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甲声明(玩炉石就很喜欢玩战士 /doge):毕竟不是发在严肃期刊上的文章,因此很多缺乏逻辑论证的部分需要读者自行补足。本人不会故弄玄虚,故意弄些提高阅读门槛的专有名词(整得跟小圈子一样, hey,Mikey,我的party猜猜没有邀请谁~👉你👈~),会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某些名词,这会导致文章的个人风格明显。换句话说就是容易招笑哈,多担待多理解。
在正式探讨爱情的系谱之前,需要做一个前置:厘清两个问题。
从近代(关于近代史的划界众说纷纭,我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开始算)到现代我们只花了不到百年的时间,到了2025年,你甚至可以见证历史:我们开始跟美国角力,打贸易战。处在这个时代当中的我们,还真有可能看到辐射4里面的废土场景,当然前提是活过核爆。
老伯姓也不是傻子,时代正在进入震荡期,那些噩兆已然现世。处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 该如何过出自己精彩的一生 呢?这一问,留给大伙自己思想,也是叩我的题。
前阵子哪吒爆火,文化软实力这个词就反复出现在自媒体的文案当中。在我看来,文化软实力不单是指娱乐产品的输出,也代表意识形态层面的漫灌。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必多言,若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现代化中国。
但我们看问题不能单看好的一面,遍地黄金的年代最终成为了过去式,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势必造就了一代迷失的人群。这也无可厚非,拳头硬的才有话语权。但不得不说,崇洋媚外的风气还是太厚重,导致我们被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得过深,以至于回望自己的过去,总会看出个千疮百孔来。
任何时期都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要“三省吾身”,但不是借助西方学派的视点来解释我们自己。我讲这种话要被人骂老登了,但无妨。处理腐败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后话。现在的时间点是同仇敌忾,让犹豫的人坚定,所谓攘内必先安外。
在引进“哲学”这个概念的(1896年前后)前中期,西方人在思辨力上是优于我们的。所谓思辨力,简单讲就是反思,反思之反思。这种西方语境下的反思,是一种由言语承载的某物。在冯友兰和邓晓芒的文本当中,反思是一种不断向内、向“我”倒推的程式。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反思就是照镜子,reflexion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就是镜子里面的反射、光的反射,就是从自己所做的事上面,从自己对客观事物包括对他人的影响上面,反过来观看自己,彰显自己的本质。你光说你的本质是好的,你生下来从没做过坏事,那是不够的。哪怕你生下来没做过坏事,你下一步也许就可能做坏事。你的本质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要看你做了什么事,不能看你没做什么事。你一实践就可能显出你的本质。所以只有在对对象、对他人的影响上面,我们才能够看出自己的本质,这就是反思。——邓晓芒《哲学起步》
大大方方承认,是,就是不如。在西方视角下,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哲学体系。更多的是一种游离的思想,树确实开花了,但却不见主干。我们会说庄周梦蝶,会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师傅教我们学打坐学念经,都是靠悟,靠的是脑内某种无形的丝线去触碰和网罗思想。这就导致被西方人批判缺乏逻辑、缺乏形式。
换句话说,我们的反思是不会外化成语言的,它并不以语言为媒介。而是从汉字.zip当中衍生出象,从象当中取其本意。所谓“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引自《周易略例・明象》)。原文中的“象”指的是六十四卦象、三百八十二爻象,言指的是卦辞和爻辞,就是针对卦象、爻象的解释。
师爷!我给你翻译翻译:由六个不一样的“—” “- -”爻排列组合构成的,叫象;算命的给你讲这个卦象是凶是吉,叫言。那这个意呢?玄之又玄,自有天意。我也不知道,得靠悟!
我这里做个嫁接,用康德的物自体作引子。所谓物自体,就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讲人话就是现象和物体本身是两个东西,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看到的是物体的现象,而非其本质。流萤于事物表面的东西就是现象。我们通常会给事物的属性和事物本身命名,这种因命名而产生的语言,是不是也可以看作为一种流萤于事物表面的现象呢?
