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6
(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身份生成对话流程)
第一版
仿照coc模板,参考魔女审判,按照以下词条进行车卡,必须为少女
性名
职业(角色在社会中生活时的身份)
年龄
住地
故乡
性别/性取向
力量
敏捷
体质
智力(这里的智力不影响魔法强度)
外貌
体型
教育
HP(体力)
MP(魔法)
SAN(理智)
故事:(可以将外貌描述和观感印象融入过去的故事的表述中,也可以单独划分开去写)
魔法描述:(请详细的描述你的魔法,并注意魔法会根据san值高低划分强弱阶段
性格解剖:(最好描述的细节一点,不然人物形象问题,故事详细的话随便一点也行,只要意思到了能理解就好。)
行为准则:(没什么好说的,建议提出一些例子可以方便理解)
善与恶:(可以通过预设行为来表达啊,什么情况是无法接受的这样,比如说什么无法拒绝怎么怎么样的……至少需要在通常意义上的善恶各一种行为啊)
第二版
要求不变,再车一张,魔法不源于家族或继承,经历更贴近现实生活,时代背景就是现代
第三版
已有要求不变,再车一张,san值影响魔法效果具体分为100-50,50-20,20-5,5-0四个阶段
第四版
关于你刚才说的问题,我可以补充几条背景设定,魔法少女的产生源自于魔女因子的影响,在感染魔女因子之后,被感染者的欲望情绪性格习惯什么的会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魔女因子,而魔女因子被塑造后以被感染者内心深处的渴望为食,外在表现类似于影响情绪行为,一步一步将被感染者的内心根源强化,即塑造魔女因子的核心渴望极端化,随着根源的强化逐步成为魔女,一但理智无法压制,就会陷入疯狂,已有要求不变,再车一张
第五版
关于魔女因子,起源于早期真正的魔女,她们的魔法强大而瞩目,从来无需担心理智的失控与疯狂,这或许是传说中的大魔女的功劳。
对于真正的魔女来说,魔法少女的力量可以被称为弱小,尽管魔女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但魔女因子却没有消失,反而常常以诅咒的模样出现在人类传承的历史中。
魔女因子蔓延全世界存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使用魔法,或许是需要满足某些未知的条件,总之在各不相同的魔法少女中,唯一明显的共同点或许只有女性这一个性别标签。
参照上述资料,已有要求不变,再车一张,注意是修改注意魔法,性格,剖析,善恶,故事等的联系
备注:可能有人会对我这里的描述有疑问,是这样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有思考过。我把它改成这样的最大原因是骰子的存在。而且这个档案,或者说面板在游戏里面展现的效果,是需要经过K P审核和当时的环境以及骰子的结果来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不准确,至少不绝对准确。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要知道这个面板,你队友是不知道的,只有K P最清楚,可以反复看。也就是说KP在游戏中知道所有人的面板,然而现在这是一个PVE游戏,kp在游戏中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boss或者重要NPC存在的,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面板的存在定义为kp在游戏中的身份,对于各个玩家在游戏中的身份私下进行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它属于参考是不准确的。
综合所有修改,我想应该可以看的出来,现在这个游戏里面口胡的成分占比被提高了很多,或许作伪证真的像呼吸一样轻松吧
щ(゜ロ゜щ)
(经过上述五次修改结果举例如下)
举例A
少女角色卡 - “边界观测者”
姓名: 陈静澜
职业: 某985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大一学生 / 独立游戏开发者(业余)
年龄: 18岁
住地: 大学宿舍,但更多时间蜷缩在校外租用的、窗帘常拉的单间公寓里。
故乡: 一座以数字科技产业闻名的新兴城市。
性别/性取向: 女性 / 无浪漫倾向(情感需求已被其他渴望替代)
---
属性
· 力量 (STR): 40
· 敏捷 (DEX): 55
· 体质 (CON): 50
· 智力 (INT): 90
· 外貌 (APP): 70 (面容清秀但缺乏打理,带有黑眼圈,常心不在焉)
· 体型 (SIZ): 52
· 教育 (EDU): 80
(衍生属性)
· HP(体力): 10
· MP(魔法): 16
· SAN(理智): 70 (初始) / 99 (最大值)
---
故事与外貌
陈静澜是旁人眼中的“天才”与“怪人”。她自幼沉浸在代码与逻辑的世界,善于与机器沟通,却拙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厌恶不确定性与混沌,渴望世间万物都能像程序一样,有着清晰的边界、确定的规则和可预测的结果。这种对“秩序”与“信息确定性”的根源渴望,构成了她人格的基石。
