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速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各种问题,西方政府及经济学界将矛头转向中国,对中国发展模式提出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耶伦所谓中国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大量低价出口损害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说法,就是典型一例。然而,同样是耶伦,在此前担任美联储主席时(2014—2018),却对“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双边经贸关系赞赏有加。十余年间,以耶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财经官员/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中西方之间经贸关系的观点,何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中国庞大的产能和全产业链体系,到底给世界经济和其他国家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种种超常规举动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秩序接下来可能会怎么演变?本期节目中,来自中山大学的卢荻老师将尝试为大家解读这些问题。
卢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
01:51 2010年之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在美国看来并不是问题
07:05 中国的产业升级动摇了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产业享受垄断租金的地位
11:15 世界范围的需求不足主要是中国以外的原因造成的:1980年代以来,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投资停滞乃至下滑
17:33 新凯恩斯主义如何看待需求不足和消费不足?
22:45 中国生产性投资的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抵消了世界范围的投资停滞,对于全球发展空间的拓展和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正面意义
28:32 中国并未挤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双方的经贸关系远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平等
34:04 发展中国家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了很多收入和利润,但是否利用这些收入推动本国工业化,取决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
36:12 中国崛起确实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压力,但后者的经济困境主要是内因(生产性投资停滞)造成的
39:06 “一带一路”主要是提供平台和联通性,将以往在经济上相对孤立的发展中国家连接起来
40:37 系统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各个发展中国家都扩张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陷入逐底竞争
43:59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债务陷阱”的,恰恰是发达国家,而非中国
46:12 对于中国而言,不干涉原则是一条绝对的原则
47:59 贸易保护主义如何从左翼的主张转变为右翼的主张?
53:43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秩序看不到发生根本性变动的可能,全球经济可能逐渐演变为分别以中、美为核心的两个阵营
58:02 特朗普的贸易战会削弱美元霸权吗?
01:00:54 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扩展,能否诞生另一个国际货币联盟?货币一体化必须以强大的政治力量为支撑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