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的农民在七月半之后,田间的耘挡工作已经完成,禾黍生长旺盛。这时会用草木灰、粪肥或麻豆饼屑撒入田间,稻谷得到肥料滋养后,便会逐渐结出饱满的谷粒。此时正值稻谷开花期,不需要用水车灌溉田地,而是让田地晒上十多天,使泥土干透,这被称为“搁稻天”。等到田土干裂后,再引入浅水进行轻微浸泡,称为“养稻水”,一直持续到稻谷成熟时才可以排水。这时秋季农事渐深,稻田呈现出青黄相间的颜色,若能在此时得到处暑时节的雨水滋润,并且多次透雨洒下,微风拂过田埂,只闻稻香四溢,便可预示丰收在望了。
据《陶朱公书》记载:“稻田在立秋之后不再添水,晒上十多天,这叫‘搁稻’。”民间俗语认为处暑时节的雨是甜的,白露时节的雨是咸的,甜雨能滋养稻谷,而咸雨则会损害庄稼。谚语说:“秋前秋后三分雨,胜比堂前一片金。”指的就是处暑时节那滋养稻谷的甘霖。
《梦华录》记载:七夕这天,民间习惯用蜡制作成婴儿形状,放在水中玩耍,认为这是妇人求子的吉祥象征,称为“弄化生”。人们供奉瓜果、谷物板来乞巧。用油、面粉、糖和蜂蜜制成各种像笑脸般的花样点心,造型百般精巧,如捺香、方胜等样式,称之为“果食”。吴中地区旧俗,在七夕时集市上会卖巧果,用面粉加糖揉制,做成苎结形状,或者剪成飞禽样式,用油炸至酥脆,统称巧果。福建地区的少男少女会在庭院露台上摆放花果、香烛、瓜藕等物品,礼拜牛郎织女星,举行乞巧会,让孩子们都参与其中,这天被称为女儿节。人们还会在青竹上戴绿荷叶,系在庭院中当作承盘。男女老少在月下罗列参拜,用线穿针孔辨别目力。第二天观察盘中蜘蛛是否结网,如果结了丝就认为是得巧。其他人都举杯饮露水庆祝。富贵人家会在庭院中搭建彩楼,称为乞巧楼,在楼上穿七孔针,称为“弄影之戏”。如果看见天河中有明亮的白气,或闪耀五色光芒,就认为是双星渡河的征兆,这时叩拜就能得福。
据《岁时记》记载:七夕乞巧时,如果有蝽子在摆放的瓜果上结网,就认为是得巧。《下黄私记》提到:下黄地区每逢八九月间,当月亮周围有轻云时出现五彩光芒,就会赶紧叫女子拿针线,小孩拿纸笔,对着月亮叩拜,这也称为乞巧。可见乞巧并不只限于七夕。《方舆胜览》记载:当地工匠擅长泥塑,在七夕时制作摩喉罗尤其精巧。
《熙朝乐事》记载:七夕时集市上会有用土木雕塑的孩童,穿上彩衣作为珍宝,称为摩喉罗。据说这是妇人求子的吉祥象征。唐代宫词写道:芙蓉殿上中元节,水拍银盘弄化生。说的就是这种摩喉罗。
凉风吹动转换到秋律,天街夜晚静谧银河笔直。洗车雨过后刚放晴,几处园林映照着新月的清辉。云光闪烁中双星渡河,晒衣楼外彩色棚子已经搭起。闺中女眷们相聚良宵,在中庭妆扮完毕欢声笑语聚集在一起。钗盘盛着水果点心散发着炉香,娉婷地在玉阶旁礼拜起身。默默祈祷织女和牵牛星,但愿所求能遂心愿。所求的不是成为连理枝,所求的也不是比翼鸟。传闻天上有神仙,祈求赐予聪明才智。金梭随即坠落眼前,蛛丝织就回文图案。更希望穿尽七孔针,在刺绣群中推为第一。衷情许久诉说得分明,仍有余情未诉完。青天碧海茫茫无际,天孙不知能否听见。井边梧桐叶落在银床上,清露飞来沾湿罗袜。铜壶滴漏声悠长,疏帘微风拂动画萤飞入。岂知巧拙本是天生注定,仰望天孙乞巧又何必呢。倘若真能赐予人间巧艺,人人巧艺都能与天孙匹敌。为何世间巧者如此稀少,可知神仙也难以施力。从来至巧不如守拙,巧者常劳碌而拙者安逸。工倕虽有灵巧手指却遭天谴,雕琢混沌反而失去真形。逞巧不如守拙为好,大巧向来存于朴实之中。怅望盈盈一水之间,仙路云车疾速归去。牵牛花下曙光初现,人间机变纷纭而出。
