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无意中听到游戏运营的内部会议,他们轻描淡写地说:
“放心吧,普通玩家不需要理解,他们只需要被引导。无论抽卡设定多么不合理,他们总会乖乖掏钱的。”
你会是什么感觉?
是愤怒,是被羞辱,还是涌起一股无力感?我体验了所有这些,但最终,这种感觉凝固成一种冰冷的清醒。这声偶然的“真心话”,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整个时代娱乐方式的华丽表皮,让我看到了其下精密而冰冷的操控机器。
我们曾坚信,氪金是为了心爱的角色,熬夜是为了游戏的乐趣。我们为自己打造了“为爱发电”的浪漫叙事。但那段内部的评论,无情地击碎了这种自我安慰。厂商的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他们将行为心理学教科书,完美地翻译成了商业代码:
你看,他们从不创造“快乐”,他们只创造“渴望”。而我们,则在这条被设计的渴求之路上,疲于奔命,还自以为是在追逐梦想。
二、“卫兵”为何保卫“牢笼”?——被规训的玩家心灵
更可悲的景象是,当有人指出皇帝没穿衣服时,最先涌上来斥责的,往往是其他“自愿”的臣民。为什么有玩家会自发地捍卫厂商?
哲学家福柯所说的“规训权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仅在游戏里学会了服从(完成日常、遵守Meta),更在社群中学会了沉默(反对者被围攻)。质疑的精神,这片土壤正在板结。
三、孤独的岔路口:无友可分享的单机,与布满陷阱的联机
于是,我,以及许多像我一样的玩家,被逼入了一个尴尬的绝境:
尤其是在我们所处的市场,这套逻辑被奉为圭臬。它跳过主机时代的买断制熏陶,直接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中,用最极致的人性漏洞,完成了对一代玩家的“启蒙”与“规训”。
有人嘲讽:“想那么多干嘛?快乐就完事了!”
有人质疑:“你这么理性,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乐趣?”
我想说,真正的理性,不是情感的敌人,而是情感的守护者。
它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喜悦、热爱和投入,都建立在“自主选择”而非“被操纵”的坚实土地上。一个理性的人,依然会为抽到老婆而欢呼,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欢呼的价值与代价。他是在驾驭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驱使。
质疑与批判,不是为了剥夺你的快乐,而是为了还给你一件东西:选择的自由。
它让你有能力区分,你是在“享受游戏”,还是在“服数字徭役”。它让你有勇气在全世界都高呼“真香”时,平静地说一句:“这不合逻辑。”
所以,我渐渐对大多数游戏失去了兴趣。这不是因为我老了,不爱玩了。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我的“爱”变得过于挑剔和清醒。我无法再心安理得地躺回那个被设计好的温床。我从一个“玩家”,进化成了一个“数字社会与人性的观察者”。这条路很孤独,但行走其上,我的每一步都踏在真实之上。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摧毁那个巨大的“系统”,但我们可以通过觉醒,让它无法轻易地“玩耍”我们。这微小的、个人的反抗,就是我们在这个被精心设计的时代里,所能赢回的、最宝贵的尊严。
附录:新人一枚,写的不好,请各位大佬多多包容。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