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纷纷扬扬,园林中的春天即将结束,人们争相举办饯春筵。大家到集市购买樱桃、青梅、浓麦,用来祭祀祖先和宴请宾客,这叫作“立夏见三新”。宴席上增添的菜品有烧酒、海蛎、酒酿、芥菜、白笋、咸鸭蛋、蚕豆等,这些都是时令鲜美食材。酒家会把新酿的酒送给以往有贸易往来的老主顾。到集市买酒喝的人,不收钱,因此路上满是醉酒之人。立夏这一天,民间有吃李子的习俗。元池《说林》记载:立夏吃李子,能让容颜美丽。福建的妇女常举办李会,取李子汁与酒同饮,称为驻色酒。据说这一天吃了李子,就不会疰夏(夏季疲倦)。
蔡云《吴歈》:消梅郁脆樱桃熟,浓麦甘香蚕豆鲜,鸭子调盐剖红玉,海蛎入馔数青钱。
袁景澜《姑苏竹枝词》:梅水盈池闹井蛙,比邻分送七家茶,樱桃浓麦时新出,四百楼台锁落花。
《秦中岁时记》记载:长安四月以后,从堂厨到百司厨,都通称为樱笋厨。吴地的樱桃出自光福西山,红得像火齐,味道甘甜如崖蜜。笋出自湖州的群山,商船远道贩运,昼夜兼程。带着粉扑的绿苞,像玉婴般成对剥开。饯别春天迎接夏天,举杯设宴,厨师准备的菜品,一半是樱桃一半是笋,真是美妙的味道啊。
按《尔雅》记载:楔,就是荆桃。《月令》提到:用含桃作为羞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这是鸮鸟含着吃的食物。所以也称鸮桃,或叫崖蜜。《令斋夜话》说:崖蜜,就是樱桃。唐代时,新科进士特别重视樱桃宴。刘覃考中进士后,预先用金帛购买了几十石樱桃,堆积如山铺满席面,又拌上乳酪,每人享用一小碗蛮画(装饰),不少于数升,当时的人认为这非常奢侈艳丽。吴地出产的樱桃有四种:朱樱、紫樱、蜡珠、樱珠。其中朱樱和紫樱这两种尤其珍贵。山里人家在樱桃成熟时,必定会用渔网覆盖,防止鸟儿啄食。陆鲁望有诗写道:“鱼网盖樱桃”就是这个意思。笋的名目繁多,孤竹国有瑞笋,海南有平头笋,新罗称之为佛影蔬,苦笋被称为谏笋,陆鲁望称它为龙,又称它为埽瑁簪,苏东坡称它为玉版禅师,黄庭坚称它为黄犊角,又称它为苍玉,都是根据它们的形状来命名的。凡是竹子第一节有分叉的,是雌竹,出笋较多。观察竹头朝向,挖掘就能找到。吴地的笋,以毛竹笋为最佳,味道浓厚且肥美鲜嫩。元代李卫对笋的名目记载得很详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珍美的味道。初夏时,家家户户争相带着它馈赠亲友。田间的妇女也用它来作为送给耕作农夫的小吃,给锄地的人当作点心,这也被称为“苎头饼”。同里镇姓闵的人家擅长制作这种饼,其他地方都比不上,俗称“闵饼”。
按照郡志记载:苎头饼也叫谷芽饼。吴江同里市的人用糯米粉,加入青苎头捣和制作而成,可以用来馈赠远方的亲友。其他地方只用麦芽,在春夏之交制作。
明代沈周《苎头饼》诗:新生的嫩芽刚刚长出就被折下,用来制作糕点不断。香气凝结成圆形遵循模具,青绿色的膏状物经过蒸制变得柔软。女子的手工劳作胜过郑国的白绸,乡土宴会上的美味胜过唐代的绫罗。我心中有对生命的伤感情怀,面对餐食独自难以承受。
将蚕豆用水浸泡,使其变软,剥去一半的壳,剪开豆瓣,放入油锅中炒至松散,形状像兰花,被称为兰花豆,是下酒的佳品,这一名称可见于《西堂诗集》。
本来在南山种豆,有一天竟然被熬制成如同九畹之多的兰花(“九畹兰”指代众多美好的事物)。不要嘲笑吴地人(“吴侬”指代当地人)制作的新花样精巧,满满一盘都可当作《楚辞》(“楚骚”指代《楚辞》)来欣赏。
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鱼,按照时节送到市场,商贩们挑着售卖,大约每五天就换一种新品类,在四月夏初的时候达到最盛。山里各种水果,像缃桃、玉李、丹杏、花红、邓尉消梅、上沙卢橘等纷纷上市。杨梅的颜色如同火珠般艳丽,樱桃的味道甜美得能与崖蜜媲美。园子里有各种蔬菜,如台菘、韭韭、菝蒺、苣葛、王瓜、紫茄、水芹、蜀芥等。豆类则有蚕荚、羊眼、蔺蔓、刀悬、荏菽、蹄躞、青斑、赤小等品种。水中各类鱼儿,如青鲔、白鲱、素鲠、乌鳢、槎鳊、溪鮆、河鲤、江鲿等也应时出现。银鱼出水时身体纤细,针口鱼投畀(投入水中)后骨头细小。还有蛤蚌螺虾、菌萼笋蕨等,都是地方特色美味,让人目不暇接,难以一一列举。墨肆(这里可能指代市井之中)的佣贩商牙(中间商之类)争先恐后地去售卖,往往能卖出高价。错过时节才出来的,价格会低至原来的两三倍。民间称这种售卖为“卖时新”。
越筠《吴门竹枝词》:山里的鲜果、海里的鱼虾,零落的瓜茄依次陈列。美好的物产尽在吴地,一年四季都在售卖时新的东西。
吴郡靠海,海产品丰富。葑门外的海鲜行,是海船和渔商聚集的地方,长桥上铁鹿(可能是某种设施)耸立,篷索随风飘动,青雀黄龙(形容船只)般的船只挤满了水面。紫楝花开的时候,清和(时节名)记录候物,天色朦胧的清晨,喧嚣尘土争相扬起。像鲽鳎、鲳鳗、江鲟、着甲之类的海鲜,无不汇聚于此。其中最珍贵的是鲻鱼。第一次下网捕到的第一条鱼,叫头鲻,必定献给抚军以求得奖赏。剩下的依次送到各个官宦富贵之家。最多的是鲭鱼,把它的鳃风干后叫做鲥,用来粘东西非常牢固。海鲜大多和冰放在一起,这样能保存很久不会变质,这叫冰鲜。鲞溪有十二处冰荫,都是为海鲜准备的。钱箨石诗云:海船运来的鱼鲜家家称赞,街头到处在卖新冰。说的就是这个。此外还有鲍鱼店,用盐腌制鱼,剩余的各种海产繁多,实在难以一一细说。