回到刚才说的,我们实际上一直在用言语去描述事物的属性,用言语来构建所谓事物的“象”,再由“象”去直取其概念,或者说意义。这里我简单的用龙树思想佐证:真理也好,究极也罢。它们都是一种概念。而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言语作用,若是没了言语的支持,一切皆为空。
这种思考在中岛隆博的《中国哲学史》中亦有记载。用他的话来说,中国也好日本也罢,都在文献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反而忽视了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彻底批判。而这种对于文献读解的热忱是有历史背景的(没错,绕回到开头了。这就是反思 因西方列强用钢炮轰开国门而引发的明治维新,五四运动)。当然,这不是说不读文献,而是要批判性的,带着疑问去阅读。
中国や日本でのそれらの研究(現象学と分析哲学)が、文献学的な貢献に多くのエネルギーが割かれていて、現象学と分析哲学を批判し抜くということはやはり少ない......文献学的な研究が不要だと言っているわけではまったくない......ただ、文献学的な読解それ自体に歴史的な背景があって、それが近代ヨーロッパ哲学という制度を支えており、それに対して反省的な眼差しを向けずに、素朴な態度で文献学的な読解をひたすらに行なうことに疑問を投げかけている——中岛隆博
讲这么多,其实重点就一个:反思。思考为何思考,时刻地调整自己,审视自己,批判自己。
我们当然可以保有中国哲学当中的模棱两可,但不能因为这种模棱两可而陷入思想的停滞。一种是诡辩,沾沾自喜。绕到最后都是赢赢赢,成赢学了。怎么着都是儿子打老子。
最有名的例子:郭象,《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 他的文章比庄子的文章明晰多了。但人们仍会问,究竟是庄子原文的暗示更好,还是郭象注的明晰更胜一筹呢?后来有一位禅宗和尚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这在我看来就是比较典型的诡辩,不可取。这种表达的暧昧性,恰恰是需要被批判的。
另一种就是 开摆!反正你最后都是四大皆空,那我直接少走三十年弯路,躺那不就完了。与其肯吃瘪肚 搁那郁郁寡欢,不如放开了狠狠玩,那是真爽。这个时候,我就要引用我小说的第六章了。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且漫长的。故事当中的每个人究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哪怕不选择,也仍然是一种选择。善恶也好,对错也罢,都是作出决定后交由时间评判的。
永无止境地通过言语去穷举那些可能性,彻底解消掉模棱两可,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呢?
废话这么多,有人就会问了:哎,你这跟搞对象有毛关系啊?你看啊,正所谓饱腹思淫欲,人要吃饱了才能思考,吃饱饭了才有的力气谈情说爱。谈爱,你就得谈三观,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肉体关系,哪怕仅仅只是肉体关系,它也有偏好。若是到了谈婚论嫁,那更要命了,不光要看这人带派不带派,还要看这个人有没有money,是new money 还是old money。
生死,是非,成败,荣辱,其实就一个字,我。一代宗师:本山・赵
对于“我”的追问,在中文互联网下被归纳成了哲学三问。似乎只要你讲明了过去(你从哪来),现在(此刻你是谁),未来(要到哪里去),便能够认识你自己。
我在这里取两个极端例子,一个是 行将朽木的老人 ,一个是 朝气蓬勃的孩童 。他们各自占据了哲学三问当中的两问,这样或许能简单些。很残酷,但,处在此刻的老人是没有未来的。同样,处在此刻的孩子是没有过去的,或许他的过去是超越经验的,从父母辈就遗传下来的,但这都不属于此刻的范畴。我们只谈他们的此刻。
现在使用微信是非常稀疏平常的事情,但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则不然:李华是个75岁的老人,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使用手机。在面对微信的实时文本时,李华会短暂的失焦,无法识别句子的对象,究竟李华是主语,还是他孙子是主语。但如果从一开始约定俗成好个自己的人称代词,则完全没有停顿,能够做到理解无障碍。见下例。
“我吃过饭了,你吃饭没?”>>>迟疑2-3秒 李华语音道:你吃了没?
“孙子吃过饭了,奶奶吃饭没?”>>>即答 李华语音道:吃了。
在这个比较特殊的案例当中,对人称代词“我”的所指和能指的混淆,都可以一并概括为 对象的缺失 。李华在阅读文本时会自觉的将文本当中的‘我’带入为自己,导致在理解文本时,尤其是处理以第一人称为代词的句子时会出现困惑。
可仅凭李华对文本的迟钝,就能代表李华没有认识自己吗?李华当然也会对自己的过去侃侃而谈,会聊今天吃什么,出去看见什么。但李华对于此刻的自己,则会尽可能地避而不谈。换句话说,李华在潜意识地回避此刻和不远的未来。在孙子看不见的地方,李华只是空洞无神地望着电视机,陷进长久的空白当中。(毫无疑问,死生教育也将成为银发经济的重点)
自我意识 就是把 自己当作对象 来看,要有自觉,要善于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自己,或者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来看;同时又把 对象当作自己 来看,将心比心,看对象的时候就会设身处地为对象着想。这叫自我意识的反身性结构。——邓晓芒
1970年心理学家戈登做了个镜像实验,旨在揭示动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识。实验简要概括为:在黑猩猩身上标上两个无味的颜料斑点,实验组置于黑猩猩身体上在镜中可见的部分,而对照组则放在黑猩猩身体上可触及但不可见的地方。结果发现,黑猩猩许多反应(转身和调整身体姿势)可以显示它意识到测试斑点是在自己身上。
结合邓晓芒的文本,我可以这么说:当猩猩长久地注视斑点,就是开始 将 镜中对象 纳入自我范畴的过程「对象当作自己」;尝试挠、扒拉镜像中的斑点 就是 将 镜中自我 重新当成对象处理「自己当作对象」;尝试挠、扒拉 自己身体上的斑点就是重新将 镜中自我 纳入自我范畴「对象当作自己」。
冷笑话1:搞对象也是对象,四舍五入我是不是已经在写本篇了
当然这种推导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就是无稽之谈,实验本身是通过训练和强化达成的,无法证明黑猩猩是否真的具有自我意识。这也是镜面实验饱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黑猩猩究竟是否真的具有自我意识,往后肯定也会有实验去证明。但这都不是本篇要讨论的。通过上述的论证,最开始的谜团似乎得已揭开冰山一角: 人若是将自己视作对象,便能认识自己 。那么,这种自我意识又是从何时起萌芽的呢?
