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MetaKeebs发布了 EM60%的IC帖,不同于常见的铝壳静电容,EM60% 的设计核心是营造接近原厂 HHKB 的醇厚中低频音色,同时在材质与配列上提供极高的自由度。
不同于机械轴,静电容大部分爱好者都会选择组装静音的配置,这就导致我们听到的打字音中,大部分是敲击之后,键盘的空腔以及本身的材质传导出来的“咚咚声”以及推杆轴座摩擦时的沙沙声,可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声音和手感令许多人痴迷与热爱,让许多玩家到现在仍然坚持着静电容这个爱好
所以当我前段时间玩了HeavyGrail以及好朋友做的一把静电容套件之后,就对大空腔的咚咚声非常上瘾,大空腔的感觉是更加接近原厂HHKB的空腔的音色的,沉闷又温润的中低频声音,而不是传统铝壳里中高频比较多的声音,仔细听也会听到一些共振,个人会更偏向大空腔的煲粥声
当时我就在想,那如果我做一个10°打字角度的键盘,再加上超高的空腔,那不是爽飞了要?
这就是我当时的设计初心
静电容套件在客制化圈子里一直是相对稀缺的存在。虽然不少机械键盘套件提供了静电容 PCB,但大多只是作为 DLC 存在,而不是设计的核心。更常见的还是遵循 HHKB 外形的铝壳复刻版本。近来,也有一些以静电容为卖点的尝试,比如 agar(尽管受困于专利问题),以及少量新玩家带来的不同思路。EM60% 正是这股新鲜血液的一部分。
EM60的设计非常简单,典型的豆腐块造型,但不是一体式的,而是带有上盖饰板和底壳,其宣传中的“超高自由度”正是通过可更换面板来实现。与此同时,相较于市面上常见的静电容套件,EM60% 提供了丰富的材质选择——这与“大空腔”本身的特性相得益彰,也让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能够被凸显出来。
铝合金稳重且经典,会带来更多中高频的亮感;PC 和亚克力则相对通透,声音柔和顺滑;而 PEI 作为新兴材料,原生琥珀色本就自带独特气质,同时在声音上相比 PC 更清脆、反馈更强,也因稀缺和高昂的原料成本(接近铝合金的 10 倍以上)而显得格外“奢侈”。但我个人并不希望大家过度神话它——PEI 对一把键盘的价值影响并没有到“颠覆性”的程度,它的独特之处更多在于少见和昂贵的原料成本,以及那份带点稀缺性的“格调”。真正决定一把键盘的,还是设计本身,没有好的基底,再好的调味也是白搭,就像我们过去聊的各种金属、木材一样。同时 PEI 作为一种工程塑料,或者说任何非稀缺金属一样,它的价格波动本身就具有周期性,若仅仅是因为它价格高、稀少,就把它当成某种“神材”,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EM60% 的价格区间为 单套件 998 元 / 套件+PCB 1098 元,定金约 599 元。整体来看,这个价格在静电容套件里算是相对友好,毕竟本身就带有较高的设计门槛和小众属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 PEI 等特殊材质,成本会显著提升,再加上静电容配件的价格普遍高于机械轴,最终落地成本并不算低。因此不建议大家一股脑跟风购买,而是要结合自己的预算和喜好来选择。
推荐PC材质和PEI材质,不过PEI热度似乎在持续走高,随着热度上升,未来市场上会有更多 PEI 材质的套件推出,也不必急于这一时。
九月末,KBDfans 发布了 Onibi 鬼火 的 GB 帖,这是一款以日式建筑与民俗意象为灵感的 TKL 套件。
鬼火是一种引领迷失灵魂前往来世的火焰精灵,而神社正是它们的“天然栖息地”。燃烧的骷髅是对“鬼火”的诠释,其存在既外显又内隐。
在造型上,Onibi 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弧面处理。虽然整体轮廓仍属于常规的方形结构,但边缘过渡采用了明显的曲线变化:中部的弧面向两侧收窄,形成一种轻微的“收腰感”,让视觉重心自然聚拢。这样的设计会让人联想到 Domikey 空格键的中段弧线,那种从中心向两端逐渐平缓的曲面关系,使得机身线条显得既柔和又充满张力。
周身细圆角打磨,四周小圆角过渡,搭配“天包地”的上下盖结构,让整机在传统框架下显得更加饱满圆润。而底壳两侧的内收弧面尤为独特,营造出一种轻微的“压缩”视觉效果,整体像是四条边被向内挤压的吐司面包,或者像那种因气压差而轻微塌陷的铝制水壶,有种微妙的柔韧与张力并存的感觉,或是呼吸感?