魔女因子的觉醒发生在她全力开发一款“完美”算法的深夜。当代码因一个无法追踪的Bug而彻底崩溃,当她面对混沌无序的报错信息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控与焦虑时,那股潜藏于世、源自古老魔女的“诅咒”——魔女因子,回应了她内心对“界定混沌、掌控信息”的极致渴望。因子以这份渴望为食,赋予她干涉“信息”与“边界”的能力,同时也开始将这份对“秩序”的追求推向极端。
魔法描述:界域定义
这份源于古老诅咒的力量,让她能有限度地“定义”信息的归属与物质的边界。效果随SAN值下降而急剧变化,清晰地展示着魔女因子对她心智的侵蚀过程。
· SAN 100-50 (秩序构筑期 - 防御与解析):
· 信息屏障:可在自身周围构筑无形的“防火墙”,偏转低强度的恶意窥探(如轻微的读心、远距离监视),并模糊自身在电子设备中的信号特征。
· 数据感知:触摸存储设备(U盘、硬盘)或通讯线路,能“感知”其内部数据结构的概况和最近访问痕迹,如同查看文件目录。
· 边界固化:让一扇普通的门更难被撞开,或让一片区域的Wi-Fi信号变得稳定且难以干扰。效果基于对现有物理/信息规则的“强化”。
· SAN 50-20 (规则扭曲期 - 干涉与重构):
· 信息归属定义:可以强行“定义”一小段信息(如一句话、一个密码)的“知晓权”,暂时将其从特定目标的记忆中“隔离”(使其想不起来),或强制其被另一目标“接收”(使其突然知晓)。(魔女因子开始扭曲:从“保护信息”变为“控制信息”)
· 物理边界模糊:可以让一堵墙的“穿过”难度暂时性重新定义,使其像穿过水幕一样容易(对自身)或像穿过胶水一样困难(对敌人)。(渴望开始越界,试图重新制定规则)
· 被动信息流:开始被动接收周围环境的“信息噪音”——墙壁的记忆、设备的电磁波,需要集中精神过滤,否则会分散注意力。
· SAN 20-5 (边界崩坏期 - 掠夺与混淆):
· 记忆界定:可以更持久地“剪切”或“加密”他人的短期记忆,将其封存在自己定义的“界”内。她可能会偷走他人关于某次冲突的记忆,以维持表面的“和平”。(极端化:通过抹除不想要的信息来维持秩序)
· 存在界定:可以短暂地将一个目标从周围所有人的“共同认知”中“隔离”出去,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不被注意的“透明人”。(极端化:直接干涉他人的认知边界)
· 自我认知混淆:过度使用能力导致自身对“边界”的感觉模糊,可能无法区分记忆是自己的还是从别人那里“定义”来的,甚至怀疑自身肉体的边界是否稳固。
· SAN 5-0 (终末期 - 魔女化:静止方舟):
· 绝对信息静默:以自身为中心展开领域,领域内所有信息传递(声音、光、电磁波、思维)被绝对“界定”和“静止”,形成一个永恒的、停滞的“有序”空间。
· 规则墓碑:她自身化为一个行走的“规则奇点”,所到之处,物理法则变得僵化且不可预测,物质结构因失去动态平衡而逐渐崩解。
· 最终形态:完全魔女化,成为一个渴望将整个混沌世界都纳入其“有序”定义中,最终只会将一切引向绝对静止与信息死亡的怪物——“界域主宰”。她所在的“有序”领域,即是万物终结的“静止方舟”。
性格解剖
· 初始:理性、逻辑至上、有轻微强迫症。追求效率,讨厌无意义的社交和变量。内心深处是对“失控”的恐惧。
· 中期 (SAN下降中):控制欲增强,开始用能力“解决”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冲突。对他人的“混沌”行为(如爽约、谎言)容忍度急剧下降,倾向于用能力“修正”它们。内心因自己正在成为“规则破坏者”(使用混乱的能力追求秩序)而充满矛盾。
· 后期 (SAN低迷):偏执、冷酷。将周围的人和物都视为需要被“定义”和“整理”的数据或对象。为了维持内心的“秩序感”,可以毫无波澜地篡改他人的记忆或认知。情感逐渐稀薄,近乎于一个执行“秩序”指令的AI。
行为准则
1. 信息规避:极度注重隐私,对所有收集个人信息的行径抱有敌意。
2. 计划至上:厌恶意外,任何行程和项目都必须有详尽的Plan B。
3. 纠错冲动:对显而易见的“错误”(如代码Bug、他人的逻辑谬误)有强烈的、立刻纠正的冲动,有时会不顾场合。
4. 定义所有权:对“你的”、“我的”界限分明,未经允许绝不动用他人物品,也极度反感他人侵入自己的领域(物理及数字)。
善与恶
· 善之行:无法容忍对“无辜者”信息的肆意掠夺与践踏。如果目睹有人(尤其是她认知中的“弱者”)被窃取身份、遭遇网络诈骗或隐私被大规模泄露,即使对方是陌生人,她也会在能力范围内出手干预。例如,定义诈骗电话无法接通受害者,或让关键欺诈信息从受害者的收件箱里“暂时隔离”。这是她对“信息秩序应与正义共存”这一底线的坚守。
· 恶之界:会为了维持自身认知体系的“纯净”与“有序”而清除“干扰源”。当一个她无法用常规手段说服或摆脱的人(如狂热的追求者、纠缠不休的亲戚)持续闯入她的生活,打乱她所有的计划与秩序,并试图将“混沌”的情感强加于她时,魔女因子会驱动她跨越底线。她可能会选择永久性地“隔离”掉对方关于她的关键记忆,甚至将对方的存在从所有共同社交圈的“认知”中短暂抹除,使其社会性死亡。对她而言,这不是出于仇恨,而是如同删除一段恶意代码或格式化一个染毒硬盘,是维持系统(自身世界)稳定运行的必要“维护”手段。
字数太多了,举例BCD 在后面的帖子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