《纪历撮要》记载:七夕时观察天河的走向,可以预测米价。天河回转快则米价便宜,回转慢则米价昂贵。《昆新志》也提到:七夕时看天河的动向,根据天河回归的日子长短来占卜米价的高低,一般来说十天就会下一场雨。郭倾伽在《樗园消夏录》中引用了戴石屏的《舟中夜坐》诗:“独自坐着仰望星空,满怀秋思悠长。天河预示着米价波动,太乙星映照着时代的安宁。”这说明这种说法流传已久。吴地的孩子们,在秋天的夜晚乘凉坐在露天地里,欢声笑语不断。七夕过后,人们通过观察银河的明暗来预测米价的高低,认为银河晦暗则米价贵,银河明亮则米价便宜。民间还流行唱这样的谚语:“天河斜搁,人家咬菱角;天河阑环,人家吃新米饭。”这是通过天河的倾斜或端正,来推测秋天农事早晚的变化。
络丝虫鸣响在豆花篱边,树荫遮蔽月光迟迟才升起。静坐看着门前银河横跨天际,人们又到了剥菱角的时候。
《田家五行》记载:天河中有黑云生成,称为“河作堰”,又叫“黑猪渡河”。黑云对起,连绵接天,称为“云作桥”,这些现象都预示将有大雨来临。
中元节时,农家会祭祀田神,村里的老人和里长会筹集钱款,在土谷神祠举行集会。会上宰杀牲畜,鼓声不断,男女聚集观看。参加集会的人离开时,各自带着花篮、水果、食物和社糕散去。也有人准备面粉、鸡肉、黍米、瓜果蔬菜等,摆放在田间的十字路口,祈祷并祭祀,这叫做“斋田头”。《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方来,看见路边有人在祈祷丰收,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让低洼地的庄稼装满笼子,让高地的庄稼装满车,五谷丰登,家中堆满粮食。’”现在的“斋田头”,大概就是古代祈求丰收的习俗吧!
按照韩愈的诗所说:“一起到田头祭拜社神。”又说:“愿成为同社的人,春秋两季用鸡豚宴请。”《周礼》记载:社日要占卜来年的收成。《疏》解释说:“社,是五种土地的总神,也是田神所依附的地方。”所以农家在中元节的祭祀,就如同古代的秋社一样。居家要注意的禁忌是:秋社日,家中的儿女都要早起,怕社公作祟,这与春社相同。娄元礼《田家五行》记载:社日应时节,田园中的乐事,与春社相同,只是景色不同罢了。唐诗说:“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荆楚岁时记》记载:秋分时用牲畜祭祀,准备好供品和帐幕,比仲春之月还要隆重。祭祀后剩下的肉,全部分送给乡里,惠及族人,祭祀后的聚会,大概就在这里吧!宋王宏《卜纪》记载:“秋社的聚会,在社神前掷茭,用来占卜来年的丰歉,或者折竹占卜,称为求寿。”
《楚辞》说:“索琼茅以筳篿兮。”人们折竹结草占卜,称为求寿。