贯穿式的红铜配重也是这把套件的卖点之一,背面设计采用扇状条纹处理,中间则阴刻了橡皮管风格的骷髅头吐火图案,这个图案在正面也有趣味延展:火焰部分进行了镂空设计,当配合键盘灯光使用时,光线能够透过火苗区域投射出来,形成一种动态的“鬼火”效果。
不过这个鬼火和我理解里的鬼火真有点相距甚远,或者说,从鬼嘴巴里吐出的火,算不算一种谐音梗?
内胆方面,上四下三的定位板Top,传统TKL点位,以及PCB Gasket Mount,斜内锁螺丝,提供焊接PCB,定位板 PC、PEI、铝、碳纤维,个人会比较偏好铝和Pei。推荐正面雕刻Onibi专属鬼头LOGO款。
套件价格是2527-2669,考虑到这是一款带红铜配重、造型辨识度高的 TKL 套件,我觉得价格还是相当合理的。
从设计角度来看,传统意义上的“鬼火”更多是一种自然或灵异现象,具有朦胧、飘忽的氛围感,而 Onibi 鬼火则偏向视觉化、具象化的演绎:骷髅吐火、红铜配重、镂空火焰,让主题更直观、更具有装饰性。不过如果从日式建筑的表达来看,我个人觉得关联感不太强。
在销售与渠道方面,KBDfans 提供期货发售,售后有保障。同时,我个人观察到这些年他们通过社区团购模式逐步发展,也在努力降低海外设计过于高昂的售价,为更多玩家提供更易获得的设计师套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款套件由于 6.5° 的打字坡度,以及边缘弧线的处理,实物看上去会给人一种内胆似乎稍微“沉”在机壳里的视觉感,有点像与漏轴相反的效果。不过并不影响实际打字体验。
提供十种配色,个人推荐青铜绿、阳极深蓝、阳极红、竞速黄、阳极鬼火灰烬。
九月末,牛牛发布了HX-40的IC帖,一款以HX-20为原型的40套件。
键盘布局参照了HX-20的原始设计,为体现“便携”主题,我们将尺寸压缩至40%配列,同时保留6个数字键以提升用户输入体验的便利。我们坚信,凭借这6颗数字键可以有效降低大尺寸键盘用户转向 40% 配列键盘的难度,吸引更多人进行尝试
整体的配列设计会让我想到V4N4这款45%套件,而在外观上,HX-40 则深度提取了 HX-20 的诸多复古设计元素:正面采用面板式区块划分、顶部保留栅格状散热孔与带注释的阴刻指示灯区域;前唇做了自然的倒角坡度处理;上侧 6 枚数字键形成独立区块,ESC 与 DEL也以独立分区呈现,整体视觉比例紧凑而有秩序感。
机身腰线设计相当简单,整体呈规整方形,四周辅以小圆角钝三角底座,造型沉稳而不呆板。背板部分则延续了复古计算机的造型语言,加入了栅格与散热孔元素,并通过几条横向分割线呼应 HX-20 模块化的外观结构。
在结构设计上,HX-40 采用了带有 硅胶垫片的 Top 方案。不同于传统 Top Mount 外壳与定位板直接贴合的形式,硅胶垫片能降低共振,提升了敲击声音的纯净度。 上下盖之间使用斜锁式内锁结构固定,不影响轴体的安装与拆卸。
在连接设计上,PCB 采用 磁吸小板连接,取代了传统的排线结构。相比此前 AT40 的排线磁吸方案,HX-40 使用了更稳定的大肠小板设计,大幅提升了连接强度。
在配列支持上,HX-40 提供六种分裂键位组合,并使用 钢板卫星轴方案,还同步推出了 静电容版本。该版本由 Metakeebs 提供胶腕,核心部件选用宁芝的底座、锥簧与推杆,支持25g–55g力度范围自由选择。
静电容方案采用 不锈钢定位板,通过在定位板上直接攻丝,再以 长螺丝 从 PCB 背面拧入定位板,省去了传统静电容套件常见的上螺丝柱环节,简化了组装难度。
配色我个人比较喜欢它提供的阳极银红、紫绿,喷涂粉,整体来说这款套件作为小玩具而言非常不错,本身hx20就是经典设计,在我写的《一把键盘的设计由何而起:解读经典设计图谱》亦有详细解读,也算延续了牛牛过往产品的思路风格。
在当下的 40% 赛道中,竞争相对稀薄,而牛牛此前的作品确实存在“借鉴痕迹”较重的问题,不过这一次,HX-40 在复古主题的选取,和形态与功能结合的完成度上,都算是迈出了更成熟的一步。
当然,这款产品也延续了此前 OG40 曾面临的讨论:对原教旨的 40% 爱好者来说,“小”才是精髓所在——而 HX-40 显然是个“大块头”。但也是一种的尝试,用更宽容的尺寸和更亲和的布局,去吸引那些想体验 40% 配列、但又不想彻底放弃数字区的用户。毕竟,对一个特别小众的圈子来说,没什么比拉新更重要。也希望后续能有越来越多40的新套件出现。
去年年末,COSO 发布了 Soul65 的 IC 帖,在过去了八个月后,总算是将 Soul 65 的团购端了上来。作为三年前 Soul 70的同系列作品,Soul65 的整体设计变动很大,或者说,当初的 Soul70设计太过原始而板正,在经过 Glory 80 的洗礼后,Soul65 给人的观感明显华丽许多。
