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周,国内外颇有名气的钢琴 UP 主 Vinheteiro 在自己个人的油管频道上传了一则不弹钢琴的视频——试喝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14种不同口味罐装芬达饮料。而由此,让我们简单聊聊这款父母眼中“彩色水”的诞生与二战存在着的紧密联系,以及它的独特历史。
上次在网站介绍在国内外颇有名气的钢琴 UP 主 Vinheteiro,还是在中元节的时候上传的一则非常应景的“欢歌变哀乐”(视频跳转 请点击这里 )而在本周三,这位以改编钢琴曲以及边弹钢琴边瞪人而闻名的 UP 主在个人的油管频道上传了一则完全不弹钢琴的视频——试喝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14种不同口味罐装芬达饮料。V 叔在 B 站官方账号上传的视频如下: 说到芬达,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橙色包装的橘子口味罐装芬达。但实际上,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芬达在全世界范围内曾出现过近90多种不同口味。在 V 叔的视频中出现的这14种口味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仅仅在 V 叔视频中,按顺序出现的芬达口味以及原产地有:
橘子口味芬达(意大利)
葡萄口味芬达(美国)
瓜拉纳(又名巴西香可可)口味芬达(巴西)
Socata(一种罗马尼亚传统饮料,由接骨木灌木、接骨木花添加柠檬制成)口味芬达(波兰)
粉红葡萄柚口味芬达(丹麦)
水果宾治口味芬达(美国)
柚子香橼口味芬达(美国)
柠檬口味芬达(英国)
苹果口味芬达(美国)
菠萝口味芬达(美国)
水果缤纷乐口味芬达(美国)
热带水果口味芬达(丹麦)
野樱桃口味芬达(美国)
桃子口味芬达(美国)
还记得小时候,说到爸妈最反对喝的饮料,芬达肯定算是头名——尤其在从事食品检测工作的我妈眼里,这玩意就是加了过多食品添加剂、工业色素的“彩色水”。但如果说到芬达这款饮料的诞生历史,那可得将时间推回到二战之前刚刚进入德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说起。
说来可能不算太好听,但是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可口可乐这款来源于美国的饮料竟然被当地人认为是本土品牌。当然这一切都要拜雷·鲍沃斯(Ray Powers)所赐,是这位精明的美国人在1929年将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带到了德国,并在当地声势浩大的进行宣传。当时,民族主义正在德国本土悄然崛起,可口可乐这样一个外来品牌自然要选一颗合适的大树好乘凉——那便是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
1933年,当纳粹正式在德国上台之后,可口可乐在当地已经拥有了20家瓶装工厂,年产量达到了十万箱,这个数字随着可口可乐在德国本地日渐深入人心后一路飞涨。在当时的杂志、报纸等刊物上,甚至出现了封面是希特勒,背面就一定是可口可乐广告的情形。
在1936年纳粹阴云笼罩下的柏林运动会上,可口可乐更是成为了主要赞助商之一。在大量德国本地的奥运会相关报纸宣传页之下,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可口可乐广告出现。这样精妙的营销策略甚至让当时可口可乐美国总公司的掌门人罗伯特·伍德罗夫都动身前往柏林一探究竟。
可口可乐在德国本土的在地化究竟做的有多好呢?在马克·彭德格拉斯特(Mark Pendergrast)所著的《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一书中曾经提过这样一件趣事:1945年,二战即将步入尾声,一批德国俘虏被送到美国的新泽西进行关押,当他们看到当地高高竖起的可口可乐广告牌时非常惊讶。看押这批俘虏的守卫不解他们的反应,便开始询问原因。其中一个会说英语的俘虏回答:
我们很惊讶,原来你们这儿也有可口可乐。
而也就是在1936年,希特勒授意戈林开始了自己所设想的全新四年经济计划,即希望在未来四年内纳粹德国可以保证自给自足、同时为即将打响的战争做准备。这四年计划将德国本土所需要进口的物资压到最低。可口可乐,即便是使用在美国本土利用秘密配方制作好糖浆再运往世界各地进行灌装的方法进行生产,德国境内的可口可乐瓶装工厂依旧会受到影响。但是因为雷·鲍沃斯与副手马克斯·凯特与纳粹高层保持的良好关系,以及戈林对于流水化生产的可口可乐瓶装工厂印象深刻,糖浆依旧得以稳定地从亚特兰大运往德国。
然而这一切随着第二次世界战争的全面爆发而宣告结束。可口可乐能成功骗到德国人的味蕾,却无法消解他们伟大领袖的那颗狼子野心。
1938年,将可口可乐带到德国的雷·鲍沃斯因一场车祸意外去世,马克斯·凯特这位雷曾经的副手、一位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接过了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大权。然而当马克斯在位仅仅一年后,纳粹德国便在1939年发动了入侵波兰的闪电战行动,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因为英国海军将海路运输牢牢封锁,导致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无法再收到能够维持住全年生产可乐所需的糖浆总量。然而彼时可口可乐已经在德国拥有了43座瓶装工厂以及600多个地方分销商。
时间来到1941年,作为轴心国成员之一的日本向珍珠港发动了一次奇袭,美国随即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阵营。这也就意味着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与位于美国亚特兰大总部的联系被进一步切断,而同盟国更进一步的海上禁运措施使得用总部发来的糖浆制作可乐成为了天方夜谭。为了稳定住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避免沦落至破产的局面,马克斯·凯特必须找到一个法子打破无法得到糖浆制作可乐的困境。
