢米饭坚硬。甘甜可用蔗糖调和,香气应是稻米识得莲香。用尺量好待琢的圭形,寸寸切断频频牵连。外皮剥下瓜仁,中间填入枣实。狭长的好似手持石笏,方正的仿佛运来的花砖。品种丰富用于酬谢神灵,盘中增添压岁钱。馈赠体现亲情深厚,赏赐方便大家庭。回首重阳饮酒时,风筝飘扬在二月天。人情有时可笑,偏爱黄白之物模仿形状。
风馆分组比赛糗饵餐点,宋朝曾有人写过重阳诗。我们家乡这种风俗尚在腊月,翻作年馍充作节日馈赠。呵着冻手连夜忙碌,满碗玉屑般的米粉炊出甘香。世人向来喜爱甜食,不妨多加十倍的糖霜。金刀飞快玉手灵巧,灯前片片分割得好。妇女孩儿嘻笑争抢,满袖分携混杂梨枣。叮嘱留下一片等到元宵,好让老人吃了撑腰。年糕留到元宵节食用,据说可以避免整年腰痛。
岁节村厨春磨忙碌,黍饧蒸锅划成方块。儿童袖手看风雪,围坐火瓮满屋麴香。
乡民们在栅栏里养猪,把猪养得非常肥壮。等到腊月时宰杀,用来做年节的食物、祭祀神明和供奉祖先,这被称为“岁猪”。陆放翁诗中所说的“锅里煮着香喷喷的粥送给邻居老父,肥猪丰腴用来祭拜家神”就是指这个习俗。民间年底祭祀神明时,特别注重使用猪头,而且要挑选带有像“寿”字纹路的猪头为佳。于是将猪头腌制透彻后风干,即使到了年后仍然可以作为美味佳肴。
苏东坡在给子安兄的信中写道:“这封信到达的时候,差不多快到岁猪鸣叫的时候了。老兄嫂围坐在大火炉旁,儿女环绕,这就是人间第一等的好事。”陆放翁诗中写道:“屋边特意倾听岁猪的叫声。”他自己注解说:“蜀地人养猪用来祭祀,称为岁猪。”钱沃臣诗中写道:“蜡祭刚过腊祭刚开始,屋边正好听到岁猪的叫声。终南进士能吞鬼,小鼓喧闹打野狐。”
年末时,人们争相进入集市,购买各种荤素食品,用来馈赠亲友或作为礼物,同时也会采购山珍海味、新鲜的鱼肉、风干的兔肉和腊味等,以备制作菜肴之需,这些被称为“年货”。因为从元旦到初五,市场不营业。
据周处的《风土记》记载:岁末时,家家户户都准备菜肴和蔬菜,作为过年的储备,用来迎接新年,并相聚畅饮。《坚瓠集》提到:吴地风俗在除夕时,各行各业都停止营业,人们互相邀请饮酒。不论贫富,都争相购买食物,以庆祝佳节。
腊月将尽,天气寒冷,菜肴容易变凉。人们用铬锡铸成锅,内装铜胆,将鱼肉和各种珍贵食材放入其中,中间烧旺火,放在炉上烹煮。这样可以一边喝酒聊天,一边享用热食,完全不用担心菜肴变凉,这种烹饪方式被称为“煨锅”。《墅谈》中称其为“边炉”,也叫“仆僧”。因为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不用摆放桌案,非常适合冬天的小型聚会,但对伺候的仆人来说却很不方便偷吃,难怪会招致他们的厌恶。
下筷时汤像沸腾一样,席间热气仿佛春天般温暖。虽然食物滚烫有滋味,但炙热难耐让人难以亲近。就像药鼎添火、茶铛拾柴一样,大家一起动手。不要嘲笑那些习惯温饱的人,他们本是清心寡欲的饮冰人。
嘘寒问暖巧妙调和羹汤,用铬锡制成的炊具精致无比。五味调料与盐梅搭配,借助兽炭加热,一炉水火恰似侯鲭般美妙。围坐在肉屏风旁享受美食,蜡烛映照厨房熟透的佳肴。夜晚饮酒不必担心冻肉,丹田中的暖气自然从中生发出来。
吴郡的三个县都设有施粥厂,这些施粥点设在六个城门附近的各个寺院里。从十月十五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每天早晨煮粥供给贫困百姓食用。事先会登记需要救助的人数并造册,给应领粥的人发放票券,有时用竹筹作为凭证。官员、乡绅和富户们会捐赠米粮,集中送到施粥厂,负责管理此事的人称为董事。城内外的各个善堂有时也会举办类似的施粥活动。每当清晨霜重时分,城郊的贫苦百姓冒着严寒赶来,男女老少混杂拥挤,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声音嘈杂如潮水般涌动,只为求得一顿饱饭,直到日上三竿才散去。过去朱竹垞先生曾在粥厂题写一副对联:“同样是肚子,吃饱的人不知道饥饿者的痛苦;同样的面孔,得意时不要嘲笑失意的人。”这真是充满仁爱之心的话语。