中秋节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首选。街市上卖饼的店铺,称为茶食店。月饼大小和样式各不相同,用糖、面粉制作而成。馅料有豆沙、玫瑰、蔗霜、百果等各种口味,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用来馈赠亲友。到了十五晚上,人们会摆上瓜果,在供奉月亮的筵席前祭祀。月饼的形状圆润,寓意人月双圆。董友文诗云:“甘分禁内红绫餤,圆映天边白玉盘。”比喻非常巧妙。按《帝京景物略》记载:“中秋月饼,亲戚之间互相赠送,有的月饼直径有一尺大。”
月饼如粉膏圆影,分得月光,每到中秋都能尽情品尝。只恐怕团圆仅仅停留在月饼上,远征的人大多还未归乡。
月饼的外形像寒具(一种环形糕点),名字却从食谱中得来。巧妙的设计出自饼师的心思,模样恰似婵娟般的明月。放入厨房时光芒胜过霜雪,蒸制时热气流淌。揉搓成细腻柔软的面团,点缀上胭脂般的花纹。亲朋邻里相互馈赠,节日的礼数不容忽视。高阁中秋风轻启,华美的筵席在烟雾缭绕的夜晚摆设。儿女们围坐一团,杯盘散乱狼藉。技艺传自民间,听闻吴均讲述其由来。岂会吝惜千钱购买,却不作十字画(暗指简单粗糙)。触感轻柔适合玉指拿捏,口感软糯可被瓠犀(牙齿)咀嚼。入口的滋味胜过红绫包裹的珍馐,捧在怀中宛如洁白的玉璧。虾蟆(蟾蜍)尚未来得及呼唤,鹭鸶又怎能匹敌?莫要只当作画中之物欣赏,应该拿来款待抄书的客人。
二十四日,人们用黍米混合赤豆,制作糍团来祭祀稻神。《说文》中解释:“资,就是稻饼。” 意思是将米蒸至半熟后捣碎,而不是磨成粉。民间也称其为“糍团”。
白露时节稻穗均匀秀美,新做的糯米团人人都来尝鲜。可怜绣阁中的双丫少女,初次试穿弓鞋,鞋底不染尘埃。民间习俗认为这一天吃糍团,对小女孩缠足有益,能让脚变得轻巧柔软。
县志记载:“八月二十四日是稻蘖的生日,这天忌讳下雨。”《岁时琐事》提到:“如果稻蘖日下雨,即使发了芽也会腐烂。”民间称这种情况为“宠荒”,意思是连干燥的柴火都没有用来做饭。
《长物志》记载:菱角有青、红两种,早熟的叫水红菱,晚熟且个大的叫雁来红,青色的叫鹑哥青,还有一种白沙角腰菱。菱角分为野菱和家菱两类。近代又出现了馄饨菱,味道格外甘甜芳香。卢《志》提到:折腰菱,晒干后叫风菱,还有一种软尖花蒂的品种,出产于长洲顾邑墓一带,果实大且味道好,称为顾窑荡菱。水乡的渔户以种水为业,在港汊间拉起绳索,广泛种植菱秧,江湾湖畔也有零星分布。秋风初凉时,采菱的歌声四处响起,梳着发髻的少年和少女划着船往来穿梭,采摘满筐的菱角,带到市场售卖,人声喧闹于岸边,按斗称量交易。在秋禊的宴席上,剥开菱角尝鲜佐酒,银河的光影下,堆积的菱壳装满了盘子,确实是水乡的美味。
按:菱角是水中植物,与芰属于同一类但不同种。《尔雅》中称其为蘋撷。三月时藤蔓延伸,根生长在水底,叶子浮在水面,六月开小白花,白天开放夜晚闭合,随月亮转动方向,就像葵花向阳一样。小的品种叫枣核菱,还有名为水白菱的。吴地溪边的女子,每到秋天争相采摘,因此流传下来采菱的曲子。按葭也写作芦或莲。《说文》解释:葭就是芰。《字林》记载:楚地人称菱为芰,可以食用。
采莲的歌声还未停歇,又响起了采菱的歌谣。菱角尖尖显得头角峥嵘,剥开后内里如冰雪般洁白。紫色的外衣映衬着座位,罗袜轻解仿佛凌波而行。我想要摘下花蕊,放在妆台上照映翠眉佳人。