金色鳞鱼雪色腮,贩鲜船到五更时。腥风吹出桥边市,绿柳枝贯穿红腮鱼。
袁景澜《姑苏竹枝词》:秧苗如针刺入水中绿色参差不齐,正是冰镇鱼上市的时候。万里长风催促着船只前行,四月官衙里进献头鲽。
许鍈《咏鲽鱼》诗:冰冻的鲽鱼早就出现在广州的歌谣里,皮肉之间蕴含着美妙的味道。记住尝新的好时节,在落梅飘落在江上的时候,人们仍然留恋着东坡(可能指代一种文化情怀)。
浴佛日(佛教节日)的时候,街市上的店铺采集杨桐叶和细冬青,用来将米饭染成青色,叫做青精饭,也有做成糕点样式售卖的。僧寺用乌叶染米,或者取南天烛叶煮汁浸泡米,制作黑饭,用来馈赠施主(“檀越”指施主),各家各户用它来供奉佛祖,称为阿弥饭,也叫乌米饭。《本州纲目》称:乌饭是仙家服食的方法。《燕都游览志》称:四月八日,梵寺制作乌饭。陆龟蒙诗云:乌饭新炊香气扑鼻,道家把这当作斋食是常事。这就是说乌饭的制作,佛家和道家都崇尚。
按照《神隐》所说:西域佛的生日,用黑黍饭加上不夹落(大概是番语)祭祀。《藁史》说:不夹落是用菉叶包裹糯米,长四寸,宽一寸,味道和粽子一样。大概这是乌饭的遗留,也叫青饪饭。(正字通中有相关读音)
迅(这里可能是一种解释),就是乌饭。(唐张贲)《青饪饭》诗:谁屑于用琼瑶来做青饪饭,以前传下的名品出自华阳。应该适合仙子用胡麻拌着吃,因为要送给刘郎和阮郎。(陶隐君)《登真隐诀》:青饪饭的做法,是用药草混合揉搓后晒干。(陈藏器说):乌饭取南天烛的茎叶,捣出汁液浸泡糯米,九次蒸熟九次晒干,装在袋子里,可以带到远方。(李时珍说就是结红色果实的天竹作为乌饭树。现在还有乌饭草,或者用枫叶、乌桕染色,岭南有的用榕树枝,都可以用来做青精饭。)
笋在《尔雅》中被称为竹萌,在《说文》里叫竹胎。陆师农说:十天之内是笋,十天之外就长成竹子了,它得到春天的生气,生长速度最快。有十六天的时间,就能和母竹一样高了。春雷惊蛰时分,笋芽迅猛抽出。雨水的力量仿佛能拔起山峦,云气的根部(指竹根)裂开泥土。湖州太湖周边群山上的修竹连绵不断,当地人把笋装到船上,运到吴城售卖。大船装得满满的,关在船舱里,春日的气息熏蒸着,笋必然快速生长。要是船行得稍微慢点,船肯定会被笋顶裂,所以载笋的船,篙工楫师每艘船必定要有三十多人,快速地摇橹,帆和桨一起使用,行驶起来像箭一样快,这种船被称为笋闸船。四月的时候最为兴盛,在同一条水路上航行的其他船只,都不会和它们争速度。我以前有《泊舟五龙桥》诗写道:一个早晨披着蓑衣在市集,春帆如笋闸船。大概那个地方就是笋船从太湖进入的入口。
按照张岱《梦忆》所说:一天在浴凫堂对着圆镜般的湖面坐着,面对着兰荡。每年春末,破塘笋必定经过这里,轻快的小船飞驰而出,牙人(中间商)挑选出一棵最大的笋扔到水面上,朝着园子里的人喊“一捞笋”,然后划着船桨飞快离开。园丁划着小船去捡笋,那笋形状像象牙一样,颜色白如雪,嫩得像花藕,甜得像蔗糖,煮来吃的话,美妙得无法用言语形容。
约定好期限的水驿和山邮,速度快得像飞凫追逐碧绿的水流。三板船轻巧,双桨齐划,从湖州贩运笋到苏州。
福济观在吴郡皋桥东边,俗称神仙庙,里面供奉着回仙吕祖的塑像。四月十四日是仙人的诞辰日。宋朝淳熙年间,陆道坚在这一天设云水斋,感动了吕祖传授神方,用来治疗胸山王省干的风疾,于是世人就相传这是仙诞日。仙人常常化为衣衫褴褛的乞丐,混迹在观中,有患奇疾的人,在这一天进香,常常能够痊愈,说是仙人怜悯他们的诚心而给予救助。因此士人女子纷纷聚集进香,游人混杂热闹,称为九神仙。道士们在观中建醮会(道教仪式)。虎阜的花农争相挑着小盆花卉,五彩鲜艳浓郁,放在走廊和厢房售卖,称为神仙花。居民们争着剪千年菖叶扔在道路间,说:“恶运去,好运来。”或者到庙里买新菖种植,说:“交好运。”大概是因为“运”和“菖”同音。各家各户吃五色粉糕,叫神仙糕。市集上售卖垂须钹帽,叫神仙帽。医士们奏乐庆祝仙诞。郡里的官员也到观中祭祀,以遵循习俗惯例。必定要整天喧闹才停止。
按照《史纂》和《续文献通考》记载:吕仙,字洞宾,蒲州永乐县人。唐朝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出生的时候,异香满室,天上有音乐飘荡,有白鹤飞入帐中,忽然就不见了。考进士没有考中,遇到钟离子得道。施肩吾有《钟吕传道记》、《陶朱公书》。神仙生日,吴地人种植千年菖,用它的兴衰来占卜盛衰。建造房屋的人,把菖连根带叶放在梁上。缔结婚姻聘礼的人,描绘它的形状,与吉祥草一同作为吉祥的标志。还有个习俗是在福济观,买龙爪葱种植,说它容易生长。那葱的形状像龙爪,就是楼葱。观中以前有迎仙阁,回仙多次降临显灵。后来观中建造玉皇阁,仙人因此回避朝参,就不再来了。而青楼妓女这一天成群到观内焚香礼拜,所以沈朝初《忆江南》词中有“苏州好,生日庆纯阳”一句。
玉洞神仙天上度,青楼脂粉庙中香,花市围绕回廊的话语,是纪实。《玉篇》:‘勑,丸也。’音轧。吴地人说人多出不去,而用力挤出去叫丸。
张大纯《福济观》诗:吴市附近喧闹纷杂,十丈红尘聚集。全城的士人女子都来了,纷纷扬扬像搏击风中的柳絮。妄想得到非分之福,这里总是点燃香炷。神仙就在眼前,面对面却遇不到。
袁学澜《姑苏竹枝词》:福济观四月天热闹游玩,乘坐笋舆(一种交通工具)争相踏过千年的运势。神仙所在之处香尘涌动,还有归人拾起翠钿(一种头饰)。
