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11 Hall-A: Cyberpunk Bartender Action》(简称《VA-11 Hall-A》)是一款由委内瑞拉独立游戏团队Sukeban Games开发的赛博朋克主题文字冒险游戏。
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调酒师吉尔(Jill),在名为“Valhalla”的小酒吧中,通过调制饮品与顾客互动来进行游戏。游戏背景设定于207X年的Glitch City,这是一个被巨型企业掌控、民众受纳米机械监控的压抑社会。故事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非宏大抗争。
在这个世界中,名为Valhalla的酒吧不仅是酒精贩卖所,更是赛博朋克世界技术暴政下的物理避难所和档案馆。玩家扮演的调酒师吉尔通过一杯杯鸡尾酒,收集着黑客、仿生人、企业职员的生存切片——性工作者多萝西用烈酒麻痹义体改造的疼痛,AI顾客通过果味饮品模拟人类情感。这种“以酒为媒”的叙事设计,拼凑出了一个立体的赛博朋克世界。而这种避难所的属性也是开发团队Sukeban Games所希望的。
他们在极端恶性通胀与频繁断电断网的恶劣环境中开发游戏。正如游戏中的Glitch City被资本与暴力撕裂,现实中的加拉加斯街头帮派混战和犯罪随处可见,无能的政府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开发团队也需要一个避难所,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
在赛博朋克的题材下,酒吧文化仿佛形影不离。Glitch City纳米机械监控下的Valhalla、赛博朋克2077中佣兵云集的来生酒吧、银翼杀手2049中蛇蝎美人酒吧。
为何赛博朋克文化与酒吧文化紧密相连?因为酒吧即是高压社会的减压阀,也是一个信息的交换地点。
酒吧在赛博朋克作品中常充当信息黑市(如《赛博朋克2077》的来生酒吧),其功能类似中世纪行会酒馆。调酒师往往身兼情报贩子,顾客用故事换取线索,这种交易模式在《VA-11 Hall-A》中被具象化为“以酒换秘闻”的叙事机制。其核心功能与19世纪美国西部酒馆一脉相承。
在淘金热引发的治安真空期,既隔绝外部混乱,又允许牛仔、强盗、警长共享信息。随着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取代了马车,最开始拴马到后来用于垫脚的横木成了酒馆的象征,吧台(bar)一词便源自拴马横木(barrier)的演化,这就是酒吧的由来。
酒吧顾客们在觥筹交错中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他们杯中的液体往往是大杯啤酒或添加苦精的葡萄酒。
在1806 年,历史性的一天终于到来。纽约的一位调酒师用干邑白兰地、糖、水与苦精混合,为当地一家报社的编辑调制了一款酒饮,后者随后在其专栏中称赞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酒精饮料”。这被认为是“鸡尾酒”一词首次出现在印刷品上,而那一杯鸡尾酒便是萨泽拉克(Sazerac)。
我们如今能喝到的鸡尾酒,基本都是从这一杯鸡尾酒演化而来。
在这种架构之下把干邑替换成波本威士忌,便诞生了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的古典(Old Fashioned)。这种架构实为调和早期粗劣基酒的智慧方案。当时蒸馏技术不成熟,原酒的风味不稳定且酒精浓度非常高,于是调酒师们想到可以加点糖来缓和基酒的辛辣口感,水可以降低酒精浓度并带出威士忌的自然甜味,辅以苦精提升香气层次,最终成就平衡之作。游戏中的Brandtini便是模仿这一时期的鸡尾酒Martini,强调经典风味。
早期的鸡尾酒充满着天马行空的灵感和实验。为了吸引顾客,纽约的调酒师们疯狂尝试各种新奇想法,力图创作出令人兴奋的饮品。这促使 Jerry Thomas在 1862 年出版《调酒师指南》 一书,分享他调制古典威士忌鸡尾酒和其他经典鸡尾酒的秘诀。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本讨论鸡尾酒调制的书,这本书推动了鸡尾酒在世界各地的流行。
书内介绍了常用与调酒的七大基酒以及常用的调酒器具,奠定鸡尾酒的调制标准。
摇酒壶(Shaker):用于混合含果汁、糖浆或乳制品的鸡尾酒,通过剧烈摇晃使酒液快速冷却并融合风味。
量酒器(Jigger):双头设计(通常为15ml/30ml或25ml/50ml),确保配方比例的精准性。
吧勺(Bar Spoon):长柄设计便于分层与搅拌,用于调制需缓慢混合的直调酒。
