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子整理】No.31【x分钟哲学】【辩证法】什么是辩证法 2020.11.2
视频标题:【三分钟哲学】【辩证法】什么是辩证法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y4y1k72L
文章内容基于未明子内容,由孔维涛整理创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文后附有笔记与整理后的原文内容。
别再误解辩证法了!它的核心不是“看整体”,而是“看分裂”
当我们谈到“辩证法”,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很可能是那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教诲:“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 于是,辩证法似乎成了一种要求我们放弃个人立场,为了一个模糊的“大我”或“整体”而牺牲“小我”的工具。
然而,这是一种被极大简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曲解的“辩证法”。它更像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诡辩术”,而非那个激发了无数深刻思想的强大哲学武器。
读完这篇文章,你将获得一个全新的、也更为正统的视角,来理解辩证法的真正威力。我们将一起:
破除一个普遍的迷思:为什么说“正题 + 反题 = 合题”是对辩证法的浅薄理解。
掌握一个核心技巧:学会如何发现任何事物“内部”隐藏的矛盾与裂痕。
理解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你的名字与你本人”的关系,一举洞悉辩证法的精髓。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场思维的探险,去发现那个比“整体”更深刻、比“对立”更有趣的辩证世界。
第一章:破除迷思——教科书里的“辩证法”为何是“假的”?
在许多教科书体系中,辩证法被简化为一种“整体主义”(Holism)思想。其核心逻辑是:任何片面的观点(如“正题”A)都是不完整的,它的对立面(“反题”非A)同样不完整。因此,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看法,即“合题”。
这个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它在实践中却常常导向一个危险的结论:为了所谓的“整体”,个体的、局部的利益与立场是可以被、甚至是应该被牺牲的。这套说辞,本质上是要求你放弃自己的独特性,融入一个更大的、预设的框架中。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辩证法。辩证法并非一种让你放弃思考、牺牲自我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一门教你如何进行更深刻、更锐利思考的艺术。它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正题”与“反题”简单相加的思维定式。
第二章:“正、反、合”的真正玩法——从外部对立到内部分裂
让我们直面那个经典的公式: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合题(Synthesis)。
这种理解,就像说“白天”和“黑夜”加起来等于“一整天”一样,虽然没错,但却毫无洞见。它只是将两个现成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真正的辩证法,其思维模式要精妙得多。它要求我们 停止向外寻找对立面,而是向内审视事物自身 。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去发现一个事物内部是如何“自我分裂”的,如何包含着它自身的否定。
换言之, “反题”不是一个站在A对面的“非A”,而是A身体里隐藏的那个“自我矛盾” 。
那么,所谓的“合题”又是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你惊讶: 合题,就是A本身 。
这怎么可能?如果合题就是A,那“反题”和“综合”的意义又在哪里?别急,这正是辩证法最迷人的地方,我们需要一个绝佳的例子来“活化”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
第三章:镜中之人——“你”和“你的名字”里的辩证法
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现在,请思考“你”这个存在。
这个“你”,是独一无二、活生生的实体。现在,我用一个符号来指代你,那就是“你的名字”。
请仔细体会这一点:“你的名字”指向你,代表你,但它 不是 你。符号和你本人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无法消除的鸿沟。当你把你的名字写在纸上时,那个纸上的符号和你这个人,已经构成了 两个东西 。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张力和分裂。
这种事物本身(你)与其符号表征(你的名字)之间的内在分裂,就是辩证法要捕捉的 核心矛盾 。它不是一个外来的“敌人”,而是事物在被我们认识和言说的那一刻起,就已然内生的裂痕。它就像事物和它自身的“镜像”,彼此相连,却又泾渭分明。
所谓的“合题”,就是 呈现出这种内在分裂状态的A本身 。合题不是去外面找一个“非A”来和稀泥,而是深刻地认识到,A的内部已经包含了“是A”与“不是A”的紧张关系。抓住这个内在矛盾,并把它摆上台面,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辩证法的“合题”阶段。
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请看下表: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了。真正的辩证法,并非一套教我们如何“求全”和“和谐”的处世哲学,而是一种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它的核心要义,是 从对外部矛盾的关注,转向对内部张力的洞察 。它告诉我们,任何看似稳定、统一的概念或事物,其内部都存在着自我分裂的种子。一个概念与它自身的定义,一个实体与它自身的符号,都存在着永恒的张力。
掌握这种思维,意味着你获得了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够剖开事物的表象,直抵其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核心。它鼓励的不是放弃自我,而是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理解那个由实体与符号、存在与镜像共同构成的、充满内在张力的“你”。
那么,请允许我留下最后一个问题,以开启你自己的辩证法之旅:
除了你的名字和你本人,你还能在生活中的哪些看似统一的事物中,发现这种深刻的“内部分裂”呢?
