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些时候,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称“豆瓣,猫眼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在文章中,人民日报称豆瓣的影评有大量的水军操纵,并用《摆渡人》首映瞬间被打一星作为例子。同时人民日报也表示“猫眼中的影评人打分和用户打分相差甚远,凭什么影评人就一句顶万句”
恶意影评是一把双刃剑,博眼球能赢得一时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大浪淘沙终将被淘汰。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不是站队。摆事实讲道理,是电影批评起码的起点。
——《豆瓣,猫眼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via人民日报
前几天,张艺谋导演的大作《长城》上线。微博影评人@亵渎电影 观看之后发了一条微博,他放上《长城》的海报的PS版,并且写上了“张艺谋已死[蜡烛]这句话”
在这篇微博发出的第二天,乐视影业发微博称将发“律师函”到@亵渎电影,声称@亵渎电影诽谤诅咒张艺谋,侵犯了张艺谋的名誉权,并且要求@亵渎电影道歉。
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在年关磨蹭着,终于蹭过了440亿的大关,超过了去年的票房。没有丢脸的造成负增长。
然而和2014年290亿到2015年的440亿的飞跃,今年电影市场可谓是大幅度萎缩。中国电影年在今年实现了史无前例的7个月负增长,几乎所有热门的档期都比去年缩水。
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今年电影市场的萎靡。新类型的娱乐出现,电影也出现了诸多的替代品。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顶了。电影票房的骤减让人不禁想问,中国电影市场怎么了?
今年所有的中国电影拿出来咱们排排坐,能够说得上叫好又叫座的估计都用不了两只手就能数完。即使是往年拿出来就是目指10亿的郭敬明的《爵迹》,目标30亿张国师的《长城》这些电影,也在今年大幅度跳水。郭敬明甚至为了电影的宣传还弄出了“郭敬明哭了”的传言。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总要找一个锅来背,那么挑来挑去,平常老是“唱反调”的装逼的影评人一没有背景,二和群众脱离,自然就是最好的背锅侠了。
于是影评人就被背上了“影评人不负责任”,“影评人为了舆论”“影评人博眼球”这样的锅。
影评人打分确实和普通群众分数有所差别,正如同人民日报所说
在猫眼平台,12月27日19点左右的《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
《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
《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比如最近在北美热映的《刺客信条》在metacritic得出的分数是36分(百分制),观众评分6.9分。
最典型的例子则是《蝙蝠侠大战超人》这个片子电影得分只有44分,而观众评分则是7.0分。
另外在游戏行业,这种评分的差异简直不要再常见了好吗。《守望先锋》的PC版本metacritic得出了9.1的高分,而玩家给出的只有6.8分。
这种分数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就如同每年的奥斯卡电影评选不会以票房多少作为电影是否得奖的依据一样,一部好的电影和一部好看的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好电影不一定是好看的电影,这是一个非常常识的事情。
中文语境之下影评这个词在movie review(电影评论)和film criticism(影视批评)之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区分。前者存在的目的在于电影上映之后推荐电影,后者则是更偏向于学术内容的电影分析。
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上,这种film criticism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森斯坦的电影蒙太奇,到法国电影新浪潮以及“导演中心论”的确认。film criticism对于电影而言是学术研究,是在多部电影理论上所结合出来的独特的电影分析。
相比于film criticism,movie review的门槛反而要低了很多。现在我们在豆瓣也好,机核也罢看到的影评,大部分都是在movie review这个范畴内的文章。这种文章可以帮助人们在看电影之前了解电影,也可以在看电影之后寻找到共鸣。在这些类型的文章中,“好看”这一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很多科班出身的电影人转职为影评人,这两种类型的影评之间的界限也慢慢变得模糊了。很多职业影评人写出来的内容也有很多的业内干货,对于普通的没有接受过电影教育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电影不只是“好看”就够了,更重要的则是“好电影”
可是问题是,今年的中国电影,连“好看”的电影都没几个啊。
去年电影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很多信誓旦旦的影视产业分析人都跳出来说,“中国电影市场 瞄准的是小镇青年”,“人民的呼声才是最重要的”“郭敬明的电影就不是拍给你看的,有的是 他的受众。”然而到了今年,这些声音纷纷消失匿迹,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去了。
事实上,这些人口中标签化的”小镇青年”就算真的如他们打标签的那样,文化水平要相对低一些,看电影品味稍微差一些,他们也不是傻子。
更何况在多年的欧美电影的熏陶下,观众的审美也被拉高了,他们的审美被拉到了好莱坞大片,精品之作的商业片的水平了。问题在于,国产电影并没有到这个水平啊。于是,带着“大片”期望值的观众进入电影院,看到的是一个不完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被称为“电影”的怪胎。一次两次还行,三次四次,他们还能买账吗?
影评人在烂片的审“烂”上和观众基本上保证了出奇的一致,虽然在“好电影”的观念上各有差异,但是至少在豆瓣上你很少能看到一个电影的低评分和影评人打出分数出现极大的偏差。
说到底,电影是一个大众商品,任何购买这个商品的人都有资格对这个商品的价值做出评论。看盗版的人暂且不论,凭钱买的票,为什么不让人说呢?豆瓣的评分实际上是保护了中国电影市场,因为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影迷很多和中国球迷是一样的,尽管嘴上说着“再看国产电影我就是傻逼”,但是一旦出现一部还算是不错的电影,他们都会给予鼓励。比如像是《湄公河行动》这样虽然不烂,但是其实质量只能说还可以的电影也被打到了8.1分。
相比于影评人出于主观做出的评价,豆瓣等影评网站的打分则相对而言,更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对于电影的平均观感。换言之,如果你连群众都糊弄不了,那么这个电影就真的是烂到无以复加了。要知道在市场上虽然是同台竞争,但是在评分标准上,观众给国产电影打分可是要宽容太多了。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2016是一个艰难的年份,电影市场的大幅度缩水让大家这个年过的都不大好。
在《甲方乙方》中,电影最后的结语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他。”
我想对于电影行业的诸位而言,恐怕是2015年已经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吧。
评论区
共 20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