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欲,当看到这个根器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违和感,为什么欲,意怎么见的欲呢?
意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截然不同,是作为思维、分别和认知的主体。它是一种非物质的心理官能,其作用便是处理前五根所接收到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知。就是思维、记忆、情绪、理解、抽象概念等行为 。因此,意是所有这些复杂思维形成的核心,也是自我意识的源头。
这也是为什么,老猴子说,意为六根之首,是每个生命独一无二的本质,正因如此、它注定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陨灭。因此,孙悟空确实没有复生的可能了。
而意见欲的见,这里则是指代由意产生的观点、看法,感受。也是显现,出现的的意思。由意里产生的就是欲。
西游是一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作品,中华文明也是在这这种百家思想融合之下,诞生的,充满东方哲学魅力的文化。
释家主张无欲无求,他们将“欲”作为根本烦恼之一,因为无限的欲望,造成了人无限的烦恼,只有看透世间万物不过是梦幻泡影,到达五蕴皆空,方能证悟成佛,同时还不能抱有成佛的愿望,因为愿望同时也是一种欲望。可见释家修行基本是欲望的对立面。
而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保持理性和克制的修行思想。认为欲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是生存所必需的。然而,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失去内心的准则,甚至产生各种祸根。因此,道家提倡一种自然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欲望,即“无为”。这种“无为”不是指完全放弃欲望,而是指不被欲望所束缚,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然。
儒家对欲的看法是建立道德准则。这里我觉得,孟子鱼与熊掌的典故,非常适合去作为儒家对欲望的看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这里的欲望是有高下之分的,当不同的欲望发生冲突时,君子应当做出符合更高道德价值的选择。而这所谓更高道德准则的欲望,我们换个说法,将其转变为愿望、理想、渴望、抱负、心愿和希望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意见欲的欲了呢。
从小到大模仿孙悟空无非两件东西,一个是金箍棒,另一个是紧箍。
一个代表力量,一个代表规训,一个是夺来的,一个是被迫带上的,一个代表可控的,一个代表操控的。为什么一个操控,控制,禁锢角色的物品,会是意根呢?
未竟是未完成的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做完,但做事的人已经没办法继续去做这件事情的意象。一般是指一些宏大的目标。
未济卦是六十四卦最后一卦,卦象是一阴一阳次第排列,这里对应到我在最初玩黑神话时候发现的一个小细节,六根器的顺序也是一动一静,一动一静,跟卦象形成一一对应。
《彖辞》中给了一个解释,是说:未济卦有亨通之象,还算不错。但是庸材任重事,必至中途颠仆。好比小狐过河接近成功,却未到达岸边,尾巴便被打湿了,是说过程中因为一些失误,而前功尽弃,但尚有补救余地。
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卦象,是一个过程异常艰辛的,想要到达终点是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而代价就是悟空所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悟空妥协后选择认师傅的路,以及最终决定以一己之力的抗争,到最后的用肉身致死换意念永存,都是为了摆脱紧箍。
紧箍是孙悟空的执念,是他曾经走过却未走完的路,是他想反抗的最具象化的表达。
紧箍本身是控制的本象,而紧箍的幻影是控制的意象,这层关系就像是外部的牢笼,和心中的枷锁,是头上的辫子和心中的辫子。
通胜通灵,说的是能力和境界都非凡。而长夜难明,是毛泽东在1950年国庆时创作的一首词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是说中华民族经历漫长的暗无天日的封建统治,近百年又经历外族入侵与军阀横行。导致人民无法团园。紧接着雄鸡一唱天下白所代表的就不言而喻了。
而天下白这个意向也出现在毛泽东的另一首《贺新郎·读史》的词中。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洋洋洒洒百十来字,便总结了跨度几百万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又说所谓封建帝皇的真龙天子这样的事,欺骗普罗大众。通读历史后,只记得行不义之事,必定会被其所压迫的人民所反噬。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最终会取得胜利,终见天日。
