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xp并不相通。什么俄狄浦斯,爱欲倒错,SM等花活我暂不讨论。老祖宗的春宫图已经证明,光怪离奇的性幻想在哪个年代都有,你完全可以相信好色之徒们的颜色生产力,比如说AI文聊,又比如说斐济杯。没必要对某些特殊现象进行长篇大论的解释。当然你要水论文就当我没说,能混毕业就是得吃!
爱情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的不可言说性。我们男同胞太纠结于爱情的名号,认为爱情起始于正名,起始于官宣。但实则不然。爱情的发生往往是不需要言语的,它更多的是受生物学机制所左右,起始于小头,终止于大头。更玄学点地说,命中注定 一眼万年 缘!
哇,那妹子/男模 ,好漂亮/好帅!小头。 彩礼伯十万/香槟一伯万!算了。大头。
当然这种言论更多是一种讽刺,相当于是热热场子。哥们会在之后的篇章中详细地探讨中西方语境下爱情的发生和本质,以及该如何种下一颗独特的中国语境下的爱情的种子。
在本篇其一当中哥们将延续前置的话题:身份认同和人格。
在2.2当中哥们从语言的发生角度和众多西方发展心理学理论视角,重新诠释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有人会问了,看上一章废话了这么多,这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不是一个东西么?说白了不就是“我”么?这么细分化有意义么?兄弟,有的,包有的。
哥们又要把邓老拉出来了:自我意识是一种反身性结构,我是对象,对象是我。你可以把 身份认同 想象成为一个不断将对象纳入自我范畴的过程,即对象是我。我认为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符号/物件/父母/朋友/人)是“我”,我便开始模仿,把选择的对象当成是“我”的部分,“我”的延申。这也是进入青春期我们会开始觉得爹妈不酷,要找些别的符号/物件来组成自己部分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青春期是人格萌芽的阶段。
题外话1:看到身份认同,哥们觉得大伙最开始想到的应该是LGBT。但LGBT运动本身也是被操纵了的,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恰恰是LGBT的初心,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被坏B搅黄了。这个逻辑是可以嵌套在多数场景中的, 比如说在优生学造词之前的精神薄弱者威胁论(挖新坑捏)。说白了,就是群众中出了叛徒!有坏B!
我们切换回2~7岁 看孩童继续成长,来看看最初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发生的。
米田承太郎是个三岁的男孩。他很喜欢熊大和熊二,买了一大堆熊出没的周边,甚至于自己吃饭时用的饭碗都印着熊大的图案。母亲招呼米田吃饭时总会叫他帮忙,这个时候米田就会从橱柜里拿碗,红色的碗是妈妈的,蓝色的碗是爸爸的,而熊大图案的就是米田的。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没办法确切的识别出究竟是何时起 米田意识到“熊大碗”是属于米田自己的。你可以说是爹妈因材施教(行为训练),也可以说是孩童兴趣使然(偶然间的迸发,顿悟)。但,它确实发生了。
不知不觉间米田承太郎四岁了。幼儿园的老师今天突然宣布,之后四五个小朋友要成为一组,一起做游戏。老师在黑板上摆了五个组,🍆茄子组,🌹玫瑰组,🐻熊组,🍑桃子组,💦水滴组。米田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就是熊组的成员。可谁知道老师在抓阄后,把米田分进了旁边的玫瑰组。这让米田感到十分的困惑,一直以来都是熊大呀,为什么是玫瑰呢?