采莲的歌声刚刚唱罢,荷叶田田,十里的菱花叠成翠钿般美丽。不要说烟波浩渺就没有赋税,如今湖面也开始征收租钱了。渔家的生计全靠湖中的菱角,在明镜般的湖面上用一条绳划分界限。儿女们挤满船舱,欢声笑语不断,绿杨深处挂着捕鱼的网罾。
菱角,又叫鸡头。《仇池笔记》中提到:“菱花朝向月亮,而芰花朝向太阳,所以菱性寒凉,而芰性温热。”它们的性质不同,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也有所区别。菱角在三月生长,叶子平铺在水面上,比荷叶还大,表面有芒刺,正面青色背面紫色,古人称其为“鸡头盘”。韩愈诗中所说的“平池散芰盘”就是指这个。六月开紫花,结出苞,外面有青刺,形状像栗子但更尖。《本草》中记载它有鸡头、雁喙、鸿头、鸡壅等名字,大概是用来广泛引申它的用途。苞中包裹着果实,如珠玑般,形状像石榴籽,果仁圆润如鱼眼。管仲称其为“菼”,孙升《谈圃》则称之为“水流黄”。多吃对身体有益,但容易引起胀气。吴地的农民常在湿地种植,采摘后剖开,按斗售卖,咬开外壳取出果粒,颜色洁白如珍珠,可入药也可充饥,是食品中的珍贵之物。
按郡志记载:“吴江出产的菱角,壳薄色绿,味道肥美;长洲车坊出产的则颜色偏黄,有粳性和糯性之分。”
苍苍羽毛般的菱角破水而出,铜盘上矗立着如钉头般的果实。吴地的鸡头菱角仿佛斗门之后碎裂的绛帻,又如海蚌捧出的珍珠般晶莹剔透。
鸡头菱角形状酷似,毛茸茸的花冠挺立。剥开后仍如碎玉含璞,圆润的果实仿佛要滚出盘子。饱餐一顿可以代替谷物,玩耍时又能当作弹丸。新剥下的果实格外温软,抚摸间不禁一笑相看。
《史记》记载:卓王孙在岷山脚下种植芋头,借此发家致富。《长物志》称:抵御贫困的方法中,芋头堪称第一。寒夜围炉而坐,煨芋头才是真正的美味,它别名“土芝”。《吴郡志》提到:芋头有水芋和旱芋两种,小的叫芋艿,大的叫芋魁,也叫芋婆。《汉书》中称之为芋渠,旁边生出的叫莒芋。《广志》记载:芋头共有十四种。《本草》注释中提到:芋头也有青、紫、白、野、真莲、禅六种。其中只有野芋不能食用,柴芋就是旱芋,味道甘甜且性情耿直。水芋即白芋,生长在水田中,味道柔滑细腻且甘美。红芋则是芋魁大而芋艿小,吴地水乡随处可见,市场上售卖的大多是从马迹山贩运来的。店铺用黄砂糖一起煨煮,称为“糖烧芋艿”。苏州城中的芝草灵桥一带,这种小吃最为有名,味道甜香松软,其他地方都比不上。
山居人家清供充足,煨芋头度过残冬。寒风凛冽天欲下雪,地炉中的火正旺。芋头熟时香气满屋,煨芋与拙朴的生活相得益彰。老人坐在炉边画灰闲谈,孩子们争相吵闹着吃芋头。吃饱之后万般杂念皆消,欢喜于饥饿得以充饥。二十年宰相的功业,无暇去问禅老之事。
莲的根茎叫藕,吴地的农民将它种植在与潮水相通的田里。夏天长出水面的叫花藕,极其松脆但价格昂贵。到了秋天,莲蓬采摘完毕,成年男子下水踩挖莲藕,寒潭边传来嘈杂的人声,中午时分在市场上争相售卖,小船摇橹穿梭其间。杜荀鹤诗中写道:“一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这正是吴地的风景。
按郡志记载:吴县黄山南荡出产的藕是最好的,开白花的藕松脆且甘甜。《唐国史补》提到:苏州进贡的藕中,最好的叫“伤荷藕”,吃起来没有渣滓,其他地方的藕大多不到九个孔,唯独这里的藕超过九孔。