这两句就是说有刚强的意志和手段,也要有熬过漫漫长夜的耐心和决心,等待着雄鸡一唱的时刻。这与大圣以身入局的非凡能力和打破禁锢的坚毅决心形成呼应。
所以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物理层面来讲,紧箍都是最适合作为意根的具象形态。
从我初次过完序章之后,听到老猴子说悟空已死并要去复活悟空的时候,我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产生过怀疑。如果之后复活了悟空,那我扮演的角色是谁?如果我扮演的是悟空,那现在的我又是谁,会不会随着悟空的复活,现在的我就消亡了呢?第二种结果给我一种莫大的空虚感,以至于我坚信黑神话的故事,一定不是去复活悟空的。
最终的结局,也印证了我的猜想,并给出了天命人,一个完美的身份。
英雄与偶像的存在,存在着一个核心悖论。一方面,他们是灯塔,他们为人们确立了可以企及的理想高度。另一方面,这些完美的形象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圭臬与桎梏”,以其不可超越的典范性,压制了个体自主意识的发展与独特潜力的探索。
而英雄之死并非失败或终结,而是对这一内在矛盾的最终、也是必然的解决方案。死亡,它将英雄从一个外在的、静态的、令人敬畏的“偶像”,转变为一个内在的、动态的、可被继承和超越的遗产——一个让大众也能站在上面眺望的“巨人的肩膀”。
偶像崇拜多见于人类成长的青少年期,这个阶段自我认识开始觉醒,迫切需要探索并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特性和存在意义。偶像恰好填补了这一心理空缺,成为一种理想的“过渡客体”。一个理想化自我的投射模型。通过对偶像的学习与模仿,为年轻人构建了一个探索“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谁”的安全心理空间。
偶像崇拜的深层心理机制是投射与认同。个体将自己内心最渴望拥有的品质、最向往的成功、以及最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投射到一个外在的具体人物身上。古语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心理上的向往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然而,这种机制的危险也潜藏其中。这种完美化的形象构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它暗示着一种单一的成功标准,一种唯一的价值范式,从而压抑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追随者往往会陷入盲目的模仿与遵从,从而放弃了对自己独特潜离的探索。偶像不再是激励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要求个体成为“偶像的复制品”。这便是“桎梏”的真正含义——以完美的典范为名,剥夺了个体自由选择与自我定义的权利。
所以英雄之死并非情节上的偶然,而是叙事结构中的必然环节。
英雄之死超越了个体生命的范畴,在精神层面上,它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终极的奉献,英雄从一个个体被转化为追随者们的精神信仰。是一种集体的、面向未来的责任:即努力实现英雄为之奋斗的理想。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他的朋友们为他安排好了越狱计划,但他断然拒绝。他知道,如果他逃跑,他的行为将从根本上摧毁他一生所捍卫的城邦法律。于是,他平静地饮下毒酒。在那一刻,苏格拉底这个“人”死去了,但“苏格拉底思想”获得了永生。他的死亡,将他从一个凡人,转变成了一个永恒的、不可动摇的理念 。
英雄之死,不是失败。这是他们最后,也是最伟大的一堂课。在这一刻,他们献祭了自己的肉身,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变得不朽,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份精神遗产是可以被继承的。在英雄倒下的地方,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英雄潜力,才得以真正诞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黑神话中,齐天大圣为什么会死,且不会复生。以及这个设定给予玩家扮演的角色,身份的正当性和认同感。
老猴子:是,也不是。意为六根之首,是每个生命独一无二的本质,正因如此、它注定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陨灭。你的大师兄、绝无可能复生了,但他的根本,并没有消疏。
天地也自会再生出一个合适的后辈, 把那根本连同名号,一起传下去。这天进的后辈,便是天命人。你原是无名之人,却在集齐六根的途中,斗了重重艰险,战了许多强者,淬炼出了足以配得上那份力量的刚强意志。
那么,当英雄死后,我们到底继承了什么?游戏里说的非常清楚,老猴子说吧那根本连同名号一起传下去, 那根本和名号又是什么呢?
