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时,人们用米粉制作茧团,预祝丰收。有时会在茧团中放入吉祥的话语,以此来占卜一年的福运,称为“茧卜”。《开天遗事》记载:在都城的元宵夜,人们会制作面茧,并在里面放入写有官位的帖子,通过抽取来占卜官位的高低,或者用来赌宴席作为娱乐。这种风俗从唐代就已经流传下来了。
新春时节,市井中的人们珍视春饼,居民之间互相赠送。春饼薄而圆,里面包裹着腊肉和野菜,煮熟后用来佐餐,邻里间视为上等供品。人日(正月初七)在庭院中煎饼,称为“熏天”。二十五日大量食用饼食,称为“填仓”。这些都是流传已久的旧俗。
按:熏天见于《荆楚岁时记》。填仓见于《帝京景物略》。《燕都游览志》记载:立春日赐百官春饼。郡志称:迎春日吃春饼和春宴。
按: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相传女娲氏在这一天补天。民间习俗是在屋上放置煎饼,称为“补天穿”,见于《采拾墦集》。张鎡《赏心乐事》记载:人日举行煎饼会。《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吃春饼和生菜,称为春盘。
上元节时,市井中的人们搓粉做成丸子,称为圆子。范石湖的诗中提到“吴下节物捻粉团栾”,周益公的诗中提到“勾圆万里同”,指的就是这种食物。民间称之为“上灯圆子”。另外,还用粉抟成饼,以豆沙为馅,下油煎炸,称为油饱。《膳夫录》记载:汴京节日食品中有上元油饱。《乾淳岁时记》称之为饱饴。《明通纪》称之为油饼。这些都是同类食品。
按:洛阳风俗中有玉粱饼,金门人家有粉荔枝,临安市肆有乳糖丸子、澄沙团子,都是上元节的食品。当时,市井中的人们用镂空的馅料装在花盘架车上,簇插飞蛾、红灯、彩盏,喧闹繁华,游人加倍支付价钱。如今时代不同,这些制作方法有的流传下来,有的已经失传。虽然这些只是小吃,不值得深究,但回忆起承平时期的风景,记录食单上的品目,其流传也已很久远了。
《三余帖》记载:嫦娥奔月后,羿日思念不已,有一个童子前来告知说:正月元夕,月亮圆满之时,你应该用米粉做成丸子,形状如月,放在室内的西北角,呼唤夫人的名字,三天后她就会降临。果然如期而至。后世因此有了元夕粉团的制作。周益公《元宵煮圆子》诗中写道:“汤官寻旧味,宠婢诧新工。”
二月二日,人们将隔年的馒头用油煎食,称为撑腰糕。据说可以免除腰痛的疾病,但这种说法在古代文献中并未见记载。
按《长公外纪》记载:“东坡在二月一日以后,饿了就吃干蒸饼,细嚼以生津液。”《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用元旦祭余的饼熏床炕,称为熏虫儿,使虫子不出现。”这些记载中均没有提到撑腰的说法。
二月初旬,市井中的人们蒸糯米,用曲药制成酒酿,味道比蜜还甜,颜色呈浅碧色。挑夫争相将酒酿送到店铺贩卖,用双肩挑着担子,吹螺壳叫卖,穿梭于春场和巷陌之间。儿童和游客纷纷投钱争买,解渴充饥,其甘甜如甘露一般。茶坊酒肆也用大缸满贮酒酿,用小勺分售,供人们游玩时饮用,直到立夏节才停止酿造。民间也称其为酒娘,因为制成几天后味道变老,酒液成为糟粕,就变成了白酒。
《集韵》称酒渣为酪母。《说文》中提到曲也写作酴,是酒母的意思。酒娘的称呼,大概也是酪母、酒母的意思吧?李艾塘说:烧酒未蒸之前称为酒娘,饮之鲜美。用泉水和烧酒混合,可以制成烧蜜酒。《梦香词》中提到的“莺声巷陌酒娘儿”就是指这种酒酿。
蚬比蛤小。郡志记载出产于白蚬江,但实际上各地都有。二月初,渔人用网捕得蜆,按斗称量,价格非常便宜,用来调羹汤非常鲜美。有时将蚬肉剖出去掉壳,与韭菜一起烤食,这是乡村厨房中常见的菜肴,并不珍贵。正因为不珍贵,才能成为普通人家的日常食物,这才是真正的食品。
按《海错疏》记载:蚬称为蠃,有黄蠃、土蠃的区别。《隋书·刘臻传》记载:刘臻喜欢吃蚬,但因为父亲的名字中有类似字,见到蚬就称之为扁螺。蚬,即唳,因其壳内光耀如初升的太阳。春天生长,秋日肥美,寒冷时瘦弱,偶尔有孕珠的,光彩胜过蚌珠。《本草拾遗》说蚬能预测风雨,壳可以飞。生长在溪河中的蚬味道更肥美。其他地方产的蚬有土气,可以用清水养,每天换水,几天后土气就会去除。明代广东都宪何公罢官回家,偶然想吃蚬,正好蚬贩路过门口,但他囊中无钱,夫人说:“何不写个‘清’字卖给他?”何公笑着作罢。这是一个佳话。另外有一种麻蚬,壳极厚,有痱癗,可以磨制成戒指和其他装饰品,类似螺钿,但肉不可食用,怀疑就是玉珧。《诗传》说:天子用玉珧,而地用珧。难道就是这种东西吗?
