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火星移民主要由人类科学家组成,他们建立了一座自循环生态城市,作为首个外太空人造城市,这里的建筑与设施主要由专用的3D打印机建造和组装而成。
他们还在这里搭建了火星实验基地,主要研制纳米级合成材料,转基因作物,生物基因改造等前沿科技,目的是研究进一步减少城内动植物生存必须的资源消耗,从而有能力建造更多这样的内循环生态城市以容纳更多火星移民,最终让每一座城市都拥有一套近乎完美的生态自循环系统。
后来科考队有人在一处陨石坑内发现了他们称其为色菌体,一种极其活跃的未知细胞,这种细胞会在附着处将其染色并进行分裂进行基因重组。在反复观察实验后生物学家们试图将其用于基因改造工程加以利用。
没有人知道火星城真正覆灭的原因,灾难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几个月悄然无息的变化,实验所发送的最后一条讯息只有地球联盟政府接收到,那天之后没人再收到过从那座城市发来的任何讯息,再之后那里被封锁禁止任何人进入,所有的秘密都被掩埋了。
“但是因为一条录音我必须去探究真相,我得绕开监管独自踏上这段未知的旅途,求生欲无法压制我的好奇心。
我会记录我所看到的一切,我并不知道这些记录讯息是否之后会被他人看到,就当作排解孤独的消遣也好。”
背后的仪器除了有供氧作用,还有一套过滤系统净化,以防止感染色菌体。
色菌体吞噬了城中幸存者,但这些人并不属于真正的死亡状态,他们以另一种方式会一直存活在这里。这些人是否还有意识无人得知。
智能火星城:作为首个外太空人造城市,这里的建筑与设施主要由大型基建3D打印机建造和组装而成。整个城市由AI人工智能统一运营管理,搭配生态资源自循环系统,如同一只拥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巨大有机生物。城建学专家们将其称为“有机城市”。 直到科考队发现了色菌体。
“夜晚,菌斑从枝干裂缝中渗出荧光,顺着树皮的纹路流淌,在沙地上投射出磷光。我忍不住伸手触碰,菌丝在树皮下亮起网络状光脉,仿佛整片树林共享着同一套神经系统。有东西落下,那是一片半透明的叶,叶脉由色菌体结晶构成,在面罩照明灯下折射出幽蓝色光谱。当我试图用采样瓶收集时,叶片却像接触阳光的霜花般坍缩了,只在手套上留下两粒荧光孢子,正随着我的脉搏明暗起伏。远望它们像是一动不动的鹿群聚集,正在举行寂静的弥撒。”
色菌体共生层分布于韧皮部与表皮间,夜间分泌生物荧光粘液,菌丝网络具有光信号传导性,信号传递速度未知,通过释放细胞壁溶解酶侵入维管形成层,诱导宿主产生跨物种基因迁移现象。
·树干呈现反常的纤维束螺旋生长模式,树皮角质层检测到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结构,其分泌的荧光粘液证实具有光信号转换功能。在脱离母体后自溶为荧光气溶胶,扩散模式呈现伊辛模型磁畴图案 附注:需延长夜间观测时长,该共生体系可能发展出基于光频的群体意识
我撞见了这群正在「饮水」的精灵,那些柔韧的主干以长颈鹿饮水般的优雅弧度探入河面,青玉色的树皮下流淌着磷火般的光脉。月光照下时,所有枝桠同时震颤——数以万计的半透明樱瓣舒展成羽状光幕,每片花瓣内部都悬浮着星云状的荧光孢子。我屏息看着荧光素沿着枝干游走,像有银河被注入了维管束。当夜风拂过「鹿颈」的瞬间,整株植物突然舒展枝条,我能感受到它脉搏般的明暗节奏。这绝不是植物该有的心跳,倒像是沉睡在年轮里的古老灵魂正在苏醒,整片樱林随之奏响空灵的音阶。
主干纤维呈现超螺旋结构,遇潮汐引力波会产生类神经脉冲(触发荧光同步) 根系分泌的荧光黏液在河床绘制立体光网,引导微生物形成共生群落 根系与河床蓝藻形成共生网络,水位下降时自动生成气生根过滤重金属
“这些小狗们正用蝴蝶翅膀般的耳朵轻触花苞,蓝宝石色的触须随着呼吸明灭闪烁。领头的那只突然抬起前爪,银河星空般质感的鳞翅"哗"地展开成扇形,露出下面虹吸管状的嘴器。它像蜂鸟般悬停在半空,口器轻柔地刺入铁线蕨茎干时,植物伤口渗出蜜糖色的光点。有一只幼崽抬起后腿,我这才意识到,它们标记领地时溅落的根本不是液体,而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发光孢子。尽管它们外形骇人,但似乎对人毫无攻击欲望。”
头部蝶翼状器官实为气味感知与发光器。 口器为空心针管结构,进食时向植物注入安抚酶防止汁液凝固 黎明时会用翅膀包裹头部进行"光合充电",体表浮现叶脉状光纹。 群体表现出蜜蜂级社会性,休息时互相勾连触须(推测为保温或交流机制)
