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耳边就传来特别刺耳的女声的尖叫声,特别特别紧,感觉是贴着我的耳朵在喊的,就特别尖锐的一声啊,我当时就整个吓尿。我直接贴的那个沙发背一动也不敢动。我也记得不记得过了多久,吓得我都睡过去了……据我小姨说,他们住在那儿的时候,晚上也会有非常奇怪的动静,超级恐怖。——某期《中元夜话》的用户投稿
这段描述有什么问题吗?首先这段文字实际上并没有描绘出多少画面,作为读者它没有调动我多少情绪。其核心问题就是过度依赖作者告诉我们她很害怕,声响很可怕,这个地方有非常奇怪的动静,非常可怕。然而没有拿出多少证据来支持这些说法。
描述本身并不坏,事实上所有的写作都混杂着呈现和讲述。所有长且充满不必要的讲述能节省笔墨,快速表明时间流逝,或呈现重要事实。如果是在剧本中,讲述会被写成蒙太奇,比如《洛奇1》中洛奇备赛的镜头。
戏剧性、故事性的写作需要让写作者把想法统合,呈现给观众,而不是直接喂给观众。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写作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隐藏事实、隐藏设定。推理爱好者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因为他们想解决矛盾,寻找真相。他们擅长演绎、推理,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推断人物与剧情发展。
话说回来,能吸引观众的关键就是把你的想法暗示给他们。因为观众喜欢探索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像在RPG游戏里刚出生就光屁股乱跑乱碰的玩家。
那么怎么才能吸引观众,让他们全心投入故事?作为写作者,你必须要掌握呈现的技法。一般来说涉及情感、观点或感觉的时刻最好是呈现出来而不是讲述出来。
使用细节来支持你的说法。在写作中,不要只是告诉读者一个角色是“狠人”或“渣男”,而是要通过具体细节与场景呈现出这个结论,让观众自己“看见”并“感受到”它。
当人物形成某种看法或判断时,别用“他想”“她相信”这类动词。因为这些只是观念的标签,无法让观众设身处地。你应该“打开”场景,让观众像人物一样,透过行为、语言、反应来理解真相。
举个非常火的例子:如果你要写“边塞”,就不能只写“边塞”,要写角声哀,写飞将在;要写雁门朔雪,写残灯寒夜,写骏马秋风的壮烈;再写西出阳关,故人伤别。
比如在之前写剧本的时候,我一个同事说A角色应该是一个“渣男”。什么是“渣男”?渣男应该有什么特征?你必须呈现渣男的特质,让读者认识到A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比如A是一个不负责的人,他和女友一起租房,冰箱永远是女友在补货,家务他只动嘴不动手,吵架时他转头就走,甚至在女生痛哭时,他的语音信息是:“你别烦我,我现在有点忙。”
细节是判断的证据,场景是情绪的载体。比起让人物“知道”什么,不如让观众“看到”什么。
特别是要当心直接陈述人物的感受。一见钟情怎么写?在《芭比》里,一见钟情是大光圈,慢动作,角色夸张的表情和突然出现的BGM.
阿奇和巴特利特走到阿奇的车旁。他们分手了,阿奇开始摸索钥匙。旺达走过,瞥了他一眼,又回头看了一眼,停了下来。
阿奇正要打开车门,被她吓了一跳。
他看着她,她笑了。
旺达:不好意思,我认得你吗?
阿奇回头把公文包放到车顶上。
阿奇:应该不认识。
旺达:但你是个有名的律师,对吧?
阿奇:…哦,确实,有点名吧。
旺达:我可以要你的签名吗?