上了幼儿园大班后,米田终于会连起来写玫瑰🌹旁边的平假名了。这一串神秘鬼画符就是米田的名字。岁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米田就上小学一年级了。名字旁边的玫瑰🌹已然消失不见,但米田还是会歪歪扭扭的在姓名栏写下自己的名字:米田承太郎。从今以后米田承太郎将会走向他无敌的一生。
从上述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抽象出来这么一个关键链条:
熊🐻图案 ——→熊🐻和玫瑰🌹的叠加、过度——→玫瑰图案≈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名字
这个链条揭示了自我意识初步萌芽的孩童是如何通过外界引导、从对物件/图案(pattern)归属的认识定着自己的身份,再通过对图案(pattern)的认识逐步转向文字世界的。需要注意的是,pattern这个单词带有一种统合的意味,它不单单只代表图像(image),还代表一种复杂的行动或模式。同样地,孩童对于音声言语的认识(父母/同伴呼唤自己的名字)也在发展,这几种认识是一个并轨的过程,相互作用和影响。
太绕了,总结一下:孩童第一次身份认同的萌芽 源于 第一次对于物件/图案(pattern)的授受。对于这个身份认同发生的具体时期,哥们不到 哥们只负责口嗨,实验得靠别人做。
8-12岁是个比较尴尬的年龄,这个阶段学校是教育主体。孩童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同龄人厮混在一起,通过同圈层的小团体,小圈子 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仅限于日常交流,稍微抽象点的文本是读不进去的,要开小差的。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特有文化现象也开始冒头,但大都可以归纳为对于成年人符号世界的模仿。
皮娃子么。会嘘嘘的时候扒朋友裤子,会因为铅笔被人拿了跟人家吵架。近期,让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例子:小男孩大概九岁,从哥们身旁如同火影 跑过,嘴里喊着鸡你太美。很抽象,但这就是8-12岁的孩童,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地接受着新兴事物。易被格式化、象征化的符号是他们所热衷的东西,是他们与雏形社会相接轨的抓手。进入青春期 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才是重头戏。
作为下一节的先导,哥们这里简要概括一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心理学家玛西娅提出的青少年同一性理论/ Identity Status Theory 这个理论的雏形就是通过各种访谈法 问卷法,将当中七八个因子产生的数据整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假设的两个维度与同一性高度相关:一个是探索,一个是投入。探索就是好奇,欸 我想要这个!我还想要那个 !投入就是行动派,说做就做,与其感慨路难行。 既好奇又行动拉满(高探索高投入),知行合一,同一性实现。
好奇但却懒得动弹(高探索低投入),犹豫就会败北,同一性迟缓。
一点都不好奇,全被安排好了(低探索高投入),开摆!同一性停滞/拒斥。
我不好奇,我也懒得动弹(低探索低投入),阿斗。同一性扩散。
当然,这种 旨在提示青少年有没有干劲,什么方面能够影响干劲的理论在哥们看来统统都是现象发生、现象解释,纯纯的诠释学。食之无味,没要敲骨吸髓的畅快淋漓之感。
抛开理论不谈,identity是个非常复杂的多义词,我们现在寻常言的ID就是它的缩写。它在上述的理论当中代表同一性,是个包含性非常广的词汇,甚至可以跑到哲学范畴去扯特修斯之船。本节身份认同的英译就是self-identity,它也可以译作自我同一性。但在哥们文脉中的身份认同和self-identity是不一样的,诸如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中文对照下来你会觉得都是同一个东西,只有深入词根才能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别。而哥们现在做的就是一窝端,用汉字重新定义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算是立论。
人格最早的词源来自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早期的汉语当中是没有“人格”这个词的。日本明治时期的井上哲次郎比较了英語当中的Personality/Person、和德语的Persönlichkeit/Person,用汉字造词造出来了“人格”,然后传到中国并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人格”的内涵带有一种朴素的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即政治、法律的权利。重心都在这个“格”字上。
题外话2:早期的日本书籍,掺杂着大量日本人的私货。比如说<child abuse>A.W.Franklin (1978)→「母性愛の危機:体罰と虐待」作田勉 訳。英文标题里压根就没有母爱危机,人老美就很简单明了:《儿童虐待》。但到了日本人那里就不得了了。变老妈爱危机。是不是很大胆?又比如说很有梗的哈耶克,他的《通往奴役之路》英文原版当中并没有小标题,日本人在翻译过程中擅作主张给他那一名篇添了三个小标题,然后传到我们中文这里就变成了哈耶克三原则。
原文书籍老铁们自己动动发财的小手找找,找到了回来点个赞的。翻译的信达雅问题在这里我不多评判,当作是有意思的趣闻给大家分享。毕竟AI时代下,这种翻译问题只会越来越少。
对比中日译本,你会发现每个民族对于词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根植于文化当中的潜意识。何为中庸?为什么在翻译过程中改用了“第三条道路”,而不是原文本的“中庸”?中庸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贬义的呢?.......又扯远了
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大伙都是人均三四个账号起步的选手。人前教授,人后野兽的反差案例比比皆是。人格这个词自由的内涵也确实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