套件的正面依旧延续了此前较宽边框的比例,不过这一次,Soul65 在处理方式上走了一条比较少见的路径——围绕键区做了一圈向内的曲面切削。相比传统宽边框键盘常见的大倒角或外缘曲面收束手法,Soul65 的“内凹”反倒在视觉上重新塑造了边框比例,让原本厚实的外观多了一份轻盈感。左侧依旧是家族式的能量格状灯条设计,嵌入在边框之中。机身四周则以明显的倒角和小圆角过渡,保留了坚硬的块面感。
Soul65 并没有通过切削机身本体来营造腰线,而是选择在上盖与底壳饰板上动手,通过交错的线条关系勾勒出一条梯形的留白,带来一些拼接感。这次灯条饰板也与上盖的外形形成呼应,在轮廓上做了一些线条变化,同时融入了栅格装饰与 “SOUL” 的阴刻处理。
背部的设计依旧延续了 Soul 系列一贯的思路,通过配件的堆叠、内嵌与局部突出,再辅以线条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不同材质与工艺的结合让背板不会显得单调,我个人尤其喜欢这次条状饰板的处理,它在视觉上起到了类似“脊梁”的作用,不仅让整体更有支撑感,也成为背板识别度很高的一个元素。
内胆方面,硅胶粒 Gasket,八个点位支撑,上方较为均匀,下侧在空格区域做了对称,中规中矩,整体应该会偏硬。
整体来说,我觉得 SOUL65 是COSO Studio 目前最集大成的作品,围绕铜厚实的大块铜底进行设计,C 口位置能直观感受到那种“豪横”的比例,而前唇处上下盖板之间露出的铜色,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存在感,相较于此前的 80、70 与 75,65% 的小巧配列恰好规避了因边框比例与层次堆叠而带来的臃肿问题,既保留了系列一贯的厚重质感,又在尺度上取得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即便如此,实物观感依旧偏厚重,但这份厚重也是经过收敛后的力量感。
内胆设计只能算比较保守的方案,键盘的辨识度是很足够的,放在 65里也颇为出挑,PC 材料的加入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它轻盈的质感与通透的观感,恰好对冲了配件堆砌带来的沉重,同时也进一步放大了金属元素的存在感。只是上盖曲线的切削在 PC 材质下略显乏力,相较于铝合金,少了一些锐利与干脆。
价格方面,铝底 1299、黄铜2100、红铜 2399,不锈钢2799,个人会比较推荐铜底,虽然价格近乎翻倍,但扎实的厚度所带来的质感非常直观。PC 可以直接搭配铝底,铜底也可以,但不锈钢还是搭配铝上盖会比较合适,个人推荐阳极和PC。
九月末,Project :P发布了DYNOX-PAD的IC帖,一款主打机械机构造型的PAD产品。
旨在通过多处机械结构和高度自定义的玩法,
完善你的桌面空间并让一切更加有趣。
虽然只是一个PAD,但整体的设计完成度很高,正面围绕类似 X 造型的对称线条展开外观设计,透明盖板之下清晰可见机械减震结构,两侧边缘以弯折坡度收拢,再辅以细致的倒角和大圆角过渡,使整体既有硬朗的机械感,又不显生硬。金属外框在上下边缘处向键区内侧延伸并与面板接壤,进一步强化了结构上的层次感和完整度。
底壳的处理则与上盖形成呼应,但并非简单的对称延伸,而是融入了更多几何化的切削元素,以呼应底部机械棘轮的造型语言,让 PAD 的背部不至于单调,强化了整体的机械感和层次,细节上还融入了类似栅格散热器的装饰设计。配色方面,目前提供了米白搭配黑色,以及粉色搭配 PC 雾透两种方案,视觉上分别偏向沉稳与轻盈。
玩法方面,DYNOX在上分PCB设计了副板,可以根据需求替换为旋钮、推杆等不同模块,模块间的指示灯没有采用常见的裸露光源,而是加入了类似光栅条纹的装饰设计,同时,透明盖板也融入了条状槽与键区凸起的细节处理,丰富了表面肌理,也让整体观感更贴合其“机械结构”这一主题。
四组机械避震结构能够将按压时的纵向力量转化为横向,搭配上下层之间的机械棘轮结构来实现多角度可调。
不过,从实际打字情景角度来看,这款产品更偏向于 EDC 玩具性质,对于日常打字或长时间使用而言,机械结构所带来的手感改进是个未知数,很多产品设计本质是一种奇观式的消费,或者可以说,机械结构的运转,本身就是设计的意义所在。
随着整个客制化市场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EDC方面的元素融入键盘社区,而从周边配件做起,做一些非常规的产品套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一方面不必对产品形态过度拘束,上纲上线,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玩家提供常规键盘所缺失的玩法和内容生态,丰富桌面文化和使用体验,同时为设计师探索新的创意空间提供了可能。
我个人认为这个产品做成PAD,是相当明智的,正如设计师在IC里所言
机械结构这个系列最初是在做60和75的,