阿奇非常惊讶。
阿尔奇:呃……可以。是的,当然,呃……
他在找签字笔和纸。
(中间略)
旺达:好吧…我想我们会再见面的。
阿奇:好的,好的。再见(法语)。
旺达:哦,你也会说法语。
旺达走了,她回头看了看阿奇反应。
阿奇目送她离开,然后开车走了,公文包还留在车顶。
一见钟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用具体细节来证明,比如努力让自己神态自若,举手投足却有藏不住的笨拙。所以可以用行动来代替情感,让观众能够推断出这种情感。
同时也要小心使用与观点类似的形容词,比如"美丽的"或"奇怪的"。
比如在一开始的故事,“晚上也会有非常奇怪的动静,超级恐怖。”可能投稿者确实感觉很害怕,但听故事的人也需要感受到这一点。所以需要用证据来让读者相信它很可怕:“夜里风不大,可窗外铁皮棚总是吱呀作响,像有人反复走动。有一晚我听见窗外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动,像有人在里面轻声说话。我起身开灯,那声音立刻停了。”
那么怎么才能分辨否处于“贴标签”写作?技巧其实特别简单:摄像机能拍到吗?几乎所有“呈现”的例子都包含一个能可视化的细节。
一些用具体行动代替抽象情感的好例子,比如我接着写投稿故事:“当我意识到是有人在外面轻声说话后,我再也不敢一个人起夜,哪怕只是去拿放在床头柜上的水杯。有一回,窗户玻璃“咔哒、咔哒”轻响,像是有人在用指甲敲玻璃。我整个人僵在床上,手死死攥着被角,连呼吸都凝固了。
另一种“摄像机”式的写法是“侧面烘托法”:把特定细节当原因,只呈现特定细节造成的影响。比如“潮湿闷热”,讲述:空气潮湿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呈现:他才走了几步,后背就汗湿了一片,T恤贴在皮肤上像胶布。他摘下眼镜,眼镜腿边沿正滴着汗水。
用具体的感官细节代替模糊的描述,依赖具体独特的感官细节,才能让感觉和场景跃然纸上。添加细节可以让描述更具体,从而让这处场景显得更独特。“呈现”细节时试着避免那些平淡和庸常的细节。比如我要写一个厉鬼复仇的故事,一般故事所“呈现”的就是午夜时分,主人公瑟瑟发抖地置身于摆着半掩棺材的废弃老宅,面对飘浮半空、四肢扭曲且散发幽光的厉鬼,恐惧到极致。
虽然说得过去,但未免太俗气了。如果“呈现”一个与恐惧气氛相对立的细节场景会怎么样呢?如果一个情绪场景太陈词滥调,不如试着改变环境或人物们表述情感的方式。
比如在《墨子·明鬼》中,可以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厉鬼复仇故事:
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
周宣王无故杀害了他的臣子杜伯,杜伯临死前说:"我本无辜,我的君主却杀了我,如果死后没有知觉也就罢了;倘若死后仍有知觉,不出三年,我必定要让我的君主知道我的冤屈!"三年后,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举行盛大围猎,出动的猎车达数百辆,随从兵卒数千人,浩浩荡荡布满原野。正午时分,杜伯的魂魄突然现身——他驾着白马素车,身穿红衣头戴红帽,手持红弓挟着红箭,径直追赶周宣王。杜伯在车上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脏,利箭穿透脊背,宣王当即毙命在车中,身子伏在弓袋上死去。当时所有近随的周人全都亲眼目睹,远处的人也都听见了声响。
不同于其他厉鬼复仇的故事,杜伯的复仇场景宏大,情绪强烈,甚至还带有仪式感。这个厉鬼复仇故事就不会俗气,因为它与众不同。
许多写作教程建议通过肢体语言来暗示人物的情感。比如,交叉双臂可能表示某人感到防备,轻敲手指则暗示不耐烦。这些细节确实能有效传达情绪,但我们往往容易过度依赖肢体语言。现实生活中,你有多少次看到有人在紧张时不断擦汗或搓手?你自己在紧张时也是这样吗?虽然常见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能迅速传递情感,但这些动作很少能真正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让人物紧张地搓手,可能告诉我们他有些焦虑,但这并没有展示出他紧张的真正原因。他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害怕,还是对自己能否应对充满不安,亦或是对某个具体的人或情境产生了不信任?
我们来做个对照:刘浪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的信封,心里不由得一紧。他盯着信封上的名字——曹怡,心跳不自觉地加快。终于,他伸手去拆信,手却停顿在空中,紧张得几乎无法继续动作。信封纸张的摩擦声像钝器一样击打心头,他深吸一口气,才慢慢拆开信封。
“怎么办?”他低声自语,目光在纸上的字迹上停留了一瞬,焦虑的情绪涌上心头。
乍一看,这个片段似乎是在“展示”人物的情感,因为刘浪盯着信封,心跳加快,但同样缺乏足够的细节描述,使得这些情绪显得牵强而夸张。
刘浪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的信封,“曹怡”的名字写在上面。他的眼神瞬间停滞。那个名字,那个他一直在逃避的名字,出现在了纸面上。他站在门口几秒钟,目光不自觉地移向窗外,思绪突然回到几个月前的那个冬天。那时他曾决定永远不再和她有任何联系,没想到她的信最终还是找到了他。
“她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过我吧?”他低声自语,脑海中闪过当初的决绝和如今的无奈。
他走到桌前,指尖停在信封边缘,深吸一口气,慢慢坐下来,眼睛紧盯着桌面。信里的内容一定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心想。
第二个版本让人感受到更多关于人物思维的展现,而非单纯的肢体动作。通过“盯着窗外逃避”和“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等细节,传达了人物的恐慌和紧张。这些动作和细节并不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应,而是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句式,人物的情感被“呈现”出来,而不是仅仅依赖表面行为。
你会发现,通过“呈现”人物的想法和行动,读者不需要依赖外部的情绪标签。人物的思考与反应已经足够让读者明白他们的情感状态。很多时候,作者急于用直白的肢体语言展示情感,但其实可以先放慢节奏,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环境互动占据更多篇幅。这样反而能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效果更佳。
台词是向观众展示人物情感或性格的有力工具。与其说“曹怡在生刘浪的气”,不如让曹怡直接对刘浪大喊:“你个狗b渣男,我真想阉了你!”