“这些鸟的头部都失去了眼睛,准确说这些头部只是嘴部,唯一的视觉系统就是背部巨大的鹦鹉螺双眼。它们用珍珠质外壳摩擦着彼此脖颈,背甲上的鹦鹉螺眼随甲烷气泡的破裂缓缓旋动虹膜——晶状体正将晨光折射成教堂玫瑰窗的光纹。当一只螺鹳俯身啄食泥沼虾的瞬间,我注意到它口腔内壁布满螺旋状齿舌,那是本该属于软体动物的构造。它们不能飞翔,只能在这片人工沼泽地里找寻鱼虾为食,我无法确定如果我靠近是否会遭受攻击。它们的习性也如同凹嘴鹳那样成双结伴,有着正常鹳鸟的生活状态。这些失去天空的造物,正在用远古海洋生物的韵律丈量陆地。”
体长约1.8-2.1m,角质喙基部延伸出钙化螺壳,背甲由改造的鹦鹉螺气室结构构成复合眼系统 色菌体γ型在泄殖腔形成生物反应堆,将甲烷转化为β-胡萝卜素供给背甲眼系统。
附注:尽管口器具备攻击性构造,观测到螺鹳优先摄取腐败物质(攻击活体概率<10%)。建议保留当前生态缸参数以观察群体智慧演化。
暮色像一滩冷却的钢水漫过山脊时,我目睹了这场沉默的葬礼。我跟踪了十天的一只岩羊突然变成断了发条的人偶——前蹄保持刨土的姿势凝固在空中,脊椎却像被抽空的蛇皮般瘫软下去。它在十天前啃食了王蛇树的果实,当啃食蛇信状结构末端的玉米形果实时,顶部悬挂的卵形种子因咀嚼震动脱落,像灰色虱子般粘附在岩羊毛皮上,种子通过毛孔嵌入真皮层。在那之后这只动物就像失魂落魄一样寻找着下一个水源地,现在它终于来到,同时也是它生命的终点,静静跪坐在岸边,眼睑内开出玉米状花序,新生种子正从它耳孔里探出头。岩羊尸体的胸腔传出菌丝穿透肋骨的碎裂声,它倒地时保持着跪伏姿态,如同向看不见的神明献祭。
玉米果实含类大麻二酚,诱导草食动物产生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 卵形种子外壳为超疏水材料,接触动物毛发即释放溶角质酶 种子含神经桥接蛋白,可绕过血脑屏障直接控制宿主运动皮层
当我踏入警戒线时,最近的螳螂兰突然发出竹子爆裂般的脆响——那根本不是竹节生长,是四对刀叶出鞘的机械音。舒展着翡翠色的关节,竹节状主干以昆虫的韵律咔嗒作响。有一只夜蛾靠近,所有植株忽然静止,刀叶末端的兰花同时绽放,淡紫色唇瓣分泌出荧光的蜜露。匍匐在枝干上被刀叶温柔托住,当它吸食花蜜时,叶片边缘的锯齿自动收拢成护栏。远处一只岩鼠潜伏在草丛,当它冲向夜蛾试图捕杀它时,刀叶的挥砍速度骤然提升到残影级别。我清晰看见叶刃锯齿间弹射出倒钩,将猎物钉穿后拖向花蕊,淡紫色唇瓣瞬间分泌出乳白色消化液。仅仅三十秒,岩鼠的颅骨就变成了半透明的琥珀状标本,被新生刀叶当作装饰品镶嵌在关节处。
花蜜含类信息素物质,可诱导昆虫完成特定授粉轨迹 刀叶基部含高弹性纤维管,受损时释放的茉莉酸甲酯会诱发半径15m内同类进入攻击状态
如果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加入进来,按照以上书写格式设计你自己创作的转基因融合物。希望这个系列可以像规则类怪谈一样,有更多读者参与二创。
我是作者mowolf,《Hybrid》系列是我用时两年多断断续续创作的系列作品,我称其为“太空转基因新怪谈题材”。这个作品的故事和画风灵感来源有受许多影视和小说影响,如《遗落南境湮灭》《星之彩》《异形》《降临》《镜之边缘》等,设计风格有借鉴现实中的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与现代主义生态建筑理念。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风口,全人类对它兴奋且恐惧,但记忆中之前有一段时间,转基因食品和基因与克隆实验带来的未知影响,人们对其也怀有好奇与恐惧,并且持续到现在。以及之前还有许多人对火星移民的迷茫和向往。所以这个作品我把这些现实题材结合在一起,火星基地因为狂热的追求基因实验,使用了未知的外太空物质(色菌体)最终导致覆灭,实验也诞生了许多怪异的动植物。
而主角“我”孤独的不惧危险进入这座封闭城市,仅仅是因为收到了一条录音留言,为了满足她的好奇心她出发了。具体她收到了什么?作为作者我想把它当作永远的秘密。某种程度主角也是我的内心映射,我究竟是因为什么坚持创作?可能也是因为某种未知原因,我只是在纯粹满足自己好奇心:对关于我和周围环境的未来和未知的好奇心。
之后可能会制作一点《缝合物》周边文创产品,如小卡片,甚至桌游,作为抽送礼品或小规模零售。
如果喜欢这些作品请关注我的机组或者B站和小红书等社交账号,我会在第一时间发布成品的展示动态。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