宋陈高克《阳羡春歌》云:石亭梅花落如积,土鮒澜斑竹姑赤。土鮒,巨口细鳞,色黑尾圆,大小只有五六寸。竹姑出现时,味道最美。吴中没有竹姑,称为菜花鱼。因为菜花盛开时,这种鱼抱子争出,味道特别肥美。川泽之人用细鞭笋作调料,做成鱼羹,是乡村厨房中的美味。
按《京口录》记载:吐鳃鱼头大身小,但古时没有“鳃”字,有时写作“步”。这种鱼喜欢藏在水底,所以有水埠的地方,必定多这种鱼。“埠”音讹为“步”。又名痴虎,因其头部像虎形,且懒动如痴。《养鱼经》记载:土附鱼似鱠而短小,附土而行,不像其他鱼浮在水面,因此得名。有时也写作“鲋”,吕子说鱼中美者,洞庭之鲋,民间又称为菜花鱠,因其形状像松江的鱠,只是少了四腮。
河豚在初春时从海中来到吴地,当地人非常珍视它,其鱼脍尤为肥美,俗称西施乳。然而河豚有毒,如果烹调不当,会致人死亡。《大观本草》记载:河豚性温无毒。难道所指的是另一种生物吗?
郡志记载:梅圣俞咏河豚有“荻芽杨花”之句。有人说河豚吃柳絮而肥。这种鱼到春天时溯江而上,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因此初春时已有大量河豚出现。按《本草》记载:河豚在江淮河海都有分布,腹背有红色条纹如印,眼睛能开闭,触物即怒,腹部胀如气球,人们可以用工具捞取。《艺苑雌黄》说:吴人珍视河豚,称其腹部脂肪为西施乳。《本草纲目》记载:河豚血有毒,脂使人舌麻,卵使人腹胀,眼使人目花,有“油麻子服眼睛花”的说法。《格物论》记载:橄榄、芦根可以解河豚的毒。《倦游录》记载:河豚有毒,肝和卵人食之必死。倪鸿宝有诗句:“将无忠义事,不及食河豚。”
荠有大小几种。小的叫沙荠,味道非常美。大的叫菥蓂,也叫葶苈,都是荠类,可以食用。《诗经》中称:“其甘如荠。”师旷的占卜认为,荠是甘草,年景要丰收时,甘草会先长出来。荠就是这种植物。三月时,荠开始长茎,高四五寸,开细小白花,纤细如点雪,叶子细小味甘,用来做羹汤有真味。结荚如萍,荚内有子,名叫萇,见于《尔雅》。《救荒本草》记载:“饥荒之年,采集荠菜子煮粥或做饼,非常黏滑。”但世人很少知道这一点。现在民间把荠当作野菜。三月三日,妇女们都会采野菜花插在发髻上,称为眼亮花。谚语说:“三春戴齐花,桃李羞繁华。”有时也会把荠花放在笼子里,以驱虫蚁。有时将野菜花与年糕油煎食用,据说能明目,称为眼亮糕。
按东坡《物类相感志》记载:三月三日,收集荠菜花放在灯盘上,可以防止飞蛾和虫子靠近。吴曼云《诗序》说:“在上巳日,把荠菜花放在笼子上,可以驱赶虫蚁。”《西湖志》记载:三月三日,男女都戴荠菜花。《昆新志》记载:二三月三日,乡村各处举行土谷神朝狱帝活动,称为野菜会。瞿祐《居家宜忌》记载:二三月三日,采集荠菜花铺在笼子上及坐卧之处,可以驱避虫蚁。妇女用齐花蘸油祝祷,洒入水中,形成龙凤花卉形状的,为吉兆,称为油花。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常有疾风暴雨,称为寒食。古时习俗沿袭介之推的故事,禁火三天。两浙地区养火蚕也在这一天禁火。吴地的民众在这时制作稠饴、冷粉面、大麦粥、角粽、油饼、青粿、熟藕等食物,作为寒食期间的食物,用来祭祀祖先,称为“过节”。又因为冷食不符合鬼神享气的意义,所以还会搭配烧笋和烹鱼。新丧之家必定会请僧人念经,以祈求冥福。亲朋好友前来祭吊,丧家设奠,称为“新清明”。民间认为清明、中元、十月初一为鬼节,因此在这些时候盛行祭奠。