不过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当时对结构设计和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可能不足以妥善的落地,
通过EDC托盘这个项目与工厂磨合后,我感觉可以把这个系列再提上来了。
从小处着手,更容易把控质量和完成度。同时也需要市场反馈来重新思考正式的套件该如何规划。目前 DYNOX-PAD 仍处于初期 IC 阶段,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 IC 帖获取更多信息。虽然只是 PAD,但考虑到其涉及的多种零部件、模块化设计和相对不高的 MOQ,加工难度,价格不会低。
八月末,Enilinx发布了Flexbar的帖子,一款自定义多功能的Touch Bar。
我曾经拥有过一台带有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对它的感受非常复杂。苹果确实很大胆,尝试做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虽然我认为用户其实并不真正需要或想要它。Touch Bar 看起来非常现代,像是在 选择表情符号、或在 Final Cut Pro 中滑动浏览项目时间线时,体验确实很酷。
但大多数时候,Touch Bar 也很令人恼火。它经常出现各种 bug,经常变得无响应,而且支持它的应用程序非常少。最终,苹果在 2021 年停产了 Touch Bar,理由是“专业用户喜欢机械键的触感”。这一点我无法反驳,但我也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概念被否定,它只是在抵达真正改变用户体验的路上停下了脚步。
我个人理解,Touch Bar 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无法成为 MacBook 上有效的溢价配件——或者说,没有 Touch Bar 的 MacBook 性价比更高。这对苹果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设想里,Touch Bar 应该像硬盘和内存一样,能够卖出金子般价格的核心附加价值。至于为何没有做到,问题似乎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卖不好是因为 Touch Bar 本身体验或功能不足,而功能不足又导致用户不愿买单,这两者互相制约
说回 Flexbar,这款产品的设计非常简洁:一条铝合金长条,搭配磁吸底座以提供适宜坡度,配备 2K OLED 触摸屏和线性震动反馈。在软件层面,开发了配套的专用软件 FlexDesigner,可视化程度高,支持傻瓜式拖拽自定义,同时内置按键设计器、图库以及 GIF 编辑器,满足按键风格和功能需求,整体体验可玩性和可定制性都是不错的。
个人比较看好 Flexbar 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它目前已经为用户提供了开源插件系统,允许高度自定义功能。如果项目运转顺利,未来几个主要版本迭代后,完全有可能发布真正开源的产品,并提供 3D 参考文件,让开发者和玩家能够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二次创作。目前在软件支持方面,Flexbar 已经提供了一些自动适配的方案,例如 Adobe 系列软件、FF14、Minecraft 等,降低了上手门槛,也增强了实际使用的可玩性。
不过,这款产品也存在一些明显局限。最直观的是缺乏无线模式——相较于原生 Touch Bar,它作为外置附件,电源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功耗控制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我能想到的比较直接的解决方案,是把电源集成到磁吸底座上供电,这样既能保证续航,又不会破坏桌面整洁度,但对于便携性仍有一定影响。
整体来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偏极客的项目,后续还会跟米可维联名推出小键盘,希望届时能有无线的版本。
七月末,Russ 发布了 Velora 80 的 IC 帖,这是一款以棱角分明的几何感为核心的 80% 键盘设计。
我个人是非常喜爱一些比较棱角分明,不会太过圆润的设计的。
而Velora这款产品,无论是侧面设计也好还是配件上的一些小折角非常直击我个人的喜好。