小船在水上东西往来,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与碧空相映。提起衣裳踏入水中,像捧着美玉从泥中取出。荷叶错落间一片翠绿,残余的莲花点缀着点点红色。激起水波才被选中,刚一呈现就已引人注目。供御用的藕洁净玲珑,人们感念采藕人的辛劳。山珍虽多,却无法与之相比。
本生长在太华峰头,为何如今深陷泥中?洁白的本质从未被污染,因无牵无挂所以能通透虚空。如玉腕般精致的节结,似冰丝般宛转通畅。美人纤纤素手剥开莲蓬,更显其纯洁美好。
谢肇淛《五杂组》记载:九月初九清晨,把一片糕点放在儿女的额头,祝愿道:“愿孩子百事皆顺,步步高升。”《六典膳部》提到:节日的食物,九月九日吃麻葛糕。《食谱》记载:张年美家,在重阳节制作米糕。吴地风俗在九月制作五彩米粉糕,称为“重阳糕”,又叫“骆驼蹄”,也叫“菊花糕”。用麦芽糖和炒米粉混合制成,表面点缀着枣子和栗子,如同星星点点,称为“花糕”。糕点铺会挂上彩旗,叫“花糕旗”。父母家一定会接女儿回家团聚,吃花糕。有些人用炒米粉拌酒曲,发酵后做成丰盛的糕点,撒上百果装饰;或者用炒米粉包裹肉来蒸;又或者用炒米粉混合油脂蒸熟,这些都称为“重阳糕”。
按《吴郡志》记载:九月初九吃五彩重阳糕,搭配菊花、茱萸品尝新酒,还吃粟粽和花糕。邵溥《闻见后录》提到:刘禹锡写《九日诗》时,想用“糕”字,但因《五经》中没有这个字,便放弃了不写。宋祁《九日诗》写道:“戏馆轻霜拂晓袍,糗糕花饵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吕希哲《岁时杂记》记载:春社、秋社和重阳节都有吃糕的习俗,用枣子制作,有时加上栗子,也有用肉的。崔正言诗中写道:“归去酿酒烦邻里,买糕沽酒作重阳。”孙国教《燕都游览志》提到:重阳节当天,皇帝赐百官花糕宴。
《夏小正》提到:菊花盛开之时,适宜种植麦子。《礼记·明堂月令》也说:仲秋时节要鼓励农民种麦。《尔雅翼》解释:麦是接续粮食短缺的重要作物。在夏季时,旧粮已尽,新粮尚未成熟,百姓此时常缺粮,而麦子成熟最早,因此特别重视并鼓励种植。趁着霜雪未降,地气尚暖,适合播种和生长。如果稍晚,种子便难以发芽。谚语说:“小雪大雪,种麦休歇。”意思是这两个节气已不适合种麦。麦的品种有大麦、小麦、元麦、荞麦、雀麦等名称。大麦就是周朝后稷从天受赐的“瑞麦”,也叫“来麰”。小麦有三种:一种叫蚕老,一种叫水白穗,还有一种叫紫穄红。《阴阳书》说:“小麦生于桃树开花之时。”它需要二百四十天抽穗,抽穗后再过六十天成熟,秋天播种,冬天生长,春天抽穗,夏天成熟,汇聚了四季的中和之气,因此与四季相呼应。总体来说,农田种植以小麦为主。九月收割完稻谷后,就翻耕田地,将麦种撒在田埂上。古人称种麦为“雨麦”,因为撒种后遇雨即生,青葱覆盖田垄,冬天下雪尤为有利,所谓“腊雪如被”正是此意。
按《素问》记载:“麦属心之谷。”《说文》则说:“麦属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成。”陶贞白认为:“麦能养肝气。”孙思邈则说:“麦能养心气。”查阅医书,麦的功效包括除烦止渴、收汗止血,这些都与心脏相关,因此应以《素问》中“麦属心”的说法为准。《群芳谱》提到:北方的小麦花白天开,食用对人体有益;南方的小麦花夜晚开,食用容易引发腹痛且不易消化。至于元麦,就是《本草》中所说的穫麦。荞麦秋天种,冬天收。雀麦见于《尔雅》,也就是燕麦,多生长在野外废墟。刘禹锡所说的“动摇春风”指的就是这种植物。