核心操作: 为一个事物找到它自身的“镜像”或“分裂”,即它内在的不一致性。
关键洞见: “反题”并非外在于“正题”的存在,而是内在于“正题”之中的自我否定。
“合题”的重解: 合题就是正题 A 本身。因为当我们思考 A 时,它已经分裂为“事物 A”和“符号 A”,这个张力本身就是合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一个专题。我手上拿的这个漏斗是三分钟的,我以后所有的内容都会尽量在三分钟之内讲完。我们这个专题讲的就是辩证法。
我们中国教科书体系里面教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假的,它不是辩证法,实际上是诡辩,是骗人的。中国教科书,我国的教科书里面讲的辩证法实际上很简单,它概括起来就是整体主义。它叫你看问题不要片面,对不对?要看整体。但要看整体的话,就容易把你自己的利益、你自己的立场给牺牲掉。
辩证法不是这样的,辩证法不是要你牺牲你自己的利益,不是要你舍弃小我,然后成就大我。
我直接说辩证法是什么吧。辩证法就是很简单:正题如果是 A 的话,反题那么一般就是 非A,就是对 A 的否定。那么我们就要问,它的合题是什么?正、反、合。正题是 A,反题是 非A,那么我们一般会认为它的合题应该是 A 加上 非A,对不对?就是既有 A 又有 非A,是两者结合起来的一个大全。A 是片面的,非A 也是片面的,这两个结合起来它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但这,不是辩证法。
那如果你说这里的反题是 A 的其他东西,比如说反题是 B,那么所谓的合题就是 A 加上 B 吗?不是这样的。
辩证法很简单,但是它需要你的思维要动,你要掌握一种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就叫做:你要学会去为一个东西创造它的镜像,要找到他的那个镜像,找到他自己分裂的那个东西,他自己内在的不一致性。
我这样说:它的合题就是 A 本身。那么为什么它的合题就是 A?因为这个正题是 A,反题是 非A,对不对?你要想,所谓的 非A,就是说和 A 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把这个 A 写到纸上去的时候,当我们把这个东西用一个符号 A 来指称它的时候,那么这个符号 A 本身和这个 A 这个东西本身,它实际上已经是两个东西了,它们相互之间是有差异存在的。
所以,它的合题不需要是 A 加上 非A,它的合题只要是 A 就行了。因为 A 就代表了这个东西本身和这个符号 A 之间的那种分裂。你把这个 A 写在这里,就代表了那个东西。
这样你可以理解,就比如说,你的名字和你本身就是分裂的。
那三分钟已经到了,但是我感觉我买了个劣质漏斗,它三分钟比三分钟长。
所以辩证法的核心观念,就是发现那个东西的内在分裂,它自己本身和自己的矛盾,这就是辩证法。然后把这个东西摆出来,它就是合题的。抓住它的内在矛盾,就是辩证法思维的要点所在。所谓的合题,就是这个东西本身,它内在就已经否定了自己,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否定来否定它自己。
【未明子整理】No.31【x分钟哲学】【辩证法】什么是辩证法 2020.11.2
视频标题:【三分钟哲学】【辩证法】什么是辩证法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y4y1k72L
文章内容基于未明子内容,由孔维涛整理创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文后附有笔记与整理后的原文内容。
别再误解辩证法了!它的核心不是“看整体”,而是“看分裂”
当我们谈到“辩证法”,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很可能是那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教诲:“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 于是,辩证法似乎成了一种要求我们放弃个人立场,为了一个模糊的“大我”或“整体”而牺牲“小我”的工具。
然而,这是一种被极大简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曲解的“辩证法”。它更像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诡辩术”,而非那个激发了无数深刻思想的强大哲学武器。
读完这篇文章,你将获得一个全新的、也更为正统的视角,来理解辩证法的真正威力。我们将一起:
破除一个普遍的迷思:为什么说“正题 + 反题 = 合题”是对辩证法的浅薄理解。
掌握一个核心技巧:学会如何发现任何事物“内部”隐藏的矛盾与裂痕。
理解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你的名字与你本人”的关系,一举洞悉辩证法的精髓。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场思维的探险,去发现那个比“整体”更深刻、比“对立”更有趣的辩证世界。
第一章:破除迷思——教科书里的“辩证法”为何是“假的”?
