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游戏的习惯是,先出各大平台收集我感兴趣的,评价高的游戏,然后收藏起来,等到打折的时候买下屯起来,想玩的时候下载下来玩。
《艾迪芬奇的记忆》也是这么来的。其实我刚买的时候就下载试玩过了,游玩了几分钟,我就在“这是在讲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和“她能不能走快一点?”的疑问中卸载了游戏。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个走路模拟器,整个游戏的亮点就是看风景。
又一次机缘巧合,我打算通关这个游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掉我容易浅尝辄止的毛病,因为我觉得我所有的其它毛病只是它的副产品而已,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主要矛盾,所以我从它开始入手,专门抽出一晚上通关它。
这是一款《百年孤独》式的走路模拟器。说到《百年孤独》,我其实对它一直有一个疑问:它究竟哪儿好了,就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高中的时候我被它诺贝尔文学奖的抬头所吸引,买了一本来看,但是被它冗长的人物名称和不知所云的剧情所劝退,来到了大学,我记起这本书时,我特意请教了我周围读书最多的甄同学,果不其然,他看过。
“它里面的名字很长,其实很好记,只不过是很多名字的组合。“他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向我介绍各种人物姓名的关系和组合。
“它里面讲了一个很魔幻的故事,那个家族的人的死法都很魔幻。“他又手舞足蹈地给我介绍各种人物的各种奇葩死法。
和《百年孤独》一样,《艾迪芬奇的记忆》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这个家族叫芬奇家族,他们很有钱,却背负着一个诅咒: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去世。这部游戏,讲的就是整个家族成员死亡的过程,是不是听起来很吓人,像是恐怖游戏?但是游戏开头柔和的音乐、安静的森林风景、主角关于此行目的的解释,都无法让玩家把它和《生化危机》或者《逃生》这种恐怖游戏联系到一起,游戏刚开始就奠定了柔和的基调。
刚开始的我对死亡的认知,就是歇斯底里的喊叫,疼痛难忍的伤口,血腥得无法直视的场面。和一般人一样,我对死亡的第一印象,就是恐惧,我恐惧死亡所带来的场面,因为这个我对死亡充满了敬畏。
年龄稍长,面对过一些死亡和离别后,我对死亡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意识到,死亡是人生最大离别。而离别最大的恐怖,是你再也无法继续参与原来的生活,一对情侣分开会很痛苦,很多情况是因为想到以后的生活,两个人都毫不相关了,以前梦想着的,为之奋斗的生活,在此刻烟消云散了,对方会找到另外一个人,代替你的位置,去完成你之间和对方约定好的事情,这就是离别最恐怖的地方。而死亡,作为最彻底的离别,让人产生恐怖的感觉也不足为奇了。
我一直在想如何面对和战胜这种恐怖,因为每个人都得以一种方式死去,尽管很多人谈之色变,但是不得不说,死亡像自由一样,被强加在了每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我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
既然死亡的恐惧来自两方面,那我就可以以这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死亡所带来的恐怖的画面和感觉,那我就可以锻炼身体,减少自己得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概率;我可以提前学习一些消防和交通知识,尽量避免意外,我可以尽量处理好人际关系,远离性格极端的人等等等,可以做的有很多。另外一个方面是死亡带来的无法参与未来的恐惧,这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另外一部分是自己爱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对个人价值有所追求,读书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学到本领,工作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打理好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当死亡降临的时候,这些就戛然而止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希望当我无法继续实现我个人价值的时候,回想起我的一生(如果有那个时间的话),我应该感觉到很充实,我不希望我因为我虚度了光阴而感觉到悔恨。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个人价值实现中去。另外一方面与我爱的人有关,当我面临死亡的时候,除了舍不得我自己以外,我还舍不得我的伴侣,我的父母,我的孩子,我的朋友,我希望我能一直参与和他们的生活,但是不行,我总有一天会离去,所以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爱他们,好好地照顾他们,还有,就是影响他们,让他们也能勇敢地面对死亡,好好地面对我和他们自己的死亡。
《艾迪芬奇的记忆》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里面很少有血腥的场面,只有芭芭拉的死亡有尖叫和血腥的场面,但是她是一个以表演尖叫成名的童星,所以这里的尖叫戏剧效果更多,所谓血腥场面也只是一只带血的耳朵罢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生活场景也被弱化,只有带女儿钓鱼那个场景有一些生活的气息,你看不出家族成员死亡的时候对自己和其他人生活的留恋。再加上音乐和画面以及文本的渲染,死亡被彻底剥离了恐怖的情绪,留下的尽是浪漫的气息。是不是这才是死亡真正的“味道“呢?
