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一份名为《人妻约会指南》(下称指南)的 PDF 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作者李新野,清华姚班出身,在近百页文档中讲述自己与已婚女性婚外关系的经历,并试图用进化心理学、博弈论等理论为这种行为辩护。
外界普遍认为,他的怨恨来自初恋郭菊阳的背叛。但对文本的细读显示,真正令他无法释怀的,并不是初恋,而是父亲李松坚:在 97 页的 PDF 中,父亲的出现频率远超郭菊阳,在一份出轨指南中如此异常的高占比,本身就值得追问。
我们认为,李新野真正无法原谅的,是父亲对情人凌菲菲的非理性沉迷,一种他既鄙视又惧怕的感性力量。他将这种冲击转化为理论冲动,构建出算法化的情感体系,试图用公式消灭情感,用理性否定失控。
我们借助词频统计与心理分析,对这份 PDF 展开拆解,并以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对照,讨论李新野的心理结构,以及他在使用进化心理学与博弈论时,反而暴露了自己最害怕面对的东西。
近几年,控诉出轨的 PDF 层出不穷,大多只是情绪宣泄。但《指南》重新点燃了公众兴趣。
这并非李新野第一次引发关注。2025 年父亲节,他曾发表《我的父亲李松坚》[1],以锋利笔触揭露父亲作为地产商的诸多问题:攀附权力、为情人凌菲菲舍弃家业、蔑视员工,引发巨大讨论。
从曝光父亲到撰写《指南》,这两份文档之间存在明显连续性:前者是对父亲的指控,后者则试图把这种指控抽象为一套普遍理论。在他的论述里,偷情被解释为一种「理性选择」,是自然、进化与资源再分配的产物。
《指南》之所以获得广泛传播,甚至赢得不少女性读者的理解——他被视为一个「缺乏爱」的原生家庭受害者。可见,其吸引力并不只是因为话题敏感,而是来自李新野独特的论述方式:进化心理学、博弈论、算法思维叠加大量隐私自白,以及他的个人财富,使文本兼具危险与魅力。
但我们认为,李新野的叙事虽表面源于初恋郭菊阳,其根源却来自父亲李松坚。真正令他无法释怀的,并非背叛本身,而是父亲在情感中的「失控」:一个亿万富翁愿为情人付出家庭、事业与理智。对自诩理性精英的他而言,这是对理性世界的羞辱。
更重要的是,他无法接受这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尤其无法接受它出现在一个他长期鄙视的人身上,于是试图以模型和理论否定这种力量,将之重塑为一种可被计算与控制的机制。
为了理解这一动机,我们需要暂时抛开对其观点的道德判断,将《指南》视为情感与理论纠缠的产物。接下来,我们将从文本与心理两条线索,对这份 PDF 展开分析。
我们从文本与心理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指南》如何以理性包装恨意,并试图为出轨人妻构建合理性。
李新野在文中大量引用进化心理学、博弈论、法律与社会学,以公式和逻辑推理包装私人经验,将偷情解释为自然本能与社会资源再分配的结果。虽然文件名为指南,但实际可操作部分并不多,更像是一份理念宣言。
因此,我们不仅关注他引用了哪些理论,更关注其论述方式与逻辑演变。通过词频、指代方式与语境分析可以看到:他的论证核心并非初恋郭菊阳,而是他的父亲李松坚。
从心理结构来看,李新野的冲突并非源于单纯的「失恋」,而是对父亲的模仿与反叛之间的矛盾。他既轻视父亲的不忠与庸俗,又在潜意识中复制了父亲的情感模式:占有、抛弃、失控。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机制,我们援引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对照。叔本华同样因家庭创伤而对女性产生敌意。通过对比他们的创伤来源与应对策略,可以更清晰看到:他们如何运用理性来掩盖痛苦。
《指南》表面以「人妻出轨」为主线,但父亲角色的高频出现明显超出叙事所需。
但如果细分到姓名,二者出现频次相近。(李松坚 51 次、郭菊阳 45 次),差距仅 13.3%。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大量指代方式。