从曹怡的台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愤怒与激烈情绪,甚至不用特别指出她在“愤怒地喊叫”。她的语言、语气、甚至音量都已经清晰传达了情感。避免像“愤怒地喊叫”这样的赘述,它们只会削弱语言的力量。
有些写作者倾向于在对话中“透露”人物的意图,尽管对话本身已经清晰表达了这些信息,例如:
这台词看似在表达人物的情感,却没有真正让情感通过对话展现出来。曹怡和刘浪之间的张力和复杂关系本应该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体现,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表述。
曹怡冷笑着看了刘浪一眼: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学会承担责任?
刘浪赶紧低头,声音有些颤抖:你相信我,我会改的……
曹怡的冷笑和质问充满了对刘浪失望的情绪,而刘浪急切的低头和言辞中的恳求,则显示了他内心的焦虑和求饶。这样的对话让读者从他们的语气、语言背后能够感知到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博弈,而不需要直接用“曹怡失望了”或“刘浪紧张和焦虑”之类的标签。
如果是写小说,我建议在写第一稿的高情绪对话部分时,可以把对话当做剧本来写。这能迫使你专注于通过对话传达情感,仅凭人物话语的语气读者就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感受。
6.通过角色视角呈现情感:从“讲述”到“呈现”的转变
“别讲述,要呈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深入到叙述者的视角,无论是用一个单独的人物视角还是更模糊的叙述者,读者始终是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待世界。通过展示符合人物背景和情感的细节,观众能与人物产生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感可以通过一种独特的、直接的陈述方式来实现。
例如,“讲述”是:曹怡和刘浪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而“呈现”则是:曹怡在刘浪的拥抱中僵住了。
尽管两者表达了相同的信息,但“呈现”更加生动且具体,能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当信息完全从作者的角度传达时,就成了“信息倾倒”,而非人物的真实体验。关键在于通过角色的感知来展示细节,并反映他们的情感。让人物的情感影响他们观察周围环境的方式。
同样,对于对话也是如此,写得像是为了告诉读者某个事实,而不是根据人物的个性、情绪和背景去说话,就会导致“大傻春,我知道你要干什么”这类情况。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作者在传递信息,而不是人物的声音。它让读者从故事本身中脱离出来。
曹怡回头,眼睛扫过他,但没有停留太久,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意: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和你没关系。
刘浪皱了皱眉,稍微靠近了一些,语气有些急切: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
他话没说完,目光在她冷淡的面庞上停顿了一下,语气软了下来:我担心你。
曹怡冷笑了一声,转过头,似乎不想让他看到她眼中的疲惫:担心我?
刘浪顿了顿,显然没料到她会这样回答,沉默了几秒,才小心翼翼地开口:我知道你不想听这些,但……曹怡,你真的没什么要说的吗?我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坐下来好好聊聊了。
她的嘴角微微勾起,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你终于想聊了?
她望着窗外,似乎是对着远方的人说话:你来晚了,刘浪,很多事情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样,我们通过对话看到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真正的“呈现”是让人物的情感和思维自然地影响他们的言行,而不是为了给读者“讲述”某个事实。
这不是人物的声音在说话,而是作者在说话,这让人从故事中分心。
“讲述”是小说与剧本的区别之一。小说作家可以用一种其他媒介无法完全复制的方式来保存想法和情感。“呈现”的目的是促使作家们在行文方面更加努力并深挖具体细节,使人物和世界栩栩如生。
所以“别讲述,要呈现”这句话应该改成“呈现而不仅只是讲述。”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