摇壶(混合)、量杯(精准)、吧勺(控制)构成调酒“黄金三角”,覆盖了90%鸡尾酒制作需求。
而在调酒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鸡尾酒里的基酒了,六大基酒因原料、工艺差异形成不同的风味,可组合出千变万化的鸡尾酒体系。六大基酒分别是:
金酒(Gin):谷物蒸馏酒 + 杜松子及多种草本植物(如芫荽、橙皮)。特点是有标志性的草本香气,风味复杂。代表作:马天尼(Martini)、金汤力(Gin & Tonic)。
伏特加(Vodka):原料是谷物(如小麦、黑麦)或马铃薯。特点是无色透明,口感纯净中性,易与其他风味融合适合用于调制果味鸡尾酒。代表作:螺丝起子(Screwdriver)、血腥玛丽(Bloody Mary)。
朗姆酒(Rum):甘蔗或糖蜜酿造,有三种分类。白朗姆(清淡,适合清爽调酒):莫吉托(Mojito)。金朗姆(短暂陈酿,略带甜味):椰林飘香(Piña Colada)。黑朗姆(陈酿时间长,风味浓郁):自由古巴(Cuba Libre)。
龙舌兰(Tequila):墨西哥特产,用龙舌兰酿造而来。代表作:玛格丽特(Margarita)、龙舌兰日出(Tequila Sunrise)。
威士忌(Whisky):由大麦等谷物酿制,按照产地可分为多种威士忌。著名的有苏格兰威士忌、波本威士忌、日本威士忌等。不同的鸡尾酒如果用不同分类的威士忌会有不同的风味。代表作:古典鸡尾酒(Old Fashioned)、威士忌酸(Whisky Sour)。
白兰地(Brandy):葡萄或其他水果蒸馏。口感醇厚,常带有果香和橡木桶香气。代表作:边车(Sidecar)、亚历山大(Brandy Alexander)。
虽然部分调酒会延伸至利口酒、苦精等辅助材料,但六大基酒始终是风味骨架。游戏内最关键的调酒系统就是由三个器具以及六大基酒演化而来,基酒选择决定风味基调,摇晃时长影响融合度,配比误差决定了口感偏差。当玩家在游戏中手握虚拟摇酒壶时,操作的每个细节都在复刻黄金年代的调酒哲学。
冰对鸡尾酒的口感起了决定性作用,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酒精的刺激感并且能提升薄荷等材料的香味。19 世纪,得益于波士顿“冰王”Frederic Tudor 开创的冰运输贸易,冰凉清爽的鸡尾酒开始走进大众生活。对冰化水程度的把握是区分调酒师技术高低的关键之一,过少的化水会使酒精味过重,突出不了材料的香气,而过多的化水会使鸡尾酒整体变得寡淡无味。这也是游戏的调酒系统中为什么会对Shaker摇酒的时长有要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鸡尾酒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不仅诞生了许多流传百年的经典酒款,更见证了鸡尾酒技术与风味的革命性突破。纽约的酒吧如同实验室,每家酒单都闪耀着调酒师的创意火花,顾客总能找到完美契合个人味蕾的那一杯杰作。
但随着政客们在文书上签字后,这美好的景象立马荡然无存。当宪法第18修正案于1920年1月17日生效时,整个酒精产业链瞬间陷入瘫痪。曾经支撑鸡尾酒黄金时代的工业体系,从跨州冰库运输网络到标准化基酒生产线,都被法律强制归入犯罪范畴。
随着最后一杯合法鸡尾酒在纽约的酒吧内卖出,持续半个世纪的鸡尾酒黄金年代宣告终结。
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规定酒精浓度超过0.5%的饮品均属非法。禁止人民制造、销售、运输、进口或出口含酒精饮料,旨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正规酒吧90%倒闭,调酒师失业率激增78%。
调酒师群体被迫分化。掌握现代调酒技术的精英流向伦敦、哈瓦那等未禁酒地区,留守者则转入地下酒吧运营黑市酒水。
但这一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本用于规范酒类生产的巴氏杀菌设备,转而用于提纯工业酒精;医用威士忌配额被大规模伪造挪用。
联邦政府预估的税收损失在禁酒令首年即突破5亿美元,这些反而催生了黑市交易、有组织犯罪以及地下酒吧的泛滥。
传统酒吧被关闭后,酒鬼们不得不寻找提供酒精饮料的秘密场所,由此非法经营的“地下酒吧”(Speakeasies)迅速兴起。这些场所通常隐蔽于地下室或伪装成普通店铺,需通过暗号或熟人引荐才能进入,甚至设有机关躲避突袭(如旋转货架、滑槽等)。
然而,地下酒吧出售的酒类并非产自专业酿酒厂,因此刺激性气味较重,实在说不上好喝。在禁酒令时期,调酒的目标从突显基酒的本味转为掩盖酒精的味道。由此一股新的鸡尾酒风潮由此掀起,为了削弱劣质酒的刺激性气味,调酒师将大量的糖浆、果汁、苏打水等混入酒中,令这一时期的鸡尾酒充满大胆的风味,诸如嗨棒(Highball)等经典长饮型鸡尾酒大行其道。