56% 是父亲、我爸等亲属称呼
38% 是直接姓名
6% 是老头、猪精等贬称
而郭菊阳的 45 次提及基本全为直接姓名,没有任何其他称呼。这一差异显示:父亲在文本中的情感强度远高于初恋郭菊阳。
父亲的叙事存在不仅更多,也更稳定,几乎贯穿整个论证。
综合频次、指代方式与文本分布,「父亲」这一角色在《指南》中处于核心位置。相比之下,郭菊阳更多承担象征意义,是他叙事中的触发点,而非情感主体。
憎恨某个群体,却源于与该群体无关的个人经历,这种机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叔本华便是典型例子。
叔本华出生于显赫商贾家庭,父亲比母亲约翰娜年长很多。父亲自杀后,母亲「感到解脱」,将重心转向魏玛的社交圈,与歌德、格林兄弟等名流往来频繁,并以写作闻名。
她的小说多描写爱情受挫、最终嫁给「理智更合适的人」,在叔本华看来,这象征一种对命运的屈服,而她的社交名望与文学成就也并非他所认可的价值。
身份与名望的反差进一步加深了母子疏离。即便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问世多年,人们提起他仍会说:「那是约翰娜·叔本华的儿子。」
两人曾有过尖锐的对话:母亲说他的哲学书「只配给药剂师包药」,叔本华回应:「即使您的书在破烂堆里都找不到了,我的作品仍会有人读。」
在他眼中,母亲缺乏真正的勇气,因此他将对母亲的看法抽象为对整个女性群体的看法。[3]
类似的心理机制也出现在李新野身上。父亲以人情与技巧积累财富,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反理性、反公平的生活方式。他无法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也因此更难接受父亲在情感上的失控。
据李新野自述[4],父亲为了情人凌菲菲施压母亲放弃股份,家庭因此瓦解。他在无力反抗中获得了持续的愤怒。
初三那年,当被告知不再有抚养费时,他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此后一路考入清华姚班、留学、创业。他相信,母亲为保护他付出了过多代价,而他必须以成功作为回应。
所以,他真正无法释怀的,绝不是初恋对他的离开,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在情感上的失控:一个亿万富翁愿为情人牺牲事业、家庭与理智,甚至出狱后仍与情人牵手同行。
对自诩理性精英的他而言,这是对「理性世界」的冒犯。父亲不仅腐败、堕落,更可怕的是,他为了爱而不计成本,而这种感性力量正是他最恐惧的。
于是,他将个人创伤转化为一套算法化的情感体系:用进化心理学解释人妻出轨的必然性,用博弈论论证偷情是资源再分配,用公式计算爱的投入产出比。
这些理论的目标不是理解爱情,而是削弱爱情的价值,证明情感是可控的,从而否定父亲的失控。在他构想的世界里,所有痛苦都可以被避免,家庭不会破裂,财富不会流失,而他也无需拼命就能过上好的生活。
叔本华与李新野都试图用理性修补爱的失败,把私人创伤抽象成关于女性、情感、欲望的普遍理论。面对无法承受的情绪,两人都倾向以系统化的解释面对女性以及世界,这是他们的相通之处。
但差异同样关键。叔本华的情绪更接近抽象的「不屑」,是对母亲的失望延伸至女性整体,却并未指向具体对象。他以哲学性的悲观论拉开与欲望的距离,并承认欲望造成痛苦的不可避免性,这使他倾向于规避伤害,而不是追求控制。
李新野则完全不同。他的情绪具备明确的指向:郭菊阳、凌菲菲,而最深处指向父亲李松坚。他不是拒绝欲望,而是试图为恨寻找合理性。他将占有人妻解释为资源配置、理性选择,把个人冲动包装成理论推演,以此证明情感可以被计算、被操控。
这也解释了为何 PDF 在指南意义上并不成立:可操作内容极少,多是提升自己、增强价值之类的宽泛口号。他真正关心的不是帮助男性获得爱情,而是削弱爱情的价值,使其不再具备伤害力。
如果说叔本华的理性是为了远离痛苦,那么李新野的理性,则是为了支撑一种带有报复性的世界观:前者的判断是不值得爱,后者的信念是值得恨。
不同的是,叔本华选择从欲望中退场,而李新野选择否定欲望本身。他用理论遮蔽创伤,用模型对抗失控。这套体系看似严密,却也正是下一章必须检视的对象:它到底支撑了什么,又遗漏了什么。