在许多教科书体系中,辩证法被简化为一种“整体主义”(Holism)思想。其核心逻辑是:任何片面的观点(如“正题”A)都是不完整的,它的对立面(“反题”非A)同样不完整。因此,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看法,即“合题”。
这个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它在实践中却常常导向一个危险的结论:为了所谓的“整体”,个体的、局部的利益与立场是可以被、甚至是应该被牺牲的。这套说辞,本质上是要求你放弃自己的独特性,融入一个更大的、预设的框架中。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辩证法。辩证法并非一种让你放弃思考、牺牲自我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一门教你如何进行更深刻、更锐利思考的艺术。它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正题”与“反题”简单相加的思维定式。
第二章:“正、反、合”的真正玩法——从外部对立到内部分裂
让我们直面那个经典的公式: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合题(Synthesis)。
这种理解,就像说“白天”和“黑夜”加起来等于“一整天”一样,虽然没错,但却毫无洞见。它只是将两个现成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真正的辩证法,其思维模式要精妙得多。它要求我们 停止向外寻找对立面,而是向内审视事物自身 。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去发现一个事物内部是如何“自我分裂”的,如何包含着它自身的否定。
换言之, “反题”不是一个站在A对面的“非A”,而是A身体里隐藏的那个“自我矛盾” 。
那么,所谓的“合题”又是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你惊讶: 合题,就是A本身 。
这怎么可能?如果合题就是A,那“反题”和“综合”的意义又在哪里?别急,这正是辩证法最迷人的地方,我们需要一个绝佳的例子来“活化”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
第三章:镜中之人——“你”和“你的名字”里的辩证法
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现在,请思考“你”这个存在。
这个“你”,是独一无二、活生生的实体。现在,我用一个符号来指代你,那就是“你的名字”。
请仔细体会这一点:“你的名字”指向你,代表你,但它 不是 你。符号和你本人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无法消除的鸿沟。当你把你的名字写在纸上时,那个纸上的符号和你这个人,已经构成了 两个东西 。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张力和分裂。
这种事物本身(你)与其符号表征(你的名字)之间的内在分裂,就是辩证法要捕捉的 核心矛盾 。它不是一个外来的“敌人”,而是事物在被我们认识和言说的那一刻起,就已然内生的裂痕。它就像事物和它自身的“镜像”,彼此相连,却又泾渭分明。
所谓的“合题”,就是 呈现出这种内在分裂状态的A本身 。合题不是去外面找一个“非A”来和稀泥,而是深刻地认识到,A的内部已经包含了“是A”与“不是A”的紧张关系。抓住这个内在矛盾,并把它摆上台面,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辩证法的“合题”阶段。
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请看下表:
特征 常见的“教科书式辩证法” 真正的辩证法 核心视角 整体主义 (Holism) 内在矛盾 (Internal Contradiction) 矛盾来源 外部对立 (A vs. 非A) 内部分裂 (A vs. A自身) “合题”的构成 简单相加 (A + 非A = 完整整体) 揭示张力 (A本身就已包含着内在否定) 思维目标 达成和谐统一,牺牲片面 抓住并呈现事物自身的内在张力与不一致性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了。真正的辩证法,并非一套教我们如何“求全”和“和谐”的处世哲学,而是一种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它的核心要义,是 从对外部矛盾的关注,转向对内部张力的洞察 。它告诉我们,任何看似稳定、统一的概念或事物,其内部都存在着自我分裂的种子。一个概念与它自身的定义,一个实体与它自身的符号,都存在着永恒的张力。
掌握这种思维,意味着你获得了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够剖开事物的表象,直抵其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核心。它鼓励的不是放弃自我,而是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理解那个由实体与符号、存在与镜像共同构成的、充满内在张力的“你”。
那么,请允许我留下最后一个问题,以开启你自己的辩证法之旅:
除了你的名字和你本人,你还能在生活中的哪些看似统一的事物中,发现这种深刻的“内部分裂”呢?