菜,是属于园圃种植的作物。它的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叫“菘”的,在初冬时栽种。吴地的百姓广泛种植它,田地连片相接,到春天时采摘它的苔,作为日常食用。嫩芽开出花朵,灿烂如金色。立夏时节,花落结籽。四月,植株变黄干枯。农民将其拔起带回家,收取种子,可以用来榨油,这种菜名叫“四月梵”。
按《菜谱》记载:菘菜籽榨出的油,涂抹头发能让头发生长,涂在刀剑上能防锈。《清异录》中说:江西一带菘菜很多,卖笱(竹编捕鱼器)的人讨厌它,称它为“笱奴菌妾”。
春日田地一片碧绿连接着夹浦,金黄色的菜花被风吹雨打落在地上。眼看着绿色的豆荚又变成黄色,忽然间催促着把根拔起,还带着泥土。人们忙得又是用脚踩又是用手搓,十斛珍珠般的菜籽也不嫌多。菜籽晒到场地上,人们拿去集市售卖,小船装运来往穿梭如飞梭。今年油价好正赶上好行情,一斗菜籽能抵一斗米的价值。但听说市场价格有高有低,大家都争相早些卖出以免落后。春花作物的收成全靠晴天,田里还有青黄相间的麦子。佛会春台不用谷物祭祀,却还欠着前村买生米的钱。
布谷鸟鸣叫的时候,农事活动就开始了。水涨满了瓜田,池塘里漂浮着新生的浮萍。吴地的农民这时开始挑选谷种,选择颗粒细长、颜色发红的,这种叫做“红斑”,弃之不用;挑选那些颗粒饱满、颜色洁白的,每亩地用一斗,用蒲草包起来,用绳子绑好,放在池塘里浸泡,或者用瓦罐盛装,白天浸泡晚上收回,总共需要几天,从五六天到七八天不等,这叫作“浸种”。等到芽苗长出二三分长,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撒播在田间,再用稻草灰覆盖。《农书》记载:用雪水浸种,收成会加倍,而且不会生虫。早稻种子在清明时节浸泡,晚稻种子在谷雨时节浸泡。
《通考》记载:三月十六日是黄姑浸种的日子,忌讳西南风,预示着大旱。乡民会在嘴里藏一百个铜钱,用来检验风力。种植水稻一般用秧苗,但近年来有人直接撒播谷种,称为“点子收”,产量较高,但必须在肥沃的田地才能施行。《吴下田家志》中谚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期结束就可以播种了,所以浸种以谷雨为时间节点。《群芳谱》提到:蔷薇花盛开时称为“下秧红”,因为此时正是插秧时节,花繁叶茂。
林少穆中丞说:吴地赋税冠绝天下,人口众多却民生困苦。江南的稻米,夏至才开始种植,收获要到秋冬之间。天气寒冷、霜雾侵袭,年景收成常常歉收,所以需要种植两熟稻。早稻品种叫占城稻,惊蛰后浸种,春分育苗,谷雨种植,小暑、大暑期间收获完毕。芒种时,早稻还未收割,而晚稻的秧苗就已经种在早稻的间隙中,像寄生一样互不干扰。等到早稻收割后,晚稻继续生长,田地不需要再次耕种,并且以早稻的根作为晚稻的肥料,可以说是把人力发挥到了极致。《吴都赋》说:国家税收来自两熟稻。早稻又叫籼稻,在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吴地百姓难道不想享受两熟稻的好处吗?
同时李兰卿臬使写有《江南催耕课稻篇》,详细阐述了种植两熟稻的好处。他说:立春犁田,这是《周礼》中稻人扬芟的方法。惊蛰后耙田,这是《春秋》中启蛰而耕的方法。春分日浸早稻种,这是陶朱公清明前浸种的方法。谷雨前插秧,这是《齐民要术》中谷雨种稻的方法。《群芳谱》记载:早稻又叫“麦争场”,三月种植,六月成熟。《松江府志》记载:有种“瓜熟稻”,从播种到收获只需七十多天,功效快且利益倍增。然而吴地农民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大概是因为惊蛰浸种时,天气还有霜冻,谷芽遇到霜冻大多受损,无法长成秧苗。再加上晚稻种在早稻的间隙中,晚稻无法耘除杂草,这就是这个方法难以推行的原因吧。吴地农民播种谷物,每亩可以播撒谷种二石五斗。播种后撒上稻草灰,让泥土不暴露在阳光下。如果稻草灰稀疏露出泥土,沾染露水必定会长出杂草,混杂在秧苗间很难清除。稻种每亩用一斗。带芒的谷种需要一斗二升。按重量计算,每亩以十斤为准,用蒲草包来浸泡。
吉日初开稻种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浸种农家早,刚逢布谷鸣。测量水深浅,斟酌日阴晴。计亩加升斗,分塍辨秫杭。秧针看渐长,阁阁听蛙声。
吴地的风俗,角黍是用菰叶包糯米做成的,有的用菰叶,有三角形和一角形两种,形状样式很多。三角形的叫菱角粽,一角形的叫秤锤粽,用菰叶包黍米做成的叫茭粽。《玉烛宝典》称:这象征阴阳相互包裹,还没有分散。有所谓的个粽,原本是屈原姐姐最早制作的。五月初五这一天,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水中,用来祭祀屈原。这种说法见于刘敬叔的《异苑》和吴均的《续齐谐记》。还有一种包小粽,把它们联结成串,在唐代称为百索粽,宋代称为九子粽。章简公诗云:九子黏蒲玉粽香就是说的这个,这种说法见于《遵生八笺》。吴门(苏州)端午节,人们争相把角黍当作节日物品,各种巧妙制作的都有。还有枣子粽、火肉粽等新式品种,居民们买来互相赠送,并且用来祭祀祖先。把枣粽的草系在手脚上并祈祷,叫做健粽,说是可以让人强壮健康。