举个例子,当代爆火的MBTI16人格。所谓的人格特质,究其根本,还是一种避世:旨在放弃思考、放弃自己多样而又复杂的人性,而选择脸谱化自己,放弃将责任和自己等化。这可不单单是资本造势,更是一种来自根源的惰性。还是那句话,量表最初的本意是为了让医生更好的诊断,扩散出去后,其信度和效度就彻底没有意义了。
但这不代表自由消失了,当今互联网更倾向于使用意识形态 反意识形态 反反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文字的反复来表达潜藏在内里的自由。至于讽刺,尤其是跟风讽刺 笔者不予置评。这一现象恰恰说明了我们迫切地需要严肃文本。也因此,2025年的今天,我们才需要重构并为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在哥们看来,身份认同、人格 更像是围绕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身份认同是人格形成的一个长久的内嵌式结构,使得自我意识能够如同菌丝般潜藏在水管内部缓慢生长;人格则是自我意识在内嵌结构当中不断前进和折返,三番五次地取舍之后形成的某种个人专属的行为路径/模式pattern。这个时期的人格就不再是一种不可观测的内部运转逻辑,它统合了作为脚手架的身份认同,开始外显,作为一个可被他者观测的成熟对象立足于人类社会。
在2.2.1的文本当中,哥们提到了青春期(12-19岁)是人格萌芽的阶段。而早期成年(19-25岁)可以概论为已经充分理解主体和他者的区别,人格形成开始做减法,将不属于主体的部分剔除出去。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被迫的,而非青少年早期那样主动和充满激情,这与个体的经验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人格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艰辛的,直到成年后的两到三年才渐渐趋于稳定(近几年平均寿命上来了,一些量表将发展的评判标准从18岁提升至了22岁,在当前文本当中特指22-25岁)。等到什么时候统一、不矛盾了,长久地留存在你脑瓜子里成为你行动指南的 就是你的人格。当然也有一些手法,可以延缓这种发展进程,我把它称作“幼稚态延长”。
“幼稚态延长” 是个生物学术语,它原本指代动物的生理延迟或减缓发育,即幼体特征的保留。 在本篇当中特指 生理状态已经发展到成年水平,可仍旧如同孩童般思考并行动的大人,无法承担责任。(我非常反感巨婴这个词,任何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只要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在生物学当中,幼态延长或许是由DNA所决定的。但到了人类社会则不然,大多看似主动的选择 实则更多地是被动的决定。比如说奶头乐和消费伦理,又比如说恋物癖。 讲都讲到这了,就顺道谈一谈当前的困境,这也是全球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普鲁士教育体系正在创造大批量重复的“幼稚态延长”的大人。他们是完美的 适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炮灰。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愚民政策,法家那一套么,为的就是无止境的收割。引用玛西亚的那一套言论就是处在当前教育体系当中的人们,大多都过早地同一性停滞了。他们较低的探索欲望完全被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所决定,白领迷梦最终会被现实无情击碎。
欧洲微观叙事的昌盛恰恰折射出了国家的势微,这种衰弱早就注定。但反观我们,进厂三班倒,分不清路灯还是太阳;在工位上听同事大声八卦,无所事事地刷着手机;又或是站在柜台前神游天外。似乎这一切都是应该。该么?我们要重新开始考虑中庸的含义了。
言归正正传,人格不是商品,它是一种品行,是需要修养的。何为品行?是行。是做。我们错把人格当成一种属性,仿佛是只要具备这种属性,就自然能够吸引他人,收获一份感情。
换句话说,爱情本身爱的还是人格,从这种意义上讲爱情是无性的。但哥们是王源派,传统得不行,搞对象必须是老娘们,highsea大长腿、大雷、漂亮是门槛,知性、聪慧是必备项。你单一个完美皮囊,哥们看不上的,更需要的是闪耀着的智慧灯塔,能够促使我一往无前。当然这也不赖我哈,要赖赖我的生物本能,我没办法否定我的生物本能。
3 圆鼻头,小嘴巴——我喜欢你!爱情?!堂堂登场!!!
通过上述的论证,我们简单的把中西方的共性(或者说人的共性)给介绍完了。接下来就是众望所归的重头戏了。实话实说,我考虑了很多角度去切入这个爱情,但都没有一个好的雏形。
我这阵子也在读文献,发现似乎有关联的文本。一个是伊娃易洛思在《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2019,中译版2023)当中提到了因资本主义孕育而生的心理咨询体系正在摧毁爱情的发生;另一个则是奥山伦明在 《现在为了生存的宗教学》(2022)指出,心理学正在行驶过去宗教的职能。当然这都是预热,后话。
老实讲,我也不是很喜欢文学。如果说是纯理论的话倒也还凑合,但叫我去看文学大家笔下的爱情,不行。完全读不进去。文学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文学,它就算再出名,再牛逼,也都是作家本人的爱情。我又要举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了,你高价从小红书买下斩男斩女攻略,实践了一下确实好用,很开心。可在我看来无异于拿着别人的蓝图去约炮,很下头。
我小说的第五章中,将爱简单的两两分开了。一种是世俗之爱和圣人之爱(圣俗二分),一种是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灵肉二分)。当然这种二分在会饮篇当中被归纳成了七种。而社会心理学则会按照 承诺啊 等等,各种条条框框来设定爱情的形式。就偏向于解释爱情的发生,而非爱情本身。
到底是否从文学角度切入,我还要考虑考虑。可能会找点野史啊啥的,搬史给大家看👆🤓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