西方心理学者做了不少实验,他们认为孩童最初自我意识的萌芽在1~2岁之间,这种自我意识的界定是观察孩童常时的、一系列的行为确立的。比如说羞耻心,以前被别人看着上厕所不会觉得害羞,从某一个节点开始,被陌生人看见如厕就会双手遮眼睛。他们就会把这种行为界定为自我意识的萌芽。
When we say the child develops self-awareness between 15 and 23 months, we refer to the growth of a very specific set of behaviors. Other observers have used different names for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that characterize this era of growth. Tiedemann remarked that the chil-d develops Eigenliebe (love of self)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Utku of the Hudson Bay believe the child develops ihuma (reason); and Preyersuggested that Ichheit (selfhood) emerges during the second year. —— <The Second Year:The Emergence of Self-Awareness> 横田惠今年2岁,她有一个5岁的姐姐。尽管 惠 的语言表达层次仍处在“电报文”的阶段,但相较于之前已是非常健谈;姐姐岁数摆在那里,也有好好去幼儿园,比妹妹要更厉害: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看到什么就要说什么,昨天幼儿园老师教的新词汇今天就要想办法用出来,哪怕跟老师所表达的场景完全不符合。
跟横田惠对话也同样会出现 和 李华对话的相似场景: 人称代词“我”的混乱 。横田惠的父母需要明确地将人称代词做区分:“姐姐”是姐姐,“妹妹”是横田惠。「你,我,他」这类暧昧的人称代词在父母和姐姐一同的场景下几乎是不存在的。可其中一个场景仍令人印象深刻。
父母给姐妹俩各买了一个玩具。可惠没一会就玩腻了手里的玩具,转头看向姐姐手里的。横田惠:“妹妹要!”姐姐:“ 这是我的 !”父母介入:“姐姐让让妹妹,妹妹玩完姐姐在玩。”
现实比上述要复杂很多,父母也很懂得平衡姐妹之间的关系,只是在这里尽可能简化了来龙去脉。从这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当中,姐姐打破了家庭当中的约定俗成,开始使用人称代词“我”。这种萌芽也并非偶然,姐姐在小孩团体当中时,也会无意识地用“我”与其他小朋友做区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 孩童的认知发展 划分成了四个阶段。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这里不再拓展。 该理论当中的三座山实验很有名。 实验概述:小孩坐在桌子前,桌子上面放着三个小山模型。小山有不同大小,并有不同的特征(一个山有雪,一个有红十字,一个有一间小屋)。小孩可以全方位地观察这个模型。然后皮亚杰会把一个洋娃娃放在和小孩不同的视角,再给小孩看10张照片,让小孩指出最似洋娃娃看到这个小山模型的角度,以检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是否会以自我去中心的去思考问题。
结果:4岁的孩童,会选择最能够反应自己视点的照片;6岁的孩童,开始注意到与自己视点不同的照片;7~8岁的孩童意识到复数视点(他者)的存在,能够正确选择洋娃娃视点的照片。
换句话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此刻的孩童还答不上来。他们也不可能理解什么是“自我意识”什么是“我”。更多的是通过对大人言行的模仿,逐渐摸索“我”的内涵和外延。在接受正式教育、社会化开始之前的孩童仍然是以动物性作主导,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刚断奶不久的小baby带个黑框眼镜一本正经地跟你谈他的此刻。
根据上述的论证,可以明确孩童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在2-7岁。顺带一提哈,我这属于学界非主流,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为基底的展开,即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认识世界。大伙看个热闹就行。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当太空人,是成为科学家。
言归正传,既然孩童没有过去,亦无法分辨现在,那又谈何未来呢?会有人这样问。上面这句话就是孩童未来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对于理想自我的初次展望。尽管这种梦想仍然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但它依旧是个好的开始。
哪怕脱离上述的文本,孩子在任何语境当中也都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我们终将老去,薪火需要得到传承。(但不是叫你吭哧吭哧造孩子哈,自己都养不活了还带娃,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创造一个适合孩童发展的世界)
写着写着发现体量太大,太复杂了读起来费脑子,所以把身份认同和人格一块放到本篇去讲。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