键盘正面是比较常规的80比例,周身细圆边处理,在方向键上方设置了一块独立的灯件饰板,上半部分是一条细窄的条状灯,下半部分则阴刻有 Velora 的字样,,右下角嵌入了另一块较小的带有左下角折角处理的方形饰板,右侧则是圆环灯,右下角嵌入了一块带有折角处理的小型方形饰板,与整体的硬朗折角语言呼应,同时在右侧则安置了一枚圆环灯,几何形态的组合让正面在规整的布局中多了一些点缀与层次,整体会让我想到T700的灯饰设计组合。不不过条状灯的比例略显细长,若能在长度上做一些调整,或通过布局上调整平衡感,或许会更有趣味性。
我们以一条小小的腰线从上盖延续到底壳,并且以上盖和底壳的小折角设计形成一个非常硬朗的外观。
键盘侧面由多条折线共同构成,相较于常见的平行腰线或对称折线方案,Velora 80% 的处理更显巧思。它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线性分割,而是通过“明暗对应”的方式来塑造层次感:明线是一条位于上下盖之间的钝角分割线,清晰地界定了结构层级;暗线则依靠上盖与底壳的弧度切削自然生成,显得内敛而含蓄;除此之外,底壳还通过向内收的切削手法,勾勒出另一条折线,进一步丰富了侧面的光影变化。但折线的堆叠是否能带来观感上的质变?从实物来看,我第一时间会关注的确实是这些不规则的折线处理,而不会去细究它们背后的设计逻辑。
而在 Type-C 接口处的侧条与背板处理上,Velora 80% 给人的观感有点像是对海外 TGR这类经典设计语言的一种变种演绎。它采用了带有弯折感的侧条,并在其中加入撞色铝件夹心,使得原本硬朗的造型在视觉上多了一层轻盈的分割。背面则以一块贴合整体造型的梯形大配重为主,边缘还辅以折角处理,让背部既饱满又不至于过于厚重。不过,确实没有给我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整体还是比较收敛。
内胆方面,上四下三的非对称Leaf-Spring Top Mount设计,没有开长槽,手感应当会偏硬,实物需要稍稍注意force break的处理。
价格方面,华南鸿图代工,1300定金,2400全款,不锈钢的外配重以及黄铜的内配重,整体配置不差,作为社区作者80%来说,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整体造型蛮有辨识度。
八月末 ARGENT KEYS 推出了涟漪 60,一款以水面涟漪为主题的 60% 兼容壳。这家工作室的前身PipiStudio开过几轮 Finalmouse键盘的复刻团,而这款涟漪60是延续此前工作室的经验积累推出的产品。
从外观上看,Ripple 60 的思路是相对讨巧的。它没有跟风快拆或复杂的隐藏螺丝,而是回到更传统的背板螺丝固定。这种方案虽然保守,却换来了边框比例上的自由度。最终选择的窄边框,在 60% 布局里是相对安全的做法,既能保持现代感,也避免了宽边框常见的臃肿问题。
细节上,前唇做了轻微斜角,四周以小圆角配合周身倒角,让整体观感更柔和,相较于第一版不会有过于锋利的割裂感。
细节上,前唇带有轻微斜角,四周小圆角与倒角过渡,让整体观感更柔和,也比早期版本少了一分锐利的割裂感。侧面则通过一条平直的 HG 线分割上下,不过这条腰线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对称或斜切,而是压缩在 10mm 内,并辅以内收的拔模角,使正面观感更加紧凑。
更重要的是,这条短促的腰线为下方的弧线留出了空间。那条自后高向前低延伸的切削线条,削减了下半部分的厚重感,让侧面比例不至于失衡。尽管整体依旧是天包地结构,但底部四周的削切和材质露出,带来了一些层次感。
底部配重依旧是常规的大面积条形,但这次的亮点在于提供了波浪纹样式可选。它让我联想到 Orbit65 内部的环状星轨,不同的是,Ripple 60 的涟漪纹路从中心向外扩散,由密集圆圈逐渐过渡到舒展的波纹。非均匀的起伏模拟了水面涟漪扩散的自然过程,而凸起的波纹又与底壳面保持齐平。
内胆部分,Ripple 60 选择了左出 C 口,并且没有使用子板设计。这样的取舍显然是为了兼顾一部分磁轴键盘的用户需求。在结构上,提供了 PCB + 定位板 Gasket,以及定位板 Top(硅胶垫片)三种方案,同时还配备了门牙组件,方便不同配列的搭配。
从工作室的背景来看,这样的路径也并不意外。早期的 PP60 就是以兼容 GH60 PCB 为卖点,如今 Ripple 60 则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从单纯的“船壳 + 量产 PCB”过渡到更完整的自家结构体系。不过,限制依然存在。没有子板的设计意味着在扩展性和玩法上会受到一定约束。如果未来想要探索更复杂,甚至剑走偏锋的设计路线,引入子母板体系是必然的。而用于配列转换的门牙组件,重点在对整体观感的影响,如何处理连接处的割裂感,这点是比较关键的。