《吴下田家志》提到:“当银河斜挂,适合夜间劳作。”又说:“九月九,拿出厚衣服抖一抖。”《诗经》中说“九月授衣”,意思是重阳节后,天气清凉,夜晚变长且蚊虫减少,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开始夜间劳作。巷子里灯火通明,剪刀和尺子的声音此起彼伏,纺织机的鸣响伴随着促织的叫声,小窗边传来人们的交谈声。《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民已歇工在家,妇女们聚在同一巷子里,一起在夜晚纺线织布,一个月能多出四十五天的工作时间。”颜师古注释道:“这指一个月里,加上半夜的时间算作十五天,总共四十五天,正是这个时候的特点。”此时,街市上的小贩点亮灯火,挑着担子售卖糖炒栗子、熟银杏等小吃,供人们充饥解馋。他们沿街叫卖,常常到深夜才散去,街道才渐渐安静下来。
《田家五行》记载:“冬月到来,天气渐寒,白昼变短,必须依靠夜间劳作。”民谣唱道:“十月没有闲工夫,只有梳头吃饭的空。”
《周礼》记载:“鱼适合与菰一起食用。”【注:菰即同菰。】《说文》解释:“蒋就是菰。”《广雅》提到:“它的米叫雕胡。”《西京杂记》称:太液池中的雕胡,茎紫叶绿,节节分明。《汇苑》记载:“蒋又叫茭,生长在低洼湿地称为菰或葑,秋天结的果实就是雕胡米。”《管子》中称之为“雁膳”,因为大雁也吃它。杜甫诗云:“波漂菰米沉云黑。”这是说野生茭草在秋末结穗成米,黑色的叫乌郁,渔民采集它作为粮食。莼菜产自太湖洞庭山下,明代时蔡以宁和邹舜五开始种植,味道甘滑,最适合用来做羹汤。莼菜叶子像凫葵,四月长出,名为雉尾莼。袁宏道(石公)说:“莼菜香脆柔滑,如同鱼髓蟹脂,没有其他食物能与之媲美。难怪它被土衡称赞,也让张季鹰怀念不已。”
对于一尺以下的鲈鱼,将其制成干脍置于盘中,取香橙皮切丝,与鲈鱼脍混合,搅拌均匀。《鲈经》记载:霜降后,鱼肉洁白如雪且不腥。所谓“金齑玉脍”,正是东南地区的美味佳肴。
鲈鱼产于松江,太湖中也有,但只有三鳃,味道比不上松江的四鳃鲈。郡志记载:“吴江长桥南有四鳃鲈,味道鲜美且肉质紧实,切成细丝做脍,即使放一整天颜色也不会变。” 《大业拾遗》提到:“吴郡制作鲈鱼脍,需在九月霜降时捕捞鲈鱼,此时菊花盛开。”
即便金橙为人熟知,也难掩鲈鱼价低的事实。唯有在松江烟雨中,小船上烧薤捣香齑,方能品味真意。
他感慨道:“人生贵在顺心适意,何必为功名利禄奔波千里,受官职束缚呢!”于是驾车归乡。
按《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到洛阳后,被齐王任命为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念起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遂辞官归乡。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