北风刺骨呼啸着吹向穷苦人家,贫穷使得他们难以生火做饭,烟囱都不冒烟,饥饿的哭声实在令人怜悯。仁慈的人施恩泽遍及街巷,在六门设立粥厂煮粥,并预先登记人数发放筹签。阴沉的天空下起密集的大雪,数百名饥民如饿鸟般焦急等待。晨光惨淡,霜气浓重,高城的鱼钥刚开启,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前来领粥,甚至有人跌倒被踩踏,也顾不上危险。其中最可怜的是老弱之人,几乎快死去了还没能喝上一口粥。而寺庙正在煮腊八粥,香气从瓦甑中飘出,美味可口,有枣、栗子、银杏、莲子、芡实等七宝配料,甜如锡糖,献给富贵人家作为节日食品,由巧手厨师调制,春葱般的指尖搅拌着羹汤。豪华的贵客们享用着丰盛的肉食美酒,已经吃腻了,偶尔尝尝新鲜也就罢了,几勺就够了不用再添。珍贵厨房剩下的食物足够喂饱仆人们,芋头和蔬菜拌着椒盐。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贪吃,把碗里的粥倒出来哭着讨要更多。老人对孩子说不要不知足,看看粥厂里那么多人等着吃饭。从早晨到中午人潮拥挤,粒米未饱身形消瘦。你们这些有饭吃的人安稳度日,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却忘记了警醒。世间还有多少寒士,只能僵卧在雪屋中空守清廉。我听到这些话心中感到悲伤,写下这首诗时笔尖都被冻得笨拙了。
《翼駉稗编》记载:乾隆丙午年间,苏州的粥厂完工后,邱长春真人降下乩语,说施粥救人虽然出于善意,但也带来了九种危害:年迈体衰的老人,因拥挤抢粥而昏倒被践踏致死,这是第一害;幼童随父母或祖父母前来,一到现场就被分到不同的区域,彼此无法照应,容易被人拐卖,活着沦落卑贱,死后抛尸荒野,这是第二害;风雪交加、雨淋泥泞,道路艰难,寸步难行,好不容易吃上一顿饭却如同经历九死一生,这是第三害;男女为了领粥而放弃耕织,一旦秋收歉收,还会引发来年的春荒,这是第四害;饥饿病弱的人长途跋涉,粥又冷又迟,根本无法缓解饥饿,反而加速死亡,这是第五害;孕妇临产,因饥饿劳累导致流产,身体虚弱染病,无人照顾,这是第六害;白天排队领粥,晚上栖身破庙,风吹打颤,湿地上勉强休息,污秽熏蒸染病,这是第七害;无知妇女遇到浪荡子,失节被拐跑,追寻不回,孩子啼哭,母亲独自一人,丈夫成鳏夫,这是第八害;虱子满衣,污垢满身,路人掩鼻,聚集处恶臭熏天,容易引发瘟疫,这是第九害。要想消除这九种危害,应该在城中每个区域设置流动粥担,根据区域大小决定粥担数量。桶上加盖,每担可供二十人食用,准备二十只大碗,用后洗净。另备一小桶咸菜,两担同行,这一担未完,那一担已续上,乡村也照此方法施行,可以解燃眉之急并延续福泽。
腊月二十五日,士人和百姓家中会用赤小豆混合米煮成粥,用来祭祀神灵和供家人食用。之后全家无论长幼都要分食,如果有人外出,也会留出一份等他回来,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甚至猫狗等动物也包括在内,这被称为“口数粥”。据说可以避瘟气,或者加入豆渣一起吃,传说这样能免除罪过。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共工氏有一个不成才的儿子,在冬至这一天死去,变成了疫鬼,但他害怕赤小豆,因此人们在冬至煮粥来驱邪避灾。
每家每户都在腊月二十五,将米像珍珠一样与豆子一起煮。用大勺子分盛,香气扑鼻,连疫鬼闻到香味都无处可逃。加入针姜、桂皮和蔗糖调味,口感滑润甘甜,胜过黄粱米饭。全家人团聚吃完晚饭后,连远行未归的人也会留下一份。连不懂事的孩子也被劝着尝一尝,余下的粥香飘散,惠及所有人。新年伊始,天地和谐,万象更新,带来万福。没有疾病灾害,年谷丰收,每年腊月都会分食这种豆粥。
林间寺庙的佛粥相传在腊八时分发,选用豆类精心调制,入口顺滑。家中主妇负责分配份数,香气远扬,疫鬼闻之避迹。在外的行人也有留存的一份,奴仆同样能分到一碗。加入细碎的挂霜和稠粥一起熬煮,再舀一勺喂给襁褓中的婴儿品尝。富贵人家则加入各种果品调和五味,香气浓郁,柔腻开胃。贫苦人家喝上一口也能抵御寒冷,简单快捷,无需额外花费。尤其是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茅屋中炊烟迷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糊糊涂涂地吃上一碗,共同填饱肚子,消除病灾,送走残年。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