RAW 铝标配焊接板1199,无 PCB 1059,热插拔+20。整体价格并不算高,但目前市面上磁轴兼容壳的选择越来越多,从成熟品牌到小众工作室都有涉及,竞争非常激烈。而做一个相对高品质,有设计的GH60磁轴兼容套件,对于当下社区团队来说,确实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八月末,hatoworks发布了Ramune60的帖子,一款以弹珠汽水为灵感的键盘套件。
这款键盘的设计灵感源自日本标志性的汽水品牌 ——Ramune (弹珠汽水)
瓶身下半部分透明,内含气泡汽水,瓶盖为不透明设计,瓶身内部则密封着标志性的玻璃弹珠
Hato Works 本身看上去像是一个新成立的独立工作室,可能是由此前团队中的设计师独立出来创立的。无论是官网的搭建还是产品呈现,整体风格规整、克制、有条理,很有小型工作室的样板感。
Ramune60的整体造型逻辑围绕着波子汽水瓶身的上下分区展开,上下材质,通透与厚重对比,上盖铝合金是饮料瓶上端不透明的金属瓶口,下盖提供PC、亚克力、PEI三种可选的透明材质,并且都支持染色处理,模拟汽水瓶下半段的通透质感,背板则刻有较为具象的波子汽水图案,并且较深,呼应主题。
上盖在细节处理上也较为克制,周身极细的圆角让整体显得柔和但不失棱线感;两侧做了轻微的内收,避免了大平面过于呆板;前唇带有一定的斜切,经典的樱桃唇变种,也让正面比例更紧凑。相比之下,底壳就相对常规,采用了 T 字造型。
内胆方面则是最为传统的棉条Gasket,应当会偏硬。虽然作者在官网里阐述了一段有模有样的内胆设计思路,但说白了,本质上还是最常见的一套 Gasket 方案,成熟,但也没太多新意。
虽然我上述的设计解析对这把键盘的评价算不上高,但我个人觉得这把键盘还是蛮好看的,整体来看,Ramune60 的设计并没有在结构或工艺上走“剑走偏锋”的路线,而是通过一个鲜明的主题符号,去串联起材料、外观与气质。弹珠汽水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夏日和青春感,这种轻盈的意象,也确实和透明材质、染色工艺的组合十分契合。
即便内胆方案偏向保守,玩法上也没给到太多惊喜,但外观上的简洁克制反而成了它最大的优势。对喜欢 60% 配列的用户来说,这把键盘能很好地展示材质和配色的张力,不管是清透的 PC,还是带有厚度和光泽感的 PEI、亚克力,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瓶子”气质。
不过价格方面,依旧是不太有竞争力,标准版1600、Gurokawa联名版1672、PEI底壳2320。对国内玩家而言,这个定价谈不上有竞争力,但至少没有海外同类套件动辄翻倍的高价;对海外用户来说,反而算是兼顾完成度与合理价格的不错选择。随着国内工作室和团队产品逐渐出海,客制化键盘的整体性价比也在提升,信息透明度也在提高,至少比过去要健康得多。
七月末,波特卡利发布了 Space 80 R2 的 IC 贴,总归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作为四年前初代 Apollo 的后继者,其整体的设计变动并不大,正面依旧是经典的环形山凸起面板,方向键上方的条状灯带则改为了镜面不锈钢 PVD 搭配灯带的组合,并嵌入独立饰板之中,在保留光效的同时增添了一丝精致感。
键盘周身是经典的环绕RGB灯板设计,辅以梯形分割和大倒角处理,层次感和分件感被进一步强化,整体观感更接近“机械装甲”的风格,在细节上,R2 也加入了一些新的修饰元素。键盘后侧的 C 口上方新增了一条凸起的 PVD 装饰条,与正面的饰板形成呼应,同时也让背部的观感不至于过于单调。底壳部分则通过斜切的方式削减了厚重感,让原本方正的机身多了一些轻盈的视觉过渡。
背面反倒没有投入太多笔墨,整体看上去更像是将方向键上方的饰板设计直接缩放并移植到背部,和老 space80 差不多。若要说是某种正反呼应,倒也说得过去,但也谈不上有多巧妙。
内胆方面,分离式磁吸小板以及Spring Gasket (波形弹簧结合硅胶Gakset) 的方案的加入,确实是比前作要好不少,但点位设计和一些细节方面的内胆打磨,依旧是Graystudio的弱项,至于碰珠快拆,由于 Space80 本就采用宽边框比例,设计层面上并没有因此产生太大影响,它更多是一种设计方向的取舍,最终还是取决于玩家个人对这类结构方案的偏好与否。