按照《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吃粽子。周处《土风》称它为角黍。范《吴郡志》:端午节用角黍、水团、彩索、艾花、画扇互相馈赠。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粽子精妙的做法,称:用菰叶包黍米,用浓厚的灰汁煮,让它煮烂熟透,在五月五日吃它。段成式《酉阳杂俎》说: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常用益智粽馈赠魏武帝。(《宋·刘温叟传》:第二年重午节,又送角黍、执扇。)韦巨源《食单》中有赐绯含香粽子。
《风土记》:端午日,用菰叶包粘米、栗子、枣子,用灰汁煮熟,叫做粽。《摭瓠集》说:开元年间,宫中制作粉团和粽子,用小角弓射它们,射中的人才能吃,所以叫角黍。宋朝章简公诗云:菖花泛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
巧妙的制作是因为端午节,美好的名字增添到食单上。味道原本不同于粔籹,形状不像牢丸。青箬频繁缠绕束缚,黄粱足够揉搓。打开铠甲般的菱角像刺入水中,解开糵像玉堆在盘子里。油脂凝结得特别滑润,棱角细腻得想要被磨平。何必要夸耀益智,暂且再劝人多吃一点。菖蒲叶做的酒杯一同醉饮,石榴花的影子一起观赏。湘江边的冤屈成为往事,徒然回忆楚地的云端。
美好的时辰分发玉粽,美味进入金盘。宛转缠绕着菰叶,晶莹与粉团媲美。从三楚之地传来习俗,从五云端赐下。圭角露出也无妨,棱角未被磨平令人欢喜。不知道抟黍的情况,错把它当作采菱来看待。益智何必劳烦寄送,含香正可以享用。雀风催促艾草变绿,龙雨打破石榴变红。化宇含饴偏爱,蒲觞正好一起欢乐。
鲭鱼又名石首鱼,脑中有小石头。这种鱼在海里,随着潮水成群而来,它们的到来会发出声响。海船迎上去撒网,一网通常能捕到上百条。吴地(苏州一带)端午节这一天,居民必定会买这种鱼,用来祭祀祖先和过节享用。有谚语说:栋子花开的时候石首鱼就来了,人们典当衣物来买鱼烹食。每当清晨朦胧时分,挑担的贩夫争相到葑门外的冰鲜鱼行买卖交易,人挤人肩挨肩,投钱如雨点般落下,牙人(中间商)忙着称量,忙得不可开交,这就叫鲭鱼市。
按照《初学记》记载:石首鱼出水后能鸣叫,夜晚看它身上有光,鳞片颜色黄如金,和莼菜一起做羹,被称为金羹玉饭。死后吃它的肉称为鲭。《吴地记》:闽地的人到海上追逐东夷,占据沙洲,遭遇风浪断粮,首领焚香祈祷,看到金色光芒逼近海边而来,绕着沙洲转了百圈,主管人员捞到这种鱼,吃起来味道很美,三军欢呼雀跃,东夷于是归顺。首领因为鱼味美,就在“美”字下面加上“鱼”,就成了“鲭”字。这种鱼原本不知道名字,看到它脑中有骨头像白色石头,就称它为石首鱼。《山堂肆考》:石首鱼能够鸣叫。渔民用长竹筒插入水中倾听声音,鲲,就是鹅。《吴录》:鱼城下有石首鱼,到了秋天会化为野鸭。
海雨江风掀起巨浪,应季的新鲜鱼和菜随着春天回来。荻芽抽出笋,河豚上市,楝子花开的时候石首鱼就来了。
杜甫天天吃黄鱼,如今在苏州这话不假。门客不必弹铗叹息,一百文钱足够买十多斤。高大的酒杯装着新鲜鱼回来,在每月的固定时间常常食用。事物到了最热的时候适宜耐冷,鱼山也要依靠冰山。鲽鱼骨鲠鲳鱼软,都不如鲠鱼美味又多。倘若遇到水晶般的封爵之日,定要封它作夏黄公。
海鲜纷纷聚集在吴地的市场,五月的鲠鱼最美。栋花吐紫樱桃红的时候,渔船借助长风行驶万里。六桅渔船向着汪洋开启,空中传来潮水的声音,波涛之上响起声响。鲻、魨、鰒、鲽等鱼有着奇异的名字,巨大的渔网横着牵拉起成百上千条鱼。杂乱地泼刺着装满船舱,旁边放着坚冰距离不过一尺。运到蜉溪论担售卖,贩卖声喧闹嘈杂震耳。千家万户争相享受美食,三人一群带着被子如同云朵般聚集。洗手的厨娘忙着做鱼脍,老饕们尽情吃喝舍不得停下筷子。我听说这种鱼曾经救过吴国士兵的饥饿,围绕沙洲百圈扬起鳗须。金光逼向大海解救重重困境,三军吃饱肚子驱逐东夷。又听说鱼城里的鱼到了秋天会化为野鸭,飞潜变化争奇斗艳。头中含着石头可以检验毒物,用金羹煮食就像加入莼菜丝一样。吴地百姓只懂得满足口腹之欲,只是夸赞它的肥美滋味堪比江鲽。鰒生对着它都是美好的字眼,没有血迹说是可以供斋期食用。调和醋酱价格不菲,晒干做成鮨藏在花瓷中。风晨月夕等待好友到来,等着唤宋嫂来烹饪料理。《两航杂记》:石首鱼腊中有白石如棋子,取来镶嵌器物,遇到饮食有毒,就会爆裂。这种鱼也叫鰒鱼,小的叫鲽鱼,没有血,有斋食时吃的。
孙思邈《千金月令》记载:端午节,用菖蒲或者它的缨(叶柄)或者碎屑,用来泡酒,叫做蒲酒。冯慕冈《月令广义》说:五月初五这一天,用朱砂酒来避邪解毒,其实就是丹砂。(玉烛宝典)里说:(洛阳人家端午节制作菖蒲艾酒。)(遵生八笺)称:(端午节这一天,用一寸有九节的菖蒲,切碎用来浸酒。)章简公诗所说的(菖蒲漂浮在酒中尧樽显绿色)就是这个。如今吴地(苏州一带)的风俗,端午节大多研磨雄黄粉末、菖蒲根和着酒来饮用,称为雄黄酒。又用喝剩的酒涂抹在小孩额头、胸口、手脚心,说这样就不会有蛇蝎之类的祸患。再把剩余的酒洒在门窗墙壁之间,用来驱除毒虫。
秤锤形状的粽子堆满盘子,正好陪着雄黄放入酒杯。剩下的酒还能消除五毒,胡乱涂在小孩额头上喷洒在墙角。
细细切碎菖蒲劝人举杯饮酒,不需要辨别九节的灵异菖蒲。娇弱的小孩害怕尝试烧春(酒名)的味道,一抹妆容变成半额黄色。