《坠瓠集》记载:清明前禁火,称为寒食。苍龙、大火主司天象,人们担心火势旺盛,所以禁火以抑制。隋朝李崇嗣有诗句:“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唐代京城在寒食期间禁火,用鸡羽放入灰烬中,如果焦了则视为罪过。《周礼》记载:司烜氏在仲春时节,用木铎在国中宣布火禁。《礼记·郊特牲》记载:季春出火,即禁火。可见禁火的典故自古就有。民间以介之推为依据,但考据《左传》《史记》,并没有子推被焚的事迹。只有《周举传》中有太原百姓在冬季为子推禁火一个月的说法,可能是传闻谬误相沿。
按《周礼·笾人》注释说:清晨未进食前,先进献寒具口实的笾。《续晋阳秋》记载:桓玄喜欢展示书画,客人到来时常常拿出来观赏。有一次客人吃寒具时,油污了画,此后便不再设置寒具。《集韵》解释:寒具是饼环。《杜诗》注释说:秦人称寒食为熟食,指不起烟火,预备熟食过节。《四民月令》记载:齐人称寒食为冷节。《邺中记》记载:寒食煮粳米和麦为酪,捣杏仁煮为酪。《艺苑雌黄》记载:寒食时用面做成蒸饼样,加上枣子,称为枣糕。《山家清供》记载:寒具可以保存一个多月,适合禁烟时使用。吴炯《五总志》记载:日常祭祀用面麸,晋代称为撮饼,也叫寒具,即今天的馓子。《程氏遗书》记载:寒食时常规祭祀先人,根据家庭情况准备祭品。由此可见,清明祭祀先人的习俗由来已久。尤西堂《清明》诗云:不须乞火邻翁舍,吴地从来未禁烟。说明吴中并无寒食禁火的习俗。
旧时风俗在清明节改火。苏东坡《梦参寥》诗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唐代也在清明日赐百官火。《吴门补乘》记载:吴地风俗在清明日,儿童对着鹊巢支起炉灶,敲石取火煮饭,称为野火米饭,这仍然沿袭了改火钻燧的古风。
按《食谱》记载:寒食时节煮冬凌粥。《零陵杂记》记载:居民在寒食时节,采集杨桐和冬青叶染饭,饭色青而光亮,食用可以助阳气,道家称之为青精饭。《熙朝乐事》记载:僧道在清明日染青精饭,以馈赠施主。《萤下岁时记》记载:长安在清明时节,宫中内园的小儿在殿前钻火,最先取得火的人,进献给皇上,会得到绢帛和金碗的赏赐。
鳜鱼也叫石桂鱼,大口细鳞,形状像松江的鲈鱼,但体型更大。《山海经注》称之为水豚。它有玳瑁斑彩,又名鳜豚。福建人称其为鳜鱼,民间称之为鮎鱼,江南则称为鮰鱼。《本草》记载:仙人刘凭曾食此鱼而得道成仙。《尔雅翼》记载:鳜鱼有肚,能咀嚼,与普通鱼不同。桃花水涨时,正是这种鱼捕捞的最佳时节。张志和诗云:桃花流水鳜鱼肥。确实如此。
按:鳜鱼身体不能弯曲,形状像僵硬的鳜夫,因此得名鳜鱼。它的鳍刺锋利如锥,能锯断渔网,因此也叫锯鱼。其肉质鲜美紧实且无细骨。鳍刺共有十二根,对应十二个月,每月一根刺有毒。如果不慎中毒,可以服用橄榄核汁或煨橄榄调水饮用,可以解毒。夏天它栖息在石穴中,冬天则偎依在泥冢里,是一种沉底生活的鱼。此外,这种鱼性情痴呆,见到人会竖起鳍刺。《尔雅》认为斑纹鲜明的是雄鱼,稍显暗淡的是雌鱼。渔民常用绳索穿一雄鱼放置在溪边,群雌鱼前来啄食,不舍离去,这样常常能捕捉到十几尾。
笋有很多种,有毛笋、笪笋以及苦竹、淡竹、箘竹、猴竹、紫竹、水竹等笋。其中有一种叫做燕笋的,在燕子飞来的时候,这种笋会从泥土中迅速长出,形状尖细,与山里的笋不同。吴地的农民会在春天将它作为食材,味道非常甜美。根据地方志记载,燕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在燕子到来时生长出笋。《山家清供》中说,当竹笋大量生长时,在林边直接煨熟,味道特别鲜美,被称为“傍林鲜”。还有一种做法是用热水煮嫩笋和蕨菜,再切一些鱼虾成块,用汤泡滚后蒸熟,加入油、酱、胡椒拌匀,然后放在粉皮上,盖在碗里蒸熟,称为“笋蕨羹”。许梅屋有一首烧笋诗:“趁得山家笋蕨春,借厨烹煮自炊薪。倩谁分我杯羹去,寄与中朝食肉人。”钱杜也有一首春笋诗:“湖港阴阴野水平,江乡花事近清明。山厨烟起有人语,正是满园春笋生。”