金酒变得广受欢迎,因为人们在家就可以自己制作,比威士忌要容易。但私酿酒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更有无良商家使用工业酒精勾兑,仅1926年全美记录超1.2万例私酿酒中毒死亡事件。
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诞生了许多与之前风格截然不同的鸡尾酒。在这时最受人追捧的便是长岛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这一类鸡尾酒。混合了伏特加、朗姆酒、金酒、龙舌兰等材料,再加入柠檬汁和可乐调和。其名称和外观均带有“掩人耳目”的特点,而且这么多材料的加入几乎完全稀释掉了酒精的味道,符合禁酒令时期私酒贩子逃避检查的需求。
在游戏中,Sugar Rush就是这种类型的鸡尾酒,这杯酒的原型是金菲士(Gin Fizz)。在现实中的配方是:金酒60ml 红石榴糖浆20ml 柠檬汁30ml 加冰shake 倒入冰杯后用西柚味汤力水补满。
从游戏中这杯酒的现实配方就看得出来,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鸡尾酒普遍用料简单、调和容易、酒精味小。适合对鸡尾酒有兴趣的人试着去调和,如金汤力(Gin tonic)只需往金酒里添加柠檬汁和汤力水搅拌就可以了。因其酒精感不强,这种鸡尾酒很受女性的欢迎,也很适合刚开始接触鸡尾酒的人们。
1933年,由于经济大萧条期间政府亟需增加税收和就业机会,禁酒令被废除,美国长达 13 年的禁酒令时期就此结束。但地下酒吧时期奠定了鸡尾酒的违法反抗基因,现代鸡尾酒单中23%经典配方源自禁酒令时期。正如《VA-11 Hall-A》中顾客通过酒精短暂摆脱企业监控,历史与现实共同验证了酒饮作为反抗工具的社会功能。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支持下,以但泽自由市问题为由发动对波兰的全面侵略,正式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突破石油禁运困境,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突袭珍珠港,试图夺取东南亚资源。仓促应战的美军损失惨重,随着罗斯福总统发表"国耻日演讲",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当美国于1941年参战后,波本威士忌被列为军需品,随部队流向全球战场。各战区士兵因地制宜创造新式调饮:在太平洋战区,驻扎夏威夷的士兵将配给朗姆酒与当地菠萝、椰浆混合;欧洲战场的美军用波本兑入法国廊酒;北非部队甚至发明了用骆驼奶稀释金酒的喝法。
这种战地调酒实验打破了传统鸡尾酒的配方界限。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是迈泰(Mai Tai)。
1944年加州调酒师为两位塔希提老兵调制时,将牙买加朗姆、荷兰橙皮酒与青柠汁组合,其命名"Maita'i",这在塔希提语中意为"完美"。这款跨文化混血鸡尾酒后来成为Tiki文化的标志,而其诞生本质是战时物资流通的副产品。
游戏中的Blue Fairy延续了这种战时基因。以甜味和果香为主调,甜味象征本土供给的糖蜜朗姆,果香元素则映射士兵在海外遭遇的异域风味。
1945年5月7日,面对同盟国与苏联的夹击,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随着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炸响,日本宣告战败。历时6年的世界大战就此终结。
随着美国大兵返回本土,那些老酒鬼们发现曾经那些熟悉的酒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男人们都上了战场,调酒师的工作开始由女性接手。比起带苦涩及呛喉劲道的鸡尾酒,女性调酒师们更喜欢调制一些味道清新偏甜而且讲究漂亮色彩的鸡尾酒,形成了另一种新的鸡尾酒潮流。而这种新的潮流,深刻影响了战后美国本土鸡尾酒的调制风格。
随着战后经济复苏期中速食文化的流行,鸡尾酒沦为了“买醉工具”。禁酒令与二战时期美国本土流行的这种外观花哨、便于调制且易于入口的鸡尾酒逐渐代替了传统注重手法的鸡尾酒,因为顾客不再注重鸡尾酒里的味觉属性,而只想用酒精犒劳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调制一杯经典调酒的时间显得略长,人们更喜欢喝醉。