根本是指事物的根源和本质,是最重要的部分,悟空最重要的是什么?
因为他嫉恶如仇,是非分明,饱读诗书又机灵市侩,西行一路降妖伏魔,惩恶扬善。
因为他本领高强却缺乏耐心,神通广大又懂得审时度势。
所以,它符合普罗大众对英雄梦的一种设想,是平民英雄的完美载体。这便是他根本的外在魅力。
而内在的根本则要从他的名字讲起,菩提祖师依猢狲的狲去兽旁的孙为姓,孙拆开为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又赐法名悟空。
那我们继承的到底是什么名号?是孙悟空、孙行者?是斗战胜佛还是齐天大圣呢?
我们先简单聊下名字和名号,现代社会对名字的规范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在中国古代,是分为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姓是父姓,氏是母姓,名是父母起的,字是在宗族族谱中的辈分,而号一般是成年后,抒发自己的志向,或是某方面的成就自己起的或他人的尊称,比如陶渊明号五柳居士,便是自己起的。杜甫号诗仙则是别人的尊称。另外还有官方的封号,比如诸葛亮谥号忠武,以及宗教法号,玄奘号三藏法师。
简单理解名字一般指代个人的称谓,是个人身份识别的属性,大多是由父母氏族给予的。而名号更多的是社会身份属性,大多是个人起的或他人给的尊称。
那孙悟空是菩提祖师起的名和姓,也算是悟空的法名,孙行者是唐僧赐的混名,斗战胜佛是一个职称,只有齐天大圣是孙悟空自己起的。由此可见,我们所继承的名号只有一个,那就是齐天大圣。
菩提祖师赐名后,紧接了一段:鸿濛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作为寻师问道阶段的总结。为什么打破顽空须悟空呢?
描述的是一种混沌、冥顽不灵的虚空状态,主体无知无觉且无思无为。表现为“虚而不化,滞而不通”的滞塞状态。
佛教中,顽空被视为对“空”的误解,指执着断灭相的贬义概念,断灭相(又称断灭见)指执着于“空”为万物彻底虚无、灭后无余的错误观念,认为现象或生命终结后完全消失。其核心问题在于将“空性”等同于哲学虚无或心理灰心,而非破除对现象实有的执着。
顽空与“真空”相对——顽空是现象界的虚空,而真空是本源性的空性。
先要能悟到净是什么,净是不沾染,与尘世隔离开,。这里更多的是内心上的不沾染,不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
然后再有领悟的能力。中文语境下,悟这个状态很妙,悟不是简单的明白与了解,更像是破茧羽化,是一场内心的蜕变。
最后,内心能够不染尘,还有悟的能力,最后才能够悟空。
惟善变通,便是圣人。 出自《二程遗书》 卷第六 —— 程 颢。是说圣人能够灵活应对能随机应变。
以微知著出自《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此四士者,岂圣人哉?徒通变思深,以微知著耳。”
意思是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这两句意思是:圣人既能够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又能够洞悉体察趋势。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圣人英雄,被人传唱的,只是世人想看到的形象。
英雄被写成诗,只剩爱与勇敢;故事被谱成曲,全是分合聚散。历史总在不断地精简与修饰,直至伟大的反抗者只剩下一个供人膜拜的符号。而《黑神话》真正要做的,是撕碎这层光鲜,让我们看到英雄陨落的必然,与凡人继承的可能。我们原是“无拘无束身”,我们亦是“有情有欲人”。大圣已死,是因为他的路已经走完;而天命人必须前行,因为你我心中的不平与不甘,需要一条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取经路。这一次,要打破的不仅是天地的顽空,更是我们内心的枷锁。
以上是历经一年多,共计31491字的通过根器聊黑猴的所有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等待。我是大C,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