吴地的茶贡,在宋代有虎丘金粟房,产茶极佳,烹煮后色白如玉,香气如兰但不耐久存,宋人称之为白云茶。明代时,官府申饬大吏,僧人苦于其扰,几乎将茶树全部铲除。文震孟为此写了《薙茶说》。后来又重新种植,采摘赠送一如从前。只有州官汤斌治理吴地时,严禁馈送,这种茶才绝迹。洞庭山的水月院也产茶,宋代时曾作为贡品,名为水月茶,香味极美。康熙年间,东山碧螺峰石壁上生长了几株野茶,当地人用筐采撷,供日常使用,每年如此。有一年,茶叶生长得特别茂盛,筐装不下,采茶者便将茶叶放在怀中。茶叶受到人体温暖,突然散发出异香,这是往年未曾有的,因此被称为“吓杀人香”。此后,采茶者不再用筐,而是全部放在怀中。山中人朱正元擅长制茶,出自他家的茶尤为妙品。己卯年,皇帝驾临,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赐名“碧螺春”。每年谷雨节前,地方官员采办入贡。然而,制茶方法已失传,即使是真的碧螺春,香气也不及当年。
按:茶有时写作榛,《尔雅》中说:“槚,苦荼。”《茶经》中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现在民间以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荈。汉代已有阳羡买茶的说法。《三国志·韦曜传》中记载:“韦曜初见礼遇,暗中赐茶荈代替酒。”可见汉代已崇尚饮茶,并非始于唐代陆羽。只是陆羽开始评定阳羡茶为天下第一。郡守李栖筠在罨画溪设置茶舍,每年贡茶一万两。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未敢先开花。”感叹百姓因茶而受苦。至于杜牧诗云:“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栽。”则赞美不已。大致产茶之地不止一处,如龙井、蒙顶都称为佳品。唐陆龟蒙在吴中顾渚山置茶园,收取租金。自此以后,人们逐渐习惯饮茶,将其列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更甚者,市镇设有茶肆,佣夫贩夫偶尔坐下喝茶聊天,游谈废业,习以为常,风气渐下。然而高雅之士的喜好不同。采茶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明前,茶叶小如谷粒,色白微紫,稍迟则淡黄而不绿。好的茶叶,泡入水中柔白如玉,味道甘芳,香气藏于味中,空濛深长,越喝越觉得好。其境界在于平淡之外,色香味俱淡,初入口清淡,随后甘甜入喉,静人心脾,清人骨髓,纯乎淡然。淡是道,品茶至此,清如孤竹,和如柳下,已达圣境。而世人却以颜色浓、香气烈为佳,真是只听其声不见其实。必须泉水甘甜、器具洁净、窗明几净、高斋胜侣、风日清美,焚香试火,才能领略其隽永之味。岂是世俗市井之人所能理解的?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