文已至此,我们将李新野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分析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将简要检视他在 PDF 中引用的诸多理论,哪些站得住脚,哪些只是情绪的包装。
李新野的 PDF 建立在一个关键前提上:「与他人妻子发生关系不仅合理,甚至更具性价比。」
从经济上说,对大部分人来说,最有性价比的,就是睡别人老婆。购车款彩礼别人出,房贷车贷别人出,车险医疗保险别人出,你只要负责去享受就行了。
从经济上说,对大部分人来说,最有性价比的,就是睡别人老婆。购车款彩礼别人出,房贷车贷别人出,车险医疗保险别人出,你只要负责去享受就行了。
这一论断依赖两条线:进化心理学的多偶倾向与经济学的成本最小化。
从进化心理学看,男性确实更倾向寻求新鲜感,这是最小亲代投资差异导致的天性。
而出轨已婚女性,可以最大化基因传播,所以 PDF 标题中用人妻而非女性,原因也在此:已婚女性兼具育力与养育条件,如果偷情不被发现,甚至能让他人抚养自己的后代。
但进化解释的是平均倾向,不是个人责任,更不构成道德许可。
李新野将古代多妻现象视为自然秩序,却忽略了:一夫一妻制之所以成为现代制度,正是为了压制内部暴力与性嫉妒。文明不是削弱男性的自然本能,而是为了让彼此不被彼此伤害。
更大的问题在于,他把占有人妻包装成一种「社会再分配」:
年轻男人创造财富,却被中老年男人占有资源和女人……通过爱情对有钱人的老婆进行再分配,是再正义不过的事。
他混淆了为什么会发生(解释)和应该不应该发生(责任)。一个简单反问即可击穿他的理论:如果你的伴侣也多偶,你能接受吗?
李新野另一套重要的论证来自他的职业背景:量化交易、算法、大模型。他长期与这些可计算系统相处,极易形成一种信念:「只要能建模,就能预测;能预测,就能控制。」他将这套逻辑延伸到情感领域。
他的定理与公理正是这种确定性幻觉的延伸:女性的行为可预测、情感无自由意志、关系可以按模型运行。在他眼中,父亲李松坚为一个不值的女人舍弃家庭与事业,是未遵循理想生活算法的代价。
因此,他试图用确定性理论来修正算法,让那些曾在父亲身上发生的不幸,不再出现在自己的人生里。
《指南》引发关注,并非因其理论,而是因为它击中了当代人的共同焦虑:理性失效时的恐惧,以及情感失控的无力。
真正令李新野难以释怀的,除了父亲的失控,还有一个更残酷的事实:他赖以立身的才智与奋斗,并非世界真正的主导力量;真正主导的,是他鄙视的投机与趋炎附势。简言之,他看不惯小人得志。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这样一个被他视为小人的父亲,身上却涌现出强烈而失控的感性力量。他认为这种力量不配属于这样的人。
于是,他以定理和公式先发制人,试图消灭情感本身。他构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世界,恰恰因为他见识过感性力量的强大。
从这个角度看,这份 PDF 本身就是一份反证,反证了他想否定的一切。
人在江湖,不见得身不由己。但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才是真的身不由己。
[1] Lee, Sinya. “我的父亲李松坚.” 新的原野, 15 June 2025, sinyalee.com/blog/?p=1001.
[2] “姓名称呼数据统计.” Google Drive, drive.google.com/file/d/1bgqVSb3OELBvtBBfb4kSbvvzWTMS6yeR/view.
[3] Schopenhauer, Arthur. The Wisdom of Life. Translated by T. Bailey Saunders, Dover Publications, 2004.
[4] Lee, Sinya. “我的母亲李丽青(附视频).” 新的原野, 6 July 2025, sinyalee.com/blog/?p=1014.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