西瓜的果实比斗还大,味道甘甜,瓜瓤颜色有红、白、黄三种。以前邵平有种五色瓜,这大概就是它的遗留品种吧。魏文帝《与吴质书》中说:把甘甜的瓜浮在清泉里。梁朝郑灼说:用瓜来镇心。杜甫诗云:瓜甘如碧玉般清凉。这些都没有明确指出是西瓜。自从五代史中胡峤陷入契丹,进入真珠塞,到达平川地带,才开始吃到西瓜,这种瓜种子像冬瓜那么大而且味道甘甜。宋朝洪皓在《松漠纪闻》中称,在阴山陈王悟室那里,得以吃到西瓜,从此西瓜在中国流传开来。《清异录》记载:吴越钱氏子弟三伏天避暑,取雪上的瓜,各自说出瓜子数量然后剖开看,输了的人摆设宴席,这叫做瓜战。金朝时王予可咏西瓜写道: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岭头云。贺方回秋热诗云:西瓜足以解渴,割开它青瑶般的外皮。于是西瓜的名字日益显著。崔宝《四民月令》称:初伏的时候向祖先荐献瓜麦。如今吴地(苏州一带)初伏开始交节,街坊巷子里有人挑担售卖西瓜,居民也买来用于祭祀祖先,并且互相馈赠,剖开食用以祛除暑气,乡下人用小艇装载贩卖,往来于吴地售卖,所到之处形成集市。
按照记载:真珠船,提到西瓜。《尔雅》《本草》《齐民要术》都没有记载,只有《草木子》说:元朝祖先征伐西域,中国才开始有西瓜种子。宋朝文天祥《西瓜诗》写道:拔出金佩刀,切破苍玉饼。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西瓜传入中原地区,是在靖康之变之后。传入江南地区,则是从洪忠宣从阴山移种回来才有的。产自双凤镇法轮寺左右的西瓜,叫寺前瓜。生长在长洲大姚村的,叫箅帘瓜,颜色是白色的。出产于昆山杨庄的,叫金子瓜,形状不是很大,瓜子小呈金色。生长在吴县跨塘荐福山的,叫荐福瓜。出产于虎丘的,叫徐家青。甫里的西瓜稍次一些。靠近常熟有在梅子之前结果实的,俗称梅瓜。这几种都是优良的瓜种,它们的味道甘甜而松软,质地脆爽,豪贵之家消暑的用品,必定是选取这些,价格也高,但人们并不吝惜。
东陵侯离开之后,好的瓜种至今还留存。浸在胭脂井里,堆放在玳瑁盆中适宜。能消除口渴如同喝醉了金爵酒,凉意沁入心脾仿佛吞下玉鱼。就像是领悟了西来的意旨,能够开启甘露之门。
算筒装着甘甜的瓜密密圆圆,柳树下还有来自荐福的船。谁会去分陇上十分之一的利呢,两三畦地自己耕种施延。守着瓜凭靠车夫还要防止鞋子踩坏,瓜战有助于豪富人家却不值钱。回想南皮游宴聚会,哪里比得上哈密进贡的经筵。
西瓜在中国古代没有,穹窿形的质地从塞外传来。《拾遗记》:敦煌的瓜名叫穹窿,长三尺。松棚覆盖着宝瓮露出,冰谷凝结成寒琼膏。天浆不能救济烟火食物,中暑也不能消除炎热。阴山洪皓初次认识它的样子,平川胡峤才开始品尝享用。獠奴跪着献上青玉枕,信国笑着抽出金佩刀。从此流传遍布全国,阳溪接种植满了芳皋。东陵早晨采摘带着子母瓜,邻亭夜晚灌溉桔槔鸣响。虎掌龙蹄名称各异,黄花绿蔓藟蒂相交。连畛距陌由车夫守护,锄草施肥由农夫辛劳。赤帝掌权火织,邓林焦卷乖龙逃跑。贵族家的池馆正在清宴,流泉绕屋周堂坳。桃笙干净拂过银蒜挂饰,扇羽旋转风轮操控。还嫌中间热得无法忍受,采珍靠近市场呼唤偏艘。碧甖调和冰玉碗,朱盘髹漆杞木包裹。玛瑙红分开瓠齿咬,水晶黄量取井华淘。容狐巨大比女期抱,集蠋甜蜜胜过仙人桃。众宾客吃饱了便抚摸肚子,两腋习习生出秋涛。书生偃卧侧处在陋巷,骄阳炙烤如同焚烧巢穴。徐光幻术岂能实现,对着捣碎的食物如何遭遇。拾起瓜皮只能类似羆陋,瓜战难以期望争夺金钱豪富。敦煌美味空想象,郑灼没有瓜来镇心煎熬。肝胆大于斗,口腹岂足累我辈。青门隐逸并不低贱,不要嗟叹身世如同悬匏。如今蛮夷效仿方贡,哈密驿站驰骋呈现在远郊。却笑张骞充当汉使,绝域只夸耀求取葡萄。诗写成后未能辨别瓞瓟,瓜架络纬声喧闹嘈杂。
六月中旬,烈日似火,这个时候适合制作酱料。把面和豆子放入甑(古代蒸食器)里蒸熟后窖藏起来,这叫罨酱黄。窖藏几天后,面和豆子发霉变色,取出来晒,这样能让酱的味道更加鲜美。要是遇到下雨天就用竹篷盖住。如果盖得稍微晚了点,被雨稍微淋到,酱就容易生虫。《风俗通》说打雷的时候不做酱。如果做了,吃酱的人会肚子咕咕叫,所以民间忌讳这个。
按照李济翁《资暇录》记载:有的人经常在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制作酱料,因为这个时候农事还没有开始。百姓趁着这个空闲时间,来准备一年做汤羹所需的酱料。那么古时候制作酱料不一定是在六月。
瞿祐《居家宜忌》中提到:制作酱料要在三伏天的黄道吉日浸泡豆子以及拌黄(制作酱黄的过程),这样就不会生虫。
程羽文《田家历》记载:二月制作酱料。注释说:这个月份制作是合适的时间。
夏至过了三个夜晚,空中挂着的太阳火热滚烫。挑选豆子像挑选金子一样仔细,磨面筛粉如同雪花飘落。蒸熟的豆子热气腾腾,快速搅拌酱黄不沾手。慢慢放在圆形的箔上稳当,凉爽地摊开摆放在房间里。沸腾着搅拌盐卤澄清,汲取井水要干净。酱缸里的酱不断搅动,中午戴着斗笠一起揭开盖子。不要说酱辛辣,嘉宾来了或许会畅饮。
吃酱这件事如果不做好,方法不当会让百种酱都废弃。最近把豆子和面混合来做,蒸成饼饵的样子。采摘绿色的叶子放在筐里,窖藏时用草遮挡。经过七天的变化而成,颜色精妙是精心酿造的结果。缸瓮准备好分别储存,盐水也都称量好。晒太阳很高兴能起作用,听到打雷声也庆幸没有损坏。梅子和甜瓜脯一起作为美味登桌,甜蜜杂糅。覆盖酱瓿(盛酱的容器)我已经心甘情愿,吟诵成诗不要惆怅。