最后来说说我个人对 Space80 R2 的看法。作为一款以太空机甲为主题的 TKL,它的辨识度依然毋庸置疑。即便被量产厂商复刻、模仿了无数次,Space80 在细节上的独特设计依旧能站得住脚,所以如果你是外观党,入手这款毫无问题。从做工到工艺,R2 相比 R1 都有了长足进步,内胆升级、磁吸分离子板(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常规子母板)、Spring Gasket 等方案也算是诚意之举,前作里一些令人诟病的漏光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波子家的键盘大多不会成为我的主力。配列是一方面,我平时更常用 Alice 和 60;另一方面,Graystudio 在结构和点位的把握上,有时让我觉得有点“过犹不及”,有时又过于保守。在如今大家都能通过堆料和塞棉做出合格水准的市场环境里,如果想真正凸显差异化,还是需要在手感、声音,甚至某些细节体验上找到自己的特色,希望后续Graystudio在这方面能有所补强。
颜色方面,李子色我个人觉得非常不错,冷灰也是阿波罗主题的经典选择,拿捏不准就阳极银吧,喷涂首选砾石灰。
阳极外壳2499 /喷涂外壳2599 / 盲盒2599。推荐 WK。
七月末,野兔发布了Two40的IC帖,一款40% corner blocker 的Alice。近些年40Alice的作品也不算少见,麦茶的查理斯、雫,本频道曾介绍过的hill40、Felice40等等。这把Two40就是以雫为基础原型设计的corner blocker版本,带有帐篷隆起的船壳套件。
相较于雫,Two40 的正面观感留白明显更大,不仅左右两侧加入了类 HHKB 的 corner blocker,使键区边界更分明,中央 Alice 配列特有的“大裂谷”也比雫更开阔一些。这种设计可能是考虑到在左右两侧留白已经被放大的情况下,适度拉开中间间距,避免视觉上出现拥挤或比例失衡,让整把键盘看起来更舒展。
键盘侧面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弧面曲线处理,由于帐篷船壳的一体成型,曲线所带出的点、面关系比常规分体结构更加连贯和流畅。从前唇开始,侧面向底壳中点延伸时切削出一段波浪般的起伏,这让我不自觉联想到 Spectacle60 的侧面语言。不过 Two40 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完整”一些:沿着波浪起伏继续延伸到接近底壳的位置,曲线的走向先是逐步加深,再在末端突然改变弧度和深度,收束成类似大倒角的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是单纯把海外键盘常见的“直下+大倒角”思路照搬过来,而是用一条连续的曲线把过渡自然衔接,让人一眼看去更像是“雕刻出来”的起伏,而不是后期拼贴的组合。这也是一体壳特有的优势——通过统一的弧线变化,打破块面切削的生硬感,反倒呈现出一种海浪般的律动感。背板做成了类似信封的造型,不过背板的螺丝其实会有点破坏整体的观感,见仁见智了。
内胆跟agar的差不多,壳体底部的柱状凸起搭配硅胶粒的oring结构,支持三模和焊接,另有PC和PEI材质可选。基础款定价1699,工期4-6个月。这款产品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但是考虑到40用户和目前较为内卷的市场,还是希望这个产品能够顺利成团。
八月末,Play Keyboard发布了Curve65的GB帖,一款曲面打字的键盘,灵感源自IBM Model M。其整体造型基本就是Model M的高度复刻,配列是带有门牙的65%
Curve65 最大的特点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曲面机身,不仅是外壳在外观上做了弧度处理,PCB、定位板都有做相应的定制和设计。Curve65 的前唇部分做得圆润,视觉上贴近 Model M 那种柔和的过渡;而键盘的后侧则保持了方正收束的造型。内胆方面,左右两侧定制了硅胶Gasket底座,不同于常规的键盘内胆设计,它是将中框和定位板、pcb作为一个整体,嵌在底座上,具体手感尚未可知,按我的理解应当是相当硬的,曲面中框上也附上了 Top Mount 的固定锁点,我个人会感觉点位设计有点太少了,但考虑到这个设计的特殊性,也能理解。
除开 IBM Model M 的造型复刻,套件在正面右上角以及背板上都有 LOGO 标识,背板为常见的长条状设计。背部的外锁螺丝通过塞入式脚垫来遮盖,我个人对这种长条脚垫不是特别喜欢,但确实能起到隐藏螺丝的作用,保持整体外观整洁。
套件价格为 1599,比预期要便宜一些。考虑到定制的弯曲 PCB、定位板和中框,加上 300 的 MOQ,这个价格对于对弯曲打字体验感兴趣的玩家来说还是可以考虑的。
九月中旬,York发布了 Kap ghost的IC帖,一款宝可梦主题的键帽。
灵感来源于宝可梦耿鬼。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古怪又淘气的角色。
其实Ghost并不是一款全新的设计,在很久之前这款设计被用于melgeek的mg高度,而这次则是原厂高度。