核心操作: 为一个事物找到它自身的“镜像”或“分裂”,即它内在的不一致性。
关键洞见: “反题”并非外在于“正题”的存在,而是内在于“正题”之中的自我否定。
“合题”的重解: 合题就是正题 A 本身。因为当我们思考 A 时,它已经分裂为“事物 A”和“符号 A”,这个张力本身就是合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一个专题。我手上拿的这个漏斗是三分钟的,我以后所有的内容都会尽量在三分钟之内讲完。我们这个专题讲的就是辩证法。
我们中国教科书体系里面教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假的,它不是辩证法,实际上是诡辩,是骗人的。中国教科书,我国的教科书里面讲的辩证法实际上很简单,它概括起来就是整体主义。它叫你看问题不要片面,对不对?要看整体。但要看整体的话,就容易把你自己的利益、你自己的立场给牺牲掉。
辩证法不是这样的,辩证法不是要你牺牲你自己的利益,不是要你舍弃小我,然后成就大我。
我直接说辩证法是什么吧。辩证法就是很简单:正题如果是 A 的话,反题那么一般就是 非A,就是对 A 的否定。那么我们就要问,它的合题是什么?正、反、合。正题是 A,反题是 非A,那么我们一般会认为它的合题应该是 A 加上 非A,对不对?就是既有 A 又有 非A,是两者结合起来的一个大全。A 是片面的,非A 也是片面的,这两个结合起来它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但这,不是辩证法。
那如果你说这里的反题是 A 的其他东西,比如说反题是 B,那么所谓的合题就是 A 加上 B 吗?不是这样的。
辩证法很简单,但是它需要你的思维要动,你要掌握一种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就叫做:你要学会去为一个东西创造它的镜像,要找到他的那个镜像,找到他自己分裂的那个东西,他自己内在的不一致性。
我这样说:它的合题就是 A 本身。那么为什么它的合题就是 A?因为这个正题是 A,反题是 非A,对不对?你要想,所谓的 非A,就是说和 A 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把这个 A 写到纸上去的时候,当我们把这个东西用一个符号 A 来指称它的时候,那么这个符号 A 本身和这个 A 这个东西本身,它实际上已经是两个东西了,它们相互之间是有差异存在的。
所以,它的合题不需要是 A 加上 非A,它的合题只要是 A 就行了。因为 A 就代表了这个东西本身和这个符号 A 之间的那种分裂。你把这个 A 写在这里,就代表了那个东西。
这样你可以理解,就比如说,你的名字和你本身就是分裂的。
那三分钟已经到了,但是我感觉我买了个劣质漏斗,它三分钟比三分钟长。
所以辩证法的核心观念,就是发现那个东西的内在分裂,它自己本身和自己的矛盾,这就是辩证法。然后把这个东西摆出来,它就是合题的。抓住它的内在矛盾,就是辩证法思维的要点所在。所谓的合题,就是这个东西本身,它内在就已经否定了自己,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否定来否定它自己。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