《艾迪芬奇的记忆》的第一支预告片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
If we can live forever, maybe we have time to understand things, but as it is I think the best we can do is try to open our eyes.
谁能长生不老呢?任何人都没有无限的时间去思考死亡与离别,《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部好电影,但也只是脑洞大开的电影罢了,它探索的是另外一个方向:如果我们有无限长的生命,我们会如何看待离别。但是我们身处现实世界,还是得受生离死别的约束,所以我们思考死亡,思考离别的最好办法,就是剥离它带来的恐惧,尽量不要把目光聚集在死亡的痛苦中,或许,你会发现死亡也可以很浪漫。
玩家从游戏的开始,就接受了一个设定:芬奇家族是被诅咒的,这个家族不正常。随着游戏进程的推进,芬奇家族成员接二连三地离奇死亡,仿佛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当你稍微从魔幻的剧情中抽身的时候,你有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芬奇家族的诅咒,似乎不是诅咒,换句话说,或许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是被诅咒的。
我出生于农村,在一年级前过着田园生活,一年级时国家开始推进城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合并村里的小学到镇上,我们一家三口就从农村来到了镇上生活。我们所租的地方有接近三十户的家庭和我们一样,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总共经历了四次不同寻常的意外。
先是一个同龄女生的父亲,在某一天夜里因为心脏病发作而离世,我和她不熟,但是我的父亲亲身参与了他的抢救,尽管做了心脏按压,但是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我有些时候在想,在睡梦中死去,会不会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画面?同时小时候我对CCTV10的一档节目所描述的濒死体验很感兴趣,回想起来那是我为数不多地对死亡没有那么多恐惧的时候。
第二是和我玩的比较好的一个女生的父亲,在回家的路上离奇地出了交通事故,一晚上都没有人发现他,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是自己出了意外还是有人肇事,他的关于那段事故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也没有摄像头记录,人也陷入了昏迷,一度成为了植物人,医生都表示无力回天。还好在他母亲的细心照顾下,他父亲慢慢醒来,现在虽然失去了工作能力,但是至少神智还是清醒的,和他见面的时候他还认得我,虽然之前和他交集不多。听说现在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第四是和我家一层的邻居,家里有两个女儿,在下班的途中遭遇了车祸,失去了一只手,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这些只言片语只是从我妈妈口中得知,不幸的是,虽然没有失去生命,但是他的妻女还是离开了他,他只得一个人生活。
还有就是我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外号叫“老虎”的同龄人,在和别人比赛憋气的过程中溺亡。《艾迪芬奇的记忆》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回想起这些事,我对《艾迪芬奇的记忆》所描述的所谓诅咒产生了怀疑。我意识到,似乎每一个家族,每个人生活的圈子,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悲剧,每个人都被是被诅咒了,当意识到的时候,或许诅咒就已经是不是诅咒,而是常态了,《艾迪芬奇的记忆》所表现的魔幻现实,就悄悄地从魔幻,变为了现实,游戏中的场景也开始慢慢影响现实中的我。
游戏的最后,当主角要离开时,坐着轿车的主角把手伸出了车外,极具游戏特色的字幕随着主角的手随风摆动。
人生,离别才是常态,学习如何泰然处之,把诅咒看作是常态,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可是是因为有了诅咒才会相信诅咒,还是相信诅咒了所以产生了诅咒呢?或许我们可以不用离开,或许还有很多未知和不可思议等着我们去探索,这些能改变我们对死亡,对因果关系,对时间的看法的东西,或许就藏在科学与文学的不断探索中,或许再过几百年,又有一个像爱因斯坦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避开死亡,避开离别,死亡真的只是人类自己骗自己的诅咒,或许那个时候,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极限,真的会成为常态吧。想到这里我的思绪已经飘到九霄云外了。
尽管这是一篇《艾迪芬奇的记忆》的测评,但是你能明显的感觉到,我对游戏本身的介绍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部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是认同“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哈姆雷特“的,我觉得当文学作品被作者以外的人欣赏时,这个文学作品就不仅仅属于作者了,就像知乎的提问一旦有人回答,提问者就无法删除这个问题了。文学作品应当和个人经历,与时代经历结合,所以我认为不应当拘谨于作品本身。第二呢,我不希望因为我过多的剧透会给读者的体验造成不好的影响。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