键帽的字母区采用深紫色为基底,搭配鲜艳的红粉色字符,既保证了良好的可读性,也呼应了耿鬼的眼睛颜色;Mod区则以纯黑为基底,字符仍为红粉色,部分增补键采用字母区的反色设计,使整体更具层次感。最有趣的设计点在于类似GMK 狗勾的设计概念,设计师通过全套键帽的排布,构建出耿鬼的脸,深紫色呈现皮肤,红粉色为眼睛,黑色为瞳孔,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主题感,也让整套键帽在视觉上更有趣味。
个性部分就是与耿鬼相关的,例如宝可梦的毒和幽灵属性、鬼火、暗影球之类的技能,以及一些鬼脸设计,这次还用了部分按键半透的材质设计,也有点巧妙呼应幽灵系的特性,不过半透现在有点被设计滥用了,倒是没有太多新鲜感。
虽然是二次创作,但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套设计的,一方面类狗勾的鬼脸设计颇有趣味,另一方面,配色也比较稀少,早些年这类色彩运用会比较多,近些年倒是比较少看到了,不过作为原厂新品,理应再增添一些新设计较为合适,这次没有太多新的内容,比较可惜。不过相比那些单纯贴图的二创作品,我还是更倾向于这种有创意排布和主题构思的二次创作作品。
八月末,Kbdfans发布了Confettis的GB帖,一款以纸屑为灵感的套件。
就像庆祝活动结束后发现五彩纸屑一样,这些柔和的色彩飞溅会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出一种发现快乐的感觉。
键帽基底色为非常柔和的浅灰色,带有轻微的暖调,看起来更接近“带点米感的雾灰”,字符色则是黑色,mod区的基底色则为深一度的灰蓝色,类似“带点冷感的铅灰”,字符同样为黑色。其实整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搭配,很多复古系或是常规的键帽都会选择这样的色系搭配,但在这样克制的基底色上,点缀了绿色、橙色、深蓝、金黄、砖红的小点,打破沉稳,增添了一些轻快的节奏感,让我联想到波点艺术,愉悦与活力。
这套键帽的主题表达和色彩点缀是加分项,能带来一点轻松愉快的气质,不过整体基底色比较常规,也有大量的类似的选择。
八月初,CTRL.VLC发布了NERVEWRECKER的IC帖,一款太空克苏鲁主题的键帽。
从配色不难看出,这套键帽是此前 GMK Nerve 的衍生与进化版本,在保留原本实验感与工业质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 克苏鲁神话的恐怖氛围 以及异形的生物机械灵感。
在配色上,NERVEWRECKER 延续了 GMK Nerve 那种高对比、实验感极强的拼色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更多层次的处理。Alpha 区采用了左右分区的拼色设计:左半部分以偏灰白的中性色作为基底,搭配深紫色字母,整体冷峻而理性;右半部分则换成了带有工业感的冷灰色为基底,辅以荧光黄绿色字母,带来强烈的警示感与异化氛围。
Mod 区则继续使用深紫色作为底色,并在功能键与修饰键上统一搭配了亮黄绿色字符,同时空格与部分大键也采用了相同的组合,使整体具有高度的连贯性。数字区的处理更为激进,反向采用荧光黄绿色作为基底,配合更深的蓝紫色字符,让顶排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高亮区。至于空格行,则以规律散布的拼色方式,将上述几种搭配交错排布,营造出一种“混沌中的秩序”感。
除了常规配色,这套键帽还提供了一组以点与线构成的替换字符 Alpha kit,看上去像是外星语言,或是某种不可名状的咒语,进一步加深了“不可知”与“异界化”的氛围。个性键方面则在一代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多扭曲的元素,表现生物神经被触手或异形结构侵蚀的意象,只是数量略显不足,留有一些遗憾。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套设计的。整体来看,NERVEWRECKER 通过冷灰与深紫的压抑基调,配合荧光黄绿色的高亮警示色,营造出一种仿佛宇宙实验事故般的视觉张力。配色对比极强,带有鲜明的危险感与侵入性,很契合太空克苏鲁和异形的灵感设定。它既有实验室般的冷酷感,也透出某种未知生物的异化气息,是一套视觉冲击力极强,但整体仍保持连贯性的设计。个性键方面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数量较少,同时整体变化仍然基于 R1 设计,没有更多惊喜。不过一方面GMK的价格和工期还是老规矩,这套还捆绑了num,价格比小Base要贵不少。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