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我第一次看到了的漫画书和《新剧场版:Q》,处于和碇真嗣一样年纪的我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庵野秀明想要传达的想法,只是单纯地被中间极具冲击力的作画,残忍的暴力所震撼。
二十四岁,我最后一次看到了《EVA》的新作。这一次我理解了他想要表达的一切,长大成人的碇真嗣伴着《One Last Kiss》跑出车站,镜头环视四周,《Beautiful World》响起,字幕组过后是苍白的背景和“剧终”二字,只留我一个人对着完全黑掉的屏幕痛苦流涕。
平心而论,《新剧场版:终》有太多不尽如“我意”(虽然我不觉得我有这个评判的资格)的地方:加入了太多的新概念而没有时间解释、篇幅太短,没能对于所有的角色都做到平等描写、对于部分角色的感情线收尾过于草率。可能在我心中,《EVA》最适合的结局还是红白沙滩上明日香的那句“気持ち悪い”,那种幻灭和绝望中隐含的希望所带来的魅力是任何作品都无法取代的,甚至漫画版中贞本义行给出的折中的收尾都显得过于温柔。
但转念一想,或许现在这样美好温暖,甚至有些不真实的结局,可能才更加适应新时代。就像创作《高达Z》新剧场版时的富野由悠季那样,相比起十余年前的自己,庵野学会了如何善待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和诸多角色。世界得到了净化,大家似乎过上了第二次冲击之前的生活;之前我们认为无可挽回的角色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曾经需要依靠随身听和“逃げちゃダメだ”才能鼓起勇气活下去的碇真嗣成长了,拥有了“承担他人生命之重”的勇气并成为说服他人放下心结的“大人”。我看了社交媒体上看过的人的评价,也与和我一样热爱《EVA》的朋友讨论过,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令人安心的收尾,是一个可以微笑着看完的好电影。
我无法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在这个新冠肆虐,大家都艰难活着的时局之下,这样的《EVA》无疑是对大家的一种抚慰。同样是“请走出动画,拥抱现实,成为一个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吧”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容易实践的道理,庵野从用《End of Evangelion》中残忍的说教转为了平易近人的鼓励。作为一个既折磨粉丝,又折磨自己的,持续了二十余年的作品,他没有狗尾续貂,而是尽自己的全力,给出了令几乎所有人满意的答卷。
我能理解其他人的心情,也能明白庵野监督的苦衷,如果是任何一部其他作品(比如我同样喜爱的《黑暗之魂》系列),我会为他拍手叫好,会向任何青少年朋友们宣扬这个成长的故事中间积极的价值观,因为我已经长大成人,而人终有一天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艰难求活。所谓的“和自己和解”,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但正因为它是《EVA》,我才无法认同他们的观点。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极其主观,非常情感驱动,没有任何客观道理可言的观点。我只是单纯地无法接受这个改变并且陪伴了我十年的系列,不会再有续作这件事,而且我相信也会有一些人,保有和我相同的情绪。
我和他有些不同,我生长在一个非常温暖而幸福的家庭,没有经历过他那样的生离死别,拥有一个在绝大部分看来非常健全的人格。但又和他有些相仿,我高中选择了文科,大学选择了专修日英双语,身边女孩子的数量压倒性地多,我也曾跟他一样苦于处理青春期和异性的关系。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我会选择戴上耳机封闭自己,隔绝他人的声音;有时也会告诉自己“不能逃避”,学会像《新剧场版:破》里的他一样拼上自己的一切拿到自己热爱的东西。甚至我有一个听上去很傻的梦想,就是戴着耳机一个人坐着电车,看日本的落日。每当别人批评碇真嗣的时候,我心里会无数次地为他辩护,你不懂他经历过的挫折,不知道他身上的负担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也是在为我自己开脱。
就这样,我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碇真嗣”存在,就好像电车里,我坐在这头,他在那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他一个交代,为了拯救更多跟我一样人心里的那个“碇真嗣”。
《EVA》创作在1990年代,那是一个“柔软的个人主义”(山崎正和语)盛行的年代,泡沫的兴起和崩坏导致的经济动荡,高强度的工作和“个人欲望”的实现导致的家庭结构不稳定,终身雇佣的日益崩坏导致工作前景得不到保障,新兴宗教和恐怖事件导致人和人之间信任的缺失。而现在的我们,何尝又不是身处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呢。可能就是抱持不想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爱的人身上的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从本科到英硕,我看了大量的书,写了大量现在看上去无比幼稚,但又包含了所谓“热忱”的学术文章。甚至到了今年申请京都大学(恰巧与碇唯和真希波同校)硕士的时候,我还是用了“在日中国人家庭的个人化”这样一个夹带私货的题目。而每一次老师鼓励我,认可我,接纳我入学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心中那个碇真嗣也在默默向我点头。《EVA》是我选择学术,特别是学习社会学这样一条艰难困苦而又被很多人批判“没有效益”的学科的启蒙和一部分动力,现在看来(指侥幸被京大社会学系研究生录取),我做得不坏。
但这就是现在的我最矛盾的地方,我最爱的作品完结了,我得到了三个结局,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理解;我进了一个优秀的大学来学习我感兴趣的学科,甚至我的导师都是《EVA》的忠实粉丝,会因为我在中国没法第一时间看到剧场版跟我逗乐;我马上就要动身前往日本,去这部作品的发源地探讨它产生的背景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可我还是无比空虚,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谓“怅然若失”,只是因为可能在我的余生,都不会看到新的《EVA》故事,它就这么画上了句号,全无继续的可能性,而讽刺的是,这是最“合理”的结局。
我非常喜欢庵野做的《新哥斯拉》,作为一个童年只看昭和奥特兄弟的人,看见他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延续日本特摄文化,制作新《奥特曼》和《假面骑士》,我无比期待,也为他能完结自己这么多年的一桩夙愿感到欣慰。就和Magi一样,我试图用99%的理性让自己愉快地接受这个事实,但作为Casper残留的最后1%的感性让我没法做出这个决定。无论是和身边的朋友交流,还是写下这样的文字,都无法填补《EVA》消融给心里留下的空白,或许这就是享受这些文艺作品的代价。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不好意思,让大家在佳节看到这样沉重而又极度主观唯心主义的文章,节日快乐。
庵野監督、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泣かないで、また会えるよ、碇シンジ君。
评论区
共 4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