山家提供醯酱(这里指酱料),制作遵循齐民要术(古代农书)。甑蒸白面香气四溢,选择黄道吉日等待时机。从井里汲水装瓶很麻烦,盐水的称量都要清楚。筹备储存酱料的瓮材,酝酿之后在炎日下暴晒。味道坏了用冰电治疗,见东坡《格物粗语》。卤汁浸润瓜姜满溢。什么东西可以覆盖酱瓿呢?杜撰的文章已经成册。
当炎热的火气遇到庚日就会潜伏起来,《历忌释》说:从夏至日起,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到第四个庚日是中伏,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这叫做三伏天,炎热的气息炽盛灼人,就像火焰在空中交织,天地如同一个大炉子,阴阳像是炭火,暑气非常酷烈。道路上红尘滚滚、赤日炎炎。这个时候有很多中暑的人,也有很多患热病的人。郡里有一些好事的人家,会施舍药物,提供凉茶,街市上售卖凉粉、冰果、瓜藕、芥辣等各种爽口的食物。使用的物品有蒲葵叶扇子、麻苎手巾、蒲鞋、凉帽、莞席、竹簟、青奴(一种纳凉用具)、藤枕之类的东西,沿门挑担售卖。还有剪纸做成萤灯,备有各种精巧样式,收集萤火虫来娱乐愚笨的孩童。浴室停止烧火做饭。茶馆用忍冬花、菊花冲泡汤水,称为双花饮。面馆卖半汤面,还没到中午就散市了。把肉切成小块,叫臊子肉面。用肉汁做浇头,叫卤子肉面,配上黄鲤鱼丝,名叫鲤鲤鸳鸯。豪门贵族大多搭建凉棚,在凉堂水榭设置碧纱厨,用珍珠兰、茉莉堆积成山,中间摆放着冰盘,香风四溢,清凉得仿佛秋天已经到来。而田间的夏季菜地里,人们正在叹息声如雷,汗水像雨一样流淌,匍匐在泥土地里除草耘禾,脚上磨出茧子踩着桔槔轮灌溉黍苗。同样是处于三伏天,劳动和安逸的差别就像星星和深渊一样大。
按照周遵道《豹隐纪谈》所说:民间习俗认为夏至后的九天,是炎热难耐的时候,俗语说:夏至没到不要说热。二陆泳《吴下田家志》说:夏至后,乡间歌谣唱道:一九到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擦汗像刚洗完澡。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去寺庙。七九六十三,床头找被单。八九七十二,想着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二汉·郊祀志记载:六月伏日,周朝时没有夏至这个说法,这时候就有了。师古说:所谓伏,就是阴气将要升起,被残余的阳气压迫而不能上升,所以藏伏起来,因此叫做伏日。如何逊诗“一愿以三伏天,催促九秋换”说的就是这个。《历忌释》说:所谓伏,就是金气伏藏的日子。四季交替,都是相互生成的。立春时,木代替水,因为水生木。立夏时,火代替木,因为木生火。立冬时,水代替金,因为金生水。只有立秋时,金代替火,金畏惧火,所以到了庚日必定伏藏。庚,代表金。
吴中的风景真好啊,城市里的夏天特别适宜。食物可以随心选择,乘凉时追逐同伴嬉戏。花篮编织着茉莉花,灯舫映照着玻璃灯。十字洋边有美酒,三清殿畔能下棋。茶楼里茶饮洁净,饼肆中雪糕新奇。蔬菜有着阳春般的美味,园林留存着拙政园的遗迹。牙牌喧闹着用于博弈,药局汇聚了名医。为解除暑热施舍丸散,清斋中备有粉皮美食。在雷祖庙烧香祈福,在虎丘祠赌博听曲。士女们的车尘留下影子,街道上汗水如雨滴。摇动金色叶子做的扇子,消除暑气依靠碧绿的竹筒。湖藕切成琼片状,冰冻的鱼鳞像玉肌般晶莹。驾着鸳鸯图案的碗盛装拌好的面条,弦索弹奏唱着盲人创作的词曲。茭白由挑夫担着售卖,鳗鱼从废弃的池塘里捕捞出来。门口摊位上陈列着润粥,天空中幔帐隔开炎热的阳光。闲暇时坐在荷亭里,姑且吟诵一些关于俗事的诗篇。
吴地潮湿闷热,酷暑像火烤一般,需要借助凉冰来清除烦闷燥热。葑门外旧时设有二十四座冰窖,用来对应二十四节气。每到严冬时节,把水戽到荡田里蓄着,等冰冻得够坚硬了,就储藏在冰窖内,到了盛夏再取出来,街坊巷子里挑担售卖,这叫做卖凉冰。有的会混合杨梅、桃子、李子等各种水果。鲜鱼行拿它来保鲜海鲜,这叫做冰鲜。富贵人家就买来大块的冰,雕琢堆叠成山的样子,在周围座位旁摆放着,用瓷盆盛着(冰)。六月里的空旷厅堂,四座都生出凉意,立刻让暑气毒热悄悄消除。
古时候的凌阴(冰窖)是为了祭祀准备的,如今是做什么的呢?只是为了谋利罢了。葑溪门外有二十四座(冰窖),年年特意为海鲜而设置。潭水深得像井一样,屋子建得高高的像山,四周潴水环绕着冰田。孟冬寒冷到来时水结成硬块,一片玻璃似的映照着澄澈的月光。冰窖户穿着厚重的衣服神气活现,指挥着打冰的人们像发狂一样。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踩在冰上寒气割着小腿。槌子撞击的声音在空中回响,那气势好像要把河神冯夷的宫殿敲碎。成千上万的筐子纷纷围在四周,不一会儿就堆成了高高的冰山。堆成冰山心里才痛快,来年海鲜能多卖十倍的钱。要是海鲜卖不出去可怎么办呢?六月的街头凉冰却很多呀。
一声铜盏响起来,沿街有人在卖冰。严冬时大家都不要(冰),到了夏天价格就上涨了。珍贵得像雪中的炭火一样,能让盘子里的苍蝇都感到寒冷。朱门(富贵人家)的热客倚靠着(冰),海市(海鲜市场)里冰鲜的海鲜登场了。清凉难以惠及中暑的人,明亮的时候或许能看到晶莹的冰灯。鲟溪有二十四处(冰窖),冰窖屋子高高地耸立着。挑着担子走在红尘中的夫役,又有谁能得到赠送呢?