比如酸甜爽口的螺丝起子(Screwdriver)。有一种说法说,这杯酒的由来是1949年在伊朗油田工作的美国工人,将柳橙汁加入伏特加之后再使用螺丝起子来搅拌,因而得名螺丝起子。这杯酒的调制方法很简单,只需将伏特加和橙汁混合就完成了,比例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自行调整。
20世纪中叶的饮酒习惯,扼杀了调酒师的创造性。禁酒令前的鸡尾酒总是在甜味与苦味或酸味之间取得平衡,但是在后禁酒令时代,甜味才是螺丝起子和长岛冰茶等鸡尾酒的卖点。比如在 1970 年代的迪斯科舞厅中,酒精只是一种搭配可乐喝的饮料。没有人会排队等待一杯精心制作的鸡尾酒。相对而言,这个时期的鸡尾酒是颓废的。
正如文艺复兴与赛博朋克文化的轮回,当代调酒师重新引领鸡尾酒复兴运动。他们重拾酸甜平衡的黄金法则,在传统技法中融入现代创新。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鸡尾酒的复兴是由回归经典的方式引领的。在复兴时期的鸡尾酒大多都是经典鸡尾酒的变体,比如大都会(Cosmopolitan)。关于这杯鸡尾酒的起源,存在着多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这款鸡尾酒最早由明尼阿波利斯Cork & Cleaver牛排馆的调酒师Neal Murray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
据说,他在Kamikaze鸡尾酒的基础上加入了蔓越莓汁,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饮品,顾客品尝后惊呼“How cosmopolitan!” ,于是这款鸡尾酒便得名Cosmopolitan。
大都会的流行离不开电视剧《欲望都市》的推波助澜。在这部风靡全球的电视剧中,主角们经常饮用大都会鸡尾酒,使得这款鸡尾酒迅速走红,成为了时尚、自信女性的标志性饮品之一。大都会鸡尾酒也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在此之后出现了不少开始重新注重经典手法的鸡尾酒,如重新流行于现代吧台的莫吉托。这些鸡尾酒在恢复了经典的同时也保留了后禁酒令时代鸡尾酒明显的视觉元素。游戏中的Moonblast便象征了这一多元时代。
纵观鸡尾酒的百年历程,从黄金年代的工艺巅峰到禁酒令时期的隐秘狂欢,从战后速食文化的冲击到当代的经典复兴,每一轮兴衰都镌刻着时代印记。鸡尾酒饮品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配方演变,更在于其始终承载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诉求。
在《VA-11 Hall-A》与《赛博朋克2077》等作品中,鸡尾酒超越了饮品范畴,成为构建虚拟世界的文化符号,重新诠释了在赛博朋克题材下的鸡尾酒文化。来自未来的调酒师手中的摇杯既能调制性工作者Dorothy象征反叛的烈酒,也能调配纪念大卫马丁的特饮:大卫 • 马丁内斯。
大卫 • 马丁内斯(David Martinez): “威士忌杯里倒入一子弹杯的伏特加加冰,兑上Nicola”。
这杯酒的配方非常奇怪。伏特加本身无味,但是口感就像烈火一般;单单把伏特加和可乐兑一起根本没法喝,但伏特加会凸显可乐的味道;大卫不喜欢碳酸饮料,Nicola是因为露西才加的。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杯,单纯往伏特加中加上“其他人喜欢的东西”的,难喝到甚至不能称之为调酒的调酒
从不放弃抗争,能以残躯化烈火,但却始终为了别人的梦想而活。这不就是大卫马丁内斯吗。
在现实中,鸡尾酒同样不仅是饮品,更是一张独特的情绪名片。人们对某款酒的偏爱可能不仅是因为这杯酒本身的味道,或许是因为这杯酒与这个人有这一段故事。当心情明快时,可以与朋友共享莫吉托的酸甜清爽;若情绪低落,能让古典鸡尾酒的醇厚层次在喉间流转,在苦甜交织中沉淀思绪。每杯酒都如同一杯液态记忆体,封存着饮用者与它相关的往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鸡尾酒文化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融合现代科技元素的鸡尾酒,或是受到赛博朋克等未来主义文化影响的创新鸡尾酒。
Time to mix drinks and change lives 调制饮料,改变人生。
手握摇酒壶,调制自己喜欢的饮料来放松,在忙碌的生活中休息片刻。希望大家都能对生活和鸡尾酒保持热爱, 但不要去酗酒哦 。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