破解公司的可口可乐秘方?这显然不切实际,即便模仿也无法做到品质上的保证,并且还要应对战时除糖浆外其他原材料在价格上的飞涨。于是马克斯·凯特拉着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首席化学家舍特里格博士(Dr. Schetelig),开始了新的可乐替代品饮料的研制工作。
最终他们决定,使用德国当地盛产的苹果——加工成苹果汁/苹果酒后剩下的苹果渣,加上乳制品——生产之后留下的乳清,打入气泡后制成全新饮料。为了增加甜度,研发部门一开始原本打算加入糖精,然而当糖精逐渐供不应求后,他们退求其次转而开始使用甜菜糖。用马克斯自己的话来说,这款饮料的原材料是来自“the leftovers of leftovers”(残余物中的残余物),成本自然压缩了许多。
而在取名时,马克斯·凯特找来了手下所有的业务员进行“头脑风暴”,他希望手底下的伙计们能够充分动用自己的想象力,而其中名叫乔·尼普(Joe Knipp)的销售员马上想到了一个点子,即将德语词“fantasie/fantastisch”(幻想/想象力的)进行简化,使用前五个字母进行命名。于是“Fanta”,也就是音译过来我们所说的“芬达”这个名字便诞生了。
就这样,元祖款苹果口味棕色玻璃瓶装芬达在德国一经推出,便迅速取代了可口可乐原有的市场地位,成为了德国人战时最主要的饮料选择之一。在1943年,芬达便卖出了足足300万箱。而这其中,甚至有一部分的芬达都没有被喝掉,而是被家庭主妇们当成了在战时贵出天价的糖类替代品,加入面团或菜肴中进行调味。
看到可口可乐德国依靠着自研品牌芬达在战时依旧做到保有大量的销售额,另一个在战时受到海上禁运影响极大的可口可乐分公司——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分公司坐不住了。马克斯·凯特也顺势将芬达的配方推荐给了可口可乐荷兰分公司。与德国盛产苹果不同,荷兰分公司将配方进行了在地化的二次改良,接骨木果(Elderberries)被加入其中,形成了荷兰本地独有的芬达口味。
其后,即便纳粹德国在二战战场上逐渐趋于下风、节节败退,芬达的销售业绩依旧喜人。来到战争即将结束的1944年,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依旧在一年的时间内销售了200万箱芬达,这一箱箱棕色玻璃瓶汽水也就成为了在断壁残垣下生活的人们最后的慰藉。
对于马克斯·凯特其人,目前我们无法找到大量的资料对于其生平进行更多的解读。我曾经看到有很多文章表明他已经效忠了希特勒和纳粹势力,使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与战俘生产芬达;但同时亦有文章认为马克斯·凯特仅仅是为了保全可口可乐公司在德国的基业,从未有加入过纳粹的想法或举动。甚至在上文提及的马克·彭德格拉斯特所著的《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一书中,还曾记述过在战争末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位纳粹德国将军向马克斯·凯特表示要求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更换掉这个来源于美国的名字,被马克斯义正言辞地拒绝;然而这位德国将军在对马克斯采取后续行动之前就在一次盟军的空袭中丧生,这件事也就此成为了无头悬案。
当1945年战争结束,马克斯·凯特设法联系上了可口可乐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司总部,继1942年和总部联系中断后,首次发送了一封简短的电报:
Coca-Cola GmbH still functioning. Send auditors.
(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依旧在运作。派审计员过来吧。)
在马克斯·凯特将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以及芬达的配方交还给总公司之后,芬达的生产随即被总公司叫停。然而在十余年后,当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百事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水果口味软饮料,并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后,可口可乐想到了此前在战时风靡欧洲的芬达饮料,并着手开始了生产计划。1955年,芬达便被可口可乐公司再一次推向了市场。
而现如今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橙色橘子口味芬达,也是于同一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可口可乐分工厂被制作了出来。
现如今,芬达已经成功进入了全世界188个国家,拥有了惊人的超过90余种口味。在文章的一开始 V 叔试喝的14种口味芬达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芬达已经将原来战时利用本国特有原材料加入配方的作法进行完善,形成了利用本地人口味习惯作为卖点的营销手段。比如身为巴西人的 V 叔最爱的就是本地产的瓜拉纳(巴西香可可)口味芬达。
只不过当还是孩童的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躲过父母的严密监视,偷偷买上一瓶被他们嗤之以鼻的“彩色水”——橘子口味芬达、扭开瓶盖一饮而尽,再打一个超大声、舒舒服服的饱嗝时,他们可能没有想过……
父母只要让你张开嘴、检查一下你的舌苔就会发现你有没有偷偷喝芬达……
有关更多的 V 叔视频,请前往 B 站关注这位来自巴西、喜欢瞪人的琴师、编曲人及调音师 Vinheteiro,跳转请点击: 点击这里 另外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很不错的书,也就是我在文中反复提及的、由马克·彭德格拉斯特所著的《上帝、国家、可口可乐》。此前广西人民出版社曾经引进并翻译过一版,不过目前市面上存货基本没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个电子版来看看。
还有曾经在评论区看到过有朋友推荐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是本文资料来源之一,来自豆瓣作者 中立的手指 。作者行文极为有趣,并开始让人们怀疑起可口可乐真正的原产地:
评论区
共 1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