珠兰又叫鱼子兰,它的花蕾像珠子,花开成穗状,香味非常浓郁。四月里,把枝条剪下两寸长的一段,插在土里就能成活,用鱼腥水浇灌,它就会长得很茂盛。把花戴在发髻上,很远都能闻到香味。珠兰生长在福建、广东地区,它的叶子能让人断肠(这里指有剧毒)。在吴地(苏州一带)的茶叶铺里,会撮取它的种子,称为撒梗,用来搭配茶叶使用。山塘的花市在六月间对珠兰称重估价,卖给广利蕃(可能是商人或者商号名称)。
提着篮子唱遍晚凉天,暗暗的麝香散发着香气,鱼子兰的花朵圆润。帘子下有人刚刚出浴,用纤细的手亲自数着买花的钱。
浮萍末梢风微微吹拂的六月很凉爽,画船一艘接一艘地停泊在山塘。广东的花到了江南被商人买走,帘子内珠兰和茉莉散发着香气。
绑好架子支撑起柔软的枝干,把花盆移到画檐之下。珠兰习惯于清露的滋润,不躲避暑天的热风。它的名字沿袭自湘潭(可能是说名字流传至此),从闽海那边过来路程遥远。细小的花苞像是点缀的肌粟,浅淡的黄色像是添加在额头的妆饰。花开的时候还像是花蕊,繁茂时仿佛要透过帘子。看着它就像看到串串珍珠沙沙作响,摘下它时想象那动作像是纤细的玉手。小小的扇子低低地承接绮丽之景,清澈的瓮满满地装着如奁中之物。沐浴之后梳理蝉鬓般的发髻,梳妆完毕后拿起凤钗。它的粉末能让芙蓉更加艳丽,成球状像是茉莉兼具其美。放在枕边晚上娇美地合着花瓣,与茶碗一起在春天斗新尖(可能是指比较新茶的好坏)。轻声软语唇间密密吹过,浓郁的香气进入梦乡都是甜的。长时间以来常常眷恋它,就算让人断肠也不要嫌弃它。珠兰又名断肠花,见于《本草》。
麻是八谷之一,《尔雅》称其为广枲实,解释说:“枲,就是麻。广,是麻子。”《尔雅翼》说:“有果实的叫苴,没有果实的叫枲。”麻有可以食用的种类,像胡麻、芝麻就是这样。有用来做衣服的,纻麻就是这种。麻秆长七八尺,麻穗带着青色的花,一根茎上总共有几十个穗。《诗经·陈风》里写道:“东门的池塘,一说可以沤麻,再说可以沤纻。”陆德明说:“纻也写作苧。沤,就是使它柔软的意思。”孔颖达解释道:“沤,就是渐渐(浸泡)的意思。逐渐浸泡,让它变得柔韧。”吴地女子做针线活处理麻纻,正是使用这种方法。六月间割下麻,扔进池塘水里,浸泡几天,取出来用竹片刮去表面,厚厚的麻皮自然就脱落了,它的纤维像筋一样坚韧,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粗糙发黄的是麻皮,能用来搓绳索。细白的是纻,可以纺成线,用来织夏布。虽然比不上含风那种细葛布,但也是穿粗布衣服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吴地的习俗,农家在夏天用面和麦蒸熟,混合小麦麸皮粥,再把黄豆煮烂,一起放入大缸中,加上盐末,在烈日下曝晒,这叫做麸豉。采摘王瓜、生瓜、嫩姜,切碎,混杂着放进缸里,浸泡时间久了,取出来晒干储存,这叫做麸豉瓜姜。想吃的时候,取出来切成细丝,用来搭配稀粥,味道香甜而且脆爽,是贫苦人家餐桌上很好的食物。
《逸雅》说:“豉,就是嗜好之意。五味调和,需要它才能完成,这样才让人喜爱食用。”《说文解字》解释“豉”字说:“配以盐封闭起来的豆子。”因为豉本来是豆子,用盐来搭配,封闭在瓮缸中制成,所以称为“幽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盐豉千答(古代计量单位)。”《汉书·食货志》记载:“长安有个樊少翁贩卖豉,被称为豉樊。”《武林旧事》记载:“市面上有窝丝姜豉、蜜姜豉这样的食品。”《博物志》提到:外国制作豉的方法,是用苦酒(醋)浸泡豆子然后晒干,用麻油蒸,捣碎花椒屑混合,称为康伯,是一种能够理气调和的食物。《本草》记载:巴西有草豉。《农圃六书》记载:酿瓜的方法,选择青瓜片去除瓜瓤,用盐搓揉出水分,加入生姜、陈皮、薄荷、紫苏切成丝,茴香、砂仁、砂糖搅拌均匀放入瓜内,投入酱缸中,五六天后取出晒干储存。还有制作十香豆豉的方法,摘取生瓜和茄子各一半,用盐腌一晚上,加入生姜、紫苏、甘草、花椒、茴香、莳萝、砂仁、藿香等品种。将黄豆煮烂,用麸皮搅拌,捂成黄色,加热后筛去麸皮,只留下豆豉。用一瓶酒,半碗醋糟,与前面那些东西搅拌均匀沥干,放入瓮中压实,用篘(一种竹器)盖住扎紧口,封好在太阳下晒四十天,取出来风干,放入瓮中储存以备使用。
三伏天烈日炙烤,暑气蒸腾,人容易感染痧症和中暑。饮食适宜清淡,口味要轻,凡是腥臊肥腻的食物,都要摒弃不吃。吴地的风俗,男女大多吃清斋素食,一个月后才恢复吃荤食,这叫做全月素。时间短的,也必定以二十四天为期限。吃斋的日子,二十三日是火神诞辰,要吃火神素;二十四日是雷尊诞辰,要吃雷斋。郡里奉行雷斋的人,十之有八九,屠户因此停止买卖。有的人听到雷声就吃素,即使不是斋期,一听到雷声就立即吃素,这叫做接雷素。二十四日又是灌口二郎神诞辰,人们都吃素斋去进香。二十五日是雷部辛天君诞辰,叫做辛斋。凡是奉行辛斋的人,每月逢辛日以及初六日都要吃素,俗称“三辛一板六”。在开始吃斋之前,亲友必定赠送荤食菜肴,这叫做封斋。等到斋期结束之后,又重新宰杀烹饪菜肴举办宴会,这叫做开斋,这样反而会多杀生,实在是非常浪费的陋习啊。
按照习俗,断绝鱼肉的日子就是吃斋,原本是梁武帝尊奉佛教,戒食鱼肉的说法。然而考察罗愿《尔雅翼》记载:西方把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苍葱当作五荤,道家则把韭、蒜、芸薹、胡荽、薤当作五荤。现在的人依据《朱子注》中说吃斋一定要改变饮食,有不饮酒、不吃荤的文字,于是就把鱼肉当作荤而加以戒除。《道经》记载:六月初六日是清暑日,应该修清暑斋。另外《庄子》记载:颜渊说:“我家里贫穷,不吃荤,不喝酒,已经好几个月了,可以算作吃斋了吗?”孔子说:“这是祭祀的斋,不是心斋。”干宝《搜神记》记载:炳灵公,是东岳三郎。世人传说他是火神,而道书上说他的诞辰在五月十二日。现在民间所供奉的火神,是祝融,名字叫重黎,是高辛氏的火正(官职),帝喾命令他担任祝融。重黎死后,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祝融。吴回生下禄终。所以《左传》中有“禳火回禄”的文字。注释说:回禄,就是火神。《景霄琅书》记载:二五雷大法,雷祖主管雷霆之事,辛天君是雷部主簿神。王楙《野客丛书》记载:现在的人长期吃素,他们的亲邻就会准备酒肉菜肴来招待他们,称为开荤。从道理上来说应该叫开素。六朝时东昏侯为潘妃的女儿服丧,太监们一起置办美味佳肴,说是为天解菜,这才是正确的意思。
《文昌宝训》中有持斋戒杀的文字,戒除杀生,是为了体察上天好生之心,减轻畜类被宰杀的痛苦。我的家乡彭二林、江铁君等先生都虔诚奉行持斋戒杀的训诫。我因此推广这种说法道:听闻礼制规定,诸侯没有特殊原因不杀牛,大夫没有特殊原因不杀羊,士没有特殊原因不杀狗和猪。圣人不能禁止天下杀生,却想禁止天下无故杀生,然而有人把不杀生当作异端的教义,而把杀生归于我们儒家,我们儒家能安心接受吗?又把吃肉当作中正之道,把吃素当作邪僻,吃肉的人能安心吗?于是有人解释说:上天创造生物,本来就是为了养育人类,杀生何必戒除呢?殊不知只有上天孕育万物,人和物平等看待,却不体察上天的好生之心,反而说物应当死,这是上天承受的吗?又有人解释说:人如果不利用物,物将会危害人,杀生何必戒除呢?殊不知物的资质愚笨顽固没有灵性,却不怜悯物的无辜,反而先诬陷物有罪,物甘心这样吗?还有人说:厨房既然远离自己,别人杀生,就不必在我这里戒除。不承担亲手杀戮的名声,却坐享口腹之欲的实惠,这是巧妙地放纵自己杀生的欲望啊。还有人说:既定的命运难以逃脱,在我这里戒除杀生,怎么知道不会在别人那里被杀呢。不认为福分由自己创造,反而认为忧患由他人带来,这是故意放纵自己妄杀的念头啊。然而想要寻求戒杀的方法,不如持斋为善。大凡习俗不可以骤然改变,一天之中被杀的不知道有多少,一个地方之中,被杀的何止万亿,一旦突然想要禁止杀生,从情势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去除太过分的行为,设立持斋来加以节制。或者按天数计算,或者按月数计算,或者按年数计算,多少都任由自己决定,就没有突然禁止的困难。推广到一家,推广到一国,推广到天下,相信并遵从都由自己达成,就没有强行制止的痛苦。虽然只是一天的斋戒,所戒除的杀生有多少呢?然而每天戒除一次杀生,十天就可以保全十个生命了。虽然只是一个人戒杀,所戒除的杀生没有多少,然而每天有一万人吃斋,一天就已经保全了数万生命了。由此,将杀生转变为护生,将会有生无杀,逐渐推广逐渐圆满,可以扩大仁爱的度量,这确实是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啊。
吴城地方狭窄,人口稠密,街巷逼仄。人们的庭院很狭小,没有多余的空地,民间称之为寸金地,是说这里没法扩展。夏季暑热最盛的时候,烈日当空照晒,就像坐在蒸笼里一样,汗水像雨一样流淌,气息都难以喘匀。出门也没有丛林旷野、深山大河可以去舒散纳凉。只有圆妙观的广场,地基宽阔,清旷通风,位置恰好在城中,居民前往很方便。广场两旁有很多茶馆,茶香泉水洁净,还有饴糖、饼饵、蜜饯等各种水果作为小吃,叫做添案物,零星品尝,花费不多。场中大多支起布幔,分列着各种地摊,有食物、用具、儿童玩具、远方来的药材等,无不聚集在此。还有更多的医者、占卜者、看相者之类的人,奇异的虫豸和美人表演,射击、投掷、耍枪等游戏。像西洋镜、西洋画之类的,都足以让人赏心悦目。那些机械工匠、梨园戏子,为避暑歇业,也大多聚集在这里。而小户人家的男女老少,常常苦于陋巷狭小,日暮停工后,也必定到这里来乘凉,都聚在茶馆的帘下歇息坐着喝茶,这叫做吃风凉茶。
按:圆妙观位于城中,创建于晋咸宁年间,原名为真庆道院。唐代称为开元宫,宋代名为天庆观。两廊绘有灵宝度人经的变相图,极其精致工整。淳熙年间,建造了三清殿。元代时改名为圆妙观。明代时建造了弥罗阁。康熙年间,道士施道渊将其彻底翻新,外设三门,占地百亩,飞檐深庑,宝殿高台,高耸入云,远临郊野,重檐叠叠,金碧辉煌,建筑雄伟立于街道中央,香烟缭绕覆盖地面,天地之间,阴阳开合,瑶坛祈福,玉册金书,确实是神灵聚集的奥秘之地,吴地的仙都啊。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